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心脑血管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血管 课件
- 资源描述:
-
1、n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n基础知识培训基础知识培训心脑血管1 1 1、心脑血管疾病具、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多等“四高一多四高一多”的特点。的特点。心脑血管21-1 1-1 发病率高:发病率高:高血脂:现有病人高血脂:现有病人2 2亿,年增亿,年增500500万;万;高血粘:现有病人高血粘:现有病人1.51.5亿,年增亿,年增400400万;万;高血压:现有病人高血压:现有病人1.51.5亿,年增亿,年增400400万;万;冠心病:现有病人冠心病:现有病人1 1亿,年增亿,年增360360万;万;脑中
2、风:现有病人脑中风:现有病人20002000万,年增万,年增200200万;万;高血糖、糖尿病人高血糖、糖尿病人90009000万,年增万,年增350350万;万;卫生部统计,我国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卫生部统计,我国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全国每全国每11 11人中,就有人中,就有1 1个高血压患者;个高血压患者;每每2020个人中就有一个高血脂患者;个人中就有一个高血脂患者;每每2525个人中就有一个冠心病患者。个人中就有一个冠心病患者。心脑血管3 90%的脑中风患者会留下半身不遂、痴呆等后遗症。1-3 1-3 复发率高复发率高 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高达95%。心脑血管4
3、nWHO的统计的统计:20012001年,全世界心脑血管疾年,全世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为病的死亡人数为15501550万人,占整个死亡人万人,占整个死亡人数的数的1/41/4。n国家卫生部统计:国家卫生部统计:因高血压、冠心病而死因高血压、冠心病而死亡的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亡的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1%41%,比肿瘤,比肿瘤高出高出2525个百分点。在北京等大城市,因患个百分点。在北京等大城市,因患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死亡的人数占北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死亡的人数占北京总死亡人数的京总死亡人数的53%53%。n据调查:据调查:我国每年心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我国每年心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为
4、为20020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万,平均每小时死亡300300人。人。心脑血管51-5并发症多并发症多n心血管病人往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人往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n因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抵抗力低下,易因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抵抗力低下,易于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尿路感染、于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随时都威协患者的生命褥疮等,随时都威协患者的生命心脑血管6 2-1 知晓率低:知晓率低:在卫生部的全国普查中,在卫生部的全国普查中,50%50%以上的人不以上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脑中风。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脑中风。2
5、-2 服药率低:服药率低:知道自己患病,并且按医生要求服药的知道自己患病,并且按医生要求服药的不到不到25%25%,缺乏防治意识。,缺乏防治意识。2-3 综合治疗率低:综合治疗率低: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血液等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血液等多个脏器都受到损伤的疾病,是气和血两个方多个脏器都受到损伤的疾病,是气和血两个方面都发生生理性病变的疾病。传统方法只活血面都发生生理性病变的疾病。传统方法只活血化瘀,而没有从气血两个方面综合治疗。不从化瘀,而没有从气血两个方面综合治疗。不从气、血两方面综合治疗,治疗效果差。气、血两方面综合治疗,治疗效果差。心脑血管7 综上,对心脑血管病的严重危害认
6、识综上,对心脑血管病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治疗不及时、不科学等综合因素,不足,治疗不及时、不科学等综合因素,导致治疗导致治疗效果差,只能一时缓解症状,不效果差,只能一时缓解症状,不治本,从而导致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治本,从而导致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发率高。心脑血管8三、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构成n血液和血液循环血液和血液循环n血脂及高脂血症血脂及高脂血症n动脉硬化动脉硬化n高血压高血压n冠心病冠心病n脑血管病(脑中风)脑血管病(脑中风)n糖尿病糖尿病心脑血管91-1血液和血液循环n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
7、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三种。血细胞又分血细胞和血小板三种。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和白细胞。为红细胞和白细胞。心脑血管101-2血液和血液循环n血量: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微不足道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心脑血管111-3血液及血液循环n血浆:血液中去除血细胞和血小板后余下部分就是血浆。它是一种半透明的淡黄色粘稠状液体,约占
8、血液的55-60%。血浆中含水分92%左右,其余为球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元、酶、激素和无机盐等。当血液流出血管时,其中纤维蛋白元即可变为纤维蛋白,并和血细胞凝固成块,有止血作用。心脑血管121-4血液及血液循环n血小板: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小体,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质分隔而成。在正常情况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万个。血小板在血液内可存活8-12天,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参与凝血过程,当组织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当血小板减少到每立方毫米5万个以下时,可引起皮肤或粘膜出血。心脑血管131-5血液和血液循环n血管:是血液流动
9、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枝,口径渐渐变细,管壁渐渐变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之间。毛细血管再逐渐汇合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动脉和静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而毛细血管则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心脑血管14心脑血管151-6血液和血液循环-认识心脏心脑血管161-6血液和血液循环n认识心脏: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重约器官,重约300克,约占人体重量的克,约占人体重量的0.5%,其大小相当于本人的拳头。有趣的是,它的强其大小相当于本人的拳头。有趣的是,它的强弱也常和拳头的强弱成正比。一个粗手粗脚的弱也
10、常和拳头的强弱成正比。一个粗手粗脚的人人(多半是体力劳动者多半是体力劳动者),除了拥有一副较大的,除了拥有一副较大的拳头之外,同时也拥有一个强大的心脏。反之,拳头之外,同时也拥有一个强大的心脏。反之,一个细手细脚的人一个细手细脚的人(多半是脑力劳动者多半是脑力劳动者),则多,则多半具有较小的心脏。很久以前,由于人们受封半具有较小的心脏。很久以前,由于人们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解剖人体,因此,并不清建礼教的影响,不敢解剖人体,因此,并不清楚心脏在人体内真正的位置,也因此对心脏产楚心脏在人体内真正的位置,也因此对心脏产生了许多错误的观念和看法。生了许多错误的观念和看法。心脑血管171-6血液和血液
11、循环n认识心脏:一百多年来,医学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的一百多年来,医学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的人体解剖,清楚地认识到,心脏位于胸腔内,在膈以人体解剖,清楚地认识到,心脏位于胸腔内,在膈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在中线右侧。前方是胸骨和肋骨,后面为食管、大血管和椎骨,侧。前方是胸骨和肋骨,后面为食管、大血管和椎骨,两旁是肺脏,因而心脏受到有力的保护。心脏的形状两旁是肺脏,因而心脏受到有力的保护。心脏的形状近似一颗桃子,这颗桃子的尖端称做心尖,指向左前近似一颗桃子,这颗桃子的尖端称做心尖,指向左前下,底朝右后上方。因此,心的长轴倾斜,与正中矢下,底朝右
12、后上方。因此,心的长轴倾斜,与正中矢状面约成状面约成45角。因心底是大血管出入的地方,所以角。因心底是大血管出入的地方,所以固定不动,而心尖可自由活动,如把手掌放在左侧乳固定不动,而心尖可自由活动,如把手掌放在左侧乳头附近,可以清楚地触到心尖的搏动。在发育过程中,头附近,可以清楚地触到心尖的搏动。在发育过程中,心沿纵轴向左轻度旋转,故右半心在右前,左半心偏心沿纵轴向左轻度旋转,故右半心在右前,左半心偏居左后。居左后。心脑血管181-6血液和血液循环-认识心脏心脑血管191-6血液和血液循环n认识心脏:心脏分为四个腔,后上部为左、右心房,心脏分为四个腔,后上部为左、右心房,二者之间借房间隔分开;
13、前下部为左、右心室,二者二者之间借房间隔分开;前下部为左、右心室,二者之间隔以室间隔。同侧房室间是相通的。左心房与左之间隔以室间隔。同侧房室间是相通的。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有二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有三尖瓣,心室之间有二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有三尖瓣,二尖瓣与三尖瓣类似泵的闸门,它们保证了心内血液二尖瓣与三尖瓣类似泵的闸门,它们保证了心内血液的定向流动。心的右半接受和排出的都是静脉性的定向流动。心的右半接受和排出的都是静脉性(缺氧缺氧)血,心的左半接受和射出的都是动脉性血,心的左半接受和射出的都是动脉性(充氧充氧)血。心脏血。心脏之所以能够圆满完成这一任务,就是因为各腔的流入之所以能够圆满完
14、成这一任务,就是因为各腔的流入道和流出道能够有规律地启闭开合的缘故。道和流出道能够有规律地启闭开合的缘故。心脑血管201-6血液和血液循环-认识心脏心脑血管211-6血液和血液循环n认识心脏:右房有三个入口,一个出口。入口即位右房有三个入口,一个出口。入口即位于腔静脉窦的上、下腔静脉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于腔静脉窦的上、下腔静脉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的冠状窦口。出口即右房室口,位于冠状窦口室口之间的冠状窦口。出口即右房室口,位于冠状窦口的前方,沟通右心房和右心室。右室有出、入口各一。的前方,沟通右心房和右心室。右室有出、入口各一。入口即右房室口,周缘附有入口即右房室口,周缘附有3块
15、叶片状瓣膜,即三尖瓣,块叶片状瓣膜,即三尖瓣,瓣膜垂向室腔,并借许多线样的腱索与心室壁的瓣膜垂向室腔,并借许多线样的腱索与心室壁的3组乳组乳头肌相连。出口称为肺动脉口,周缘有头肌相连。出口称为肺动脉口,周缘有3个半月形袋状个半月形袋状瓣膜,称肺动脉瓣。左房有瓣膜,称肺动脉瓣。左房有4个入口、个入口、1个出口。在左心个出口。在左心房后壁的两侧,各有一对肺静脉口,为左、右肺静脉的房后壁的两侧,各有一对肺静脉口,为左、右肺静脉的入口。左心房的前下方有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入口。左心房的前下方有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心脑血管221-6血液和血液循环n认识心脏:左心室有出入口各一,入口即左房室口,周缘附
16、左心室有出入口各一,入口即左房室口,周缘附有左房室瓣有左房室瓣(即二尖瓣即二尖瓣),出口为主动脉口,与肺动脉瓣相似,周缘,出口为主动脉口,与肺动脉瓣相似,周缘也附有也附有3个半月形的袋状瓣膜,称主动脉瓣。当心室收缩时,房室个半月形的袋状瓣膜,称主动脉瓣。当心室收缩时,房室瓣被室腔血流推压而关闭,因腱索牵拉,瓣膜不会翻入心房,血瓣被室腔血流推压而关闭,因腱索牵拉,瓣膜不会翻入心房,血液不能流向心房;同时,主、肺动脉瓣被血流冲开,血液被射向液不能流向心房;同时,主、肺动脉瓣被血流冲开,血液被射向动脉。当心室舒张,室内压力降低,血液由动脉逆流入心室时,动脉。当心室舒张,室内压力降低,血液由动脉逆流入
17、心室时,动脉瓣被迫关闭,防止血液逆流。与此同时,房室瓣亦随心室舒动脉瓣被迫关闭,防止血液逆流。与此同时,房室瓣亦随心室舒张而开放,心房血液流向心室,如此周而复始。若因病引起心瓣张而开放,心房血液流向心室,如此周而复始。若因病引起心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则导致心腔内血流紊乱,动、静脉血相混。膜关闭不全或狭窄,则导致心腔内血流紊乱,动、静脉血相混。心脑血管231-7血液和血液循环n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密闭密闭”的管道系统,心脏是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的管道系统,心脏是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而运输血液的管道系统就是血管系统。它而运输血液的管道系统就是血管系统。它布散全身
18、,无处不至,负责将心脏搏出的布散全身,无处不至,负责将心脏搏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以满足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以满足机体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并且将代机体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并且将代谢终产物谢终产物(或废物或废物)运回心脏,通过肺、肾运回心脏,通过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等器官排出体外。心脑血管241-7血液和血液循环n血管系统按其流过的血液是新鲜的还是用血管系统按其流过的血液是新鲜的还是用过的,是离开还是返回心脏的特性而分为过的,是离开还是返回心脏的特性而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和静脉。输送新鲜血液离开心脏的血输送新鲜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叫动脉管叫动脉,动脉内血液压力较高,
19、流速较,动脉内血液压力较高,流速较快,因而动脉管壁较厚,富有弹性和收缩快,因而动脉管壁较厚,富有弹性和收缩性等特点。性等特点。心脑血管251-7血液和血液循环n心血管系统:输送用过了的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输送用过了的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叫静脉。与同级的动脉相比,管壁较薄,而管腔较大,与同级的动脉相比,管壁较薄,而管腔较大,数目也较多。体动脉血中因含氧较多,故颜色鲜红;数目也较多。体动脉血中因含氧较多,故颜色鲜红;体静脉血中因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颜色暗红。体静脉血中因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所以颜色暗红。但小循环与上述的大循环相反,肺动脉中却含静脉血,但小循环与上述的大循环相反,肺动脉中却含
20、静脉血,而肺静脉中却含带氧丰富的动脉血。而肺静脉中却含带氧丰富的动脉血。n在动静脉之间有一种极细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在动静脉之间有一种极细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其管其管径很细,管壁薄,通透性高,血压低,血流缓慢,彼径很细,管壁薄,通透性高,血压低,血流缓慢,彼此连结成网,是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一此连结成网,是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一个成人的毛细血管总数在个成人的毛细血管总数在300亿根以上,长约亿根以上,长约11万公万公里,足可绕地球里,足可绕地球2.7圈。可见,人体的血管系统是多么圈。可见,人体的血管系统是多么庞大,包含着所有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庞大,包含着所有的动脉、静
21、脉和毛细血管。心脑血管261-8血液和血液循环n体循环n肺循环心脑血管271-8血液和血液循环(血氧交换)n血液循环:左心室左心室主动脉主动脉中型动脉中型动脉小动脉小动脉 毛细毛细血管血管 静脉静脉右心房右心房右心室右心室肺动脉肺动脉肺泡肺泡(氧气交换氧气交换)肺静脉肺静脉左心房左心房左心室左心室循环不已循环不已心脑血管281-8血液和血液循环n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大(体)循环和小(肺)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大(体)循环和小(肺)循环两种。循环两种。n大循环大循环起始于左心室,左心室收缩将富含氧气和营养起始于左心室,左心室收缩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泵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支到达
22、全身物质的动脉血泵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组织的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即各部组织的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即血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为组织细胞所吸收,组织细胞血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为组织细胞所吸收,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等进入血液,形成静脉血。再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等进入血液,形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经各级静脉,最后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注入右心房。心脑血管291-8血液和血液循环n小循环小循环:则起于右心室,右心室收缩时,将大则起于右心室,右心室收缩时,将大循环回流的血液(含代射产物及二氧化碳的静循环回流的血液(含代射产物及二
23、氧化碳的静脉血)泵入肺动脉,经肺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脉血)泵入肺动脉,经肺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即排出二泡壁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即排出二氧化碳,摄入氧气,使血液变为富含氧气的动氧化碳,摄入氧气,使血液变为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再经肺静脉回流于左心房。脉血,再经肺静脉回流于左心房。心脑血管302.血脂及高脂血症n概念:血浆中的脂类物质称为血脂,血浆中的脂类物质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和非酯化脂肪酸等。固醇酯和非酯化脂肪酸等。n血浆脂类含
24、量虽只占全身脂类总量血浆脂类含量虽只占全身脂类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内源性的极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内源性的脂类物质都需经过血液运转于各的脂类物质都需经过血液运转于各组织之间。组织之间。心脑血管312-1.血脂及高脂血症n食用高脂肪膳食后,血浆脂类含量大幅度上升,食用高脂肪膳食后,血浆脂类含量大幅度上升,但这只是暂时的,通常在但这只是暂时的,通常在3-6小时后可逐渐趋小时后可逐渐趋于正常。故测定血脂时,常在饭后于正常。故测定血脂时,常在饭后12-14小时小时采血,这样才能较为可靠地反映血脂水平的真采血,这样才能较为可靠地反映血脂水平的真实情况。由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的升实情况。由于血
25、浆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因此这两项成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因此这两项成为血脂测定中的重点项目。为血脂测定中的重点项目。心脑血管322-2.血脂及高脂血症1996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研究组制定了新标准:总胆固醇总胆固醇(TC):3-5.2mmol/L左右左右 甘油三酯甘油三酯(TG):1.7mmol/L以下以下 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C):3.12mmol/L以下以下 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C):1.04mmol/L以以上上 心脑血管332-2.血脂及高脂血症n总胆固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动脉硬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动脉硬化形成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