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课件3.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变态心理学与健康课件3.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态心理学 健康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第四章)n2019031教学内容n(1)变态心理学(识记)n(2)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重点掌握)n(3)常见异常心理症状(重点掌握)n(4)常见精神障碍(掌握)n(5)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重点掌握)n(6)健康心理学(识记)n(7)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重点掌握)n(8)压力与健康(掌握)2心理健康与不健康:谱系观点n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个连续谱系:当前的诊断系统以症状学量别取向为主,病因学为辅,故在精神疾病中总有一些疾病因为症状类似、同时或交叉存在不同症状,或症状的严重程度不能达到诊断标准的要求而导致诊断的分歧。使最早是Lewis在1934年提出连续谱系观点受到重视.n谱系观点是用普
2、遍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心理障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移行的.n健康与不健康是动态的、可变的.n复杂的情况:症状是交叉的、重叠的.3他们怎么了?他们怎么了?45犀利吗?n犀利哥6马加爵7杨佳8芙蓉姐姐9这是不可预知和失去控制的行为这是不可预知和失去控制的行为吗吗?n杨丽娟一家倾家荡杨丽娟一家倾家荡产产 赴香港与刘德华见赴香港与刘德华见面面,因未满足要求其因未满足要求其父愤而自杀父愤而自杀n他他2424岁岁,14,14岁痴迷刘岁痴迷刘德华德华,已与家人反目已与家人反目,在广州街头称见不在广州街头称见不到刘德华他就一直到刘德华他就一直在街头等下去在街头等下去10这些也是罕见的行为这些也是罕见的行为n
3、光头国之父n一对新人扮僵尸走在闹市11从烟草到毒品12从上网到网瘾13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概述n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学科简史P250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是人的异常心理行为。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具体说,它要研究如何定义变态心理,它是如何发生的,它自身有那些种类,不同种类的异常心理与行为有那些性质和特点,它有那些具体表现形式,它给人造成怎样的痛苦,它对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怎样的破坏,等等。14关于变态心理学n万事万物皆有正反方面,人的心理也不例外。n13.47/n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n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并非全是异常(如:人格有异常
4、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正常)(如:人格有异常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正常)正常群体正常群体异常异常群体群体l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abnormal psychology)病理心病理心理学理学(psychopathology):(psychopathology):因为有些缺乏器质性损害证据因为有些缺乏器质性损害证据,只能只能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15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P250-256n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包含
5、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型。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二)行为主义的解释(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16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1 1、合理地度过、合理地度过“性心理性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如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在某个阶段接受的刺激过少,得不到满足,人格的发展就会受阻而停滞在果在某个阶段接受的刺激过少,得不到满足,人格的发展就会受阻而停滞在这个阶段,产生固着,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这个阶段,产生固着,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2 2、在三大人格结构中,由于超我和本我总是处于矛盾、冲突之中,
6、而自我实施、在三大人格结构中,由于超我和本我总是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而自我实施对超我和本我的调控。当自我对两者的调控有效时,心理保持健康。当自我对超我和本我的调控。当自我对两者的调控有效时,心理保持健康。当自我对两者的调控失效时,心理失常(焦虑);对两者的调控失效时,心理失常(焦虑);3 3、潜意识中的内容(力比多、童年创伤)总是试图进入意识,意识之中的心理、潜意识中的内容(力比多、童年创伤)总是试图进入意识,意识之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潜意识的内容。如果压抑成功,意识不到痛苦;压抑失败,意防御机制压抑潜意识的内容。如果压抑成功,意识不到痛苦;压抑失败,意识到痛苦(心理异常)。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内
7、容并没有停止活动,可以以扭识到痛苦(心理异常)。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内容并没有停止活动,可以以扭曲的形式表达,如:梦、口误、笔误等。曲的形式表达,如:梦、口误、笔误等。17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l精神分析理论在消除心理障碍的神秘精神分析理论在消除心理障碍的神秘性和超自然解释、确立心因性理论中性和超自然解释、确立心因性理论中起重要作用,为心身医学和生物、心起重要作用,为心身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奠定基础;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奠定基础;l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严格的实验研究。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严格的实验研究。18行为主义的解释 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在变态心理学史
8、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且通过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且通过“实验神经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当然,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学的早期记载。当然,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即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度,即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从总体上说,巴甫洛夫先是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从总体上说,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级神经系
9、统(即大脑两半球皮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按这种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按这种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不是巴甫洛夫,而是美国的桑代克(第一人不是巴甫洛夫,而是美国的桑代克(E.F.Thorndike).巴甫洛夫自己对此也是承认的。巴甫洛夫自己对此也是承认的。19巴甫洛夫关于神经症与精神病的认识巴甫洛
10、夫关于神经症与精神病的认识巴甫洛夫认为: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上的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上的区别。区别。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他说: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他说: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也
11、正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激。这两个条件,也正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神经衰弱与癔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他认为,神经衰弱与癔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前者的前者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超抑制,负诱导)。而后者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超抑制,负诱导)。而后者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薄弱(正诱导)。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薄弱(正诱导)。巴甫洛夫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的特征巴甫洛夫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的特征的一系列概念,如兴奋、意志、兴奋和抑制的集中与扩散的过程、互
12、相的一系列概念,如兴奋、意志、兴奋和抑制的集中与扩散的过程、互相正负诱导过程,等等。他始终是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异常。正负诱导过程,等等。他始终是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异常。20(三)存在人本主义的解释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 尊尊 重重 爱与归属爱与归属 安安 全全 生生 理理代表人物:马斯洛与罗杰斯代表人物:马斯洛与罗杰斯21 自我实现的需要或驱力受阻所致。受阻的原因,一是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同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真实的自我之间不一致,二是正是因为这种不一致从而不能满足需要。l 其实,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比如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
13、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所以他们有选择生存方式与道路的自由。可是,人们又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的生存,所以,他们有义务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群体-人类社会,为此,他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总是与“自由选择”同在。这两者的对立会跟随人的一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将这种对立造成的焦虑,叫做“存在焦虑”或叫做人的“基本焦虑”。存在存在-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22人本主义-存在焦虑l“存在焦虑”这一概念,不正是说到个体与群体、自我与社会的矛盾吗?天生的本能是天然合理的,但是
14、本能的表达,则必须在具体的环境之中才能实现,违背特定环境的规范就不能被表达,这种矛盾足以使人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在适度的情况下,正是一种个人成长的动力,成长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社会化达到成熟水平的人。23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P257 n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其正面的功能:n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它能使万物之灵的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
15、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由于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所以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以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24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n一、常识性的区分(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25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n二、非标准化的区分(一)统计学角度(二)文化人类学角度(三)社会学角度(四)精神医学角度(五)就认知心理学角度26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n三
16、、标准化的区分(一)医学标准(二)统计学标准(三)内省经验标准(四)社会适应标准 n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27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n(参考:新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参考:新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1.9症状学)症状学)n症状学的基本原则:行为观察与自身内心体验症状学的基本原则:行为观察与自身内心体验n一、感知障碍 感知: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部信息,并将心理整合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反映。n(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2、感觉减退 3、内感性不适 n(二)知觉障碍n 1、错觉:与幻觉不同,有真实的
17、物质基础,只是感知时发生了扭曲。P261-270282、幻觉n没有客观物体和现实的刺激产生的感知n幻觉可以伴随妄想和意识障碍n常见: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n运动性幻觉 内脏性幻觉 机能性(牵连、反射性)幻觉n真性幻觉 假性幻觉 心因性幻觉29(三)感知综合障碍:n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叫做“非真实感”。非真实感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还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患者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故称为“窥镜症”,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0二、思维障碍n思维根据是否有边界和日常事件相关程度分3
18、种类型 幻想 想象 理性思维n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部分。(一)、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1思维奔逸 2思维迟缓 3思维贫乏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 5破裂性思维 6思维不连贯 7思维中断 8思维插人 9思维云集 10病理性赘述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12语词新作 13逻辑倒错性思维 31(二)、思维内容障碍 n1、妄想: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1)、以为前提进行推理,得出;2)、对荒唐的结论,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n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
19、系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两大类。32妄想常见种类n被害妄想:没有根据的被陷害、投毒、跟踪、窃听-n关系妄想:没有根据的认为别人议论自己n嫉妒妄想:没有根据的怀疑配偶不忠n自罪妄想:没有根据的认为自己犯下严重罪行n被控妄想:感觉自己的心理活动被控制n疑病妄想:没有根据的坚信自己患重大疾病n钟情妄想:没有根据的认为对方深爱自己n夸大妄想:没有根据的认为自己的身份和财产与众不同n其它:非血统妄想、替身妄想、宗教妄想、妄想性知觉、妄想氛围、妄想记忆-332、强迫观念:n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强迫性的穷思极虑,强迫性对立、强迫意向、强迫回忆、强迫计数、强迫想象34
20、3、超价观念:n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能理解和可接受,经常存在病态人格中。常与异常情绪有关联。n超价偏见(偏执观念你)对他人行为和言语自我解释,认为被忽略、轻视、不公正、冒犯、钟爱自己。35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n1、注意障碍: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时。注意狭窄: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见于有意识障碍时,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2、记忆障碍:(1)记忆增强(2)记忆减退(3)遗忘(4)错构(5)虚构 3、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2)痴呆 36四、自知力
21、障碍 n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n“人贵有自知之明”37补充:意识障碍n周围意识(环境意识)障碍:嗜睡、清晰地下降、朦胧、浅昏迷、谵妄、深昏迷n自我意识障碍:双重人格、多重人格、人格转换、人格解体38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P270-27239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n(一)情感高涨:过分高兴、兴奋话多、夸大、冲动不负责任、注意转换、意志亢进、冒险、大方、性亢进、联想快而丰富、记忆增强n(二)情感低落:痛苦、郁闷、悲哀、无助、意志活动减退、自责自罪、贬低自己n(三)焦虑:担心过度、期待中的危机感、坐立不安、
22、躯体症状(紧张性出汗、失眠、头痛、心慌、胸闷等)n(四)恐怖:对事物的极端恐惧,经常伴有逃避行为40 n(一)情感迟钝 n(二)情感淡漠 n(三)情感倒错 41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n(一)情感脆弱 n(二)易激惹 n(三)强制性哭笑 n(四)欣快 42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P272-278 n一、意志增强 n二、意志缺乏 n三、意志减退 n四、精神运动性兴奋 n五、精神运动性抑制 43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n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n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
23、,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1青春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 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2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3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4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44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 n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
24、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45心境障碍n一、躁狂发作。其特点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二、抑郁发作。其特点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三、双相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四、持续性心境障碍。其特点为: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46第三单元 神经症 n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有以下共同特征:n病前常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病前常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n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
25、基础n社会功能相对完好社会功能相对完好n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n一般有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一般有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47一、恐怖症 n1、场所恐怖:“广场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占,占60%60%对特定环境的恐惧对特定环境的恐惧 担心晕倒或失去控制,又无法迅速离开担心晕倒或失去控制,又无法迅速离开 害怕离家外出,陪同、回避害怕离家外出,陪同、回避n2、社交恐怖:害怕被人注视害怕被人注视n3、特定恐怖:对具体物件、动物等的不合理对具体物件、动物等的不合理的恐惧的恐惧48二、焦虑症 n1、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伴濒死感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