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两套(附解析).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两套(附解析).pdf》由用户(ten)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下 半年 教师资格 考试 高中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摹拟 卷两套 解析
- 资源描述:
-
1、1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2022年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1)高中化学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总分:15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60 分)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不一定存在共价键B.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C.1 mol-CH3和 1 mol OH都含有 10 NA个电子D.CO2分子的电子式为COO2.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酸性溶液中:Fe2+、Al3+、NO3、Cl、IpH=13 的溶液:Na+、CO32、SO32-
2、、AlO2、S2水电离出来的 c(H+)=1013mol/L 的溶液:NH4+、K+、NO3、S2O32加入铝片能放出 H2的溶液:Na+、HCO3、Cu2+、SO42滴加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Fe3+、NH4+、Cl、NO3A.B.C.D.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切取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放入烧杯中,滴入两滴酚酞溶液,再加入少量水,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B.将 KI 和 FeCl3溶液在试管中混合后,加入 CCl4,振荡,静置,下层液体显紫红色,则氧化性:Fe3+I2C.测定等浓度的 Na2CO3和 Na2SO3溶液的 pH,前者 pH 比后者
3、的大,则非金属性:SCD.溴乙烷与 NaOH 溶液共热后,加入 AgNO3溶液,未出现淡黄色沉淀,说明溴乙烷没有水解4.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现象的是()。2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向石灰水中逐渐通入过量 CO2向 Ca(ClO)2溶液中逐渐通入过量 SO2向氢氧化铝胶体中逐滴滴入过量稀 NaOH 溶液向氯化钡溶液中逐渐通入过量二氧化硫向 AgNO3溶液中逐滴滴入过量稀氨水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逐渐通入过量二氧化碳A.B.C.D.5.下列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或说法正确的是()。A.0.1 molL1pH 为 4 的 NaHB 溶液中:c(HB)c(H2B)c(B2)B.等
4、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NH4Al(SO4)2、NH4Cl、CH3COONH4、NH3H2O;c(NH4+)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 molL1HCN 溶液与 b molL-1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 c(Na)c(CN),则 a 一定大于 bD.0.1 molL-1的醋酸的 pH=a,0.01 molL-1的醋酸的 pH=b,则 a1=b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硫酸铜,反应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Cu2+水解增大了 H+浓度B.可将地下输油钢管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以保护它不受腐蚀C.纯银器的表面在空气中因电化学腐蚀渐渐变暗D.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
5、护外壳不受腐蚀是采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7.700时,向容积为 2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CO 和 H2O,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反应过程中不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 t1t2):反应时间/minn(CO)/moln(H2O)/mol01.200.60t10.80t20.20下列说正确的是()。A.反应在 t1min 内的平均速率为 v(H2)=10.4tmolL1min13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 0.60 mol CO 和 1.20 mol H2O,到达平衡时,n(CO2)=0.40 molC
6、.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 0.20 mol H2O(g),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 CO 转化率增大,H2O 的体积分数减小D.温度升至 8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变为 1.64,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8.国庆期间对大量盆栽鲜花施用了 S-诱抗素制剂,以保证鲜花盛开。S-诱抗素的分子结构如图,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其分子式为 C15H16O4B.1 mol 该物质与 NaOH 溶液反应,最多消耗 2 mol NaOHC.既能发生加聚反应,又能发生缩聚反应D.1 mol 该有机物最多可与 4 mol Br2发生加成反应9.下列各途径中,熵变可以作为反应方向判据的是()。
7、A.体系温度不变B.体系未从环境吸收热量C.体系与环境无热量交换D.体系的热力学能保持不变10.下列化合物,苯环上发生亲核取代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ClCH3B.ClOCH3C.ClNO2D.ClNO211.下列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属于核心目标的是()。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4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D.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12.以下有关教学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节课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共同完成教学任务B.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C.讲授法没有讨论法教学效果好D.情境教学法可以使
8、课堂教学更生动13.在一整节化学教学内容中,教学重难点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教学难点一定是教学重点B.教学重点一定是教学难点C.教学重难点一定相同D.教学重点可能包含了教学难点14.化学教学的“两贴近”是指()。A.“贴近科学”与“贴近生活”B.“贴近科学”与“贴近社会”C.“贴近生活”与“贴近社会”D.“贴近生活”与“贴近实践”15.高中化学课程选修课程分为几个模块()。A.4B.5C.6D.8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是()。A.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B.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本质,体验科学
9、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C.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D.通过体验探究实验的学习,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17.为了方便学生记住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教师根据各个元素的谐音编了一个故事,方便学生记忆,这属于下列哪种学习策略()。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自我调节策略5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18.学生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然后再学习“强电解质”的概念,这种学习过程属于()。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组合学习D.总括学习19.“看到 CuSO4溶液,你想到了什么?”这
10、一问题适用于()。A.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B.探查学生的已有认识C.转变学生的迷失概念D.丰富学生的认识思路20.高中毕业会考是一种达标考试属于()。A.定量评价B.相对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绝对评价二、简答题(共二、简答题(共 2 题,第题,第 21 题题 12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3 分,共分,共 25 分)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演示实验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一种实验教学。它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广为应用、最为有效的一种基本实验教学形式。通过演示实验开展教学,从化学教学方法论来看,还可称为“演示法”,是最有效的直观教
11、学方法之一。材料二张老师的教学实录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下列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所得的结论填入表 2-3。实验 1 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段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实验 2 将小块金属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实验 3 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约绿豆大小)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表 2-3钠的性质实验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公式)实验 1实验 2实验 3根据上述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总结钠在反应中体现出的性质。练习巩固略。问题:6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属于高中_模块
12、的内容(填模块名称)。(2分)(2)请简要介绍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要求。(5 分)(3)请简述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有哪些?(5 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教科书的编写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教科书选取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内容选取与内容组织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教科书提供的是单纯的课程知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封闭式”的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科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教科书,直
13、接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时,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系统知识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问题:(1)设计化学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基本问题是什么?(3 分)(2)简述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10 分)7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三、诊断题(共三、诊断题(共 1 题,共题,共 15 分)分)23.某老师在化学测验中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电解质装置如图所示,电解槽内装有 KI 及淀粉,溶液中间用阴离子交换膜隔开,在一定的电压下通电,发现左侧溶液变蓝色,一段时间后,蓝色逐渐变浅,已知 3I2+6OH=I
14、O3+5I+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左侧发生的电极反应:2H2O+2eH2+2OHB.电解结束后,左侧溶液中含有 IO3C.电解槽内发生的总反应方程式:KI+3H2OKIO3+3H2D.如果用阳离子交换膜代替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内发生的总反应不变【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选项ABCD比例3.7%22.5%63.8%10.0%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3 分)(2)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6 分)(3)试对学生答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6 分)8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四、案例分析题(共四、案例
15、分析题(共 1 题,共题,共 20 分)分)24.在讲述盐类水解的习题课上,教师提问“氯化铵溶液加水稀释,其水解程度如何变化?”教师对其中一位学生的答案并不满意,又叫另一名学生回答。教师未料到这位学生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马上训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讲了多少遍都记不住,牛!坐下”。学生练习时,一位学生拿出一份课外练习题向这位教师请教,得到的答复是:“这种题你不必考虑,这是重点班学生做的题”。结合案例,回答问题:(1)盐类的水解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应用,请你举出 1 个盐类的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简述其原理?(4 分)(2)请你对该教师的做法进行评价。(6 分)(3)“成长记录档案袋
16、”是一种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业评价方法。请你谈谈“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10 分)五、教学设计题(共五、教学设计题(共 1 题,共题,共 30 分)分)2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9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材料一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化学 1“胶体”的内容标准为:“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化学 6“化学实验探究”的内容标准为:“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材料二材料二:某高中化学教科书化
17、学 1为“丁达尔效应”设计了科学探究。是不是所有胶体都是透明的?科学探究科学探究1.取 3 个小烧杯,分别加入 25 mL 蒸馏水、25 mL CuSO4溶液和 25 mL 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 56 滴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 Fe(OH)3胶体,并与 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2.把盛有 CuSO4溶液和 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3.将 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光束照射时的现象Fe(OH)3
18、胶体CuSO4溶液过滤后的现象Fe(OH)3胶体泥水材料三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学完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本节课属于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10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要求:(1)说明教科书中该“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10 分)(2)结合上述材料,完成“丁达尔效应”的片段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不少于 300 字)。(20 分)1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2022年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1)高中化学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60 分)分)1.【答案】A。
19、解析:A.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但不一定含有共价键,如稀有气体,是单原子组成的分子,不含化学键,故正确;B.非极性分子不一定含有非极性键,如 CO2属于非极性分子,但化学键是极性共价键,故错误;C.1 mol-CH3和 1mol OH含有的电子数分别为 9NA和 10NA,故错误;D.CO2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C OO,故错误。2.【答案】D。解析:酸性溶液中,H、NO3与 Fe2+、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错误;在碱性条件下,各离子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正确;水电离出来的 c(H+)=1013mol/L 的溶液可能呈酸性,酸性条件下,H、NO3和 S2O32发生氧化还原反
20、应,不能大量共存;也可能呈碱性,碱性条件下,OH和 NH4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不能大量共存,错误;加入铝片能放出 H2的溶液可能呈酸性,酸性条件下,H和 HCO3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也可能呈碱性,碱性条件下,OH和 Cu2+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滴加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组内离子间不反应,正确;故选 D。3.【答案】B。解析:A.加入顺序错误,应该是将钠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中,否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因水较少而导致烧杯炸裂,故 A 错误;B.溶液显紫红色,说明生成I2,则证明氧化性:Fe3+I2,故 B 正确;C.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应用元素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
21、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进行比较,应比较 Na2CO3和 Na2SO4溶液的 pH,故 C错误;D.在加入硝酸银溶液之前必须先加稀硝酸中和未反应的 NaOH,防止硝酸银和NaOH 反应而干扰溴离子的检验,故 D 错误。4.【答案】D。解析:向石灰水中逐渐通入过量 CO2,先生成碳酸钙沉淀,后沉淀溶解得到碳酸氢钙溶液,故不符合;向 Ca(ClO)2溶液中逐渐通入过量 SO2,因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沉淀中最终会生成硫酸钙微溶物,变浑浊,故符合;向氢氧化铝胶体中逐滴滴入过量稀 NaOH 溶液,先发生胶体的聚沉现象,后 Al(OH)3沉淀溶解于过2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量 NaOH 溶液,生成 NaAlO2溶液,
22、故不符合;向氯化钡溶液中逐渐通入过量二氧化硫,始终不出现沉淀,故符合;AgNO3和稀氨水反应,生成 AgOH 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氨水,形成Ag(NH3)2+络离子,沉淀溶解,所以出现“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现象,故不符合;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 CO2,析出晶体碳酸氢钠,不会出现先沉淀后溶解的现象,故符合;故答案为 D。5.【答案】B。解析:A.0.1 molL-1的 NaHB 溶液中 pH=4,则证明 HB的电离能力大于其水解程度,所以 c(HB)c(B2)c(H2B),错误;B.是弱电解质,是强电解质,强电解质电离出的铵根离子浓度大于弱电解质的,所以中铵根离子浓度最小,中电离出
23、的铵根离子均要水解,NH4Al(SO4)2中,铝离子水解显示酸性,对铵根离子的水解起抑制作用,NH4Cl 中,氯离子不影响铵根离子的水解,CH3COONH4中醋酸根离子水解显碱性,对铵根离子的水解其促进作用,所以铵根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正确;C.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c(H+)+c(Na)=c(OH)+c(CN),若 c(Na)c(CN),则 c(H+)c(OH),所以溶液显碱性,则可以是 ab,错误;D.设 0.1 molL-1的醋酸的电离度是1,0.01 molL-1的醋酸的电离度是2,则 10a=0.1 molL11,10b=0.01 molL-12,醋酸浓度越小电离程
24、度越大,则12,所以 a+1b,错误。6.【答案】D。解析:A.在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会发生反应:Zn+Cu2+=Zn2+Cu,反应产生的 Cu 与 Zn 及硫酸构成原电池,会加快反应速率,A错误;B.防止金属被氧化,金属应连接电源的负极,让金属作阴极被保护,若连接正极,则会加剧腐蚀,B 错误;C.发生电化学腐蚀时,金属应不纯,则纯银器主要发生化学腐蚀,C 错误;D.海轮外壳连接锌块,锌为负极,保护外壳不受腐蚀,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 正确。7.【答案】B。解析:A.v(CO)=10.4mol0.22Lmintmol/(Lmin),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 v
25、(H2)=v(CO)=10.2tmol/(Lmin),故 A 错误;B.CO 与 H2O 按物质的量比 1:1 反应,充入 0.60 mol CO 和 1.20 mol H2O 与充入 1.20 mol CO 和 0.6mol H2O,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对应相同,t1min 时 n(CO)=0.8 mol,n(H2O)=0.6 mol0.4 mol=0.23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mol,t2min 时 n(H2O)=0.2 mol,说明 t1min 时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则生成的 n(CO2)=0.4 mol,故 B 正确;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 0.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