抗菌药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抗菌药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菌 PKPD 理论 及其 临床 应用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抗菌药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二、临床治疗学的方法二、临床治疗学的方法: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治疗又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很多情况下,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三、治疗必须依赖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三、治疗必须依赖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主要指物理诊断和实验性诊断为主要指物理诊断和实验性诊断为主。有时用特效药作治疗性试验。主。有时用特效药作治疗性试验。四、治疗原则:四、治疗原则:1.1.树立对病人的全面观点树立对病人的全面观点;2.2.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3.3.始终坚持个体化原则始终坚持个体化原则;4.4.树立发展观点树立发展观点.五、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1.了解药物;2.如
2、何评价疗效;3.联合用药时可有协同或拮据作用;异烟肼与b6、头孢派同与舒巴坦 4.药物二重性的问题;5.谨慎使用新药;6.利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用药。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一、定义:感染性疾病系由各种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有感染的病原体;确定感染的部位。如脑膜炎、蜂窝组织炎等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2病灶的处理;糖尿病足等 3对症支持治疗;4基础疾病的治疗。三、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一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 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1)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检查结果,诊断为
3、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From:Jacobs MR.750 mg every d通常杀菌剂的MICMBC比值较低,如喹诺酮类,内酰胺类PAE,PA SME,PALE:判断抗菌药的持续效应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耐药、过敏性增高)MIC和MBC反映的是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或抗菌潜能,但不能反映抗菌活性在体内的时间过程内科及儿科领域抗菌药的预防应用在一些抗菌药物的作用后,白细胞吞噬活性或胞内杀菌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增强,这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抗生素后
4、效应,表型是PAE延长(体内和体外)。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舒巴担合用时能出现协同现象,使对前两类抗生素耐药的金葡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等的MIC降到敏感范围之内。其重要参数为:Cmax/MIC之比值812时或AUC/MIC 125250时不但起效快,且能有效地杀灭菌和抑制耐药菌株产生,故应该大剂量每日1次给药。血清浓度 mcg/m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PAE在体内是变化的,动物感染模型发现:抗菌药药效学研究表明:各种(哺乳)动物间在PK和PD参数和疗效上十分相似,同时临床效果和细菌学疗效上也十分相似或相关。Time above MIC(%)1000/125 mg
5、 tidTime above MIC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6;25:213217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按照药物特点选择用药、(肝胆系感染用头孢派同)呋喃妥因(4)综合病情、病原菌种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方 案应、肝肾功能、心功能 选品种: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口服,重症、全身性感染用降阶梯法治疗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耐药、过敏性增高)给药次数(浓度依赖、时间依赖)疗程:一般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
6、、伤寒、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等需较长的疗程。仅下列情况时抗菌药物可联合使用: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5)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药物可联合应用 几个基本概念几个基本概念:缓释制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靶向制剂;抗菌药物的后效应抗菌药物的后效应;抗菌药物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剂量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剂量依赖
7、性;升阶梯治疗,降阶梯治疗。升阶梯治疗,降阶梯治疗。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吸收 许多抗菌药物口服吸收不完全,许多抗菌药物口服吸收不完全,如青霉素,多数头孢菌素类。某些如青霉素,多数头孢菌素类。某些抗菌药物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抗菌药物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分布分布 主要全身分布。但下列部位特殊主要全身分布。但下列部位特殊 骨骨:克林、林可、磷、氧氟、依诺、环丙克林、林可、磷、氧氟、依诺、环丙 前列腺前列腺:氟喹诺酮、红、氟喹诺酮、红、SMZSMZ、TMPTMP、四、四 胆汁胆汁:大环内酯、林可、利福、哌酮、大环内酯、林可、利福、哌酮、曲松;曲松
8、;庆大等、氨苄、哌拉庆大等、氨苄、哌拉 浆膜腔浆膜腔:大多药可入,除包裹积液或脓稠大多药可入,除包裹积液或脓稠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如果联合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与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性肺炎,应考虑短程(5天)应用氨基糖甙类。4基础疾病的治疗。(Pharmacokinetic data adapted from Drusano&Craig 1997)杀菌率在低倍MIC时即已饱和(通常45MIC),在此浓度以上杀菌速度及强度不再增加,主要参数为TimeMIC,如-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除外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因此,动物感染模型实验性治疗效
9、果的观察,可用来作为抗菌药(疗效)分类的依据。Adapted from Craig,et al.内科及儿科领域抗菌药的预防应用手术时间较短(MIC(超过-内酰胺类抗菌素给药间隔的40%时)中耳炎和鼻窦炎的临床治愈率高于80%(Pharmacokinetic data adapted from Drusano&Craig 1997)骨:克林、林可、磷、氧氟、依诺、环丙5FC 甲硝唑 氧氟沙星500 mg every 6 h or 1 g every 8 h500 mg every 6 h or 1 g every 8 h7 mg/kg per d3g/ml,在6小时内,血清AUC为5g/mlh,
10、半衰期约为1h。如氨基糖苷类为每日1次,氟喹诺酮类为每日12次为宜。PK/PD bkpt.二)、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二)、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内科及儿科领域抗菌药的预防应用内科及儿科领域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1.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2.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3.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患者原发疾
11、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预防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4.4.对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对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昏迷、休克、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昏迷、休克、心力衰竭、免疫抑制剂应用者等,预防用药既心力衰竭、免疫抑制剂应用者等,预防用药既缺乏指征,也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缺乏指征,也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对上述患者通常不宜常规预防用抗菌药。对上述患者通常不宜常规预防用抗菌药。外科手术时抗菌药的预防应用外科手术时抗菌药的预防
12、应用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发生的全身性感染。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清洁手术:)清洁手术:)清洁)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污染手术:)污染手术:抗菌药的选择及给药方法: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抗菌药的选择及给药方法: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葡
13、菌选用药物。预防器官腔隙染,应针对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器官腔隙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并参考本医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类选用,并参考本医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0.51 1小时内给药,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 3小时,或失血小时,或失血量大量大(1500ml)(1500ml),可在
14、手术中给予第,可在手术中给予第2 2剂剂(使用长半衰期使用长半衰期抗菌药者除外抗菌药者除外)。抗菌药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抗菌药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 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812时或AUC/MIC 125250时不但起效快,且能有效地杀灭菌和抑制耐药菌株产生,故应该大剂量每日1次给药。Clav浓度(mg/L)3g/ml,在6小时内,血清AUC为5g/mlh,半衰期约为1h。为不可逆的竞争性-内酰胺酶抑制剂,对
15、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除绿脓杆菌外)所产生的-内酰胺酶均有抑制作用,与酶发生不可逆的反应后使酶失活,抑制剂清除后也不能使酶的活性得到恢复。Amo/Clav使用处方已达8亿2千万当TMIC(等于或小于给药间隔的20%),死亡 率为 100%抗菌药物的剂量依赖性;内科及儿科领域抗菌药的预防应用当TMIC(超过-内酰胺类抗菌素给药间隔的40%时)中耳炎和鼻窦炎的临床治愈率高于80%AAC 1999,43:1901-1908若感染菌的MIC为10mg/L,问上述给药方法能否有效抗感染?对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昏迷、休克、心力衰竭、免疫抑制剂应用者等,预防用药既缺
16、乏指征,也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对上述患者通常不宜常规预防用抗菌药。前列腺:氟喹诺酮、红、SMZ、TMP、四临床上常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五、抗菌药药效动力学参数2000/125 mg bid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舒巴担合用时能出现协同现象,使对前两类抗生素耐药的金葡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等的MIC降到敏感范围之内。40%interval耐受性:当一种微生物其当一种微生物其MBCMBC超过超过MIC16MIC16倍倍或更多时,这种微生物即称为有或更多时,这种微生物即称为有“抗生素耐抗生素耐受性受性”。MIC
17、MIC和和MBCMBC反映的是抗菌药的反映的是抗菌药的(体外体外)抗菌活性抗菌活性或抗菌潜能,但不能反映抗菌活性在体内的或抗菌潜能,但不能反映抗菌活性在体内的时间过程时间过程 MBC(最低杀菌浓度)不能提供抗菌药的杀菌速度,不能预言增加药物浓度是否可以提高杀菌速度 MIC也不能反映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被抑制的状态能持续多少时间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ostantibiotic effect,PAE)PAE)是指细菌暴露于抗菌药后,在洗去抗菌药的是指细菌暴露于抗菌药后,在洗去抗菌药的情况下,数量增加十倍所需的时间情况下,数量增加十倍所需的时间(与
18、对照与对照组的差组的差)。PAEPAE的大小反映抗生素作用后细菌的大小反映抗生素作用后细菌再生长延迟相的长短,亦反映抗菌药作用于再生长延迟相的长短,亦反映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后的持续抑制作用,故而又称持续效应细菌后的持续抑制作用,故而又称持续效应(Persistent effects)(Persistent effects)对于对于G G球菌,所有抗生素都有球菌,所有抗生素都有PAEPAE;对于对于G G-菌,干扰蛋白和核酸合成的抗菌药菌,干扰蛋白和核酸合成的抗菌药都有延长的都有延长的PAEPAE 短短PAEPAE或无或无PAEPAE见于见于-内酰胺类对内酰胺类对G G-菌,菌,但碳青霉烯类对绿脓
19、假单胞菌的但碳青霉烯类对绿脓假单胞菌的PAEPAE延长延长 PAEPAE在体内是变化的,动物感染模型发现:在体内是变化的,动物感染模型发现:体外体外PAEPAE不能预见体内不能预见体内PAEPAE,多数情况下,体,多数情况下,体内内PAEPAE长于体外长于体外PAEPAE,在白细胞存在时,氨基,在白细胞存在时,氨基甙类和喹诺酮类甙类和喹诺酮类PAEPAE将更长将更长 体外链球菌对体外链球菌对-内酰胺类的内酰胺类的PAEPAE延长,而体延长,而体内未见延长内未见延长 体外在长给药间隔或重复给药后氨基甙类的体外在长给药间隔或重复给药后氨基甙类的PAEPAE降低或消失,但体内实验未发现此结果降低或消
20、失,但体内实验未发现此结果 亚抑菌浓度下的抗生素后效应亚抑菌浓度下的抗生素后效应(PA SME)(PA SME)细菌暴露于高浓度细菌暴露于高浓度(10(10MIC)MIC)抗菌药后,在抗菌药后,在低于低于MICMIC的药物浓度下,数量增加十倍所需的药物浓度下,数量增加十倍所需的时间的时间(与对照组的差与对照组的差)。PA SMEPA SME的意义与的意义与PAEPAE相似,不同的是将细菌暴露于高浓度抗相似,不同的是将细菌暴露于高浓度抗菌药物后,继续置于低药物浓度菌药物后,继续置于低药物浓度(MIC)(MIC)抗菌药PK/PD分类的依据(药效动力学参数):骨:克林、林可、磷、氧氟、依诺、环丙抗菌
21、药物的体内过程(Pharmacokinetic data adapted from Drusano&Craig 1997)抗菌药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近十多年来,人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口服抗菌药物按照NCCLS药敏试验的分界点来判断药敏试验结果,常常与药代动力学、微生物学以及临床结果不符MIC和MBC反映的是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或抗菌潜能,但不能反映抗菌活性在体内的时间过程乙胺丁醇 西丁、四01小时,达峰时间均为0.如脑膜炎、蜂窝组织炎等手术时间较短(881212时或时或AUC/MIC 125AUC/MIC 125250250时不但起效快时不但起效快,且能有效且能有效地杀灭菌和抑制耐
22、药菌株产生地杀灭菌和抑制耐药菌株产生,故应该大剂故应该大剂量每日量每日1 1次给药。如氨基糖苷类为每日次给药。如氨基糖苷类为每日1 1次次,氟喹诺酮类为每日氟喹诺酮类为每日1212次为宜。次为宜。时间依赖型:其时间依赖型:其CmaxCmax相对不重要,而药物浓度相对不重要,而药物浓度维持在维持在MICMIC以上的时间更为重要,如以上的时间更为重要,如内酰胺类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感染部位浓度超过抗生素在感染部位浓度超过MICMIC的持续时间,即的持续时间,即TMICTMIC为为50%60%50%60%时杀菌率最高,不同菌种要求时杀菌率最高,不同菌种要求给药间隔的百分比不同。为此需要高效、长效给药间隔
23、的百分比不同。为此需要高效、长效的药物,或每日多次给药,或持续滴注,以维的药物,或每日多次给药,或持续滴注,以维持持MICMIC在间隔时间的在间隔时间的50%60%50%60%内。但应注意,当内。但应注意,当药物浓度在药物浓度在MICMIC的的4 4倍以上时,即使再增加药物倍以上时,即使再增加药物剂量也不会增加多少疗效。反之过大剂量,还剂量也不会增加多少疗效。反之过大剂量,还会导致全身性不良反应和耐药几率增加。会导致全身性不良反应和耐药几率增加。实验证明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治疗肺实验证明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治疗肺炎球菌感染动物,当血药浓度炎球菌感染动物,当血药浓度TMICTMIC不超不超过给药间隔
24、的过给药间隔的20%20%时,死亡率为时,死亡率为100%100%,如,如达到达到40%50%40%50%或更长时间时,细菌学清除或更长时间时,细菌学清除率可达率可达90%100%90%100%,动物均存活。,动物均存活。注意特殊情况:注意特殊情况:头霉素类:抗需氧菌作用与头孢菌素类似;头霉素类:抗需氧菌作用与头孢菌素类似;对厌氧菌作用强;适用于需氧、厌氧的混合对厌氧菌作用强;适用于需氧、厌氧的混合感染,如盆腔、腹腔、妇科感染。常用品种:感染,如盆腔、腹腔、妇科感染。常用品种: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碳青霉烯类:抗菌谱最广,
25、抗菌作用最强;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假单胞菌(伯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假单胞菌(伯克霍尔德)作用差克霍尔德)作用差单环酰胺类:对单环酰胺类:对G G-菌包括绿脓有强效,对菌包括绿脓有强效,对G G+菌、菌、厌氧菌无效。主要品种:氨曲南(君刻单)厌氧菌无效。主要品种:氨曲南(君刻单)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与耐药性有关的几个问题与耐药性有关的几个问题 1 1通常通常G+G+菌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因为其没有菌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因为其没有性纤毛存在,耐药基因不可能通过接合方式在性纤毛存在,耐药基因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