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第2讲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第2讲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docx》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第2讲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专题 魏晋 南北朝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魏晋南北朝(220589 年)、隋唐(581907 年)、宋元(9601368 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 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魏晋南北朝 (220589 年) (1)君主专制: 逐步 形成三省体制, 其 中尚书省最先握 有实权, 继而又有 中书省、门下省 (1)农业:实行均田 制;北方旱地的耕耙 耱技术形成; 曹魏时, 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 灌溉 (1)文学:出现了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 (2)书法: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 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 “书圣” (2)选官制度: 采取 九品中正制, 朝廷 要职多由世家大 族担任 (2)手工业:南北朝
2、时 期发明灌钢法;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南北朝时出 现了“草市” (3)绘画: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 论和作品成就突出 (4)思想:佛教盛行,道教在民 间广为传播;儒学面临着危机 (5)科技:北魏贾思勰的齐民 要术 隋唐 (581907 年) (1)中枢机构: 形成 了三省六部制, 中 书省、门下省、尚 书省分别负责决 策、审议和执行 (2)选官制度: 隋炀 帝时科举制正式 形成; 唐朝继承并 完善 (3)地方制度: 藩镇 割据严重削弱了 中央集权 (1)农业:江东地区出 现了可以调节犁耕深 度的曲辕犁;创制了 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陶瓷业形 成“南青北白”两大 制瓷系统,瓷器远
3、销 欧洲、非洲;丝织业 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图案风格 (3)商业:柜坊、飞钱相 继 问世;广州成为重要 的贸 易港口,政府在此设 有市 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1)思想:隋唐时,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一”的主张,唐朝统 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2)科技:唐朝时,出现了雕版 印刷术,发明了火药并开始用 于军事 (3)文学:诗歌的发展进入了黄 金时期,诗体完备,内容丰富, 风格多样 (4)书法:唐朝的张旭、怀素都 是草书大家;唐代楷书步入盛 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的楷书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 和柳体,唐朝颜真卿的行书备 受世人喜爱 (5)绘画: 展子虔的 游春 图 、 阎 立本 的 步辇图 、 吴
4、道子的 送 子天 王图 等都是传世佳作 宋元 (9601368 年) (1)宋朝 加强中央集权: 兵权收归中央, 充 实禁军; 派文官担 任地方长官, 同时 (1)农业:宋朝以后,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 地区;宋朝出现了利 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手工业:宋朝时, (1)思想 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 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 万物本原,强调“存天理,灭 人欲”,要求“格物致知” 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权收归中央 分割相权: 参知 政事、 枢密使和三 司使分别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 军权 和财权 继续完善科举 制 (2)元朝: 中书省是 最高行政机关; 在 地方实行行省制; 行省之下,分设 路、府
5、、州、县; 设宣慰司管理边 远民族地区 制瓷技术大放异彩, 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 写实风格。元朝时, 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 技术 (3)商业:宋朝时,城 市中坊和市的时空界 限被打破;出现了世 界上最早的纸币“交 子”。元朝时,大都 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 都会;泉州是重要的 对外贸易港口 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 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 心” (2)科技: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 印刷术;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 用火药;北宋时,指南针应用 于航海; 元朝郭守敬编订的 授 时历 , 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历法 (3)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 表;元代以散曲为代表;宋元 时期出现话本 (4)书法: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的
6、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5)绘画: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 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 代文人画的代表作是王冕的 墨梅图 (6)戏曲: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 艺术推向了成熟 时段特征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 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宋元在继承隋唐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矛盾的同时,君主专制也进一步加强。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得到开发;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 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上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思想文化上:适应社会战乱及统一的时代需求,儒学复兴,经过融合产生新的儒学思想,即 理学体系
7、的产生。三大发明领先世界,文学艺术体现出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唐宋时期的政治文明 18 卷,25;18 卷,26;18 卷,25;17 卷,26;17 卷,25;17 卷,27;16 卷,26;16 卷,25;13 卷 ,41 2.魏晋至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和土地制度的变化 18 卷,26;18 卷,41;17 卷,26;17 卷,26;16 卷,26;15 卷,26;15 卷,26;14 卷,26;13 卷 ,25 3.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 成就和文化交流 18 卷,26;16 卷,24;16 卷,41;16 卷,26
8、;15 卷,40;14 卷,25、26;14 卷,25;13 卷,25 考向一 唐宋时期的政治文明 1门阀政治的形成与衰落 (1)形成概况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 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 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 (2)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 (3)形成原因及评价
9、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评价 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 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 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 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4)唐宋衰落的原因 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 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 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
10、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 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 民之间的差距。 2唐宋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1)唐代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 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议政场所是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 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 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
11、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2)宋代 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 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3宋代的文官政治 (1)形成概况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 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 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 基本国策。这样,两宋时期的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 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
12、立。 (2)形成原因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 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 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 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 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 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3)评价 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 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
13、;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 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 家国情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和两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次大分裂时期,也是两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时 期。 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 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做出了贡献。 1命题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2018 课标全国,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14、。宰相数量大增, 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抓题眼 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增加且更替频繁,有利于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找错点 材料未涉及“扩大”“职权”;低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权,但官职未“晋升”;宰相 权力被削弱“职能”未“强化”。 答案 C 2命题点:宋代科举制与社会阶层的流动 (2018 课标全国,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该
15、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抓题眼 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 这说明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 找错点 隋唐以后,“世家大族”影响力逐渐消除;“下降”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材料中的 现象正是当时科举制度所致,“功能”未弱化。 答案 B 1命题点:唐太宗干预史官修史 (2018 宜宾一模,26)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 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 实录等,呈上太宗。此事
16、主要反映了( ) A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 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 D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论述唐太宗直接干预修史工作,经过修改的史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够反映 历史的真实面貌,其可信度未必更高,故 A 项错误;唐太宗直接干预修史工作,说明经过修 改的史书是符合君主想法的,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故 B 项正确;材料“房玄龄等 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说明唐太宗时期的 史官并没有避讳君主,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唐太宗干预史官修史,没有谈及史官地位 的变化,故 D 项错误。 2命题点:宋代政治的现实特色
17、 (2018 韶关一模,26)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 性格描述 结果 吕端 老成持重, 宽厚多恕, 识大体, 以清简为务, 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 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 糊涂”,在宰相位置上退休。 毕士安 张洎、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 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历)远在下尔”。 官至宰相。病逝时宋真宗亲 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 寇准 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 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 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 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 材料表明( ) A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 B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C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 D科举
18、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没有文武官员的对比,也看不出“文官待遇较高”,故排除 A 项。从材料信息 来看宋代重用“老成持重”的官员,故 B 项正确,C、D 两项在材料中不能明显体现,排除。 考向二 魏晋至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土地制度 的变化 1经济重心南移的四大特征、七大影响 (1)特征 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 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转移。 (2)影响 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
19、,海上交通和 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 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 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 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 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
20、态 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 2屯田制(三国时期盛行)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制。 (2)特点: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 (3)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 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3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及相关赋税制度 (1)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 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
21、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 地不得买卖;官吏得给公田;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作用: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 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4宋代的土地兼并 (1)概况: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
22、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私有制大发展;二是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三是土地所 有权的日益集中与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四是官田的私田化。 (2)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的私有制,主要原因是宋代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 的政策。 (3)影响 消极影响:由于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另外激化了社会矛盾, 导致农民起义不断。 积极影响:租佃制下,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的人身控制松弛,劳动者有一定的自由权利,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富余的劳动 力可以转向工商业、服务业等领域,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繁荣。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积极
23、改进生产工具、革新技术,使精耕细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5宋代的丝路贸易 (1)概况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 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 开拓海上贸易,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 宋代以前,从事中外贸易的主力军是波斯和阿拉伯商人。进入宋代,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 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 中的主导力量。 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并为后代所继 承。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
24、技术也有不少创新,为航海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2)特点 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 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唯物史观: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至唐 代后期逐渐瓦解,与之相配套的租庸调制也遭到破坏。到了宋代,封建国家的土地国有制退 出历史舞台,土地转移加快,租佃关系得以确立。传统的门阀士族被庶族的地主取而代之, 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出现,宋代的士大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