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诊断讲解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诊断讲解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听课 走向 诊断 讲解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开头的话:l基本假设基本假设教师学习基于案例教师学习基于案例开头的话:l基本假设基本假设教师学习基于案例教师学习基于案例l讲什么?讲什么?新与旧、我与他;新与旧、我与他;l讲多少?讲多少?多与少、懂与会;多与少、懂与会;l怎么讲?怎么讲?听与议、快与慢听与议、快与慢案例案例资料与素材积累“行动教育”以“课例”为载体课例设计课例设计实施教学实施教学调整调整/修改修改不断反思【什么是好的教学?】确定课例确定课例呈现框架呈现框架选定技术选定技术修改完善修改完善选择主题选择主题制作课例制作课例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聚焦课堂的教师研修过程如何有效地交流课例研究的过程、方法与成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人反思个人反思
2、交交流流研研讨讨课课堂堂教教学学观观察察报报告告课课例例报报告告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反思报告反思报告教教学学观观察察与与教教学学技技能能问问题题聚聚集集与与研研修修技技能能任务分析与方案设计任务分析与方案设计教学分析与问题诊断教学分析与问题诊断选择一个主题选择一个主题使用一点技术使用一点技术积累一些成果积累一些成果l基于观察事实发表观点基于观察事实发表观点l基于学习效果诊断课堂基于学习效果诊断课堂课堂观察技术:营造积极的观评氛围课堂观察技术:营造积极的观评氛围目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目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不是作出评判,而是寻求改进不是作出评判,而是寻求改进课堂课堂观察技术简介观察技术简介一、什
3、么是课堂观察技术二、常用的课堂观察视角三、通常的课堂观察过程四、例说课堂观察技术的运用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观察技术课堂观察:“观”是看,“察”是分析研究;它是观察者本着一定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教室中“教”与“学”的活动形式、内容、结果,做出必要的记录,再进行理解性的分析与评价观察课堂教学既可以是现场观察,也可以通过录像材料进行,或几种形式结合在一起进行发现的眼睛二、常用的二、常用的课堂观察课堂观察视角视角 技术化的课堂观察是指运用各种课堂观察技术和分析方技术化的课堂观察是指运用各种课堂观察技术和分析方法对课堂教学的各种特征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法对课堂教学的各种特征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
4、析。常用常用的课堂观察技术视角的课堂观察技术视角包括包括:1.教学结构2.结构性语言3.教学方式转换4.师生语言互动5.课堂提问6.教师应答7.学习活动任务8.学生学习状态9.学生访谈与测试10.关键性事件三课堂观察的过程现场观察观察准备分析研究为何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记录?积极能动记录全息录像录音课堂现场观察撰写观察后记资料整理补充讨论研究分析录像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四、例说课堂观察技术的使用l看一看:正方形定义与性质l勾股定理l有余数除法l试一试:轴对称图形l平行线一堂数学课的观察与改进周卫 边讲边问边讲边问摆脱了灌输式没有?摆脱了灌输式没有?一年后重新设计:一年后重新设计:1051
5、05次填空式问答(由低到高设次填空式问答(由低到高设计),记忆问题占计),记忆问题占74.3%74.3%,简单推,简单推理占理占21.0%21.0%,小步、多练、快进,小步、多练、快进,未留思考空间给学生。未留思考空间给学生。教师:教师:“讲是给学生知识,问讲是给学生知识,问是看他们收到没有是看他们收到没有”。弄清图形之间关系,学生思维水弄清图形之间关系,学生思维水平提升,变繁琐为简单。平提升,变繁琐为简单。课题名称: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课题名称: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观察技术:主要采用录像带分析技术观察技术:主要采用录像带分析技术教学任务认知水平观察与分析教学任务认知水平观察与分析分析内容分析内容
6、 技技 术术 选选 择择 讲讲 授授 过过 程程(1 1)课堂教学实录、(录音、录像、照片)课堂教学实录、(录音、录像、照片);(2 2)教学程序表)教学程序表;(3 3)深度访谈)深度访谈;(4 4)轶事记录)轶事记录;(5 5)讲课堂中的故事及困惑)讲课堂中的故事及困惑 提提 问问 水水 平平(1 1)提问、观察行为类别检核及分析)提问、观察行为类别检核及分析(2 2)提问及理答技巧分析)提问及理答技巧分析 练练 习习 水水 平平 (1 1)课堂练习认知层次分析)课堂练习认知层次分析 过程:课后访谈过程:课后访谈出声思维出声思维(2 2)现场观察优、中、差生解题思维)现场观察优、中、差生解
7、题思维(3 3)课后作业,测试认知水平分析)课后作业,测试认知水平分析 小小 组组 学学 习习 (1 1)定向观察小组学习过程,认知水平及效果)定向观察小组学习过程,认知水平及效果(2 2)课后学生问卷)课后学生问卷(3 3)定向观察学生实践活动)定向观察学生实践活动.个案跟踪观察个案跟踪观察“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课堂观察课堂观察 “学生参与度及成效分析学生参与度及成效分析”技术选择技术选择(1 1)运用座位表、巡回图分析提问、指导机会差异;)运用座位表、巡回图分析提问、指导机会差异;(2 2)课后学生问卷,了解参与度、满意度;)课后学生问卷,了解参与度、满意度;(3 3)小
8、组观察,课后访谈)小组观察,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参与深度及广度;了解学生参与深度及广度;(4 4)学生参与度定量评价)学生参与度定量评价;(5 5)师生时间分析表)师生时间分析表;(6 6)弗兰德斯语言互动时间线标记表。)弗兰德斯语言互动时间线标记表。四人观察小组分工:四人观察小组分工:教师讲授方式、数学思维水平、教师访谈、主撰报告。提问及应答,师生互动、语言流动图,整理课堂实录。练习、例题、习题、作业,习题设计、思维水平、效果、课后测试。课堂结构、板书、投影、时间分配、学生问卷、访谈。课后讨论课后讨论:这节课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利弊得失。对这节课的改进建议。听课教师及班级样本听课
9、教师及班级样本学校类型年级学科课型班额(女)教 师性别年龄教龄 职 称学历职务水平一般初中初二数学新授 38(20)女 46 19中教一级大学教研组长全区中上按课堂录像制作的教学程序表按课堂录像制作的教学程序表、教学环节、时间、教学环节、时间 、主、主 要要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一、复习提问(一、复习提问(330)1、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定义(小组齐答)、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定义(小组齐答)2、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性质(按边、角、对角线、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性质(按边、角、对角线、中心对称图形、对称轴填空式提问。中心对称图形、对称轴填空式提问。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
10、课(937)1、正方形的定义、正方形的定义导入导入 边讲边问,归纳正方形定义边讲边问,归纳正方形定义 分析定义要点,分析定义要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联系及区别正方形与矩形、菱形联系及区别2、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从正方形的边、角、对角线、是否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从正方形的边、角、对角线、是否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什么、是否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什么等方面归纳其性质心是什么、是否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什么等方面归纳其性质三、例题讲解(三、例题讲解(1140)讲解例讲解例1,已知:如图,正方形,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相交于点点O,E是是OB延长线上一点,延长线
11、上一点,ECB=15 求证:求证:EC=BD四、巩固练习(四、巩固练习(1740)学生独立练习学生独立练习 课本课本77页练习页练习1、练习、练习2、练习、练习3,让学生上黑板板演,让学生上黑板板演五、课堂小结(五、课堂小结(337)师生共同复述正方形定义、性质师生共同复述正方形定义、性质六、作业(六、作业(6)总计总计4630序序号号 问问 题题 问答问答 方式方式A.教师提问教师提问B.学生答问学生答问管管理理认认记记推推理理创创造造批批判判无无答答机机械械认认记记推推理理创创造造 1第一组同学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第一组同学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1、2、3(无停顿)(无停顿)2定义是什么?(
12、师身体前倾,提高定义是什么?(师身体前倾,提高嗓音,加重语气,纠错,重复学生嗓音,加重语气,纠错,重复学生问答。由于紧张语塞、重复)问答。由于紧张语塞、重复)3请另一组同学回答矩形的定义请另一组同学回答矩形的定义(师重复学生回答)(师重复学生回答)4请第三组同学回答菱形的定义请第三组同学回答菱形的定义(师重复,语调平和满意)(师重复,语调平和满意)5请一个同学回答平行四边形、矩形、请一个同学回答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停顿菱形的性质(停顿6,第一次未回,第一次未回答完整)答完整)6很好,那么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很好,那么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师手持教鞭,边指投影对称图形(师手持教
13、鞭,边指投影边问)边问)7嗯,它的对称中心?嗯,它的对称中心?(未回答完整,继续追问)(未回答完整,继续追问)初二几何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初二几何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片断片断)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提问情况统计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提问情况统计教师对问题作结构化分解举例教师对问题作结构化分解举例结论之一课堂教学特点结论之一课堂教学特点 边讲边问正在取代灌输式讲授。高密边讲边问正在取代灌输式讲授。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一堂课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一堂课问问105105个问题,占课时的个问题,占课时的55%55%)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
14、的平的“结构性问答结构性问答”,这种问答组织化程度,这种问答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不利于学生主动高,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性的发挥。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教师理答举例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教师理答举例序序号号 问问 题题 问答问答 方式方式A.教师提问教师提问B.学生答问学生答问管管理理认认记记推推理理创创造造批批判判无无答答机机械械认认记记推推理理创造 1第一组同学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第一组同学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1、2、3(无停顿)(无停顿)先指定先指定齐答齐答 2定义是什么?(师身体前倾,提高定义是什么?(师身体前倾,提高嗓音,加重语气,纠错,重复学生嗓音,加
15、重语气,纠错,重复学生问答。由于紧张语塞、重复)问答。由于紧张语塞、重复)追问追问 3请另一组同学回答矩形的定义请另一组同学回答矩形的定义(师重复学生回答)(师重复学生回答)先指定先指定齐答齐答 4请第三组同学回答菱形的定义请第三组同学回答菱形的定义(师重复,语调平和满意)(师重复,语调平和满意)先指定先指定齐答齐答 5请一个同学回答平行四边形、矩形、请一个同学回答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停顿菱形的性质(停顿6,第一次未回,第一次未回答完整)答完整)先举手先举手再指名再指名 6很好,那么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很好,那么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师手持教鞭,边指投影对称图形(师手持教鞭,
16、边指投影边问)边问)追问追问 7嗯,它的对称中心?嗯,它的对称中心?(未回答完整,继续追问)(未回答完整,继续追问)追问追问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片断)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片断)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 行行 为为 类类 别别 频频 次次 百分比百分比%A、提出问题的类型、提出问题的类型 1、常规管理性问题、常规管理性问题 2、记忆性问题、记忆性问题 3、推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 4、创造性问题、创造性问题 5、批判性问题、批判性问题 3 78 22 2 0 2.9 74.3 21.0 1.9 0B、挑选回答问题方式、挑选回答问题方式 1、提问前,先点名、提问前,先点名
17、 2、提问后,让学生齐答、提问后,让学生齐答 3、提问后,叫举手者答、提问后,叫举手者答 4、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 5、提问后,改问其他同学、提问后,改问其他同学 0 44 57 1 3 0 41.9 54.3 1.0 2.9C、教师理答方式、教师理答方式 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 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 3、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 4、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2 2 13 78 0 11.4 1.9 12.4 74.
18、3 0 行行 为为 类类 别别 频次频次 百分比百分比(%)D、学生回答的类型、学生回答的类型 1、无回答、无回答 2、机械判断是否、机械判断是否 3、认知记忆性回答、认知记忆性回答 4、推理性回答、推理性回答 5、创造评价性回答、创造评价性回答 2 39 45 18 1 1.9 37.1 42.9 17.1 1.0E、停顿、停顿 1、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秒秒 2、提问后,停顿过长、提问后,停顿过长 3、提问后,适当停顿、提问后,适当停顿35秒秒 4、学生答不出来,耐心等待几秒、学生答不出来,耐心等待几秒 5、对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当多等几秒、对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当多
19、等几秒 91 5 8 1 0 86.7 4.8 7.6 1.0 0结论之二结论之二课堂提问技巧课堂提问技巧 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74.3%74.3%),推理),推理性问题次之(性问题次之(21.0%21.0%),强调知识复盖面,但极少有),强调知识复盖面,但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创造性、批判性问题。学生齐答比例很高(学生齐答比例很高(41.9%41.9%),回答问题方式),回答问题方式单一,教师完全控制课堂。单一,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注意对学生鼓励、称赞(注意对学生鼓励、称赞(74.3%74.3%),但还有打),但还有打断学生或消极批评等情况(断学生或消极批评
20、等情况(13.3%13.3%)。)。提问后基本上没有停顿(提问后基本上没有停顿(86.7%86.7%),不利学生思不利学生思考。考。以推理性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提问技巧比以推理性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提问技巧比较单一较单一到互动教师对例题的处理举例教师对例题的处理举例 水水 平平 A、记忆、记忆 B、理解、理解 C、应用、应用 低低 级级 机械记忆机械记忆 分类分类 简单应用简单应用 中中 级级 序列记忆序列记忆 推理推理 综合应用综合应用 高高 级级 离散记忆离散记忆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 创造应用创造应用等级量表等级量表 采用已有的练习目标层次表采用已有的练习目标层次表25272931333
21、537394143练习目标层次统计图练习目标层次统计图5 4 3 2 11113151719212325目标目标层次层次例题讲解例题讲解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填空1 2二、选择1 2 3三、计算四、证明五、问答六、讨论七、探究考查要点正方形定义.正方形性质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判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轴图形判断菱形的真命题利用勾股定理、正方形性质计算。(同类题课内只有5位同学会做)利用正方形性质、三角形全等、直角三角形性质,证明线段垂直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进而要陈述理由(课内讲错,课后补讲过)通过集合图形,讨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探究什么样
22、的直线可将正方形截为两个全等的图形(开放式题)认识水平机械记忆分类离散记忆判断综合应用推理序列记忆推理创造运用认识水平机械记忆分类离散记忆判断综合应用推理序列记忆推理创造运用全对率84%97%7147%47%石36865%74%13部分正确率1132%1821138496全错率5%329%5353%5%13%13%133%错误分析未理解正方形是A&-=&m对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概念理解、应用错误对菱形判定不熟悉未掌握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题、计算错误证明理由叙述不完整未掌握证明线段垂直的方法看不懂复杂图形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关系搞不清对轴对称图形性质不清思维馄乱,没有搞清四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与
23、区别学生思维拘泥于特殊图形、固定结论,缺乏探究能力结论之三、课堂练习水平结论之三、课堂练习水平 由低到高安排,以小步、多练、勤反馈为原则由低到高安排,以小步、多练、勤反馈为原则在例题讲解和巩固练习等教学环节中,数学练在例题讲解和巩固练习等教学环节中,数学练习均由低到高作小步递进的设计,整堂课共有习均由低到高作小步递进的设计,整堂课共有7 7道练道练习,需时约习,需时约3131分,占上课时间的分,占上课时间的67%67%左右。左右。主要部分能达到推理、综合应用等中级水平,主要部分能达到推理、综合应用等中级水平,但在讲解或分析中均作了降低认知水平的安排。但在讲解或分析中均作了降低认知水平的安排。课
24、后一周测试结果,记忆类习题,成绩较高;课后一周测试结果,记忆类习题,成绩较高;理解类次之;应用类较差。综合应用题,课内只有理解类次之;应用类较差。综合应用题,课内只有5 5位学生会做,经教师讲解,课后正确率仍只有位学生会做,经教师讲解,课后正确率仍只有63%63%,创造应用题,正确率只有创造应用题,正确率只有13%13%。语言互动水平教师主导取向教师主导取向学生自主取向学生自主取向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分析A A 教师讲话教师讲话间接影响间接影响(应答)l、接受感情:以温和的方式接受,不带威胁的体谅,感情可以是积极或消极的。期望或使学生回忆他们自己的感受。2、表扬或鼓励:表扬或鼓励学生的行为,讲缓和
25、气氛的玩笑,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包括点头或发出“嗯哼”声及说下去等。3、接受或采纳学生的意见:肯定学生的意见,在这基础上适当扩展、发挥。4、提问:提出关于内容或速度方面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动发言)5、讲授:提供与课程有关的事实、见解,表达自己的想法,作出解释,或援引权威而非学生的说法。6、作出指导:发出学生能够遵从的指示、命令或口令,希望学生照办。7、批评学生或为权威辩护:为纠正或改进学生的行为而陈述,大声斥责某人,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自我炫耀。B B 学生发言学生发言反应启发反应启发8、学生讲话一应答反应:学生对教师的发言作出应答性反应,自己表达自己的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