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2022-202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全部教案合集(共5课时).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苏教版2022-202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全部教案合集(共5课时).docx》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新苏教版 2022 2023 年级 科学 上册 第三 单元 地球 表面 内部 全部 教案 课时 下载 _五年级上册_苏教版(2024)_科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9地球的表面【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实验、阅读、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地壳运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科学态度: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
2、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高年段要求。【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与内部的第一课时。通过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石头、玩泥土以及沙子、黏土等活动,对岩石和土壤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岩石与矿物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外壳。因此岩石与土壤对学生来说是较为熟悉的物质。本课带领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由岩石与土壤构成的陆地地
3、形,学会描述地表特征。本课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特点。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特点。先借助摸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球并不是一个光滑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陆地和海洋两种表现形式。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陆地地形,用卡通人物提示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第二部分是描述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地形,从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两个方面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第三部分为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教材呈现了两种立体地形模型的表现技法,学生可以参考这两种立体模型的材料和做法来设
4、计制作自己的地形模型。通过制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学生设计与物化地形模型的能力。【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石头与泥土与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岩石与矿物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岩石与土壤的基本特征,但对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的认识还较为肤浅,不知道陆地上有不同的地形,更不清楚不同地形之间的区别。本课教学中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突破迷思概念,认识不同的陆地地形,建立起地形的表象。五年级学生对事物仍充满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强,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和良好的科学习惯。在动手制作地表立体模型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构思与制作,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方法,进行协
5、商和合作,学会使用常见材料表示地形特征。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地貌特点,了解更多地形信息,享受设计与制作的喜悦。【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与阅读资料,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构成情况以及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2通过观察与阅读资料,知道一些典型的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科学探究:1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2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的主要特征。3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4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制作地形的立体模型。2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体验动手制作模型的快乐
6、,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3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为祖国感到自豪。【教学重点】 描述五种典型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立体地形图、立体地形模型、教学相关视频和课件等。 学生材料:立体地形模型制作材料,如纸板、鸡蛋托、废纸、泡沫塑料板、画笔、手指画颜料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1(出示太空中拍到的地球图片)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这是谁?(生:地球)2师:这是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地球的表面。(揭示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地球航拍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
7、题“地球的表面”。二、 整体认识地球表面的特点1谈话:那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的呢? (生:地球表面有海洋和陆地.)2讲解: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地球表面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3观察立体地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块立体地图,给你们5分钟时间,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想一想,地球的表面有哪些不同的地形?比比看谁找得又快又多!4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交流。6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等。这五种是我们比较常见的陆地地形。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方能有所发现。设计意图:初步让学生对地球表面有一个宏观
8、的认识,知道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高低起伏的。再借助立体地形图,开展观察、触摸、思考、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有几种不同的陆地地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三、描述五种常见陆地地形的特点1观察立体地形图。接下来再给大家一个任务。请大家在地形图上找出这五种地形,分别是喜马拉雅山脉、江南丘陵、华北平原、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观察每一种地形与它周边的地形有什么不同?2阅读资料,圈画重点:接着拿出阅读资料,可以结合地形图找出这五种地形的特点,可以用笔圈出重点词句。3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交流。 (1)山地:生1:很高,高低不平 (师:是的,落差很大)生2:陡峭、高耸、直入云霄.师:山地的特点是起伏很
9、大,坡度陡峻。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根据同学们讲的这些特点,给山地这种地形画一幅简图。我们先来画一条地平线,山地的地形地势比较高,很陡峭。可不可以这样来画。小结:我们认识了其中的一种地形叫山地。这种地形,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中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例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天山、阿尔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 (2)丘陵:生1:丘陵是连绵不断,起伏较大。师:丘陵跟山地一样吗?我们比较一下(出示图片)你们说说看。地势哪个高一点?生2:山地。师:丘陵的特点是起伏不大,坡度较缓。我国著名的丘陵从北到南有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等等 。(3)平原:第三种地形是平原。你能描述一下平原的特点
10、吗? 生1:一望无际 师:很广阔。 生2:看上去很平坦,不是高低不平的。 师:比较平整。 生3:地势比较低 师:是的,地势比较低,比较平整,面积非常的广阔。平原的特点是起伏很小,宽广平坦。用简图可以这样表示。小结: 所以我们认识了第二种地形,叫做平原。平原的地势较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像我国东部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平原。 (4)高原: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高原。这种地形有什么特点呢?生1:高原的地势较高,起伏小 生2:边缘很陡峭,以陡坡为界师: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是世
11、界上 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可以说说平原和高原的对比。 (5)盆地:生:周围比较高,中间比较低,这就是盆地。师:盆地四周高,中间低,顾名思义,像一个盆子。例如,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的内陆盆地。5播放视频: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判断,认识了这些地形。那科学家们是不是也这样认为的呢?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看来我们同学的知识面真的很广,和科学家们认识的很接近了。实际上,我们祖国的占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幅员辽阔,地形地貌非常复杂,整体地势西高东低,从西到东,既有起伏的山脉、雄伟的高原、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还有低缓的丘陵,广阔的平原,几乎每一种地形都有。6(出示图片
12、)谈话:你知道,咱们福建省的地形是哪一种?你能从图片上看出来么? 生:丘陵设计意图:本活动在宏观认识地球表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资料和地形实景照片,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描述各种地形主要特点的科学语言,形成识别各种地形的背景知识,感受真实地形的样貌。四、制作地形立体模型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看、摸、想,总结了五种地形的特点,现在能不能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通过做模型的方式,把那么刚才研究的2种地形呈现出来?2小组讨论(课件出示要求): (1)你们想制作的地形模型,并绘制立体地形模型示意图(俯视图+立面图):可用线条表示地形轮廓和高低起伏,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地形,(用色彩表示岩石、植被和水体等,)用文
13、字注明地形名称。 (2)选择什么材料?怎么做? (3)出示材料图:大家可以参考用这些材料来讨论。3教师巡视指导4小组交流汇报5出示图片(制作好的模型):老师这里有一些制作好的模型供大家参考。6分组制作模型7成果展示与交流:选2-3组,不同地形。 (小组互评可围绕以下进行,如:不足在哪?怎么改进?有两种地形?符合地形特点吗?美观清晰吗?)8课堂检测设计意图:地形立体模型制作活动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地貌特点,学会使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表征地形特征。它是一项有益的科学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方法,学会设计和决策,懂得协商和协作,学习他人的制作方法,了解更多地形信息。这样学生才能享受
14、到设计与制作的喜悦。五、总结全课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制作地形模型,认识了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这五种常见的陆地地形。建构模型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隐藏着太多的奥秘,我们将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探索。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的欲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板书设计】9地球的表面山地 起伏很大,坡度陡峻丘陵 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平原 起伏很小,宽广平坦高原 地势较高,地形开阔 盆地 四周高、中部低10火山与地震(第一课时) 【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实验、阅读、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地壳运
15、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科学态度: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
16、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高年段要求。 14.5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教材分析】火山与地震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第二课时。通过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岩石与矿物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同时经过这一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一课时地球的表面的学习,学生也已经了解地球表面五种常见的地
17、形。本课带领学生研究地球内部力量改变地形地貌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使得学生意识到火山喷发的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为后续学生理解导致地貌改变的内部原因奠定基础。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火山喷发现象,借助图片、视频和资料卡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火山喷发过程与火山喷发前后的现象及危害。第二部分是模拟火山喷发,了解火山的构造,建立火山的结构模型和工作模型,模拟火山喷发现象,帮助学生意识到火山喷发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并能够运用科学语言描述火山的成因。第三部分是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收集整理关于火山的知识制作知识小报,同学间进行交流。【学情分
18、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地球的概貌已有了初步的探究和了解,从知识和能力上为本课探究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火山喷发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学生关于火山喷发的已有认识往往来自图书和电视新闻,可能是片面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帮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并意识到火山喷发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另外,学生对于火山喷发对人们的影响更多地停留在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方面,而对于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则很少关注到,需
19、要启发他们辩证的看待火山喷发事件。五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知识面也比较广阔,对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也比较感兴趣,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可顺利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但部分学生仅仅停留于操作实验,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更深刻的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知道导致火山喷发的物质和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科学探究:1能根据简单的器材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2通过观察和阅读,会描述火山喷发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2乐于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并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3
20、在科学探究中,乐于辩证看待事件,意识到火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影响。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喷发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教学难点】模拟火山喷发。【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PPT和相关视频。学生材料: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器材(土豆泥、番茄酱、铁盒、一次性手套、三脚架、酒精灯、火柴、湿抹布、废物盒、托盘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火山喷发现象1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地球上创造了许多令人震撼的自然现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张图片(教材中火山正在喷发、火山喷发后、火山喷发前的图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考,图
21、片中出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学生汇报:火山喷发。2追问:三张图片都是火山正在喷发的过程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学生质疑:第一张图是火山正在喷发;第二张图是火山喷发后(岩浆溢出逐渐冷却);第三张图是火山喷发前(火山灰污染空气的场景)。3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意见,那我们到底听谁的?别着急,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或许可以帮助到你们,我们一起来看。学生观看视频。4看完视频,我们发现:第一张图是火山正在喷发;第二张图是火山喷发后(岩浆溢出逐渐冷却);第三张图是火山喷发前(火山灰污染空气的场景)。5根据刚才的学习和同学们的已有经验,相信大家对火山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各小组画一画关于火山的思维导图。时间6分钟。要
22、求:(1)画出火山喷发前、喷发时以及喷发后的现象;(2)根据现象讨论火山喷发的危害;(3)小组内进行模拟汇报。温馨提示: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困难的小组,及时提供资料卡。小组讨论、画思维导图。6小组汇报。7小结:(教材提示)火山喷发前会有火山灰冒出来,污染空气;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火山喷发后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当然火山物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898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