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8章-儿童语言的发展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发展心理学第8章-儿童语言的发展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心理学 儿童 语言 发展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七章语言与言语儿童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人们约定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个体系: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形态)。以词汇为建筑构建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其中,语言以其物质化的语音或字形而能被人所感知,它的词汇标示着一定的事物,他的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因而语言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言语则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人们为了交流心理,为了进行交际,可以使用各种语言(汉、英、俄、日等)。这多种语言就成了交际工具。使用者多种语言的人们,或说,或听,或些,或读,这些说、听、读、写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
2、。为了掌握本土语言,儿童必须学习什么?语音词法语义句法语用0102030405语音发展词汇发展句子发展语用技能发展语言获得理论目录content鼠小弟的小背心01儿童语音的发展儿童语音的发展 语音知觉、语音的产生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讲出第一个真正的单词开始的。因此,通常以单词的出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言语阶段,分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方面的准备。儿童语言的发展语音的发展前言语阶段,一般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到发出第一批真正的词结束(012个月)。语言产生方面的准备可以粗分为三
3、个小阶段:反射性发声阶段、呀呀语阶段、模仿发音阶段。一、语言产生的准备(0-1岁)语音 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儿童语音的发展语音产生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从最初的哭声中逐步分化出来,并沿着“单音节双音节音多音节音有意义语音”的顺序发生和发展。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语音产生哭是新生儿最初的发声。哭是新生儿的一种生理需要,即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出生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还没有分化,虽然引起哭的刺激有多种,但所引起的哭声基本上没有区别。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语音产生 出生1个月以后的婴儿,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
4、分化的哭声。不同刺激引起的哭声也明显不同。约从第5周起,婴儿也开始发生一些非哭叫的声音,先是发音器官的偶然动作,随后因玩弄自已的发音器官而发出许多非哭叫的声音。最初发出类似于后元音、u、等,然后出现辅音h、k、p、m、等。这些反射性发声对儿童来说并不具有信号意义。2牙牙学语阶段(5-8个月)语音产生 大约5个月左右的儿童进入了牙牙学语的阶段,所谓牙牙语就是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如能将辅音和元音结合连续发出,如ba-ba、ma-ma,da-da 等类似“爸爸”、“妈妈”等单音节语音。其实这些声音对于婴儿来说也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只是以发音做游戏从而得到快感。宝宝先叫爸爸还是先叫妈
5、妈?爸爸的发音是“baba”,妈妈的发音是“mama”,爸爸的第一个字母是“b”,妈妈的第一个字母是“m”,前者是塞音,发音时无需气流振动声带,而后者是鼻音,发音时气流不仅要振动声音,还要从鼻腔通过,因为“b”更容易发出。2牙牙学语阶段(5-8个月)语音产生 婴儿约自第9个月开始,咿呀语的出现频率达到高峰,已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同时已开始模仿别人的声音,近似于词的音节增多,如jia jia(姐姐)、meimei(妹妹等)。但这时的发音实际上仍是无意义的、不能被理解的。2牙牙学语阶段(5-8个月)语音产生 从呀呀语期开始,儿童在发音方面需经过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方
6、面逐步增加符合本族语的声音;另一方面又需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着的声音,最终达到会说出第一个能被理解的单词。2牙牙学语阶段(5-8个月)语音产生 牙牙学语虽然只是一种发音游戏,但同时它也在练习发音器官的活动,学习如何控制发音。不过牙牙学语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儿童通过牙牙学语掌握特殊的感觉运动技能,学会发某一个特殊的音,而是学习如何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获得一般的发音能力和操作原则,这是以后言语活动中发音的一种准备。3.模仿发音-说话阶段(9-12个月)语音产生 在该阶段婴儿所发出的连续音节不只是同一音节的重复,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音调开始多样化,四声也出现了。此时婴儿能说出一些为发音做准备的没有意
7、义的话。快到1岁时,婴儿能模仿成人说出一些有意义的音,例如,mao-mao(帽帽),deng-deng(灯灯)。这就标志着婴儿学说话的萌芽。爸爸妈妈和婴儿交流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用一种妈妈语(motherese),就是一种速度较慢、音调高、句子短、文法简单、用词明确、经常重复的说话方式,较容易维持婴儿的注意力,延续沟通。(1)语音偏好对言语的早期反应 与一般的声音相比,婴儿喜欢倾听语言 与其他的语言形式相比,婴儿更喜欢倾听“妈妈语”与其他人的语言相比,婴儿更喜欢倾听自己母亲的声音1 1.语音知觉二、语言理解的准备(2)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语音知觉的范畴性指语音知觉可以将语音刺激识别为相对小量的范畴
8、,人们识别语音时对不同范畴的语音很容易识别,表现出非此即彼的特点,而对同一范畴中语音刺激的变化则不容易察觉。1.语音知觉 语音范畴知觉很可能是一种先天的听觉能力,在婴儿出生时就具有这种能力,并专门用来获得和利用人类自然语言的声音特性。8、9个月,已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以动作来回答的反映最初并非是对语词本身确切的反应,而包括语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不能把词从复合情境中分离。如果母亲抱着婴儿问“爸爸在哪里”时,儿童就会把头转向父亲。对他说“拍拍手”、“摇摇头”,他就会作出相应的动作。11月左右开始逐渐分离,才真正理解词的含义。此时儿童能理解,但不能说,称被动性语言。只有出现主动
9、性语言(1岁左右)才标志符号交际的开始。2.语词理解02儿童词汇的发展儿童词汇的发展 词汇的增加、词汇的使用、词类的掌握儿童说出一个词的标准 1.该词是儿童自发产生的,不是即时模仿的结果。2.有稳定且接近成人的语音。3.有比较明确、稳定的意义,在某一对象或情景出现时前后一致地使用某一个词,具有一定概括性。儿童在1岁左右讲出了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标志着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期。近几年来,综合多种研究资料,我国心理学家们认为,由于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综合来说,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儿童词汇的发展儿童在1岁以前还难以说出第一个词,在1.5岁左右只能说出少量的词,但在2岁和2岁以后
10、语词量急剧增长。儿童在言语中使用的词类以名词和动词最多,1岁半到2岁约占70,56岁约占50,其他词类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儿童词汇的增加 词的扩大:在儿童早期理解词的意义时,儿童不仅称狗为狗,而且会把牛、马、羊、猪等能走的四足动物都称为“狗”。再如,有的儿童看月亮是圆的,会把窗户上或墙上的圆形图案、圆的饼等圆东西也都叫月亮。词的缩小:但此时的儿童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如“桌子”一词单指自己家里的方桌,“爸爸”则仅指自己的爸爸;再如,把“狗”和“猫”称为“动物”而不承认蝴蝶也属于“动物”等现象。儿童早期词汇使用的扩大和缩小词汇扩大的解释 克拉克提出了语义特征假设,认为儿童最初学习词时不是一下子掌握
11、所有特征,儿童并不知道成人关于这个词的全部含义,而是把词义和某些特征等同起来,就出现了词的使用范围扩张。斯劳宾则认为,主要是由于当时在儿童的主动词汇中尚无“马”和“羊”等词,而这些动物都有类似于狗的地方,因而临时借用已知的词来称呼。儿童早期词汇使用的扩大和缩小词汇缩小的解释 产生使用范围缩小现象的原因是儿童对某类事物的基本属性尚未达到适当的抽象概括水平。儿童早期词汇使用的扩大和缩小 1、幼儿掌握各类词的顺序: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对实词掌握的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较晚;对虚词的掌握也较晚。2、各类词在儿童词汇总量中的比例:名词占1/2 左右;动词占 1/5 1/4;形容词占
12、1/10;其他词类比例相当小。3、4-5岁是词汇丰富的活跃期,5-6岁是言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期。儿童对词类的掌握 名词 婴儿最初的单词通常是能够移动或者被摆弄的物体的名字。大致出生10至13个月,产生最早的单词。18个月起词汇量骤然增长,即“命名爆炸”。6岁词汇量大约10,000个。一个物体往往可用不同概括水平的名称来称呼,如可将狗称为“动物”“狗”、“猎狗”等,儿童倾向于用中等概括水平的名称“狗”来称呼狗,而不用更为概括的“动物”或更为专门的“猎狗”。儿童对词类的掌握名词 形容词 有关中国幼儿使用形容词的调查研究发现:26.5岁的儿童使用形容词的数量随年龄增长有较快发展,增长率最高的是4.5
13、岁之后,这和国外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儿童对词类的掌握形容词 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有以下特点: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而且最早掌握的是描述物体特征的形容词。其中颜色词出现较早(红;黑、白、绿、黄;蓝;紫、灰;棕)。其次使用是描述味觉、温度觉和机体觉的形容词。接着使用的是描述动作和人体外形的词。最迟使用的是描述情感及个人品质的词和描述事件情境的词。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儿童对词类的掌握形容词 国内外对儿童获得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一致发现:获得顺序为大小、高矮和高低、长短、粗细、厚薄、宽窄、深浅。成对的两个形容词的获得不一定同时
14、。积极形容词早于消极形容词。由于成对形容词不在同时掌握,往往在另一端尚未掌握时,发生维度间的混淆,如以“小”代“短”,以“短”代“矮”等。儿童对词类的掌握形容词 对于时间阶段的词,3至6岁儿童首先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然后向更小的阶段如上午、下午、晚上、上午几时,以及更大的阶段如今年、去年、明年逐步发展,到6岁已全部掌握。对于时间次序的词,儿童先理解“现在”,然后理解“已经”,最后为“就要”。一般情况下,单一的时间“先”、“后”比合成时间词“以前”“以后”先掌握。儿童对词类的掌握时间词 同一个词由于所处语境不同,儿童在理解上有难易之别。凡句子中动作者出现的顺序与实际动作的顺序一致时,如“小娃娃
15、先走,大娃娃后走”,儿童就容易理解;而当二者的顺序不一致时,如“大娃娃后走,小娃娃先走”,就不容易被理解。儿童对词类的掌握时间词 研究者发现,中国儿童掌握(包括理解和产生)空间词汇有三种情形:一是儿童掌握空间词汇的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4岁之间提高最快,56岁趋于平衡;二是儿童掌握各空间词汇的顺序大致为:“里”、“上”“下”和“后”、“前”和“外”、“中”、“旁”、“左”和“右”。“左”和“右”两词直到6岁尚未基本掌握;三是儿童对空间词汇的理解先于产生,而且年龄越小,理解和产生的差距越大,大约从4对起,两者的差距愈来愈小。儿童对词类的掌握空间方位词 我国研究发现,幼儿对“这”、“这边”、“那
16、”、“那边”的理解没有先后差异,而语言情景的不同及儿童的自我中心对指示代词的理解具有明显的影响。3岁左右的儿童在理解指示代词“这”、“那”“这边”、“那边”时先理解和自己接近的“这”和“这边”,后理解“那”和“那边”,到5岁左右开始能从别人的角度进行考察,但还不熟练,当他和说话的人相对而坐,需要作考察参照点的逆向转换时,对4个指示代词的理解错误率还相当高。儿童对词类的掌握指示代词 我国朱曼殊等的研究表明:幼儿不论其作为其他三人交谈的旁观者或者自身实际参加三人交谈,充当受话者和第三者的角色,都对“我”理解最好,“你”次之,“他”最差。儿童约在1周岁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只会用名字来称呼自己,2
17、岁以后才过渡到掌握代词“我”。特别当其自身作为交谈中的第三者时,对别人所谈的“你”和“他”,即使是5岁半左右的幼儿,也不能很好理解 这时往往把别人说的“你”理解为指他自己,而把“他”理解为另一个人。儿童对词类的掌握人称代词 量词使用的普遍化和多样化是汉语的特点。中国儿童对物量词中三个子类的掌握有一定的发展顺序。45岁儿童最初掌握个体量词,其次为临时量词和集合量词。物量词的使用必遵从“数词量词名词”的公式。34岁儿童仅能使用少数高频量词“只”和“个”,并表现出对“只”、“个”的过度概括。实际上,他们尚未对量词和名词的搭配加以注意 5岁左右开始注意到二者的搭配,但还没有掌握恰当的搭配方式,常采取如
18、下策略:以名词所指事物的动作或功能为根据,将动词当量词使用,如将“一辆自行车”说成“一骑自行车”;或以名词所指事物的状态为根据,将形容词当量词使用,如将“一桶水”说成“一满水”。67岁儿童开始能用容器作为确定临时量词的根据,因而此时临时量词的使用正确率迅速上升。儿童对词类的掌握量词03儿童句子的发展儿童句子的发展 句子的产生、句子的理解婴幼儿什么时候能说“句子”?婴幼儿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句子产生时间:大约到一岁半的时,当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之后,儿童开始把两个词合起来形成了“句子”。句子发展特征: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一、句子的产生 不完整句
19、:指表面结构不完整,但能表示一个句子意思。这里主要指单词句和电报句。这种句子的出现率在2至6岁范围内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1.单词句:出现的时间是1到1.5岁,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一是和动作紧密结合。当儿童用单词表达某个意思时常伴随着动作和表情。二是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三是词性不确定。一、句子的产生 2.电报句:约从15岁到2岁开始出现了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这种句子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统称为电报句。妈妈鞋妈妈鞋这是妈妈的鞋。奶奶瞧瞧坏奶奶瞧瞧坏奶奶瞧这坏了。
20、妈妈怕飞机妈妈怕飞机妈妈,飞机来了,我怕一、句子的产生完整句我国研究表明:完整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岁儿童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基本上都是完整句。句法发展的过程是从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到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一、句子的产生完整句1.简单句:是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包括有修饰语和没有修饰语的两种。1.5岁到2岁的儿童在说出电报句的同时开始能说出结构完整而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如主谓句“他觉觉了”,主谓宾句“妹妹读书”,主谓双宾句“阿姨给糖”等。2岁时这种句子已占总句数的一半以上,到3岁时基本上都是完整句。一、句子的产生1.简单句 2岁儿童在句子中极少用修饰语,有时形式上似有修饰语,
21、如“老伯伯”、“小白兔”等,实际上是把整个词组当作一个名词来使用的。约从2岁半开始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简单修饰语如“两个娃娃玩积木”、“我也要玩”等。3岁左右已开始使用比较复杂的修饰语,如名词性结构的“的”字句,“我玩的积木”;介词结构的“把”字句,“小朋友把钢笔送给阿姨”。3岁半儿童使用复杂修饰语的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直到6岁,虽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一、句子的产生完整句2.复杂句:指由几个结构相互连接或相互包含所组成的单句。由几个动词性结构连用的连动句:“小朋友看见了就告诉老师”;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的递系句:“老师教我们做游戏”;句子中的主语或宾语中又包含主谓结构,“两个小
22、朋友在一起玩就好了”。一、句子的产生完整句3.复和句:指由两个或两个的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而构成的句子。复合句主要有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两大类。中国儿童自2岁至2岁半开始说出为数极少的简单复合句,45岁时发展较快。在 5岁儿童的陈述句中复句约占40,主要为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两类。在联合复句中出现最多的是并列句,如“爸爸排排坐,颖颖饭饭”;其次为连贯复句,如“吃好饭以后,我先和小华玩一会儿,就看电视了”;补充复句,如“我搭东西,我搭桥”。在主从复句中出现较多的是因果复句,如“这个车子坏掉了,不好玩了”一、句子的产生3.复和句 复合句的复杂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在句型的分布上没有明显的年龄
23、差异。幼儿复句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缺少连词,仅由几个并列单句组成。3岁时开始使用极少数连词,以后虽逐年有所增加,但直到6岁,使用连词的句子仍不多,仅占复句总数的1/4。复句中连词使用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出现频率上,还表现在所用词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上。34岁儿童使用最多的是“还”、“也”、“又”、“以后”、“只好”等,56岁时出现了“因为”“为了”、“结果”、“要不然”、“如果”等,还出现了“没有只好”、“如果就”等成对连词。一、句子的产生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 儿童在能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未满1岁的儿童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却已能听懂成人说
24、出的某些词语,并对之作出恰当的动作反应。一岁以后,在尚不能将单词组合成双词句时,已能按照成人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二、句子的理解 1、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被动语态句:常见被动句(6岁)各种类型被动句(11岁)汉语的被动句按有无被动形式标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或叫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如:“饭小李吃完了。”“饭吃完了。”另一类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被”字句就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中的典型。否定句:简单否定句(4岁)双重否定句(6、7岁)。二、句子的理解 2.理解策略 儿童往往采用一定的策略去解释一些尚未掌握的新句子。这些策略是他们从已有的语言与非语言知识经验中所概括出来的一些“规则”
25、。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所使用的策略,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有以下几种:二、句子的理解 事件可能性策略 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作对象、动作者等。如儿童将“用小羊打鞭子”理解为“用鞭子打小羊”。事件可能性策略使儿童把本来描述为不可能事件的句子当做可能事件来处理。他们只对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作出反应而不顾及词序,因而这种策略也叫语义策略。二、句子的理解 词序策略 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顺序来理解句子。它出现在事件可能性策略之后。国内外的研究发现,5、6岁的儿童在经常使用主动句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把句子中出现的名词动词名词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