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3讲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 外力作用 河流 地貌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13讲 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考向二结合地貌变化考查外力作用的发生和变化,以及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2019全国文综)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24题。2.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 B.流水C.冰川 D.风3.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解析洼地增多增大的时间处于河流断流期间,该地山前平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气候干旱,加之人类活动影响,河流出现多年断流
2、。在风力作用下,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逐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正确;地面沉降通常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洼地是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而成,故A错误;河流断流期间,流水侵蚀作用、冻融作用微弱,故B、D错误。4.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 B.沼泽化C.土地沙化 D.盐碱化解析由上题可知,洼地增多增大是风力作用造成的,为风力侵蚀的结果,风力侵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周边地区的土地沙化,C正确;断流期间,难以发生水土流失,故A错误;断流期间,不易造成沼泽化,故B错误;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地势低洼的区域,故D错误。(2019天津文综
3、)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精研真题命题探究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2中甲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3点即可)冰川作用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 0004 000m之间的谷地里。研究发现,此类红石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被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据此完成1214题。23456789101112131415112.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
4、”石头可能来源于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B.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D.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石头棱角分明,谷地堆积B红石景观石头藻类覆盖低温潮湿环境冰川堆积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蜂巢状,孔隙较多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石块较小,风化时间越长,越小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成砾石、砂石、泥沙13.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川西地区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属于横断山区,海拔较高,冰川活动较多,在高山谷底多发育有低温潮湿的环境。A.粤东 B.苏南C.川西 D.陕北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 0004 000m之间的谷地里
5、。研究发现,此类红石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被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据此完成1214题。冰川堆积高纬度高海拔潮湿河谷蒸发弱降水少14.该藻类作为一种先锋植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A.改善生物生存环境B.挤占生物生存空间C.破坏生物多样性D.延缓岩石风化进程答案解析234567891011121314151材料指出,该藻类是最先生长在这些“新鲜“石头上面的,然后被其他生物所取代,该藻类在该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中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有利于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图示石头在该类藻类生长前为裸露地表,故该类藻类未挤占其他生物生存空间;藻类植物在石头
6、上生长会破坏岩石的结构,加速岩石风化的进程。234567891011121314151https:/ 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 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C 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D 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提取信息:鄱阳湖夏季风与副高脊有关,降水与副高脊有关。水位变化大。沙岭沙山形成时间久,松散沙粒组成,临湖一侧有垄槽相间的地形。图中有鄱阳湖周边的地形,北侧是庐山,往北是长江,再往北是东北西南向的大别山。东侧是山地。调用地理知识:副高脊夏季时由北向南移动,由30以南移至30以北。高压脊控制下天气晴朗。高压脊北面吹东南风,南面吹东北风。松散沙粒一般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7、的。垄槽相间的地形是由堆积和侵蚀形成的赣江的河谷冬季时狭管效应明显。解答过程:夏季时,7-8月,高压脊在江淮地区(伏旱),位于鄱阳湖的北面,吹东北风,冬季由蒙古西伯利亚吹来的西北风偏转成偏北风,受地形影响,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固枯水期湖滩上的泥沙堆积物被吹到西侧,受地形阻挡,堆积下来,形成沙岭沙山。垄槽的走向与风向一致,固槽是由风力侵蚀形成。这道题的特别之处在于:在湿润地区有风力作用的地貌。一般而言,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和风化作用为主。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外力作用之海浪作用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
8、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24题。2.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答案解析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24题。死亡的贝类生物贝壳堤向陆地移动向海洋移动稳定不动原沿海地区淹没,海平面上升原浅海裸露,海平面下降海平面稳定不变海岸线的形成与外力作用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
9、答案解析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堆积海滩贝壳堤外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加大海岸线的形成与外力作用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解析河流冲积海岸线变动向陆地移动向海洋移动稳定不动海岸侵蚀后退沉积物堆积海水侵蚀沉积物堆积=海水侵蚀海水侵蚀海岸线后退海水堆积河流堆积海岸线向海洋推进当侵蚀堆积时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当堆积侵蚀时海岸线向海洋前进此起彼长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