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doc》由用户(小魏子好文库)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组织 行为学 自学考试 复习资料
- 资源描述:
-
1、 组织行为学绪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美国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里基W格里芬认为: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组织和人类时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本身。安德鲁J杜布林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的一门学科,以成员个体、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陈国权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系统地研究由人所组成的各种组织
2、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的目标的学科。关培兰认为,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2、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能力,以提高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跨学科性:组织行为学的跨学科性具体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同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其他各门社会科学密切相连,它必须以这些邻近学科的研究作为自己的理论基
3、础。系统性: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的研究一个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而是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个体的人作为一个系统,并将其放在群体这个较大的系统中来研究,个体就是群体的子系统,而很多的群体又构成一个组织。权变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实用性:组织行为学并非是一门简单的学科,研究者也并非为研究而研究。相反,组织行为学书诸多学科中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的很多研究结论都可以直接应用于具体的组织管理实践中。科学性:作为一门学科,组织行为学符合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总结社会现象背后的一般原理,并由此解释、预测社会现象。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
4、为研究:个体心理即个体在组织中因角色地位不同的情境而表现出的心理表现,个体行为则是个体在组织环境下的所作所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归属于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群体,组织中的群体既具有完成组织目标的作用,又具有协调人际关系、满足个体心理和行为需求的功能。组织行为研究:个体及群体行为影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组织行为也直接影响组织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领导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领导者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解释领导活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发挥领导者带领组织成员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作用。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心理学是测量、解释、引导及改变人一生的一门
5、学科。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心理学的领域。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政治学: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其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的结构、权力的分配和人们如和为了个人利益而操纵权力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与此同时,美国的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及其妻子莉莲吉尔布雷斯也在集中力量痛过动作烟酒和时间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即通过动作一时间分析来确定科学定额工业心理学:组织行
6、为学的早期发展,除了和当时的科学管理理论相关外,同工业心理学的兴起也是分不开的。工业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的早期阶段,仅限于工业个体心理学的研究,考虑的面比较狭窄。管理心理学:当时以群体特别是以小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工业社会心理学,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随着群体动力理论、需要理论、社会测量理论等心理学理论先后出现并运用与企业管理,人们也日益认识到在工业生产活动中管理实际上占据着核心地位,应当将“管理”凸现出来组织心理学: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里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如探讨组织结构、组织内外环境对心里的影响等。组织行为学:随着这一学科
7、从个体带群体再到组织研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员工看成“经济人”第二,强调独裁事管理。法约尔和韦伯强调:上下级登记系统不得破坏,劳动者只能听命与管理者。这种管理方式已导致企业内人际关系淡薄,限制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第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
8、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模式,要求办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同样,组织文化也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构造。组织文化就是在这种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植根于文化之中。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是组织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推动组织持续发展、快速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组织文化还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动态文化,它是一个组
9、织在长期的管理建设中沉淀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它代表组织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不同的学者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的划分是不同的,但都遵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一种观点认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归纳综合。也就是在观察和如实记录某环境因素对个人、群体或组织行为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归纳综合该种因素与个人、群体或组织行为反应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定性。第二步:演绎推论。也就是应用归纳综合所得到的有规律性的结论,说明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预测推断个人、群体或组织在特定环境下可能的行为反应。
10、第三步:检验。为了确定上述结论指导下的预测与推论准确与否,就应该放到实践中进行检测。如果实践与预测不相符那么可以根据在实践中所收集的新的数据和资料,对原来的预测与推论进行修正。美国的管理学的教授西拉季和华莱士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细分为以下六个步骤:第一步:弄清楚要研究的问题。研究问题是对某一现象或困惑的好奇。它陈述了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潜在关系,提供了进行实证检验的可能性。它通常始于问“是什么?为什么?何时?如何?”等问题。第二步: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行为的理论和信息资料。一旦有了感兴趣且重要的研究问题,就需要进行广泛的文献回顾。广泛的文献回顾有助于评价研究问题是否已经得到回答;也有助于找
11、一些相关理论来解决困惑,从而帮助改进研究问题,甚至发现文献的不足或察觉未经检验的命题。第三步:形成假设。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暂时回答。现有的理论对于回答所研究的问题并形成有意义的假设至关重要假设是对事物之间的可能关系的陈述。第四步: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这一步包括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方法的设计。第五步:实际观察、测试和实验。对调查研究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一些相应的结论。第六步:解释研究结论。结论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向读者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通过总结反思,可以了解本次研究结论的理论分析、研
12、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及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与适用范围等;也可明确本次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不足之处,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新线索需要进一步研究等。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者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分类: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两类。优缺点:优点:简便易行;所收获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工作要求。缺点:花费的时间多;观察得来的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
13、间的精确关系;有些被观察者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监视或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早餐操作动作变形。注意事项:1、要注意工作行为样本的代表性;2、观察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被观察者的注意,干扰被观察的工作;3、观察前要有详细的观察提纲和行为标准;4、观察者要避免机器记录,应反映工作有关内容,并对工作信息进行比较和提炼。二调查法: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订某一计划,就一些问题对某些个人或群体进行访问或发放调查表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收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并以此来分析、推测其行为与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访谈法:又称面谈法,是指运用口头沟通方式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应用最为广
14、泛。访谈法的优点:1、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2、运用广泛,能够简单迅速的收集多方面的资料;3、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的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发现问题;4、有助于员工的沟通。访谈法的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到专门的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高;3、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问卷法:问卷法是根据研究课题与目的,预先设置一系列问题,编制问卷,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调查,然后统计分析,的出结论方法。问卷法的优点:1、调查范围广;2、调查样本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3、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
15、进行数据处理。问卷法缺点:1、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为避免误解,还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或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交流或沟通,因此,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质量。三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到处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四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互相关系的方法。五心理测试法:心理测试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
16、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六情景模拟法:根据被试者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任务,研究人员设计一套与岗位实际情境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试者放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对所观察者的行为进行评定,即为模拟情景法。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一节:人性假设一“经济人”假设:一“经济人”的基本含义:“经济人”也叫“维利人”或“实力人”。“经济人”的观点:“经济人”的观点是把人看做“经济人”,认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得经济报酬。X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第二:多数人都是胸大无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
17、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第三: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如力工作;第四: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第五: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二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效率、完成生产任务,也就是重视完成任务,较少考虑人的情感。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在于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实施明确的赏罚制度: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用金钱来刺
18、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的惩罚措施,也就是对工人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三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他把多数人看成是天生懒惰且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根据这种假设决定的管理理论、原则及措施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式管理模式,通过权力严密控制员工。“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都是缺少大志向和责任心的,只有少数人起到统治的作用;反对工人参与管理,把管理和被管理者对立起来,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无形中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合理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特点。当然,“经济人”假设和X理论以及泰勒制的管理原则,也有科学管理的成分,具有一定的积极
19、作用:它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作风,强化社会各界对于消除浪费及提高工作效率的关注,科学分析了工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并制定了精确的工作方法,实施了比较完善的计算与监督制度,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二、“社会人”的假设(一)“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社会人”假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方面的利益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方面只是起到次要作用,人们最重视的是在工作中与周围人群形成的良好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1、人是“社会人”:传统管理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是不准确的,人的生产积极性的提高除了受到物质因素影响之外,还有社会方面的因素。
20、人应该是“社会人”,是由于社会需要才引起的工作动机。所以,金钱并不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动力,员工的社会心理需求的是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生产效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而是取决于员工工作的“士气”。员工“士气”的高低取决于其在社会、企业组织及家庭生活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工作环境及工作方法只是有锦上添花的作用。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在传统工作管理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都在“正式群体”上,如结构、职权划分及规章制度等。霍桑实验揭示了正式组织中还有存在这无形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组织有其自生的规章制度,并无形中影响着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4、建
21、立新型的领导方式:作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要做的是学会善于倾听并与员工进行良好的沟通。一方面,要研究员工合乎逻辑的行为;另一方面,要了解员工不合乎逻辑的行为。管理者要努力使正式组织的经济目标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会目标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最终使得员工心甘情愿为了组织目标而协作和贡献自己的量力。(二)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第一,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是关注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还应该把关心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第二,管理人员在注重指挥、监督和控制等基础上,还要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整体感,激起员工对组织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的群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22、第三,在实行奖励措施实,应主张实行集体奖励制度而不是主张实行个人奖励制度。第四、管理人员的职位要进行轮换,不应该只局限于计划制定、组织工序、产品检查等、而应该在员工和上级之间起到联络人的作用,负责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一方面,要倾听员工的意见,了解员工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要将上级的命令和意图精准的向下传递,并监督和关彻执行。第五,主张“产与管理”的管理方式。参与管理就是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或下级到参与企业政策的有关讨论当中(三)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经济人”的假设到“社会人”的假设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标志着人们对人性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社会人”的假设承认人是一个社会客体,在重视人的
23、自然需要的还要关注人的社会需要,主张从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入手来调动人的积极性,鼓励员工产与管理,以便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比较单纯的物质激励效果更好。它给企业管理带来了重大影响,促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发展。三、“自我实现人”假设(一)“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含义:“自我实现人”也叫“自动人”。这种人性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克里斯阿吉里斯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等人提出来的“自我实现”指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用马斯洛的观点来讲,最理想的人就是成为“自我实现人”。但在现实中,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种人是少数人的,多数
24、人都不能达到“自我实现”水平。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人”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2、Y理论:Y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工作可能是一种程度上的满足,人们有意愿去做;工作也可能是一种惩罚,有可能想要逃避并且不愿意工作。这一般要取决于控制条件。当周围环境和条件比较好时,运用体力和脑力从事工作,就像是做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第二,外部的控制及惩罚带来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因为人们有一种表现自我才能和发挥自己潜力的欲望,所以人们在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