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考论语选读复习策略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3919327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PPT
  • 页数:39
  • 大小:125.1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论语选读复习策略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考 论语 选读 复习 策略 课件
    资源描述:

    1、“论语论语选读选读”复习复习命题规律剖析v1.2008年福建高考首创考查文化经典阅读,出题样式年福建高考首创考查文化经典阅读,出题样式是文言文翻译和评价孔孟的处事态度,总分是文言文翻译和评价孔孟的处事态度,总分10分;分;v2009年浙江继福建之后开始考查文化经典阅读,出题年浙江继福建之后开始考查文化经典阅读,出题样式是两道主观题,总分样式是两道主观题,总分4分。分。v2010年为一道主观题,分值仍为年为一道主观题,分值仍为4分。分。命题规律剖析v2.与与论语论语有关的题目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有关的题目出现在高考试题中,2009年在两题中呈现:年在两题中呈现:v一是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一是对内容

    2、的理解和把握;v二是探究题。语言材料均来二是探究题。语言材料均来(论语论语)选读选读.v2010年出题形式灵活、语言材料为欧阳修年出题形式灵活、语言材料为欧阳修朋党论朋党论中的一句话。注重可读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所选材中的一句话。注重可读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所选材料短小精炼,命题点非常灵活,甚至包括要点提取料短小精炼,命题点非常灵活,甚至包括要点提取整合或分析鉴赏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较高的能力要求。整合或分析鉴赏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较高的能力要求。命题规律剖析v3.选读选读将作为浙江省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将作为浙江省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高考的考查重点。化的载体,成为高考的考查重点。v4.试题一般围绕

    3、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政试题一般围绕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值得关注仁爱观、中庸观。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仁、义、礼、乐、信五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题答题具有辩论性,要先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题答题具有辩论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文本内容来阐释。论语教材内容梳列 复习建议复习建议 v 目中有人目中有人

    4、v 口中有词口中有词v 心中有脉心中有脉v 手中有题手中有题(一)目中有人(一)目中有人v就是大家的心目中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和就是大家的心目中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和积累。积累。v1、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形象记忆的巩固率优于抽、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形象记忆的巩固率优于抽象记忆,因为学习者借助人物形象较容易唤起记忆,象记忆,因为学习者借助人物形象较容易唤起记忆,进行记忆复原。进行记忆复原。v2、从、从论语选读论语选读教学的定位和高考考查要求来看,教学的定位和高考考查要求来看,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要求文字理解和文化内涵探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要求文字理解和文化内涵探究兼顾。语

    5、言文字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探究和观点究兼顾。语言文字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探究和观点的把握是结果,而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把握,最终是的把握是结果,而理论、观点的理解和把握,最终是对语言表达者人物形象的认识,和人物的言行、思想对语言表达者人物形象的认识,和人物的言行、思想的感受与感悟,它的核心是形象的认识。的感受与感悟,它的核心是形象的认识。3 3、从教材的特点来看,、从教材的特点来看,选读选读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形象。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形象。如如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一位追求道德文明,追求道德至上的,一位追求道德文明,追求道德至上的“尚尚德德”旗手,旗手,“德治德

    6、治”的卫道士,努力推行着的卫道士,努力推行着“德治德治”的理念。的理念。小结小结v当同学们拿到当同学们拿到论语论语考题的时候,面对具体的考题的时候,面对具体的论语论语语录,语录,你的脑中可能会唤起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记忆,借助这个人物形你的脑中可能会唤起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记忆,借助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回忆起这个人物形象视角下的一些言论、主张、观象的认识,回忆起这个人物形象视角下的一些言论、主张、观点和思想,以及对人物言论内涵的理解。点和思想,以及对人物言论内涵的理解。解读步骤:解读步骤:v1 1、回忆它们的出处、回忆它们的出处v2 2、回忆这一课的人物形象特征、回忆这一课的人物形象特征v3 3、根据

    7、语录内容选择回答问题的关键词:、根据语录内容选择回答问题的关键词:v依据有关这一课平时学习复习时的形象认识和积累,依据有关这一课平时学习复习时的形象认识和积累,结合语录内容,整合出这道题答案的关键词结合语录内容,整合出这道题答案的关键词(二)口中有词(二)口中有词v就是大家有一定数量的就是大家有一定数量的论语论语语录的理解语录的理解和诵记,就是对和诵记,就是对 选读选读的具体内容的具体内容的诵读、理解、记忆,这是硬功夫,大家都的诵读、理解、记忆,这是硬功夫,大家都在下功夫。在下功夫。(三)心中有脉(三)心中有脉v就是大家脑中积累的就是大家脑中积累的论语论语语录有具体的语录有具体的结构脉络。结构

    8、脉络。v1 1、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理念的记忆必、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理念的记忆必须与具体的言语对应起来,这样的记忆才有须与具体的言语对应起来,这样的记忆才有载体。并且,记忆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结构脉载体。并且,记忆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结构脉络,这样的记忆才有线索而便于索引。络,这样的记忆才有线索而便于索引。v2 2、从、从 选读选读教学定位和高考考查要求来教学定位和高考考查要求来看,主要要求学生对论著的内容理解和观点的把握。看,主要要求学生对论著的内容理解和观点的把握。论语论语中的语录众多,观点、主张众多,要能准中的语录众多,观点、主张众多,要能准确地把握,就要有一定的线索:确地把握,就要有一定

    9、的线索:v这段语录来自哪一课,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这段这段语录来自哪一课,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这段语录是这一课的第几章,这段内容阐述的是什么观语录是这一课的第几章,这段内容阐述的是什么观点,是从什么角度诠释这一课的主题的等等。点,是从什么角度诠释这一课的主题的等等。v所以,同学们的脑中应有个脉络体系。所以,同学们的脑中应有个脉络体系。v3 3、从教材的特点来看,、从教材的特点来看,选读选读这本教材这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整合后的组合性文本,以一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整合后的组合性文本,以一个主题,若干个语录片断组合的形式出现。个主题,若干个语录片断组合的形式出现。选读选读的每一课都论述着其中

    10、的一些思想,诠的每一课都论述着其中的一些思想,诠释着原始儒学理念的本原。一篇课文,包含一种原释着原始儒学理念的本原。一篇课文,包含一种原始儒学思想理念及它们的基本元素,每一段语录围始儒学思想理念及它们的基本元素,每一段语录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不同层面的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绕着一个主题进行不同层面的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专题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专题单元式结构文本。单元式结构文本。如:如: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以,以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为主题,倡导尚德神,崇尚为主题,倡导尚德神,崇尚有德的思想、风俗、制度,追求道德文明。具体的理念有:有德的思想、风俗、制

    11、度,追求道德文明。具体的理念有:为政为政以德,德教为本,德刑相辅,重德轻刑,富而后教,节用爱民,以德,德教为本,德刑相辅,重德轻刑,富而后教,节用爱民,取信于民,反对攻伐,反对厚敛,正己以正天下取信于民,反对攻伐,反对厚敛,正己以正天下等治国的德治理等治国的德治理念。念。v解读步骤:解读步骤:v1 1、认定它们的出处、认定它们的出处v2 2、回忆这一课的主题、回忆这一课的主题v3 3、思索这一段语录出自这一课的第几章,阐、思索这一段语录出自这一课的第几章,阐述的内容是什么,是从什么角度诠释这一课述的内容是什么,是从什么角度诠释这一课主题的主题的v4 4、思考、选择答此题答案的关键词、思考、选择

    12、答此题答案的关键词四、手中有题四、手中有题v(一)训练和积累一定数量的题目,并与(一)训练和积累一定数量的题目,并与 选读选读的的课文一一对应起来,以便索引复习。课文一一对应起来,以便索引复习。v1 1、教材中的每一课课后思考练习题你练习过吗?题目内容、教材中的每一课课后思考练习题你练习过吗?题目内容、题目特点、解题路径你熟悉并积累一些了吗?题目特点、解题路径你熟悉并积累一些了吗?v2 2、有关、有关 选读选读中的每一课内容,你见到过或做到过中的每一课内容,你见到过或做到过哪些题目?整理积累过吗?哪些题目?整理积累过吗?v(二)了解认识题目的基本类型及特点(二)了解认识题目的基本类型及特点v1

    13、 1、话语类评析题(以、话语类评析题(以论语论语原文语录为评析对象,要求原文语录为评析对象,要求学生进行评析。分单篇课文评析和多篇课文组合评析)学生进行评析。分单篇课文评析和多篇课文组合评析)v单篇课文语录概括评析题单篇课文语录概括评析题v 例:阅读例:阅读论语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v 子曰: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论语先进先进)v 子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

    14、路闻之喜。子曰: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v v (1)(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v (2)(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特色,并加以评析。v v2 2、多篇课文语录组合评析题(包括非重点课文和非、多篇课文语录组合评析题(包括非重点课文和非论语论语语录,这类题目强调比较、综合,要求学生从题目指定的角语录,这类题目强调比较、综合,要求学生从题目指定的角度进行评析)度进行评析)v例例 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

    15、后回答问题。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v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奚自?”子路曰:子路曰:“自孔氏。自孔氏。”曰: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v 子谓颜渊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夫!”v 子路曰: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子曰:“暴虎冯河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v (1)(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孟子的与孟子的孟子孟子尽心上尽心上的名言的名言“达则兼济天

    16、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含意基本相同,的含意基本相同,着重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着重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v (2)(2)孔子主张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又提出却又提出“用之则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舍之则藏”,这两者之问是否矛盾,这两者之问是否矛盾?请你谈谈你的看法。请你谈谈你的看法。v3.3.话题式评析题话题式评析题v 引用引用论语论语中的一些语录,提出一个话题,要求学生中的一些语录,提出一个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评析。它已经不是简单地概括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进行评析。它已经不是简单地概括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的理念,而是在整合理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念就的理

    17、念,而是在整合理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念就某个话题进行评析。某个话题进行评析。v例例 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说:交往,他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里仁仁)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适中交往”外,外,孔子还说: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为政)“君君

    18、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党。”(里仁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党营私的活动。v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析。(不超过不超过100100字字)v4.4.文学欣赏式评析题文学欣赏式评析题v 从欣赏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评析,分析人物行为所从欣赏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评析

    19、,分析人物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既要求认识理解语录所包含的原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既要求认识理解语录所包含的原始儒学理念,又要求认识叙述者表达的方式,或表达时始儒学理念,又要求认识叙述者表达的方式,或表达时的情态、心理。的情态、心理。v例如:阅读例如:阅读论语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v(4 4分)分)v 子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v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20、,乐以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v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v (1)(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苦乐观”的的?(2?(2分分)v (2)(2)你如何看待这种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苦乐观”?(2?(2分分)v(三)规范答题的基本路线图(三)规范答题的基本路线图v1 1、构思路线图:、构思路线图:v 此语录出自哪一课此语录出自哪一课这一课的人物形象特色这一课的人物形象特色这一课论述的主题这一课论述的主题此语录论述的内容及理念此语录论述的内容及理念此此语录论述主题的角度语录论述主题的角度最后整合答题关键词(有了关最后整合答题关键词(有

    21、了关键词就有了答题语言)键词就有了答题语言)v2 2、答题要点:、答题要点:v扣住话题,把握角度(认准题目要求评析的角度)扣住话题,把握角度(认准题目要求评析的角度)v有层次地评析、论述。有层次地评析、论述。v常用词语:一方面常用词语:一方面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从当时看从当时看从从现在看现在看/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但是但是即即使在今天还有使在今天还有/从语言内容上看从语言内容上看从精神内涵上从精神内涵上看看/首先首先其次其次再其次再其次等等等等v注意从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中华文化的精义层注意从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中华文化的精义层面加以认识。面加以认识。v 总之,总

    22、之,论语论语高考题,考的是一门理论,高考题,考的是一门理论,一种文化,一个体系,我们应该进行形象的、一种文化,一个体系,我们应该进行形象的、整体的、系统的学习、复习。让我们做到:整体的、系统的学习、复习。让我们做到:目中有人,口中有词,心中有脉,手中有目中有人,口中有词,心中有脉,手中有题题心里有底!心里有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39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有冉有曰: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曰:“富之。富之。”曰: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之。教之。

    23、”127 127 子贡问政。子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矣。”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曰:“去兵。去兵。”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者何先?”曰: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立。”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富之”后后“教之教之”,一方面,一方面又宁可去又宁可去“食食”留留“信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这句话?答题要点:答题要点:对此看

    24、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题,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均无贫”、有若、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说,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说,是在是在特定语境特定语境下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从总。当然,从总体来说,孔子对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礼教强调更多。孔子说孔子说“均无贫均无贫”,这个,这个“均均”和历史上

    25、农民起义的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等贵贱,均贫富”的的“均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的论语集注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你认为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答题要点答题要点:“均无贫均无贫”与与“均贫富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两者含义不同。“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是站在穷人,即“贫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等

    26、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能有这种思想的。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意的。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何两个既可。)因为因为“问政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希望他能“为政以德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

    27、,故孔子;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德”为重还是以为重还是以“法法”为重?请结合本课为重?请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200字的短文,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文章要点:文章要点:“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

    28、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实行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

    29、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

    30、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实行。v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v 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v南宫适问于孔子曰: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羿善射,奡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君子哉若人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尚德哉若人!”v (1)(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31、 v 的社会。的社会。v (2)(2)在在论语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稷,有人说是孔子对稷,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对此你怎么认为?v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题。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题。v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非吾徒也,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v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32、,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何如?”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v (1)(1)第二则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中的“道道”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v (2)2)孔子一方面强调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对求“鸣鼓而攻之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v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33、,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v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为迂腐。v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请简述之。(不超过不超过l00

    34、l00字字)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然选择了以道德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v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足,君孰与足?”v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的呢?请简述之。请简述之。(不超过不超过100100字字)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均无均无贫贫”,上下各得其分。孔子是强烈主张等级,上下各得其分。孔子是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制度的,“君君,臣臣君君,臣臣”,不可能主张君民,不可能主张君民平等。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论语选读复习策略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91932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