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必背知识点清单.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必背知识点清单.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纲领 上册 知识点 清单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必背知识点清单.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课标分析【课标1.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学习要点1: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国独具特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史前文化一直走着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出现了不同谱系但有共同特征的文化。及至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了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等同质多象的文化区。各文化
2、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中原文化区更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这一文化结构,既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又形成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习要点2:中国早期国家特征夏、商、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早期国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发展的产物,又为秦朝开辟的大一统国家奠定基础。和传说时代相比,早期国家的特点主要在于:世袭王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以部族联合或宗法制、分封制为基础进行国家管理。商朝的内外服制、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商周的井田制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课标1.
3、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学习要点3: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战国时期,社会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兴起,工商业的进步和货币的广泛流通,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出于社会转型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变法成为潮流。各国变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土地私有、推行县制和什伍连坐等措施集列国变法之长,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建立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学习要点4: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4、老子和孔子分别是我国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包含朴素的唯物史观辩证法,在政治上反对制度束缚。孔子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原有的旧制度分崩离析,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各学派竞相发表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体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诸子百家思想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对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智慧在现代社会仍极具借鉴意义。【课标1.3】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
5、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学习要点5: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从军事、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统一,并确立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模式。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学习要点6: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汉衰亡则与其
6、统治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这两大社会矛盾的发展态势密切相关。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土地兼并的必然性,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秦朝和两汉展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主要模式,即亡于内部的社会矛盾,但具体又有不同,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则是危机逐渐积累。二、单元学习目标学习要点水平12学习目标水平34学习目标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读图,能够说出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能够运用相关的考古材料,描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元谋人、北京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代表性文化遗存所反映的人类生产生活状况能够结合相关研究,阐述中华文
7、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能够认识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认识考古遗存与神话传说、传世文献等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价值。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读图,能够说出夏商周三代的时空分布;能够运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青铜铭文等考古材料及其他文献记国载,解释商周的国家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能够通过与传说时代政治状况的比较,概述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解释从传说时代到早期国家的历史演进,由此论证中国早期国家是新石器时代部落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读图,能够说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时空分布;能够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
8、会大变革的主要表现;能够结合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运用文献记载说明变法内容蕴含的历史进步性能够运用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政治形势、阶级关系、思想活跃等状况,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阐释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成为潮流的必然性。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能够结合诸子百家的原典文献,说出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的重要主张;能够结合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能够结合历史和现实,阐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认识诸子思想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大
9、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能够运用相关文献记载,梳理和概括秦汉时期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等的历史演进过程,了解秦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并认识它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能够搜集若干关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学术观点,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评析学术观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能够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概述秦朝末年和两汉后期的社会矛盾,分析秦朝崩溃与两汉衰亡的原因能够比较秦朝崩溃与两汉衰亡原因的异同点;能够运用秦汉农民起义
10、的相关材料,阐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历史结论三、单元知识结构四、学习活动建议(1)结合乡土资源实地探究,如参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博物馆,考察有关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历史面貌。(2)通过制作秦末汉初年代尺、制作历史手抄报等活动,呈现“走向大一统”主题下秦汉时期政治形态的曲折历程。分组研读有关两汉的资料,在整理对比史料信息的基础上掌握两汉的兴衰历程。(3)第4课“东汉的兴衰”等可以作为自主学习内容,“两汉的文化”一目中“两汉文学”可以作为项目化学习内容。五、学业评价示例【例】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泰言之始孝为右”“必忠必
11、信”.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C.铜镜制造于西汉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对特定时空下的史实作出解释的能力。要求学生仔细解读题目中的史料,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历史分析判断。该题考查层次是学科素养水平34。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课标分析【课标1.4】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习要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三国两晋南
12、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受民族迁徙、冲突和战争、友好交往、统治者改革等因素影响,民族交融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大趋势。晋室南移、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整体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繁荣昌盛的阶段,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央政府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学习要点2: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隋唐制度创新有重要建树。从曹魏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度,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使得
13、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为历代沿袭。从有利于保证农时的租庸调制到“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学习要点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儒学吸收道教和佛教思想,有了新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突出体现在建筑、雕版印刷、火药、天文、医学等诸多领域。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交通发达,加上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作
14、出了贡献。二、单元学习目标学习要点水平12学习目标水平34学习目标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读图,能够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形成清晰的时空分布;能够结合相关研究,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原因;能够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民族交融的表现;读图,能够说出京杭大运河和唐朝少数民族的时空分布;能够以相关民族为例,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和措施,了解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加强民族团结意识能够明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综合了解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概况,理解三国
15、两晋南北朝分裂局面中蕴含的统一因素,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疆域的开拓与巩固,以及华文化的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解民族交融的重大意义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能够简述隋唐制度在选官、职官和田赋等领域的独特设计;能够运用相关文献记载,简述隋唐时期在科举制上的变革举措:能够明确三省六部的主要职能;能够说出“庸”的具体含义和两税法的基本内容能够对比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分析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能够在掌握三省六部具体职能的基础上,结合特定时期的史实,分析特定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能够理解立足现实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成就能够了解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佛教、道教的发展情况;
16、能够利用时间轴和图表,列举魏晋至隋唐文艺、科技方面的相关成就和发展历程;读图,能够概括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了解外来文化对中国的深远影响,知道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能够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成就的主要特征;能够结合时代背景,探究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多方面原因,深刻认识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影响;能够认识中国文化在继承、吸收、融合和创新中走向繁荣,领先世界三、单元知识结构四、学习活动建议(1)以“民族交融”为主题,分组整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还可联系当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追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痕迹。通过制作年代尺、绘制疆域分布图等活动,梳理这一时
17、期的政权更迭和疆域变化的概况。(2)以历史人物唐太宗为线索,考查唐朝制度的创新与大唐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查阅相关史料,生成历史小论文等各种形式的探究成果。(3)第6课“五代十国各割据政权”(需知道“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第8课“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可以作为自主学习内容,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一目可以作为项目化学习内容。五、学业评价示例【例】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 )A.提高了宰相地位 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C.削弱了君主专制 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18、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史料对相关史事作出解释的能力。要求学生解读史料并结合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作出分析判断。该题考查层次是学科索养水平3-4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课标分析【课标1.5】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要点1: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表明宋朝
19、通过改革纠正制度之失、缓和阶级矛盾的努力落空。南宋偏安半壁,基本延续了北宋的政治生态。宋代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有明显的发展,出现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社会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宋朝儒学复兴,文学艺术有所发展,古代传统科学技术达到鼎盛,火药、指南针等古代发明得到实际应用并向海外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要点2: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辽夏金诸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同时学习唐宋制度,维持了较长时间统治的稳定。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持久、稳定,呈现互相交融的趋势。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
20、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辽阔,交通空前发达,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中西交往盛极一时。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二、单元学习目标学习要点水平12学习目标水平34学习目标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能够从文献、地图等多种史料或史论中获取信息,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南宋偏安的主要史实,解释两宋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及其影响;能够描述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的突出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能够说出宋代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演进的主要成就,理解宋代文化的主要特点。能够分辨材料
21、中对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变化的不同解释,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解释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认识两宋时期新变化的历史意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运用地图概述辽、夏、金、元的时空分布,说明辽夏金元时期中国疆域的演变:能够运用相关考古材料及文献记载,描述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兴亡、制度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变化的基本史实;能够知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史实,分析政权变化对当时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关系变化的影响,理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能够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放到中国古代历史长河
22、中,运用不同类型史料,认识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诸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贡献,感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能够选取元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典型史实,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元朝统一和因地制宜治理中国的历史作用。三、单元知识结构四、学习活动建议(1)分组研读有关辽夏金元的资料,围绕“延续与变迁”的主题,筛选出史料信息,整理归类。(2)通过制作辽宋夏金元时期年代尺、制作历史手抄报等活动,呈现“延续与变迁”主题下辽夏金元的历史变迁。各组展示辽夏金元历史手抄报,师生共同完成对学习情况的评价。(3)第12课“少数民族文字”一目可以作为自主学习内容,“文学艺术”一目可以作
23、为项目化学习内容。五、学业评价示例【例】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生产工具得到改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分析】本题指向历史解释的考查。要求学生解读史料并结合宋代相关历史作出分析判断。该题考查层次是学科素养水平12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课标分析【课标1.6】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