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旧教材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群四 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旧教材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群四 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旧教材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群四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 2023 教材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任务 古代 诗文 阅读 诗歌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任 务 群 四(二)古代诗歌阅读语语 文文2023内 容 索 引第一步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第二步典题回顾与盲点排查第三步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第四步新题模拟与变式训练古代诗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诗歌阅读是考查考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高考对古代诗歌阅读的总体要求是:关注古诗形象,突出审美鉴赏,强调个人体验。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近年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古代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诗歌阅读的模式化、概念化。第一步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第一步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第二步典题回顾与盲点排查第二步典题回顾与盲
2、点排查经典试题回顾经典试题回顾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答案 A解析 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
3、为直接描写对象”错误。文诗并不是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而是从人的角度来写。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二、(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
4、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答案 A解析 A项,“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从“相知何用早”可知,应为结交不久的朋友。4.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考情解码考情解码文本选材(1)诗歌内容充满
5、正能量,暗合时代主题和主流思想价值,如激励青少年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接续祖国发展、倡导劳动光荣等,2021年全国乙卷首次涉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从诗歌类型来看,涉及唱和诗、山水田园诗、哲理诗、咏物诗、题画诗、投赠诗等类型,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3)从体裁形式看,全国卷命题多选用唐宋律诗,偶尔涉及古体诗。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不考的宋词出现在2021年全国乙卷中。(4)注重关联教材。如2019年全国卷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018年全国卷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2018年全国卷与观刈麦(白居易)的关联命题。题型特点(1)题型稳定,近年均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题和一道主观
6、题。(2)客观题侧重于对诗句意思特别是关键词的准确理解,同时考查对基本表达技巧的判断和对诗人观点态度的理解。(3)主观题注重创设情境,切入点较小,问题指向具体而明确。从主观题的标准答案来看,答案较为简洁,要点性强,关键词明显,分条呈现。学情分析在一轮复习中,考生往往暴露出以下问题:(1)不懂诗意,不明设误角度,盲目解答选择题;(2)鉴赏人物形象,理解偏颇,要点不全;(3)鉴赏景物形象,不明意境,不懂情景关系;(4)情感理解不到位,概括不全;(5)鉴赏艺术手法,分类不清,术语滥用;(6)赏析语言风格遗漏要点,胡乱拼凑;(7)比较鉴赏,异同不清;(8)名句默写,误写关键字。一轮盲点排查一轮盲点排查
7、一、(2022山东聊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9分)蝉张问陶槐黄满地午阴迟,耐尽炎凉代序时。吟苦每邀秋士和,心清难语夏虫知。遍依碧树终无定,强伴金貂注恐未宜。一枕故园风露冷,平芜落叶怅归期。注金貂:汉代侍臣冠饰。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冠帽上用金珰、玉蝉、貂尾作为装饰。诗词中多以“金貂”称侍从贵臣。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时令,用“槐黄满地”暗示“炎凉代序”的秋季,“耐”字则表达了煎熬难挨的情绪。B.颔联是说,秋蝉的悲苦鸣叫常常会引发诗人的共情,但诗人的清高心志却非秋蝉所能理解感知。C.尾联卒章显志,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表达了思乡
8、归隐而又不得的惆怅之情。D.这首诗抓住蝉的特点,结合诗人的情思,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显示出咏物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特点。答案 B解析 B项,“诗人的清高心志”错,诗歌颔联写的是“秋蝉的清高心志”。2.刘勰认为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6分)答案 颈联句句写蝉,又句句言志。秋蝉频繁更换树木栖息,居无定所,暗指诗人无人赏识、不被器重的苦闷之情。玉蝉不甘作为高官帽饰,喻指诗人不想依附权贵的高洁之志。颈联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仍不想依附权贵的清高。二、(2022黑龙江大庆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南溪早春注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
9、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注本诗是诗人晚年退职居家期间所作。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扣合题目,概述了诗人还家五年的景况,春容的鲜妍与病翁形成对照。B.“垂处绿”“末梢红”写出早春柳条、桃枝的特点,诗人观察细致,造语新颖。C.诗人静居亭馆中,卷起珠帘,浓盛的日光进入亭中,令人感到舒适悠闲。D.尾联调转笔触写新年雨水太丰足,诗人因此担心今年不会有去年的好 收成。答案 D解析 D项,“今年不会有去年的好收成”错,尾联以春雨兆丰收,相比之下,去年虽丰产,恐怕算不上最好的年景。4.以衰翁写早春,本极易流
10、于颓唐,这首诗的一个好处正在于无颓唐之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 诗人写春景鲜妍,无颓唐之色。诗人细致地描写南溪早春之景,将春天的色彩、活力、希望表现得非常充分,流露出对春景的无限热爱。诗人叹老不服老,无颓唐之色。诗人以春色的鲜妍和自己的衰老形成对比,但正是这不服老的积极心态,才是其热爱春景的原因。诗人关注民生,无颓唐之色。尾联以春雨兆丰年,说明让诗人醉心的不仅仅是美好的春景,还有民生,表现了诗人虽退居在家依旧心系百姓。第三步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第三步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一任务一 选择题选择题:理解赏析务求准确理解赏析务求准确客观题选项的考查往往集理解、分析与
11、鉴赏能力于一体,多采用曲解原意、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设在内容与手法的细微之处,考查考生辨识正误的能力。选项设误的主要表现是:形象、意境特 点概括不当,情感分析拔高或曲解,表达技巧和效果似是而非,语言分析和鉴赏细微处故意错解。最常见的失分点是内容理解片面和艺术技巧张冠李戴。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易错点易错点1内容理解片面内容理解片面因古代诗歌的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鉴赏古代诗歌,很容易出现读不懂或内容理解片面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意不明,不知道写了什么;二是望文生义或随意延伸,不符合诗人描述的情景或生活的社会背景。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典题语境
12、典题语境(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句解文本句解文本提纲挈领读诗歌 首联 你在江州是否平安呢?慧远禅师的东林寺是否值得一住呢?颔联听说湓江蜿蜒,似飘飞的衣带;庐山的众多山峰中,又以香炉峰最为秀美。颈联 您说,岁末题诗,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身似病鹤一样孤单。尾联虽然现在境遇不好,但不要沉迷于佛道之中,你
13、要相信前途仍然会一片光明,自己仍会平步青云。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答案 B解析 B项曲解文意,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回环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考生答案C错因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从考
14、生答案看,考生对诗歌第六句的理解不正确。结合白居易被贬谪的背景和诗人对白居易的关心、劝解来理解,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易错提醒易错提醒 三步法读诗第一步,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寄”“平安否?”“住得无?”“莫谩”等字词,透露出对友人的关怀与劝慰之情。第二步,抓景、事、情,推导诗歌主旨景“湓浦似衣带,庐峰胜香炉”,举朋友诗中语句,劝慰好友,也显示友人的才能。事诗人问询友人慧远禅师的东林禅舍是否值得一住,告诫友人“莫谩拘牵雨花社”,希望友人不要消极避世。情“离鸿断”“病鹤孤”是写白居易此时的处境,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同情。第三步,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诗歌的尾句“青
15、云依旧是前途”,由“离鸿”“病鹤”之喻,劝勉友人不要灰心丧气,终会平步青云、一飞冲天,实现鸿鹄之志。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换个题目再练练换个题目再练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入塞曹勋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忽闻南使过,羞顶羖羊皮。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数日望回骑,荐致临风悲。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注羖羊皮:此指羊皮帽。据洪皓松漠纪闻,金国“妇人以羔皮帽为饰”。汉官仪:此指宋使的仪仗。后汉书光武本纪载,刘秀曾担任更始帝的司隶校尉,率军进入长安,前来迎接的汉三辅吏士流着泪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荐:再次。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16、,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属乐府体,使用第一人称,抒写了身陷金国的一位女子的经历和感情。B.前四句叙述了女子被掳到金国的遭遇,从中能够体会到女子的悲痛之情。C.“立向最高处”写女子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流眼泪,所以在最高处遥望宋使。D.末两句写宋使离去后,女子数着日子盼望他们回来,哪怕是再洒一次伤 心泪。答案 C解析 C项,“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流眼泪”错误。女子听说宋使经过,爬上最高处,想尽力看清楚宋使的仪仗,表达对宋朝的眷恋。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易错点易错点2诗句含义理解不清诗句含义理解不清读懂诗歌句意,才能正确解答试题。不少考生不懂得“诗家语”,不懂得诗歌会对语言进行“变形”处理
17、。这种“变形”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词语、语意具有跳跃性等。考生往往按照诗歌语句表面的意思来理解,这样就容易犯错误。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典题语境典题语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叶落吴融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伴愁无色烟犹在,替恨成啼露未晞。若逐水流应万里,莫因风起便孤飞。楚郊千树秋声急,日暮纷纷惹客衣。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句解文本句解文本提纲挈领读诗歌 首联 秋来红增翠减,木叶纷纷飘落,不知飘向何处。颔联 远处秋树凝烟,烟淡如愁;近处落叶结露,露坠似哭。颈联 如若追逐流水,应能远行万里;不要随风游荡,孤独飘飞。尾联 秋风萧萧,黄叶飘飘,日暮时分,我独行楚
18、郊,凌乱的叶子,落满衣袍。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例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以红色和翠绿等明亮色彩来描写秋天的树叶红增翠减的变化,以乐景衬哀情。B.本诗描写景物时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从颜色和声音两个角度来表现秋景的特点。C.本诗颈联告诫落叶应逐水万里,莫随风孤飞,是为了赞扬流水有意,批判秋风无情。D.本诗尾联描写楚郊千树,落木萧萧,日暮时分,行客匆匆,境界阔大,意境 萧索。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答案 C解析 这是一首咏“落叶”的诗,本诗中所咏之“落叶”是诗人的自况,诗人在描摹落叶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情,抒发了游子漂泊无定的感伤之情。C项不是“赞扬流水有意
19、,批判秋风无情”,而是希望落叶可以随流水去到万里之遥。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考生答案 B错因分析考生对诗句含义理解不透彻,对秋景的描写手法把握不准确。“红影”“翠影”是颜色,“啼”是声音,既有看到的秋天景色,又有听到的坠露似哭、秋声等,视听结合。B项是正确的。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易错提醒易错提醒 理解诗句“四法”1.填充内容。诗句常有省略,要合理补出诗句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2.调整语序。诗句常有倒装或诗意跳跃,按照文字表面意思无法翻译通顺的时候,要学会调整语序。3.合理联想。诗句中往往有意象,要懂得意象的内涵,借助联想串联意象,疏通句意。4.重视整体。理解时不要拘泥于词语
20、的细节,要联系前后句子,将诗句表达的意思把握准确。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换个题目再练练换个题目再练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其二)范仲淹西湖载客恣游从,湖上参差半佛宫。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注北宋皇祐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之年。从:同“纵”,放任。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1、()(3分)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答案 B解析 B项,“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易错点易错点3艺术技巧张冠李戴艺术技巧张冠李戴在选择题中,除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外,也考查诗歌的艺术技巧。命题人常常
22、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等。有时也把一些常见的诗歌常识弄混来设置错误选项。因此,要注意准确判断和辨析选项中所说的手法技巧与表达效果。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典题语境典题语境(2022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注杜甫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注此诗作于华州。当时诗人因直言而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句解文本句解文本提纲挈领读诗歌 首联 七月初六,炎热蒸人,
23、面对饭食,难以餐饮。颔联 夜晚乘凉,愁毒蝎横行;何况秋后,又满地蚊蝇。颈联 裹严衣衫,热得让人发狂;一摞接一摞的公文,急促得让人无法喘息。尾联 眼巴巴看着南山上青松横壑,何时才能摆脱这炎热与俗务,脚踏冰层?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例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七月六日苦炎蒸”一句照应题目“早秋苦热”,直写郁蒸难耐的感受让人苦不堪言。B.“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对生活环境不满的态度。C.诗歌颈联通过异常行为的描写,生动刻画出一个面对公文堆案极度烦躁的官员形象。D.全诗通过感官的体验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真实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
24、境。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答案 B解析“皆是蝎转多蝇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皆是蝎”,满地是蝎,略有夸张,侧面表现出该地生存环境的艰苦。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考生答案C错因分析考生对诗歌的内容与表现手法理解错误。蝇蝎之苦,让作者只能裹紧衣衫,但早秋之热,让作者苦不堪言,再加上“簿书何急”,让作者极度烦躁。C项分析正确。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易错提醒易错提醒准确区分五种易混手法1.借代与借喻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借景
25、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性,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情志。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3.衬托与对比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4.烘托与衬托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5.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