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共50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共50张).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政治 一轮 复习 课件 第三 单元 我们 中华文化 50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第6课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纲展示考纲展示体系构建体系构建1个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2个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3个特性: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考点扫描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纲展示思维导图基础梳理基础梳理题眼突破题眼突破核心考点核心考点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特别提示】
2、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文字与文明关系角度)。而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主要体现。(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色。【特别提示】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侧重的角度不同,源远流长是从文化发展历程上谈中
3、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是从文化的内涵上谈中华文化的特点。u题眼突破 1.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1)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是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2)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我们既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
4、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5)文化的力量与中华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创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2.区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联系: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
5、,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联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一个民族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中华民族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区别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联系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联系: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u真题演练 命题角度1 汉字与中华文化 1.(2
6、014浙江)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每一次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这表明 ()读写技术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文字载体的变化对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知识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A.B.C.D.【解析】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表明文字载体的变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也说明知识的传播方式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故符合题意。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这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但看不出波浪式前进,故排除。材料不涉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性质的问题,故排除。【答案】B命题角度2 中华文化的特征2.(2014山东)
7、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根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特点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
8、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弄清美丽中国演出的形式有哪些,然后运用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及中华文化的特点等知识组织答案。【答案】(1)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u方法技巧 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大特征的原因,也可以作为中华文化的第三个特征用以答题。核心考点核心考点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1)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
9、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4.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10、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u题眼突破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真题演练 命题角度1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3.(2014天津)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
11、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B.C.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知识。印度佛教与中华固有文化融合,逐渐演变为中国化佛教,后又与儒学结合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说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坚持了以我为主、为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