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docx》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短诗五首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短诗 优秀 教案 内含 课时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1 短诗五首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课 题 短诗五首 (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断章 ) 课时 第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 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 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 属自读课文。 本课所选五首现 代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和节奏,表达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对信 念的坚守,富于哲理。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
2、经接触过现代诗歌, 对意象、 意境及其表现手法都有一定的学习基 础,本课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四、教学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五、教学重难点 理解五首诗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情思、哲理 六、教学过程 学习月夜学习月夜 2 一、引读入诗境 现代诗以清新隽永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 情感自然流淌的洼地。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现代诗这片水草丰美的天地,分享 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的遐想, 倾听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地倾 诉,感受卞之琳笔下别样的风景。 1、作者简
3、介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 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代表作月夜 落叶 三弦等。 2、背景资料 1917 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 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 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 人 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吟读明诗意 音频朗读欣赏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
4、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3 却/没有/靠着。 三、赏读品诗情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 绘出来。 明确: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刺骨的霜风呼呼地迎面吹来。明亮的月光洒 向大地。月光下,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 美的意蕴。 2、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风、霜、月、树本是古典诗歌常用意象,表示冷寂、孤独,但用“呼呼 的” “明亮的”修饰,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一抹亮色。诗歌运用白描手法, 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3、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 怎样的精神? 明确: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
5、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 格和奋斗精神。 4、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 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学习萧红墓畔口占学习萧红墓畔口占 一、引读入诗境 4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 年 4 月,出版第一本诗集 我的记忆 ,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 年 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 著名
6、诗篇。 2、写作背景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 ni 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 代女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区, 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 辗转呼号,1932 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 年 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 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 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 混乱中的香港,年仅 31 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 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 谒萧红墓时所作, “口
7、占” ,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二、吟读明诗意 音频朗读欣赏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5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三、赏读品诗情 1、诗歌文本中的“你”和“我”分别指谁?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指作者,“你”指萧红;萧红是作者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的知音。 2、结合诗歌背景,你从“走了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中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 “长途”强调距离之远, “寂寞” 既 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跋 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3、
8、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 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红山茶”寄托作 者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4、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和“你却 卧听着海涛闲话 。 ”如何理解句中 加点的词? 明确: “长夜漫漫” ,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 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却”字,表示诗人 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 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 “海涛闲话” , 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
9、者 的人生感悟。 5、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叙写诗人拜谒女作家萧红墓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友 人深沉追思和缅怀之情,也饱含着二者之间真挚深厚、纯真的友情。 6 6、小结: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 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颇有些举重若轻的味 道,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学习断章学习断章 一、一、引读入诗境引读入诗境 1、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 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 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 2、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
10、的鱼目集,写于 1935 年 10 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 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 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 的一首诗。 二、吟读明诗意二、吟读明诗意 音频朗读欣赏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7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三、赏读感诗情赏读感诗情 1、画面美 (1)诗中描绘了两个意境,它们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 (2)全诗四行,四个画面,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镜头一
1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明确:前两个画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桥上” “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 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 的梦” , “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 得十分耐人寻味。 2、哲理美 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8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