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光学基础2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工程光学基础2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 光学 基础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二章第二章 理想光学系统理想光学系统Chapter2本章主要要解决的问题:物像关系物像关系基面和基点基面和基点理想光学系统概念理想光学系统概念2011.3Chapter2 AAAA点称为物体点称为物体A A通过透镜所成的像点通过透镜所成的像点。而把而把A A称为物点称为物点AA为实际光线的相交点,如果在为实际光线的相交点,如果在AA处放一屏幕,则可处放一屏幕,则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一个亮点,这样的像点称为实像点。以在屏幕上看到一个亮点,这样的像点称为实像点。A A和和AA称为共轭点。称为共轭点。AA与与A A互为物像关系,在几何光互为物像关系,在几何光学中称为学中称为“共轭共轭”。第一节第一节
2、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理论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理论2011.3Chapter2如果一个物点对应唯一的像点如果一个物点对应唯一的像点 则直线成像为直线则直线成像为直线在在OOOO上任取一点上任取一点A A,OOOO可看作是可看作是A A点发出的很多光线中的一条,点发出的很多光线中的一条,A A的唯一像点为的唯一像点为AA,AA是所有出射光线的会聚点,是所有出射光线的会聚点,AA当然在当然在其中的一条其中的一条QQQQ上。因为上。因为A A点是在点是在OOOO上任取的,即上任取的,即OOOO上所有点都上所有点都成像在成像在QQQQ上,所以上,所以QQQQ是是OOOO的像的像 2011.3Chap
3、ter2如果一个物点对应唯一的像点如果一个物点对应唯一的像点 则平面成像为平面则平面成像为平面2011.3Chapter2 符合点对应点,直线对应直线,平面对应平面的像符合点对应点,直线对应直线,平面对应平面的像称为理想像称为理想像 能够成理想像的光学系统称为理想光学系统能够成理想像的光学系统称为理想光学系统 符合点对应点,直线对应直线,平面对应平面的成符合点对应点,直线对应直线,平面对应平面的成像变换称为共线成像像变换称为共线成像 2011.3Chapter2 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质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质1.1.轴上点成像在轴上轴上点成像在轴上 .A.A1 1 A.A.A .A2 2
4、2.2.位在过光轴的某一截面内的物点对应的像点位在同一平位在过光轴的某一截面内的物点对应的像点位在同一平面内面内3.3.过光轴任一截面内的成像性质是相同的过光轴任一截面内的成像性质是相同的 空间的问题简化为平面问题,系统可用过光轴的一个空间的问题简化为平面问题,系统可用过光轴的一个截面来代表截面来代表2011.3Chapter24.4.当物平面垂直于光轴时,像平面也垂直于光轴当物平面垂直于光轴时,像平面也垂直于光轴像和物的比值叫放大率像和物的比值叫放大率所谓相似,就是物平面上无论什么部位成像,都是按同所谓相似,就是物平面上无论什么部位成像,都是按同一放大率成像。即放大率是一个常数一放大率成像。
5、即放大率是一个常数yy5.5.当物平面垂直于光轴时,像与物完全相似当物平面垂直于光轴时,像与物完全相似2011.3Chapter2PQOPGHAB常数PQGHOPABQPPOHGBA常数QPHGPOBA2011.3Chapter2 6.6.对于共轴光学系统,如果已知:对于共轴光学系统,如果已知:或者或者 (2)(2)一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以及轴上两对共轭点一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以及轴上两对共轭点的位置的位置则其它任意物点的像均可求出则其它任意物点的像均可求出基点,基面基点,基面 (1)(1)两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两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2011.3Chapter2已知已知:一对共轭面
6、的位置和放大率,和轴上两对共轭点的位置一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和轴上两对共轭点的位置已知已知:两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两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2011.3Chapter2光程光程 光线在介质中所走过的几何路程和折射率的乘积称为光程。光线在介质中所走过的几何路程和折射率的乘积称为光程。光程等于在相同的时间内,光在真空中传播的几何路程。光程等于在相同的时间内,光在真空中传播的几何路程。两个波面之间的所有光线的光程都相等。两个波面之间的所有光线的光程都相等。snL理想成像的条件:等光程理想成像的条件:等光程 物点和像点间的所有光线的光程都相等。物点和像点间的所有光线的光程都相等。2011.3Cha
7、pter2双曲面: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差为为常数的点的轨迹,双曲面: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差为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是该两点为焦点的双曲面。对内焦点和外焦点符合等光该两点为焦点的双曲面。对内焦点和外焦点符合等光程条件。其中一个是实的,一个是虚的程条件。其中一个是实的,一个是虚的抛物面:到一条直线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抛物面:到一条直线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以该点为焦点,该直线为准线的抛物面。是以该点为焦点,该直线为准线的抛物面。对焦点和对焦点和无限远轴上点符合等光程。无限远轴上点符合等光程。椭球面:对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以该椭球面:对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
8、是以该两点为焦点的椭圆。对两个焦点符合等光程条件。两点为焦点的椭圆。对两个焦点符合等光程条件。等光程的反射面等光程的反射面:二次曲面二次曲面对于反射面,通常都是利用等光程的条件:对于反射面,通常都是利用等光程的条件:等光程的折射面等光程的折射面 二次曲面二次曲面2011.3Chapter2v两镜系统基本结构形式2011.3Chapter22011.3Chapter2v 常用两镜系统常用两镜系统v 1 1、经典卡塞格林系统经典卡塞格林系统v 主镜为凹的抛物面,副镜为凸的双曲面,抛物面的主镜为凹的抛物面,副镜为凸的双曲面,抛物面的焦点和双曲面的的虚焦点重合,经双曲面后成像在其焦点和双曲面的的虚焦点
9、重合,经双曲面后成像在其实焦点处。卡塞格林系统的长度较短,主镜和副镜的实焦点处。卡塞格林系统的长度较短,主镜和副镜的场曲符号相反,有利于扩大视场。场曲符号相反,有利于扩大视场。v 2 2、格里高里系统格里高里系统v 主镜为凹的抛物面,副镜为凹的椭球面,抛物面的焦主镜为凹的抛物面,副镜为凹的椭球面,抛物面的焦点和椭球面的一个焦点重合,经椭球面后成像在其另点和椭球面的一个焦点重合,经椭球面后成像在其另一个实焦点处。一个实焦点处。v 3 3、R-CR-C系统系统 v 主镜副镜均为双曲面。主镜副镜均为双曲面。2011.3Chapter2v 4 4、马克苏托夫系统马克苏托夫系统v 主镜副镜均为椭球面。主
10、镜副镜均为椭球面。v 5 5、库特系统库特系统v 主镜副镜均为凹面。主镜副镜均为凹面。v 6 6、同心系统同心系统v 7 7、无焦系统、无焦系统 2011.3Chapter2常见的三反系统2011.3Chapter2常见的三反系统2011.3Chapter2常见的三反系统2011.3Chapter2第二节第二节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 近轴光学公式的缺点:物面位置改变时,需重新计算,近轴光学公式的缺点:物面位置改变时,需重新计算,若要求知道整个空间的物像对应关系,势必要计算许多不若要求知道整个空间的物像对应关系,势必要计算许多不同的物平面。同的物平面。已知两对共轭面的
11、位置和放大率,或者一对共轭面的已知两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或者一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以及轴上的两对共轭点的位置,则其任意位置和放大率,以及轴上的两对共轭点的位置,则其任意物点的像点就可以根据这些已知的共轭面和共轭点来求得。物点的像点就可以根据这些已知的共轭面和共轭点来求得。最常用的是一对共轭面和轴上的两对共轭点。最常用的是一对共轭面和轴上的两对共轭点。2011.3Chapter2一一、放大率放大率=1=1的一对共轭面的一对共轭面主平面主平面rnnlnlnlnnlyy不同位置的共轭面对应着不同的放大率。不同位置的共轭面对应着不同的放大率。放大率放大率=1=1的一对共轭面称为主平面。的一对共
12、轭面称为主平面。物平面称为物方主平面,像平面称为像方主平面物平面称为物方主平面,像平面称为像方主平面 两主平面和光轴的交点分别称为物方主点和像方主点,用两主平面和光轴的交点分别称为物方主点和像方主点,用H H、HH表示,表示,H H和和HH显然也是一对共轭点。显然也是一对共轭点。2011.3Chapter2主平面性质:主平面性质:任意一条入射光线与物方主平面的交点高度和出射光任意一条入射光线与物方主平面的交点高度和出射光线与像方主平面的交点高度相同线与像方主平面的交点高度相同问题问题 物体位在二倍焦距处,像也位在二倍焦距处,大小相物体位在二倍焦距处,像也位在二倍焦距处,大小相等,此物点和像点是
13、不是主点等,此物点和像点是不是主点?2011.3Chapter2 二二.无限远轴上物点和它所对应的像点无限远轴上物点和它所对应的像点FF像方焦点像方焦点rnnlnln当轴上物点位于无限远时,它的像点位于当轴上物点位于无限远时,它的像点位于FF处。处。FF称为像称为像方焦点。通过像方焦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称作像方焦平面方焦点。通过像方焦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称作像方焦平面 2011.3Chapter2像方焦平面和垂直于光轴的无限远的物平面共轭像方焦平面和垂直于光轴的无限远的物平面共轭像方焦点和像方焦平面性质:像方焦点和像方焦平面性质:1 1、平行于光轴入射的任意一条光线,其共轭光线一定通过、平行于光轴
14、入射的任意一条光线,其共轭光线一定通过FF点点 2 2、和光轴成一定夹角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必交于像方、和光轴成一定夹角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必交于像方焦平面上同一点焦平面上同一点2011.3Chapter2 三三.无限远的轴上像点和它所对应的物点无限远的轴上像点和它所对应的物点FF物方焦点物方焦点rnnlnln如果轴上某一物点如果轴上某一物点F F,和它共轭的像点位于轴上无限远,和它共轭的像点位于轴上无限远,则则F F称为物方焦点。称为物方焦点。通过通过F F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称为物方焦平面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称为物方焦平面 它和无限远的垂直于光轴的像平面共轭。它和无限远的垂直于光轴的像平面共轭
15、。2011.3Chapter2 物方焦点和物方焦平面性质物方焦点和物方焦平面性质 1 1、过物方焦点入射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平行于光轴出射、过物方焦点入射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平行于光轴出射 2 2、由物方焦平面上轴外任意一点下发出的所有光线,通过、由物方焦平面上轴外任意一点下发出的所有光线,通过光学系统以后,对应一束和光轴成一定夹角的平行光线。光学系统以后,对应一束和光轴成一定夹角的平行光线。2011.3Chapter2主平面和焦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焦距。主平面和焦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焦距。像方主点像方主点HH到像方焦点到像方焦点FF的距离称为像方焦距,用的距离称为像方焦距,用f f 表示表示.物
16、方主点物方主点H H到物方焦点到物方焦点F F的距离称为物方焦距,用的距离称为物方焦距,用f f表示。表示。f f、ff的符号规则的符号规则 ff以以HH为起点,计算到为起点,计算到FF,由左向右为正;由左向右为正;f f 以以H H为起点,计算到为起点,计算到F F,由左向右为正。由左向右为正。由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像方焦点由系统最后一面顶点到像方焦点FF的距离称为像方顶的距离称为像方顶焦距,用焦距,用 表示表示.由系统第一面顶点到物方焦点由系统第一面顶点到物方焦点F F的距离的距离称为物方顶焦距,用称为物方顶焦距,用 表示。表示。FlFl2011.3Chapter2 一对主平面,加上无限远轴
17、上物点和像方焦点一对主平面,加上无限远轴上物点和像方焦点FF,以及物方焦点以及物方焦点F F和无限远轴上像点这两对共轭点,就是最和无限远轴上像点这两对共轭点,就是最常用的共轴系统的基点。根据它们能找出物空间任意物点常用的共轴系统的基点。根据它们能找出物空间任意物点的像。的像。因此,如果已知一个共轴系统的一对主平面和两个焦因此,如果已知一个共轴系统的一对主平面和两个焦点位置,它的成像性质就完全确定。所以,可用一对主平点位置,它的成像性质就完全确定。所以,可用一对主平面和两个焦点位置来代表一个光学系统:面和两个焦点位置来代表一个光学系统:2011.3Chapter2物方主点物方主点H H和像方主点
18、和像方主点HH是否是一对共轭点?是否是一对共轭点?物方焦点物方焦点F F和像方焦点和像方焦点FF是否是一对共轭点?是否是一对共轭点?物方焦距物方焦距f f和像方焦距和像方焦距ff是否是一对共轭线段?是否是一对共轭线段?问题问题2011.3Chapter2球面的主点位置:主平面是垂轴放大率球面的主点位置:主平面是垂轴放大率=1=1的一对共轭面。的一对共轭面。或者或者 同时,由于它是一对共轭面,主点位置应满足同时,由于它是一对共轭面,主点位置应满足四四、实际光学系统的基点和焦距、实际光学系统的基点和焦距lnnlrnnlnln1lnnl00ll 球面的两个主点与球面顶点重合。其物方主平面和球面的两个
19、主点与球面顶点重合。其物方主平面和像方主平面即为过球面顶点的切平面。像方主平面即为过球面顶点的切平面。单个折射球面的主平面和焦点单个折射球面的主平面和焦点2011.3Chapter2 单个折射球面焦距公式单个折射球面焦距公式 令:令:应用公式应用公式 同样物方焦点为同样物方焦点为 nnrnfnnnrffllrnnnfnfll2011.3Chapter2 反射球面焦距公式反射球面焦距公式 球面反射的情形球面反射的情形 反射看作是反射看作是 的折射的折射 nn 2rff结论结论:反射球面的焦点位于球心和顶点的中点反射球面的焦点位于球心和顶点的中点2011.3Chapter2焦点位置:焦点位置:平行
20、于光轴入射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与光轴的交平行于光轴入射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与光轴的交点就是像方焦点点就是像方焦点FF 共轴球面系统的主平面和焦点共轴球面系统的主平面和焦点2011.3Chapter2焦点位置计算焦点位置计算 把平行于光轴入射的近轴光线逐面计算,最后求得把平行于光轴入射的近轴光线逐面计算,最后求得出射光线的坐标出射光线的坐标 和和 ,从而找出像方焦点,从而找出像方焦点FF 像方焦点像方焦点FF离开最后一面顶点离开最后一面顶点 的距离的距离 称为像称为像方顶焦距方顶焦距 kuklkOFl2011.3Chapter2像方主平面位置像方主平面位置入射光线高度入射光线高度h h1
21、 1,出射光线延长线与像方主平面的交点出射光线延长线与像方主平面的交点高度也等于高度也等于h h1 1 延长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其交点必定位在像方主平面上延长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其交点必定位在像方主平面上 焦距公式焦距公式 1kuhf 2011.3Chapter2物方焦点和物方主平面位置计算物方焦点和物方主平面位置计算 将光学系统翻转,按计算像方焦点和像方主平面同样的将光学系统翻转,按计算像方焦点和像方主平面同样的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就是物方焦点和物方主平面的结果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就是物方焦点和物方主平面的结果第一面顶点到物方焦点第一面顶点到物方焦点F F的距离的距离 称为物方顶焦距称为物方顶焦
22、距 Fl2011.3Chapter2 第三节第三节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一对主平面和两个焦点能够表示共轴系统的成像性质。一对主平面和两个焦点能够表示共轴系统的成像性质。主平面和焦点的位置是用近轴光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主平面和焦点的位置是用近轴光学公式计算出来的,它代表实际光学系统在近轴区域内的成像性质。它代表实际光学系统在近轴区域内的成像性质。如果把主平面和焦点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整个空间,则如果把主平面和焦点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整个空间,则所求出来的像,就称为实际光学系统的理想像。所求出来的像,就称为实际光学系统的理想像。2011.3Chapter2 一一、图解法求像、图解法
23、求像最常用的是一对共轭面和轴上的两对共轭点。最常用的是一对共轭面和轴上的两对共轭点。即即一对主平面一对主平面轴上的两对共轭点:轴上无限远物点和像方焦点,物方焦轴上的两对共轭点:轴上无限远物点和像方焦点,物方焦点和轴上无限远像点点和轴上无限远像点 已知两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或者一对共轭面的位置已知两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或者一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以及轴上的两对共轭点的位置,则其任意物点的和放大率,以及轴上的两对共轭点的位置,则其任意物点的像点就可以根据这些已知的共轭面和共轭点来求得。像点就可以根据这些已知的共轭面和共轭点来求得。2011.3Chapter2求像:只须找出由物点发出的两条
24、光线的共轭光线,求像:只须找出由物点发出的两条光线的共轭光线,交点就是该物点的像。最常用的两条特殊光线是交点就是该物点的像。最常用的两条特殊光线是:1.1.通过物点和物方焦点通过物点和物方焦点F F入射的光线入射的光线 ,共轭光线平行于光轴,共轭光线平行于光轴出射。出射。2.2.通过物点平行与光轴入射的光线通过物点平行与光轴入射的光线 ,共轭光线通过像方,共轭光线通过像方焦点焦点FF 二共轭光线交点二共轭光线交点B B,即为即为B B点的像。点的像。2011.3Chapter21.1.实物,实像,实际光线用实线;实物,实像,实际光线用实线;2.2.虚物,虚像,光线的延长线用虚线;虚物,虚像,光
25、线的延长线用虚线;3.3.按符号规则标注好物和像。按符号规则标注好物和像。作图法求像规则作图法求像规则v作业,作业,P.37,12011.3Chapter2例例2011.3Chapter2求轴上求轴上物点物点A A的像的像注意:注意:AMAM线段的像不是线段的像不是AMAM 当物点当物点A A沿着沿着AMAM趋于趋于B B时,像点由时,像点由AA趋于正无限远趋于正无限远当物点当物点M M沿着沿着MAMA趋于趋于B B时,像点由时,像点由MM趋于负无限远趋于负无限远AMAM线段的像由线段的像由AA到正无限远和由到正无限远和由MM到负无限远的两条线段组成到负无限远的两条线段组成2011.3Chap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