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03)高中物理的一些概念阐明、隐含结论及技巧.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物理03)高中物理的一些概念阐明、隐含结论及技巧.pdf》由用户(叶思起)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03 物理 03 高中物理 一些 概念 阐明 隐含 结论 技巧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物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高中高中物理的一些物理的一些概念阐明、概念阐明、隐含隐含结论结论及及技巧技巧 高中物理的思维难度可以说远不及数学,平时多积累,多思考,理解清楚物理公式,物 理一般就能学好。然而很多同学不能物准确理解物理公式的含义、适用条件,这儿阐明一些 基本概念,帮助大家理解一下。同时还有一些小技巧和挖掘教材得到的小结论,可以提高做 题速度以及帮助熟悉概念。 最好有比较好的数学基础。 如果数学非常好, 理论物理大部分都可以进行纯数学分析了。 说明: 带的含有技巧。 带*的如果时间充裕最好看看,可能会涉及。 粗体字母表示矢量。 、等表示微元、即、无穷小。没必要害怕,不会涉及微积分,这些东西都很直观。 就是对求导
2、,即= ; 2 2 表示对求两次导,即= = 2 2 。 = , 、等微元可以像普通的数一样进行四则运算。以下的微元都用“”表示。 一一. .一般的一般的平衡平衡条件条件 高中常常把一个物体简化为质点。因而平衡的数学条件只有外力的矢量和为 0,这仅仅 针对共点力。 但某些物体是不能简化为一个质点的, 比如一根杆, 中心固定, 两头施加等大法向的力, 其力的矢量和为 0, 然而按照生活常理, 这根杆是可以转动的, 转动的物体显然是不平衡的。 因而对于一般物体,还有 1 个平衡条件,就是外力力矩(矢量和)和为 0。 然而力矩是相对某点或某根轴而言的,对于不同点的力矩是不一定相同的。这里有一个 结论
3、,是充分必要的:如果外力矢量和为如果外力矢量和为 0 0,则对任意点的力矩相等,则对任意点的力矩相等。 (至于力矩的方向确定,简单地讲就是这样一种规则:若对某一点取矩,则假定这点不 动,看力作用在物体上是相对这点做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设一个正方向,一般取逆时针 为正,顺时针为负。 ) 所以平衡的数学条件是: 1. 1.外力矢量和为外力矢量和为 0 0 2. 2.外力对任意一点的力矩和为外力对任意一点的力矩和为 0 0 注意: 平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比如一个简谐运动,质点位于平衡位置,则它出于平衡状态, 只不过是瞬时的平衡状态。 由平衡的数学条件衍生出以下几个常用结论: 1.对于刚体(不变形的
4、物体) ,力可以沿作用下平移。 2.一个物体受二力作用平衡,则二力一定等大共线反向。 3.一个物体受三力作用平衡,则三力作用线一定交于一点。 4.分布力可以简化成作用于某点的集中力。常见分布力:重力、摩擦力、浮力、万有引力等。 重力简化成作用在重心;摩擦力粗略简化成作用在中心(实际情况是简化成作用在接触面形 心) ;一般性结论:线性分布力一般简化在物体中心。 *浮力简化成作用在浮心,浮心不等于重心,若物体的截面为矩形或圆,浮心一般等于重 心。 *关于万有引力,将施力物体简化成质点,即引力中心。引力中心不等于重心,对于匀质 球壳,球壳也可简化成球心的质点,以此可以类推匀质圈层构造的球体,可以简化
5、成球心处 的质点。 二二. .速度、加速度速度、加速度的精确定义的精确定义 我们知道速度 = ,即位移对时间的导数(注意也是矢量,矢量的变化量还是矢量) 加速度 = = 2 2 ,即速度对时间的导数,位移对时间的二阶导数 如果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矢量 = (,) 所以速度的轴分量:= ;轴分量:= (注意:对时间求导) 容易知道位置坐标的变化量与位移变化量相等。 设是从坐标原点指向某点的矢量, 即 = 。 加速度同理。 角速度同理 = 建立坐标系后,设为从轴开始逆时针选择的角度,转角的变化量 = ,即位置角度坐 标变化量等于转角变化量(角度位置坐标可以随便选择,一般选择成上面的形式) 。所以
6、= = 三三. .速度分解速度分解 速度分解的一般 2 种比较难的题型: 1.系统是一个刚体,求刚体上的两点的速度关系。 2.系统不一是个刚体或者由几个刚体组成,要分析某点的速度,包含转动的角速度。 对于题型 1 就用速度投影 速度往某个方向的分解量的意义是在这个方向的速度大小。 在刚体上, 由于任意两点间距离不变, 所以任意两点的在这两点连线上的速度分量是相等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关系求一些稍微复杂点的运动关系。 例 1: 一根杆靠在光滑的直角墙角处, 倾角, 若已知上端点的速度, 求下端点的速度。 解:对、的速度向杆的方向进行速度分解,虽然投影有无数种情况,但不管另一个速度分 量如何,
7、因为杆是不变形的,在杆上的速度分量总是相等的。所以取最简单的矢量投影形式 即可。 = ,所以= 若一个质点的速度分量和与某固定点的连线垂直,则可以看出,这个质点相对这个固定点 在转动。如果另一个速度分量满足一定关系,则有圆周运动的关系= 。 对于题型二就用这个不严格的速度投影方法, 只能叫方法, 不严格, 但对高中范围是正确的。 这个要求 2 个方向的分解要是确定的,一个分量垂直于与某固定点的连线(转动分量) ,一个 分量沿着这条连线(相对速度分量) 。 常见的模型:探照灯模型、人在岸上通过定滑轮拉船模型等。 例 2:探照灯以匀角速度照射,某高度有一片云,求灯光在云上的光斑的速度。 选取云上的
8、光斑,其速度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是绕光源定轴转动,其沿着光线的方向是在 远离光源,可知此速度分量就是角速度与光斑到灯距离的乘积= 。只要知道光线倾 角,即可知道光斑的速度 = = = 2。 就是如果知道速度在某个方向的分量具体意义,就能通过这个关系知道其绝对速度;反之, 知道绝对速度,也能根据这个关系知道这个速度在这个方向的分量。 附:或许对于大家来说,理解这些太复杂了,做这种速度分解的题有没有模式化的方法?当 然有。前面讲的用隐函数求导法则。 就拿例 1 来说吧。设杆长,以墙角作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端距墙角距离为,端距离墙角距离为。 显然任意时刻2+ 2= 2 ,皆可看作关于时间的
9、函数。 我们已知位置函数对时间求导是速度, = , = 。 对时间求导,2 + 2 = 0 即+ = 0, = ,所以有= (由于这个做法没有规定速度方向,所以有个负号,只表示速度大小取个绝对值就行了。 ) 还可以有第二种求导的方式: 端距墙角距离为,显然 = ,B 端距离墙角距离为,显然 = 。位置转角对时 间的函数是角速度= 对求导 = = = , = = = ,两式相除。 = ,即= 还可以有第二种求导的方式:显然任意时刻2+ 2= 2,对时间求导,2 + 2 = 0 即+ = 0, = ,所以同样有= 同理对于例 2。以光源作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显然 = , = = 2= 2
10、,取绝对值就是| = 2 求导首先要建立坐标系,然后写出所有变量的几何关系,然后求一次导就可以得到速度的关 系。几何关系的表达可以有多种,但最后都是一回事,选择最简单的途径就行。 四四. .已知图形轨迹求解已知图形轨迹求解的技巧的技巧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求解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求解技巧技巧 一般常用到 2 个公式 1.求某个点的速度 这个点的速度等于从这个点之前的点到之后的点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 设这个点与前后两点的距离之和为1+ 2,时间间隔,则 = 1+ 2 2 2.求加速度 书上的标准公式 4 1= 312,5 2= 322,6 3= 332, = 1+ 2+ 3 3 事实上带入1、2、3,显
11、然有(4+ 5+ 6) (1+ 2+ 3) = (3)2 发现后三段之和减去前三段之和,时间间隔为3 令 = 4+ 5+ 6, = 1+ 2+ 3, = 3 即 = 2,和基本公式的形式不是完全一样吗? 因而求解时不必一个个去算了,直接计算就行。 (扩大测量范围,可以减小误差,这是很显然 的。 )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求解技巧的求解技巧 常常见到求解平抛运动问题的轨迹坐标图。 一般两类问题: 1.求水平速度 在横轴上选取间隔相等的两段,记一段长度,因为水平方向速度恒定,所以时间间隔相 等,所以 = 。竖直方向上是匀加速度运动,所以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2 1= 2。所以 = 2 2 1 2.求平抛
12、运动的抛出点坐标 一般性解法就不说了,有人觉得套公式很烦,有个更好的方法,用纯数学方法。 平抛运动的物体轨迹是抛物线,所以抛出点就是抛物线的顶点。 只需设抛物线方程顶点坐标(0,0),用其顶点式 0= ( 0)2,3 个未知数,带入 3 个点的坐标就求出来了。 五五. .曲线曲线运动运动 速度大小 = ,即位移对时间的导数 物体做圆周运动会用掉一部分外力提供向心加速度。 比如一个小球冲上一个半圆轨道,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不为,最小都是,否则小球会因 重力剩余而掉下来。 宇宙飞船上的人因为重力全部提供向心力,因而重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为 0。 法向加速度= 2 ,和向心加速度是一个表达式,纯粹使速度改变
13、方向。 (*数学上,某曲线的曲率半径可以根据此公式来求) 切向加速度= ,即速率对时间的导数,纯粹使速度改变大小。 六六. .动量问题动量问题 1.两个质点在一条直线上的碰撞问题,容易证明以下结论。 (1)弹性碰撞(没有产生应变能,无机械能损失)的基本结论: 若有一个质点静止,则小质量的质点在碰撞后会反向;质量相同的质点碰撞后交换速度。 *(2)完全非弹性碰撞(形变无法恢复)的一些结论: 若一个质点去去碰撞另一个静止的质点,则系统损失的机械能大于静止质点碰撞后的动能。 引申到子弹打击木块,则子弹在木块中的相对位移大于木块的绝对位移。 若有一个小质量质点去碰撞一个静止的大质量质点,则系统机械能损
14、失还大于剩余机械能。 2.典型模型:人船模型、弹簧模型。类似人船模型的,定滑轮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物体(把一 端的全部受力翻转 180 度) 。 七七. .动能、势能、能量动能、势能、能量 动能定理: = 2 2 ,是力作用点的绝对位移,不是相对位移。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守恒定律,是有根本区别的。区别就在于动能定理中位 置变化量的区别。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中,位置变化量可能是相对变化量。如 重力势能、弹簧弹性势能是位置相对变化量,摩擦生热的定律 = ,也是相对变化量(顺 便说一句,在系统动量为 0 时,常常结合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摩擦生热来求相对位移) 。 物理意义上场:高
15、中学过的场:重力场、引力场、静电场、磁场、感应电场。 有势能的物体在势场(如重力场、引力场、静电场(*感应电场不是势场)中,势场力 做功与路径无关。 注意:磁场不是势场,没有磁势能这一说法。 八八. .简谐运动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受力:只要合外力力与位移成一次函数且斜率小于 0,即 = + ( 0), 就是简谐运动。合外力为 0 的点就是平衡位置。 (由于位移是个相对量,故可以通过平移坐标 系,使得和简谐运动的精确定义一致。 ) 周期: = 2 简谐运动模型:固定弹簧振子振动、单摆、*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水平或竖直方向的运动、* 两个物体连接弹簧整体无初速度的运动。 (高中生完全可以利用匀速圆周
16、运动的那个特点不用微积分证明周期公式。 ) *下面用高中方法来证明一下两个物体连接弹簧整体无初速度的运动, 两个物体都是做简谐运 动。 设弹簧压缩后释放。两物体,质量1,2,弹簧劲度系数。 证明:记初状态位移为 0,某时刻的位移,的位移 1的受力 = ( ) 又由二者动量守恒,所以11= 22,11 = 22,1 = 2 所以对于,有1= 1 2 = 1+ 2 2 + 平衡位置:1= 1+ 2 2 + = 0,得到 = 2 1+ 2 ,即系统质心处。 将坐标向系统质心处平移即知做简谐运动。 周期: = 2 = 2 1 1+ 2 2 = 2 12 1+ 2 (二物体周期相等) 同理可证。 (附:
17、在弹簧模型中,如果系统有初速度,则是以初速度的匀速运动与此简谐运动的叠加。 ) 九九. .波动波动 波的频率只与波源有关,机械波的速度只与介质有关(弹性、密度,*弹性越差、密度越小波 速越大) ,波长是可变的。光波的颜色取决于波的频率而不是波长。 判断机械波质点振动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箭头指示在波形的同侧。 *非高考问题:机械波中,为什么纵波比横波快? 原因:纵波= ,横波= (E 是弹性模量,G 是剪切弹性模量,是密度) (若某弹性物体劲度系数为,则 = (是横截面积) ) 所谓剪切简单理解就是垂直横截面积方向的力,横波是靠剪切力带动的。 又 = 2(1 + ) , 0.5 *
18、折射定律为什么是那个正弦关系? 原因:光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折射后经过的时间最短。 (有兴趣可以用求导的知识证明一 下啊。 ) 十.分子热运动 对气体做功:压缩气体(压力有位移) 气体对外做功:气体膨胀 两个公式: = = 1 3 为单位体积内分子个数,故压强与分子平均动能成正比 ( 1 3 与微元立方体的六面分子速度分布概率相等有关) 十十一一. .电场电场的基本概念和结论的基本概念和结论 (真空电场力的正规公式是 = 1 40 2 ,有些教材仍然写成 = 2 , = 1 40 0是真空电容率,我以下按照老公式书写。 区别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的净电荷(除去相互抵消的电荷)分布在导体表面。 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