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合集(共4课时).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合集(共4课时).docx》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光与色彩 苏教版 小学 科学 年级 上册 单元 色彩 颜色 色采 全部 全体 整个 教案 课时 下载 _五年级上册_苏教版(2024)_科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1.光源【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教材分析】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探索了光影等
3、现象,初步认识了光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也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五彩缤纷
4、的光世界,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对与物体发光、反光、彩虹等现象也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对于光的传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概念建构,它们并没有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的系统认知,也缺乏对作为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光的认知。而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先从对光源的认识开始。通过观察和分类,让学生开启对光的系统认知;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初步建构能量观。【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会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2知道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科学探究:1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2能通过观察发光现象,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3能通过“点燃蜡烛
5、”“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知道光源发光需要能量。科学态度:1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观察和排序,知道人造光源会随着人类需求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迭代。【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火柴、蜡烛、细钢丝、带鳄鱼夹的导线、电池、沙子、托盘。【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光源1观察图片(太阳、雷电、萤火虫、篝火、点燃的蜡烛、烟花),找物体的共同点。2生汇报:都会发光。3观察对比:这些物体(图片:月亮、投影幕布、玻璃幕墙)也很亮,看
6、着也会发光。和刚刚的物体一样吗?4生汇报:不同,这些物体是反光。5揭题:是啊!科学上我们把这些会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光源。6讨论: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光源?7学生交流,教师播放视频补充。8小结:看来,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光源。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给予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光源会发光。通过与反光物体的对比,让学生感知光源还是会自己发光的。二、给光源分类1出示上述讨论确认的光源图片,试着给光源分类。2学生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3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能根据光源的不同特征来给它们分类。像这样,老师也把光源分为了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两类。4交流讨论:
7、你知道这些人造光源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吗?通过一段视频(人造光源/灯的发展史)我们来了解一下。5生汇报。6小结:看来,人造光源也在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迭代。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在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光源,知道各种光源同中有异。通过分类活动,也传达给学生在研究庞杂大量物体时,分类往往可以是一个先遣步骤,它可以让我们的研究逐步聚焦。如分类后,让学生聚焦于人造光源,通过排序活动,了解人造光源在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不断更迭;分类后,聚焦于某一人造光源,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更多光源的特征,也就过度到下一环节。三、观察蜡烛与细钢丝的发光过程1交流回顾:点燃的蜡
8、烛是人造光源的一种。我们曾经观察过正在发光的蜡烛,还记得是什么样的吗?2今天这节课,请你们再来观察:1. 发光过程中,蜡烛有哪些变化?2. 思考谁让蜡烛持续发光?3学生实验后汇报:(1) 蜡烛融化、变短(被消耗)(2) 消耗氧气4小结:看来蜡烛发光是需要消耗物质的。5师演示并讲解:老师这儿还有一根细钢丝,能想办法让它发光吗?如果给你几节电池和导线呢?这是我们曾经连过的电路,能给你灵感吗?6生猜测后实验。7演示并讨论:课前老师也做了实验,并且拍下了2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8学生交流:电池越多,细钢丝越亮。9比较和蜡烛的发光的共同点。10小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蜡烛发光的能量来自蜡烛本身,细钢
9、丝发光的能量来自电池。11交流讨论:你知道这些物体发光都消耗了哪里的能量吗?12学生汇报:燃烧的物质的能量、电能、动物吸收营养转化而成的能量、13小结:看来,光源发光的过程中都有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光能。设计意图:聚焦2个人造光源,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光源发光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四、课堂总结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对光源的学习,你对光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有没有产生新的疑问?【板书设计】1光源(1)会自己发光的物体称光源(2)分类 自然光源 人造光源(3)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2.光的传播【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
10、量之间的转换。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
11、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课。学生通过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本课教学内容
12、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学情分析】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通过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学生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许多人对“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
13、教学中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教学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激光笔、透明盒子、线香、火柴、橡皮泥、手电筒、带孔塑料板、纸杯、橡皮筋、蜡烛等。【教学时间】1课时
14、【教学过程设计】一、快速聚焦,引出话题1谈话:同学们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2提问:这些不同光源发出的光,在传播路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3揭示课题:是不是直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光的传播。(板书:光的传播)设计意图:从不同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快速聚焦学习主题。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1)“激光打靶”,看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在盒子的这一面有个红色的小圆点。如果以这个圆点为靶心,你能让激光笔发出的光打中靶心吗?学生上台尝试打靶2刚刚同学们从不同的方向打中了靶心,那你看到激光从发出到靶心这段行进路径了吗? 生:没有3那想不想捕捉到
15、它的行进路径? 生:想4出示材料:线香、火柴。你想到怎么做了吗?生:用火柴点燃线香,把线香放入盒子中,让盒子中有烟雾。5没错,接下来就请大家小组合作,点燃线香,将其平放在盒中;盖紧盖子,待盒中有烟雾,打开激光笔打靶;实验完毕及时整理实验材料。同时提醒大家:使用火柴注意安全;还要特别提醒的是:激光笔不等同于其他光源,如果照到人的眼睛,对眼睛的伤害性极大,所以千万不能对着人的眼睛。6你们捕捉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了吗?是什么样的?生:是一条直线。7小结:看来借助烟雾,可以帮助我们看见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2)“光线打靶”,验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1现在打靶游戏升级了,想不想再来挑战挑战?这次用
16、到的材料有:手电筒、3个带小孔的黑色塑料片,1个白色屏幕。规则是:让手电筒的光穿过3个小孔,能在白屏上呈现明显的光斑,比比看哪个小组摆放的方法多,成功后举手示意老师,老师帮你们拍照记录。2教师说注意事项,学生活动。3打靶成功了吗?生:成功了。4(投屏)请你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摆放方法不一样,最后却都能成功呢?生:因为三个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光就可以沿着这条直线传播过去了。5(投屏)那为什么这种摆放方法就不可以呢?生:因为小孔没有对齐,光被黑色不透明塑料片挡住了,光线穿不过去了。师:哦,原来光线它不会拐弯呀。6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打靶再一次验证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设计意图:游戏作为儿童喜闻乐
17、见的活动,它有趣又生动形象。学生在“光斑打靶”游戏中,尝试从各个方向打中靶心,并捕捉到光的行进路径,其中“各个方向”的打靶尝试也为下面“光线打靶”游戏做出了铺垫;学生尝试用不用的摆放方式进行光线打靶,并总结共性规律,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特征。(3)应用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1其实,光沿直线传播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你瞧(播放动画视频)2刚刚提到排队的时候也用到了这样的原理,看,这些小朋友正在排队,如果以这个小朋友为参考点,请你来判断判断他们排整齐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生:1、3整齐了,看不见后面的同学;2、4没有排整齐,那个同学出来了。3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学以致用了呢。设计意图:光的直线传播
18、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往往被学生所忽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解释有关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三、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1过渡: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科学家墨子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孔成像。(出示:阅读资料)这个有趣的现象和光沿直线传播有没有关系呢?谁来猜猜看。(播放动画视频)2谈话:古今房屋对比。3那我们用身边的材料可不可以来做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呢?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4既然同学们知道的材料的用途,我们就来看看具体怎么操作。(视频教程)5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6教师提醒注意事项,学生活动。7学生汇报,教师总结。8现在明白了吗?给
19、你们1分钟时间和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解释解释。9谁再来完整地说说看这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10小结:同学们不仅会用简单的材料去制作小孔成像,还能弄明白其中的原理,真真是手脑并用,李老师为你们点赞。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动画视频再现古人研究小孔成像的过程,吸引学生的兴趣,并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小孔成像的实验。本环节学生在动手操作前,还应让学生知道每种材料模拟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操作,并弄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四、学有所得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我们又是怎么来学习这些知识的?3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关于光的学习还有很多,期待下次的研究,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2光的传播光在空气中沿
20、直线传播小孔成像:附:记录单2 光的传播 第 组 姓名 点燃蜡烛,画出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我的解释: 。3.光的反射【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
21、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教材分析】光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