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多基因假说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多基因假说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量 性状 遗传 机制 多基因 假说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多基因假说Section 5.1 Inheritance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Multiple-factor Hypothesis一、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一、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二、影响数量性状分布的因素二、影响数量性状分布的因素三、多基因假说三、多基因假说四、四、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的研究发展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的研究发展一、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一、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n(一)、普通小麦籽粒色遗传n尼尔逊埃尔(Nilson-Ehle,H.1909)种皮颜色:红色(R)、白色(r)n(二)、玉米果穗长度遗传尼尔逊小麦籽粒色杂交试验尼尔逊小麦籽粒色杂交试验
2、1.红粒白粒 红粒 红粒:白=3:1 (中红,浅红)2.红粒白粒 红粒 红粒:白=15:1 (深红,中深红,中红,浅红)3.红粒白粒 红粒 红粒:白=63:1(最深红,暗红,深红,中深红,中红,浅红)(一一)、普通小麦籽粒色的遗传、普通小麦籽粒色的遗传1.籽粒色的遗传控制。红色白色F1(中间类型)F2(红色:白色)3:1 15:1 63:1一对基因 两对基因 三对基因n在一对基因F2的红粒中:1/3与红粒亲本一致、2/3与F1一致,表现为不完全显性;n在二对、三对基因时:红色基因表现为重叠作用,但是R基因同时表现累加效应F2红粒中表现为一系列颜色梯度,每增加一个R基因籽粒颜色更深一些。2.两对
3、基因差异亲本间杂交两对基因差异亲本间杂交2.两对基因差异亲本间杂交n性状表现:nF1表现为两亲本间的中间类型;nF2表现为两对基因间的重叠作用(15:1);n籽粒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所含R基因的数目,表现明显的累加效应,并且有3种中间类型。n遗传方式分析:n棋盘方格图法;n分枝法(略);n二项公式法。棋盘方格图法:两对基因差异棋盘方格图法:两对基因差异二项公式法:两对基因差异n二项公式:分析两互斥事件(非此即彼)在多次试验中各种事件组合发生的概率。n本例:两对基因杂合体(R1r1R2r2)自交后代各基因型组合(由于存在累加效应,因此与表现型对应)的比例。nA事件:F2中出现R(R1或R2),p=1
4、/2;nB事件:F2中出现r(r1或r2),q=1/2;nn=4,为杂合基因个数。3.三对基因差异亲本间杂交3.三对基因差异亲本间杂交n性状表现:nF1表现为两亲本间的中间类型;nF2表现为两对基因间的重叠作用(63:1);n存在累加效应,有5种中间类型。n遗传方式分析:n棋盘方格图法与分枝法(略);n二项公式法。n粒色遗传总结:n基因间表现累加效应,基因对数越多,中间类型越多,类型间差异越小,随基因对数增加将表现为连续变异。二项公式法:三对基因差异n本例:三对基因杂合体(R1r1R2r2R3r3)自交后代各基因型组合的比例。nA事件:F2中出现R(R1,R2或R3),p=1/2;nB事件:F
5、2中出现r(r1,r2或r3),q=1/2;nn=6,为杂合基因个数。(二)、玉米果穗长度遗传n伊斯特(East,E.M.1910)对玉米穗长遗传的研究:长穗亲本短穗亲本F1F2(二)、玉米果穗长度遗传(二)、玉米果穗长度遗传n各世代群体穗长平均数与变异范围群体平均数(cm)变异范围(cm)短穗亲本:6.632 5-8长穗亲本:16.80213-21F112.11610-15F212.888 7-19n分析nF1介于双亲之间,表现为不完全显性n不能按穗长对F2个体进行归类nF2平均值与F1接近但变异幅度更大(二)、玉米果穗长度遗传各世代性状变异称为表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
6、on):短穗亲本、长穗亲本以及F1各个群体内个体间基因型是一致的,称为不分离世代;不分离世代也表现出一定的穗长变异范围,该变异范围是由环境对不同个体间不同程度影响所产生的,所以这类变异称为环境变异(environment variation)。由于基因分离与组合,F2群体内个体间基因存在很大差异,称为分离世代;F2群体的穗长变异包含遗传因素引起的遗传变异(genetic variation)和环境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异。二、影响数量性状分布的因素综合上述两例可知:影响数量性状分布,使之呈连续分布,并进而呈正态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基因对数增加(遗传变异)、环境因素(环境变异)。基因对数:F2基因分离
7、与组合符合二项分布,当基因对数n增大时,二项分布将趋近于正态分布;数量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分离群体的表现往往呈正态分布;环境因素:环境影响使群体中每种类型(基因型)个体间表现一定变幅,而类型间差异减小、甚至相互混淆。单基因控制质量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时n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n亲本和F1群体内的变异范围较小;nF2表现2-3种类型,环境影响不足以使类型间混淆。多基因假说(Multiple Factor Hypothesis)nNilson-Ehle,H.(1909)根据小麦粒色遗传提出:1.数量性状受多对彼此独立的基因共同控制,每个基因对表型的影响或作用微小,但各对基因遗传方式仍然服从孟德尔遗
8、传规律;2.控制同一数量性状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效应相等,而等位基因之间的效应不同,因此把作用大的叫有效基因,把作用小的基因或无作用的叫无效基因;3.等位基因之间一般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隐性;4.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微效多基因与主效基因微效基因(minor gene):控制数量性状遗传的一系列效应微小的基因;由于效应微小,难以根据表型将微效基因间区别开来;近年来,借助分子标记作图技术已经可以将控制数量性状的各个基因位点标记在分子标记连锁图上,并研究其基因的效应。主效基因/主基因(major gene):控制质量性状遗传的一对或少数几对效应明显的基因;可以根据表型区分类别,并进行基因型推断。计算小
9、麦株高假定有10对基因控制,用Tt表示。T10对的个体高100cm,t10 对的个体高70cm,计算T8 t12 的个体高度为多少?每个T的贡献为(10070)20=1.5(cm)T与t无显隐性关系,全部t的作用为70cm,每个T在t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效应。T8 t12 的个体高度为82cm。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的研究发展传统观点:基于多基因假说认为数量性状均受微效、等效的微效基因控制。采用分子标记对基因效应的研究发现,数量性状:可能是受微效基因控制;也可能受少数几对主效基因控制,加上环境作用而表现连续变异;有时由少数主基因控制,但另外存在一些微效基因(修饰基因,modifying gene)的修饰
10、作用。微效基因的效应:微效基因的效应值(对性状的影响)也不尽相等。第二节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总体(poputlation)和样本(sample)平均数(mean)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误(standard error)数量性状的表型在统计学上的特征 平均数(mean,)定义:样本中个体某一性状的平均。只反映某一群体的平均表现,并不反映该群体的离散程度。方差(variance,V)n只限于平均数是由理论假定的时候,如果平均数是从实际观察数计算出来的,则分母就必须用n-1。方差反映该群体的离散程度。V=标准差(standard de
11、viation,S)V反映群体内部的离散程度,衡量 的代表性。V越小,则代表性越大,反之则代表性越小。标准误(standard error,)S2 nV n定义:一个群体取样不同,平均数也不同,平均数的方差叫标准误。数量性状的表型在统计学上的特征 1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往往表现为中间类型(图);2F1和F2的平均表现接近,但F2的变异程度大于F1(解释);3数量性状的表型特征体现在群体而不是个体;4表型变化服从于正态分布(图)。5.有时有超亲遗传现象(解释)。平均表现接近的原因平均表现接近的原因:AAaa Aa,从基因型上(遗传学角度,每个个体平 均含有有效基因的数量),亲本为2A,F1为1
12、A,介于两 亲本之间;F2平均下来也为Aa(1/4AA+1/2Aa+1/4aa=Aa)F2的变异程度大于的变异程度大于F1的原因的原因:F1群体为不分离世代,个体间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F2群体为分离世代,个体间的变异包含遗传因素引起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异。占整个群体的68.26%;2占整个群体的95.46%;3占整个群体的99.74%。-2 -x=2超亲遗传(transgressive inheritance)n超亲遗传现象:植物杂交时,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可能超出双亲表型的范围。n例如:小麦籽粒颜色遗传;第三节 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n一、群体变异来源与方差分解n二、遗传率的概念(
13、与定义公式)n三、广义遗传率的估算n四、狭义遗传率的估算n五、平均显性程度的估算n六、遗传率的应用一、群体变异来源与方差分解(一)、性状表型值分解(二)、表型方差分量*(三)、几组概念对照表(一)、性状表型值分解1.表型值的效应分解。性状表现由遗传因素决定、并受环境影响,可得:P=G+E.P 为个体表现型值(phenotypic value)(也即性状观察值);G 为个体基因型(效应)值(genetic value),也称遗传效应值;E 为环境效应值(environment value),n不分离世代中,个体间差异完全由环境因素引起:n个体基因型相同,基因型效应值G也相同;n分离世代中,个体间
14、差异有两个方面的因素:n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基因型值G不同,引起部分个体表型差异。2.遗传效应分解n对于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分离群体中个体间基因型差异及其所引起的遗传效应可分为三类:n加性效应(A,additive effect):由不同个体所含有有效基因多少不同所导致的个体间遗传效应差异;n显性效应(D,dominance effect):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导致的个体间遗传效应差异;n上位性效应(I,epitasis effect):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个体间遗传效应差异。n因此有:G=A+D+I;P=A+D+I+E.n其中,D 与 I 不具有可加性,合称为非加性效应。1.表型方差分量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