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急性循环衰竭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3907098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PPTX
  • 页数:79
  • 大小:1.8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急性循环衰竭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急性 循环 衰竭 课件
    资源描述:

    1、 急性循环衰竭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榆林市星元医院重症医学科 2016-05-14题记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作者: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概述概述急性循环衰竭(ACF),是指由于失血、细菌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以致氧输送不能保证机体代谢需要,从而引起细胞缺氧的病理生理状况。休克是急性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换言之,休克的最佳定义即是急性循环衰竭。概述概述分布性休克65%低血容量性休克16%心源性休克17%梗阻性休克2%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概述概述急诊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为 6.4%,

    2、其中约 31%的患者发生休克;伴有颅脑伤的多发伤患者,其休克发生率高达 26%68%;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比例约为 7.5%。概述概述急性循环衰竭(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如严重脓毒症病死率 30%,而合并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病死率可达 50%。但目前我国尚无关于急性循环衰竭的共识或指南,而且临床诊断标准不够清晰。概述概述近年国际上陆续发表了数篇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相关的文献、共识和指南以便于规范其诊断和治疗,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在 2014 年发表的欧洲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共识,该共识提出了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诊断的新观点。为促进我国急诊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诊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降

    3、低患者病死率,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医师分会组织国内急危重症领域专家制定此共识。病理生理病理生理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最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微循环的功能障碍。病理病理生理生理-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机制各种疾病(如严重感染、失血、急性心梗等)产生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如脂多糖,或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如热休克蛋白和高迁移率族蛋白 1,触发免疫应答及失控的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毛细血管渗漏、循环容量减少,最终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病理生理病理生理-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机制内皮损伤引起凝血激活、微血栓形成阻塞毛细血管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持续或强烈的刺激

    4、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加剧微循环障碍。病理生理病理生理各类型急性循环衰竭(休克)均有以上病理生理过程,但在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分布性休克,如脓毒性休克,内皮损伤及炎症反应作用更明显。低血容量性休克如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常伴有持续或强烈的神经刺激,且凝血功能异常较分布性休克更明显。病理生理病理生理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肌收缩机能衰竭、心排量减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所引起,可伴有内皮损伤,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梗阻性休克多为肺动脉栓塞、心脏压塞和张力性气胸所致,引起回心血量或心排血量下降、循环灌注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等病理生理过程。病理生理病理生理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有血流

    5、动力学异常及氧代动力学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心功能异常、有效循环容量减少及外周血管阻力的改变。氧代动力学异常即氧供应(DO2)与氧消耗(VO2)的不平衡,混和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降低反映了体循环低氧,而血乳酸升高间接反映了微循环低氧及细胞缺氧。早期识别及诊断早期识别及诊断不同原因引起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早期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所以识别应个体化。诊断主要基于病因、血压、血乳酸水平和组织低灌注临床表现,诊断中还应包括预后评估等,详细流程见图 1。早期识别及诊断早期识别及诊断-图图1早期识别及诊断早期识别及诊断-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诊断流程a:组织低灌注临床表现:意识改

    6、变、尿量减少、皮肤温度色泽改变或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2 s;b:其他引起低血压的原因:药物(如利尿剂、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体位改变等;c:非组织缺氧引起乳酸增高的原因:淋巴瘤、癌症、重度急性肝功能衰竭、激素治疗等。早期识别及诊断早期识别及诊断推荐意见 1:需综合病因、组织灌注不足临床表现、血压、血乳酸情况早期识别急性循环衰竭(休克)。(9.710.52)病因病因病因分类按病因可分为脓毒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分类按血流动力学可分为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梗阻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临床表现-典型的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意识改变:包括烦躁、淡漠、谵妄、昏迷,是反映脑灌注的

    7、敏感指标。尿量减少:充分补液尿量仍然 0.5 mL/(kg.h),提示肾脏血流减少、循环容量不足。皮肤湿冷、发绀、苍白、花斑等临床表现;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这些均反映了外周组织的低灌注。临床表现尽管急性循环衰竭(休克)常常合并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 90 mmHg(1 mmHg=0.133 kPa),脉压 20 mmHg,或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自基线下降 40 mmHg),但低血压并非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诊断的必要条件。文献中将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血压正常而血乳酸高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到微循环障碍的情况称为隐匿性休克或微循环性休克。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还具有各自特异的临床表现:

    8、分布性休克患者可出现发热、寒颤等;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可出现活动性出血、低体温等;心源性休克患者可出现心悸、气促或胸闷等;梗阻性休克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或胸痛等。临床表现推荐意见 2:急性循环衰竭(休克)典型的组织灌注不足表现包括意识改变(烦躁、淡漠、谵妄、昏迷),充分补液后尿量仍然 5 mmol/L,脓毒性休克患者 28 天病死率已显著增高。基线乳酸 24 mmol/L、4 mmol/L 的患者 28 天死亡风险分别是 2 mmol/L 的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死率显著升高、住院时间显著延长。预后评估推荐意见 5:APACHE 评分、SOFA 评分、乳酸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9.411.42)治疗

    9、目标治疗目标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治疗总目标是采取个体化措施改善氧利用障碍及微循环,恢复内环境稳定。而不同阶段治疗目标应有所不同,并监测相应指标。2013 年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综述阐明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治疗可分为 4 期第一期急救阶段:治疗目标为最大限度地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保证血压、心率以及心输出量在正常或安全范围,以抢救患者生命。2013 年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综述阐明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治疗可分为 4 期第二期优化调整阶段:治疗目标为增加细胞氧供。2013 年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综述阐明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治疗可分为 4 期第三期稳定阶段:治疗目标为防治器官功能障碍,即使在血流动力学稳

    10、定后仍应保持高度注意。2013 年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综述阐明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治疗可分为 4 期在第四期降阶治疗阶段:治疗目标为撤离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利尿剂或肾脏替代疗法(CRRT)调整容量,达到液体负平衡,恢复内环境稳定。这个分期方法对临床治疗患者有指导意义。治疗推荐意见 6: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治疗最终是为了改善氧利用障碍及微循环,恢复内环境稳定。(9.300.86)指标监测-一般临床监测生命体征皮肤温度与色泽尿量精神状态等指标指标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无创、微创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见表 2)。有条件的医院,应在第一时间将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收入重症/加强监护病房

    11、,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超声检查可动态评估心脏功能、血管外肺水、下腔静脉变异度等指标,可用于病情判断、病因分析以及液体复苏疗效判断。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肺动脉导管(PAC)作为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可在有条件的重症监护室使用,或用于复杂、难治性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或右室功能障碍患者。指标监测-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监测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监测:持续动态的动脉血乳酸以及乳酸清除率监测对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每隔 24 h 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不仅可以排除一过性的血乳酸增高,还可判定液体复苏疗效及组织缺氧改善情况。指标监测推荐意见 7:对急性

    12、循环衰竭(休克)患者应立即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有条件的医院应尽早将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收入重症/加强监护病房。(9.340.96)推荐意见 8: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观察组织器官低灌注的临床表现并监测血乳酸水平。(9.440.74)治疗措施治疗措施包括病因治疗、摆放休克体位及保暖、重症监护、镇静镇痛、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失衡等内环境紊乱、抗凝治疗、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抗炎治疗及器官功能保护等(见图 2)。治疗措施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可简单记为 VIP 治疗,按临床治疗顺序包括改善通气(ventilate),体液复苏(infuse)及改善心泵功能(pump)。对症治疗-改善通

    13、气部分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需要接受机械通气以改善通气状况。应酌情根据患者的氧合状态来决定是否需要辅助通气,以及何种通气方式(有创或无创通气)。开始有创机械通气时可能出现动脉血压下降,提示低血容量状态,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对症治疗-建立静脉通路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可靠有效的静脉通路,可首选中心静脉。建立中心静脉不仅有利于快速液体复苏,且可监测中心静脉压力来指导临床抢救。无条件或患者病情不允许时,可选择表浅静脉如颈外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比较粗大的静脉。万分紧急时,也可考虑骨髓腔输液。对症治疗液体复苏液体类型选择:晶体液可作为首选,必要时加用胶体液,如白蛋白。补液顺序先晶体后胶体。液体输注

    14、速度:液体应快速输注以观察机体对输注液体的反应,但要避免过快而导致肺水肿,一般采用 300 500 mL 液体在 20 30 min 内输入,先快后慢,心源性休克患者除外。对症治疗液体复苏容量负荷实验:实验方法包括快速补液、被动直腿抬高实验及呼吸末屏气实验。参考指标包括容量反应性指标(下腔静脉内径变异度、左心舒张末期容积、胸腔内血容量等)及压力指标(中心静脉压、每搏变异度、肺动脉闭塞压力等)。对症治疗液体复苏液体复苏的终点:结合心率、血压水平、尿量、血乳酸水平、碱剩余、床边超声等综合判断。推荐意见 9: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应第一时间给予氧疗,改善通气,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复苏

    15、液体首选晶体液。(9.34 0.96)对症治疗-改善心泵功能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一般应建立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但对于威胁生命的极度低血压,或经短时间大量液体复苏不能纠正的低血压,可在液体复苏的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尽快提升平均动脉压并恢复全身血流。首选去甲肾上腺素,尽可能通过中心静脉通路输注,其主要激动受体,同时具有适度 受体激动作用,因而有助于维持心输出量、增加血管阻力,有利于提高血压。对症治疗-改善心泵功能临床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时,多表现为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心率或心输出量基本不变。去甲肾上腺素常用剂量为 0.12.0 g/(kgmin)。在高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分布性休克患者

    16、中,可能存在血管加压素缺乏,在这部分患者中应用小剂量血管加压素可能会使血压显著增高。对症治疗-改善心泵功能正性肌力药物:前负荷良好而心输出量仍不足时可考虑给予正性肌力药物。首选多巴酚丁胺,起始剂量 23 g/(kgmin),静脉滴注速度根据症状、尿量等调整。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包括米力农、依诺苷酮等,具有强心和舒张血管的综合效应,可增强多巴酚丁胺的作用。当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下调,或患者近期应用 受体阻滞剂时,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可能有效。对症治疗-改善心泵功能推荐意见 10: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一般应建立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的基础上,首选去甲肾上腺素。(9.181.04)推荐意见 11:前负荷良好而心

    17、输出量仍不足时给予正性肌力药物。(9.38 0.87)治疗-调控全身性炎症反应 虽然急性循环衰竭(休克)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但过度炎症反应导致的毛细血管渗漏,微循环障碍普遍存在,这在器官功能障碍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治疗-调控全身性炎症反应 液体复苏治疗旨在恢复循环量和组织灌注,但不能有效阻止炎症反应的发生。因此,应尽早开始抗炎治疗,阻断炎症级联反应,保护内皮细胞,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治疗-调控全身性炎症反应 抗炎治疗可作为急性循环衰竭的治疗选择之一,可选用乌司他丁、糖皮质激素等。研究显示乌司他丁可降 低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 6 h 及 24 h 后血乳酸水平,提高乳酸清

    18、除率,降低 28 天病死率及新发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糖皮质激素在考虑患者可能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使用。治疗-调控全身性炎症反应 推荐意见 12:调控全身性炎症反应可以作为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治疗措施之一。(9.450.82)治疗-器官功能保护器官功能障碍均发生在器官组织微循环障碍的基础之上。即使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也不代表器官组织的微循环已经改善,仍应动态评估其器官功能并及时治疗。推荐意见 13:即使急性循环衰竭(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时,仍应关注组织灌注,保护器官功能。(9.71 0.59)常见类型急性循环衰竭要点分布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脓毒性休克需在进行初始复

    19、苏的最初 6 h 内达到a.中心静脉压 812 cmH2Ob.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c.尿量 0.5 mL/(kgh)d.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 0.70 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0.65。治疗起始 1 h 内开始广谱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使用前留取生物标本(血、痰、分泌物等),及时引流感染灶并清除坏死组织。分布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祛除残余毒物(通过洗胃、导泻、清洗皮肤等措施),并使用解毒剂治疗。吸毒患者有疑似生命危险、或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应给与纳洛酮。分布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祛除过敏原,使用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治疗。分布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祛除致病因素,维持呼吸循环功能,使用肾上腺素、糖

    20、皮质激素静脉注射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采取允许性低血压策略,即无颅脑损伤的严重创伤患者目标收缩压设定为 8090 mmHg,直至大出血停止;有颅脑损伤且合并出血性休克的严重创伤患者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80 mmHg。低血容量性休克乳酸升高和碱剩余负值增大是评估出血情况的敏感指标,红细胞压积在 4 h 时内下降 10%也提示有活动性出血。未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应尽早超声、CT 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部位明确的患者及时手术、介入治疗充分止血。有活动性出血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晶体液与胶体液按 2:1 比例输注。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性失血患者当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达标,而中心静脉

    21、血氧饱和度(ScvO2)仍低于 70%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仍低于 65%,可考虑输入红细胞。输全血或红细胞应以红细胞压积 30%为目标。此外还应保持患者体温、监测并预防凝血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按基础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应紧急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如溶栓、经皮冠脉介入(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心源性休克 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起搏器;室速、室颤使用电复律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慢性心脏疾病(如心肌病)则使用内科保守治疗;左心系统衰竭、全心衰竭需控制补液量,右心系统衰竭可能需加大补液量。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期间应使用正性肌力药或血管加压药使MAP 达到 65 mmHg,并强烈推荐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恢复灌注压。肾上腺素可以作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替代选择,但是可能会增加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和高乳酸血症的风险。心源性休克多巴胺主要用于处理低心输出量的情况。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或钙增敏剂不能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梗阻性休克 梗阻性休克:肺栓塞可使用抗凝治疗、肺动脉血栓摘除术、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溶栓治疗;急性心包填塞需要进行心包穿刺引流。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急性循环衰竭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90709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