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基础工程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建筑工程]基础工程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工程 基础 工程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桩基础 沉井基础 地下连续墙基础 沉井平面长69m,宽51m,下沉深度为58m,相当于9个半篮球场大的20层高楼埋进地下。世界上最大的沉井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锚碇。强 度:保证基础结构不发生破坏。刚 度:保证荷载的良好传递、分配,降低地基沉降的不均匀性。1.3 对基础的要求 一是满足地基承载和变形的要求,二是基础自身强度和刚度的要求。承载力:地基不发生破坏。变 形:地基不能产生过大的变形(如沉降、不均匀沉降、倾斜等)。稳定性:不会在外荷载作用下发生浅层和深层滑移。1地基2基础2.1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间接法:旁压仪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及动力触探试验等其中载荷试验是最常用和可靠的方法。1现场试验
2、 直接法:载荷试验。2经验法3理论法Rankine(1857)Prandtl(1920)Reissner(1924)Terzaghi(40年代)Meyerhof(50年代)Hansen(60年代)Vesic(70年代)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得到的计算公式,如规范中的经验公式。Prandtl公式uc0qfcND Ntan2qtan()42Necq(1)cotNN假 设:地基材料为刚塑性,无重量,基础与地基之间光滑。出现的问题:置于砂土表面的基础(c=0,D=0)承载力为0。ukc0q0.5fc NDNbNktan2kqtan()42Necqk(1)cotNNqk2(1)tanN
3、N Vesic公式假设:地基材料为刚塑性,基础与地基之间无摩擦(光滑),但地基有重量。uc0q0.5fcNDNbNuc0q1.30.4fcNDNbNuc0q1.30.6fcNDNrN(3/2)tanq2(1)cot2cos(/4/2)eNcq(1)cotNN Terzaghi公式 假 设:地基材料为刚塑性,考虑重度,基础与地基之间完全粗糙(或光滑)。(矩形基础)(圆形基础)(条形基础)p21(1)tan2 coskN2.2.1 持力层承载力验算2.2 地基承载力验算kapfkmaxa1.2pfkmin0p中心荷载偏心荷载(小偏心)kapfdpFk+GkMkb0.00km axkm inpbla
4、e3 abpk m a xFk+Gk大偏心kkkmax2()3FGpla/2abecazzzppfkc()(2 tan)zpp bpbzkc()(2 tan)(2 tan)zpp blpbzlz0.00dzbztanztancpk=pp0pz持 力 层软 弱 下 卧 层Fk+Gk2.2.2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矩形基础条形基础 2.3 地基稳定性验算1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滑移2偏心、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建筑物倾斜3地基整体滑动、建筑物倾覆2.4 地基变形计算2.4.1 土的压缩及地基变形计算epelg pcC1sC1cp(1)土的压缩的特点加 载卸载再加载(2)地基沉降计算的特点基坑开挖不同的压缩量基
5、础及上部结构施工沉降全部为再压缩量。(p pc)再压缩量不能忽略。基底最终压力再压缩量可忽略不计。(p pc)(3)深基坑(p pc)(1)浅基坑(2)中深基坑自重压力1iin1i第 层i第 层/l bz b(,)l bi-1zzinzzn第层0.0 01.利用压缩模量、回弹再压缩模量计算地基沉降(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c01abs11ss()()niiiiiiippssszzEE1a11s()niiiiiipsszzE01bc11s()niiiiiipsszzE(1)p pc=d 时(部分补偿)(2)ppc时(全补偿或超补偿)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2.4.2 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压缩模
6、量再压缩模量(3)p pc时(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埋深较小)c0c10clg1niiiiiiihppsCep elg p0ecCc0ppecp2利用压缩指数、回弹指数计算沉降(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1)正常固结土(OCR=1)c0ciiipppc0ms10clg1miiiiiiihppsCepc0ciiipppcc0nsc10cc(lglg)1niiiiiiiiiihpppsCCepp cpcpelg psC0ecC1e2ec0ppc0pp(2)超固结土(OCR1)(m层土)(n层土)mnsss附加应力自重应力先期固结压力 elg p0ecCc0ppcp1e2ecpc0c10clg1ni
7、iiiiiihppsCep(3)欠固结土 3由载荷试验变形模量用于地基变形计算(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源于叶果罗夫()法,假设基础为刚性,按弹性理论推得。1k10niiiisp bE 与分层总和法的比较 “规范”法中,假设基础为刚性,采用总压力按弹性力学方法计算位移;分层总和法中,荷载均匀作用在地表,采用基底附加应力按弹性力学方法计算应力,再假设土层无侧向变形来计算沉降。3.1 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的概念(2)上部结构基础、基础地基之间的变形协调方程 由于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的受力变形相互影响,故合理的计算方法是将其一同考虑。即满足:(1)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各自的平衡方程 3种
8、不同的计算方法(1)不考虑结构、基础、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仅满足各自的平衡方程,但相互之间的变形协调条件不满足。(2)仅考虑基础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满足地基基础变形协调条件,但不满足上部结构基础变形协调条件。(3)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满足结构基础、基础地基变形协调方程。最合理但计算也最复杂。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3.2 不考虑相互作用(变形协调)的计算方法1静定法2倒梁法 以上两种方法可见本科基础工程教材。(,)(,)p x yk s x y假定地基土界面上任一点处的沉降与该点所承受的压力成正比。3.3 地基模型3.3.1 Winkler模型及其改进形式1Winkler模型(18
9、67)将实际的地基土层简化为便于计算分析的模型。Winkler模型及其改进形式 弹性半空间模型 有限压缩层模型 地基实体模型基底压力-基底沉降之间的关系。SP1()0()ijijkabij缺 陷:忽略了地基中的剪应力,因而无法考虑应力的扩散。优 点:计算方便,常可得到直接使用的解析解。适用范围:厚度较小的软土。基础底面沉降压力柔度矩阵基底压力-沉降关系2(,)(,)(,)p x ykw x yTw x y(1)费罗年柯-鲍罗基契(-,1940,1945)模型相当于用薄膜将独立的弹簧联系起来,因此有2双参数模型目 的:弥补Winkler模型不考虑应力及变形扩散的缺点。以抗弯刚度为D 的薄板将独立
10、的弹簧联系起来,因此有4(,)(,)(,)p x ykw x yDw x y(2)海腾尼(Hetenyi,1946)模型4p(,)(,)(,)p x ykw x yGw x y(3)巴斯捷纳克(,1954)模型 以只能产生横向剪切变形而不可压缩的剪切层将独立的弹簧联系起来,因此有()(1)(,)1(,)mp x ykew x y2xl2ybbml3.三参数模型(利夫金模型,1967)广义Winkler模型 3.3.2 地基模型参数的确定 3.3.3 弹性半空间模型 对均匀的各向同性弹性半无限空间,由Boussinesq解,集中力P作用下地表r点的沉降为 2(1)PsEr2(1)iiiiiPsF
11、Eai 网格内均匀荷载作用下,中心点的沉降为222 lnln()1ln1()1iiaabaaaFbbabbbj网格集中力作用下,i网格中心点的沉降为2(1)jijijPsEr故柔度矩阵为221()11()iiijijFijEaijEr 优 点:地基变形不仅与该点所受的力有关,而且与其它点作用力有关,较 Winkler模型合理。缺 点:没有考虑到地基土的塑性,导致基础边缘下地基反力过大。SP3.3.4 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 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竖向变形,计算时假设压缩过程中地基土无侧向膨胀,最终下沉量为基础底面下压缩层范围内各土层压缩量的总和。柔度矩阵为z1smijkikijkikHE能较好地反映
12、出基底下土层的变化,但计算工作量大。SP3.3.5 地基土的非线性本构模型 将地基作为实体进行计算,采用相应的计算模型模拟土的受力变形性质,即本构关系(应力应变关系)。(1)双线性与多段线性模型1线弹性模型2非线性弹性模型(广义Hooke定律)(2)E-模型(双曲线模型,Duncan-Chang模型,1970)1131ba 11ba 31应力-应变关系为双曲线关系 或 应力-应变曲线的切线模量为f2313taa31 sin12cos2sinnRcEppk()()()3132cos2sin1 sincf()133(1 sin)12cos2sinc f()根据Mohr-Coulomb准则,土样破坏
13、时,应有因此,必有 fRc需由三轴试验确定的参数nk3at2lg(1)FpAG133f13aa31 sin()12cos2sinnARkppcd().()()泊松比的计算公式为 需由三轴试验确定的参数G、F、d(2)剑桥模型(Roscoe,1968)及修正剑桥模型(3)K-G模型3弹塑性模型(1)Lade-Duncan模型(1975)3.4 考虑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的条形基础的计算方法3.4.1 Winkler地基上的梁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44d()dwEIBkwq xx 条形基础所受之力通常为由柱传来的集中力(矩)()0q x 444d40dwwx44kBEI (单位:m-1)1弹性特征长度
14、,反映梁与地基间的相对刚度。上述微分方程的通解为1234(cossin)(cossin)xxweCxCxeCxCx02xPwAkB202xPBkB 04xPMC02xPVD 02xPpAB(cossin)xxAexxsinxxBex(cossin)xxCexxcosxxDex0 x 注意:例如,对集中力P0作用下的无限长梁,其解为 有限长梁(1)叠加法lPAB M梁 I (a)xlPM梁 II (b)xPAPBMAMBAB 4422ABABllaPPMMCDM 2222ABABllaPPMMDAV 4422ABABllbPPMMCDM 2222ABABllbPPMMDAV 利用无限长梁的计算公
15、式通过叠加法得到有限长梁的公式。0PwwkB02PMM0VPV12 chcos(chsinshcos)wGxxHxxxxF12 shsin(chsinshcos)MGxxHxxxxF1(chsinshcos)shsin)VGxxxxHxxF22shsinFllshcoscossinchcosGlablabsh(sinchcossh)sh(shcoschsin)Hlabablababx4a。(2)当柱距筏基边线的最小距离d 1.5a时按无限大板计算,d 1.5a时按半无限大板计算。(3)将各柱荷载产生的内力叠加,得到最终结果。4.3 差分法4.4 有限元法5.1 基底反力的计算(反力系数法)反力
16、系数法通过对大量高层建筑箱形基础基底反力现场实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最终归纳总结出不同地基土、不同基底形状时地基反力的分布形式。LBijijBLGFp(i=1,2,5;j=1,2,3,8;)0.40ij反力系数表(矩形基底)5.2 箱形基础的整体弯曲与局部弯曲 为便于计算和分析,将箱基的变形分为整体变形和局部变形,前者是指将箱基视作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变形,而后者是指顶、底板被墙分割所形成的每一块板(或内、外墙本身)在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整 体 弯 曲局 部 弯 曲5.3 箱型基础的内力计算5.3.1 整体弯曲的内力计算BBFFFFFIEIEIEMM 1.当上部结构为现浇剪力墙体系或框架剪力
17、墙体系时2.当上部结构为框架体系时箱基整体弯曲很小,可忽略不计,即计算时仅考虑局部弯曲。同时考虑整体弯曲及局部弯曲的作用wwliuibiliuinibibBBIEmKKKKKIEIE)21(21建筑物整体弯曲的弯矩箱基整体弯曲弯矩箱基刚度上部结构刚度5.3.2 局部弯曲时的内力计算5.3.3 墙体截面剪力计算同筏形基础的刚性板法。与浅基础相比,桩基础将荷载传至更深、范围更大的土层来承受,因此能提供更高的承载力,并降低沉降。为什么桩基础较浅埋基础具有更高的承载力、更低的沉降?影 响 范 围地 面影 响 范 围浅基础桩基础单桩承载力 轴向抗压6.1 单桩轴向抗压承载力的确定轴向抗拔横向受力 (1)
18、地基土(岩)对桩的支承能力达到极限;侧 摩 阻 力端 阻 力荷 载6.1.1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两种破坏形式 通常,桩的承载力取决于土(岩)对桩的支承能力。(2)桩身强度达到极限。而土(岩)对桩的支承能力来源于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基础及地基在保证不发生破坏、不产生过大变形时,能够承受的最大外荷载。usupuQQQs uQp uQuQ2.影响因素(1)桩侧土(岩)层分布与性质 桩侧土的强度与变形性质直接影响桩侧阻力的大小及分布,从而影响到单桩的承载力。湿陷性、液化、欠固结等常会降低桩侧阻力,甚至出现负摩阻力。(2)桩端土(岩)层的性质 桩端持力层直接影响端阻的大小及沉降量。低压缩性、高强度的
19、砂、砾、岩层等是理想的高端阻的持力层,而高压缩性、低强度的软土几乎不能提供端阻。1.极限承载力(按土(岩)阻力)极限承载力=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3)桩的几何特征及强度 包括桩的截面尺寸及形状、长度等。对端承桩(柱桩),强度常会成为桩承载力的控制因素。(4)成桩效应 挤土桩、非挤土桩、部分挤土桩三种主要成桩工艺的成桩效应是不同的。通常,饱和土的成桩效应大于非饱和土,群桩大于单桩。(5)施工因素的影响 灌注桩成孔对周围土体扰动及松弛效应,会降低侧阻。因清孔不彻底,桩底虚土、沉渣降低端阻。护壁泥浆形成的泥皮降低侧阻。砂土中打(压、振)入预制桩,因挤密作用可提高桩的侧阻、端阻。3.侧阻、端阻的发挥
20、 (1)侧阻先于端阻发挥出来。(2)侧阻完全发挥所需的桩-土间相对位移较小,而端阻完全发挥所需的相对位移较大。包树黄河大桥试桩直径1.8m,长90m6.1.2 按承载特性进行桩的分类1.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 10002.5-2005 J464-2005)摩擦桩: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桩底位于较软土层,轴向荷载由侧阻和端阻承担,且桩侧阻力在其中起主要支承作用。轴向荷载几乎完全由侧阻承担时,称为纯摩擦桩。柱 桩: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桩底支于坚硬土层(岩层),轴向荷载几乎全由桩端阻力承担。端承型桩: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轴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担。全部由端阻承担时,称为端承桩;桩侧承担少部分
21、时,为摩擦端承桩。摩擦型桩: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轴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担。全部由侧阻承担时,称为摩擦桩;桩底承担少部分时,为端承摩擦桩。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6.1.3 单桩承载力的计算 方法(规范中的经验公式法)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原型试验法(现场试验)理论计算法利用原位测试结果进行推算经验法1.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中桩的容许承载力打入、振动下沉、桩尖爆扩桩 1()2ii iPUa f lARa钻(挖)孔灌注桩01 2i iPUf lm A(1)摩擦桩 侧阻端阻侧阻端阻端阻(2)柱 桩 PCRA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桩的极限承载力ukskpkskpkpi i
22、QQQUq lq Auksskppkpii iQUq lq Ad800mm的桩侧阻端阻d800mm的桩侧阻折减系数端阻折减系数zzzzd(d)0NuzNN 通过建立微单元平衡方程(竖向)6.1.4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侧摩阻、桩身轴力、位移的分布情况。zNudd1zz得 到侧摩阻力与轴力的关系 侧摩阻力的直接量测很困难,应用上式,可通过量测轴力得到摩阻力的分布形式。z1Nuz22201816141210864200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 2000kN 4000kN 5000
23、kN 6000kN 7000kN 8000kN 9000kN 10000kN 轴 力(kN)深度(m)轴 力20181614121086420050100150200250 2000kN 4000kN 5000kN 6000kN 7000kN 8000kN 9000kN 10000kN3#桩(第 二次 )10000kN时昔格达层的平均摩阻力:159.1kPa摩阻力(kPa)深度(m)摩阻力振弦式应变计6.1.5 负摩擦桩危 害:承载力下降,沉降增大。原 因:桩侧土的竖向位移大于相应的桩的位移。软土、湿陷性黄土、欠固结土;桩周地面大面积堆载;地下水位下降等。负摩阻力:与桩的轴向荷载方向相反的桩侧
24、摩阻力。湿陷性黄土 地表堆载填 土6.1.6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1.试验目的 (1)获得桩的沉降-荷载曲线,并由此确定桩的极限承载力等承载特性,以及桩的沉降特性。(2)获得沿桩长的轴力分布情况,进一步得到侧摩阻力的分布及端阻力的大小。2.试验设备及元件 (1)反力系统:主梁、锚固系统(专用或借用工程桩)或堆载;(2)加载系统:千斤顶,精密压力表;(3)沉降量测设备:基准梁、百分表;(4)应变量测元件及仪器:振弦式应变计(光纤)及量测仪。应变计布置图千斤顶主梁次梁支墩试桩锚桩锚索千斤顶试桩(帽)基准梁百分表振弦式应变计3.试验原理及过程 (1)采用千斤顶分级加载。(2)每级荷载施加后,用百分表
25、定时量测沉降量。沉降稳定后,量测桩身应变,然后施加下一级荷载。(3)沉降无法稳定或超过规定限值时,停止加载。(4)逐级卸载。4.试验成果 (1)桩顶沉降-荷载曲线;极限承载力 (2)桩身轴力分布图;桩侧摩阻力分布图桩底端阻力桩侧摩阻力11iiiiNNUliN1iNiil桩周长ii+1陡变型:曲线明显发生下降的起始点。缓变型:取s=40或0.05D(大直径桩,桩端直径)所对应的荷载。极限荷载的确定陡变型缓变型 (1)所有试桩的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2)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增加试桩数量;(3)对桩数为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