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染 免疫 机制 培训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感染三要素感染三要素微生物致病性微生物致病性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性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性感染感染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环境(社会、自然)环境(社会、自然)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1一、感染 (Infection)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2 名词概念名词概念v 感染感染(infectioninfection):微生物(微生物(M M)在宿主)在宿主(H)(H)体内生活,体内生活,与与H H相互作用而致相互作用而致H H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H H 体外的体外的M M经一定方式从一个经一定方式从一个H H传播到另一个传播到另一个H H引起的感染。引起的感
2、染。又称又称传染传染v 病原性病原性M M(PathogenicPathogenicorganismorganism)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Pathogen):引起引起H H感染的感染的M M。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3n致病性病原性(致病性病原性(PathogenicityPathogenicity):):病原体引病原体引起起H H感染的性质。感染的性质。n毒力毒力(Virulence)Virulence):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n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LD50)半数感染量半数感染量(ID50)ID50):在一定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条件
3、下能引起5050实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最小实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最小M M数数量或毒素剂量。量或毒素剂量。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4 细菌性感染 v(一)(一)B B性感染的物质基础性感染的物质基础v(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v(三)(三)B B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性感染的相关因素v(四)(四)B B性感染的类型性感染的类型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5(一)物质基础(毒力因子)(一)物质基础(毒力因子)、侵袭力(侵袭力(Invasiveness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在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体内
4、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粘附(粘附(adhesionadhesion):感染的第一步。感染的第一步。粘附方式:微菌落、生物膜粘附方式:微菌落、生物膜 粘附性物质:细菌表面结构粘附性物质:细菌表面结构菌毛、荚膜菌毛、荚膜粘附素粘附素:细菌表面具有黏附性的蛋白质细菌表面具有黏附性的蛋白质粘附机制:配体与受体粘附机制:配体与受体粘附的组织趋向性粘附的组织趋向性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6侵入(侵入(invasioninvasion):病原菌主动入侵非吞噬细胞的感染病原菌主动入侵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侵袭素:过程。侵袭素:B B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侵袭性物质:胞外酶侵袭性物
5、质:胞外酶抗吞噬、助扩散抗吞噬、助扩散繁殖与扩散:繁殖与扩散:局部扩散:表层扩散、深层扩散局部扩散:表层扩散、深层扩散 全身扩散:突破皮肤全身扩散:突破皮肤/黏膜进入血流黏膜进入血流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72 2、毒素(、毒素(toxintoxin):):外毒素(外毒素(exotoxinexotoxin):主要由主要由G G菌和少数菌和少数G G菌产生菌产生,并分泌到并分泌到B B细胞外的毒性蛋白质细胞外的毒性蛋白质。类毒素类毒素(toxoidtoxoid)注入机体产生抗毒素注入机体产生抗毒素内毒素(内毒素(endotoxinendotoxin):):G 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菌细胞
6、壁中的脂多糖(LPSLPS),),当当B B细胞破裂后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细胞破裂后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8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区别要点区别要点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来源来源G G+菌及少数菌及少数G G-菌分泌释放菌分泌释放 G G-菌细胞壁裂解后释放菌细胞壁裂解后释放化学成份化学成份蛋白质蛋白质脂多糖脂多糖(类脂类脂A)A)热稳定性热稳定性不稳定,不稳定,6060以上迅速破坏以上迅速破坏稳定,稳定,1602-4h1602-4h被破坏被破坏抗原性抗原性强,甲醛处理形成类毒素致强,甲醛处理形成类毒素致机体产抗毒素机体产抗毒素较弱,甲醛处
7、理不形成类毒素较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毒性作用毒性作用强,有组织选择性强,有组织选择性较弱,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较弱,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效应大致相同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9(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来源:、来源: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exogenousexogenousinfectioninfection):):传染源:患者及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带菌者带菌者:恢复期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其体内存在病恢复期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其体内存在病原菌与宿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原菌与宿主处于相对平衡状
8、态。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endogenousinfectioninfection):):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102 2、传播途径与方式、传播途径与方式 :水平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方式粘膜粘膜:-呼吸道呼吸道:表面感染(表面感染(surface infectionsurface infection)以呼吸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感染以呼吸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感染 -消化道消化道:局部感染局部感染 以消化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感染以消化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感染 -性传播性传播:皮肤皮肤:-机械损伤机械损伤:-输血或血制品输血或血制品:-昆虫叮咬昆虫叮咬:以节肢动物为媒介传播的
9、疾病以节肢动物为媒介传播的疾病 垂直传播方式、母婴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方式、母婴传播方式 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11 (三三)细菌性感染的相关因素:细菌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毒力毒力因子因子侵入门户侵入门户数量数量侵袭力侵袭力毒素:内、外毒素毒素:内、外毒素粘附素粘附素菌毛、荚膜菌毛、荚膜侵入:侵袭素、胞外酶侵入:侵袭素、胞外酶粘附粘附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12(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inapparent infection):意义):意义 2 2、显性感染(、显性感染(apparent inf
10、ectionapparent infection):):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infectious disease):外源性病原体引外源性病原体引起的显性感染,又可以传染他人引起相同临床症状的疾病。起的显性感染,又可以传染他人引起相同临床症状的疾病。病程病程 :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部位:局部感染、全身感染部位: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13全身感染类型:全身感染类型:毒血症(毒血症(toxemiatoxemia):):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体内局部组织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体内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随血到达特定
11、靶器官或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随血到达特定靶器官或组织引起典型症状。组织引起典型症状。细菌细菌 脓毒血症(脓毒血症(pyemia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随血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随血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局部局部繁殖繁殖血血典型症状典型症状引起引起外毒素外毒素血血新病灶新病灶繁殖繁殖化脓性细菌化脓性细菌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14 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ndotoxemia):):G G-菌菌感染机体,使血液中出感染机体,使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并引起症状现
12、内毒素,并引起症状。G G-菌菌血血症状症状内内T 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septicemia):):细菌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B B 及及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所引起的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所引起的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细菌细菌 菌血症(菌血症(bacteremiabacteremia):):病原菌短暂的经过血流,在其病原菌短暂的经过血流,在其中极少量或不繁殖,到达适宜部位再进一步繁殖的播散过中极少量或不繁殖,到达适宜部位再进一步繁殖的播散过程程。细菌细菌血血中毒症状中毒症状繁殖、代谢物繁殖、代谢物适宜部位适宜部位繁殖繁殖 血血抗感染免疫机制10/
13、22/202215(一)病毒致病机制(一)病毒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裸病毒杀细胞效应:裸病毒 稳定状态感染:包膜病毒稳定状态感染:包膜病毒 包涵体形成:光镜可见包涵体形成:光镜可见 细胞调亡:细胞调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性感染病毒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162 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超敏:超敏反应(反应(2 2,3 3型)型)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杀伤感染细胞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杀伤感染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免疫应答性降低、免疫功能紊乱
14、免疫抑制作用:免疫应答性降低、免疫功能紊乱病毒性感染病毒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17(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原体在(出生后)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病原体在(出生后)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2 2、垂直传播(、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vertical transmission):):母体内的病原体通过胎盘母体内的病原体通过胎盘/产道感染胎儿产道感染胎儿/新生新生 儿的传播方式。儿的传播方式。3 3,母婴
15、传播:垂直传播、母乳喂养、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母乳喂养、密切接触 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18(三)病毒感染的类型(三)病毒感染的类型、依据有无症状分为:、依据有无症状分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2 2、依据病毒在体内滞留时间分为:、依据病毒在体内滞留时间分为:急性感染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机体持续或终身携带持续性感染:机体持续或终身携带V V,经常或反,经常或反复排出复排出V V,但可缺乏持续临床症状的感染类型。,但可缺乏持续临床症状的感染类型。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19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原因:原因:V V抗原性弱或变异;抗原性弱或变异;V V
16、入侵免疫细胞;入侵免疫细胞;V V基因基因 与宿主染色体发生整合。与宿主染色体发生整合。类型:类型:-慢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未完全被清除,可持慢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未完全被清除,可持续存在并不断排出病毒体,有时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续存在并不断排出病毒体,有时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20 -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感染机体后经长时期潜伏,既无病毒体产生,也无临病毒感染机体后经长时期潜伏,既无病毒体产生,也无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则呈慢性、进行性,直至死亡。床症状。一
17、旦出现症状,则呈慢性、进行性,直至死亡。-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急性病毒感染恢复后,急性病毒感染恢复后,1 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病毒病。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病毒病。-潜伏感染(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latent infection):):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或其基因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或其基因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生病毒体。某些条件下病毒或基因被激活,增殖,产生病毒颗生病毒体。某些条件下病毒或基因被激活,增殖,产生病毒颗粒,并引起显性感染。粒,并引起显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21持续性感染中,病毒、
18、宿主与疾病的关系:持续性感染中,病毒、宿主与疾病的关系:慢性感染慢性感染:病毒病毒持续存在持续存在不断排出不断排出体内体内出现症状出现症状潜伏感染潜伏感染:持续存在持续存在激活激活增殖增殖组织或细胞组织或细胞病毒或病毒病毒或病毒基因基因病毒病毒体体显性显性感染感染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病毒病毒体内体内死亡死亡症状症状长时期潜伏长时期潜伏急性病毒感染的急性病毒感染的 迟发并发症:迟发并发症:致死性病毒病致死性病毒病恢复恢复病毒感染病毒感染1年或数年年或数年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202222浅表真菌感染浅表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致皮肤、皮下感染外源性真菌致皮肤、皮下感染深部真菌感染:外源性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