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完整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外教育史完整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 教育史 完整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1.1.教育的起源与学校产生的基本原因教育的起源与学校产生的基本原因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等。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自然形态自然形态,没有专门的组织形式,没有阶级性,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没有文字与书本,主要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和行动模仿进行的。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脑力劳动
2、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具备;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人员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2.2.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学在官府官府”。教师都由官吏兼任,亦即“官师合一官师合一”。西周已建立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西周国学的教育内
3、容包括德、行、艺、仪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六艺”为基本内容。3.汉代太学的特点汉代太学的特点1)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通晓一种或两种经书,并具备“三纲五常”的德行)。2)御定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太学统一的教材。3)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4)建立的定期的考试制度。太学首创一岁一试的制度。“设科射策”,分甲科、乙科两种程度命题,进行抽签考试,按成绩等第,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4.4.唐代儒学与专科学校的特点唐代儒学与专科学校的特点唐代的儒学儒学教育仍分立为“三学”(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统由国子监管辖。教育目标都是培养“经明行修”
4、的官吏。“三学”的特点:1)强化了学校的等级性。强化了学校的等级性。三品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五品以上的子弟入太学,七品以上的子弟及民间俊秀入四门学。2)制定了较完备的教学计划。制定了较完备的教学计划。将儒家经典分大经、中经、小经三类,分别规定了学习年限。3)增加了考试类别,增加了考试类别,除岁试外,有旬试、毕业试。4)建立了休假制度,建立了休假制度,即旬假、田假、授衣假。5)出仕要经过科举考试,出仕要经过科举考试,一般不能直接授官。唐代专科学校唐代专科学校种类较多(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附属于官署,由官署的行政长官直接领导监督,具有以下办学特点:1)
5、行政职能、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三者紧行政职能、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三者紧密结合密结合,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2)及时地培养和输送本官署需求的专业人及时地培养和输送本官署需求的专业人才。才。3)学校的水平和成效取决于官署行政长官水平和成效取决于官署行政长官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所以兴衰无常。5.5.宋元明清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宋元明清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中央官学:中央官学:加强了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太学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太学的地位和作用。宋代先后兴起三次著名的“兴学”活动,大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教育世俗化进程加快世俗化进程加快,教育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格逐渐放宽。学
6、校类型多样化学校类型多样化,如宋代创设了武学和画学,元代有回回国子学,明代有四译馆,清代有俄罗斯学堂。教学内容不断扩充教学内容不断扩充。除四书外,五经增至十三经,增加了文、史和经世致用之学。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控制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控制,各种戒规严格控制了学生的思想、言论、结社的自由。地方官学:地方官学: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建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管理地方官学。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加强了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录用升迁需经过一定的考核。学校经费比较固定学校经费比较固定,以学田充经费。学校分布地区更广学校分布地区更广,开始重视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明清地方官学和科举制度合二为一
7、,学校学校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6.6.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2)宫里的司礼、司乐把原来秘藏在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民间,这就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3)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孔子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其意义在于:私学独立于官府的学术教育团体,研究社会政治、讲学授徒,“
8、百家争鸣”。突破权贵限制,扩大受教育对象。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传统,学校移到民间,教学联系社会现实生活。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7 7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唐末宋初,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在理学教育思潮的推动下,传统的私人讲学得到发展,为此出现了一种高于蒙学的高级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宋代的精舍和书院。书院源于唐末,兴盛于宋。它以私人创办和主 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 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 式。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
9、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 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书院的组织管理特点书院的组织管理特点: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课程设置 灵活,学生自学讨论,重平时考核;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经费自主;重视自己 的特色。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允许不同学 派讲学;入学不受地域限制;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与汉代太学的区别书院与汉代太学的区别(1)培养目标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书院办学的目标是要求弟子学做人,追求封建人格之完善,官学则是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的
10、。(2)自由讲学自由讲学。每一学派大师主持的书院往往是该学派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基地。(3)学生自由择师学生自由择师入学,不受籍贯的限制。(4)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自学、独立研究为主,以答疑形式进行教学。(5)倡导学术争辩和学派交流学术争辩和学派交流。举办学术讨论会。从宋代的“会讲”到明代的“讲会”。8.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经历多个朝代1300余年的发展变化。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科举考试步骤是:乡试乡试-省试省试-吏部复试。吏部复试。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
11、科举取士名额;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进入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举制在社会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对当时的官僚政治、文化教育和士人生活都有重大影响。清末科举制走向穷途末路。1905年清廷废止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取士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有利于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比较公正合理,比较公正合理,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互为依存,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
12、,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科举制的主要流弊科举制的主要流弊:国家只重科举考试,忽视学校教育;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表面公平,实际录取标准仍以权势门第为转移;由于科举指挥棒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 中国科举制对世界东西方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东亚,日本、朝鲜等国曾仿行科举制;在西方,法、英、美等国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中国成了考试的故乡,考试制度的发源地。9怎样评价近代新式学堂和教会教育1862年,京师同文馆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19世纪末的新式学堂仍无完备的教育计划、更无完备的学制;重视西文、西艺学习,忽
13、视引进西方的政治及科学教育;师资设备缺乏,难达成现代学校的目标;受旧教育影响,仍未脱离封建“治术”教育的窠臼;派遣军事学校优等生出国学习,开创了留学教育的先河。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早期的教会教育主要是为了传教,培养一批中国人为传教助手,从而扩展其教会势力。后期教会教育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进行赤裸裸的文化侵略,培植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其殖民地。1010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壬寅学制壬寅学制(1902),即钦定学堂章程,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行。癸卯学制癸卯学制
14、(1904),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教育部拟订了新的学校系统,并予以公布,史称“壬子学制”(1912)。到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规程、课程标准等,其内容对壬子学制有所修改和补
15、充,后人将两者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主要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但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192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壬戌学制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国情、经济发展需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具体采取弹性学制;增加职业教育系统;缩短小学、大学年限,延长中学年限;采用学分制、选科制、优异学生越级升学等措施,照顾学生在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1.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在指导封建社会的教育实践,最具权威性。两千
16、年间,其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他在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1)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的传播会影响政治,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有效,强调教育的作用和重要地位;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2)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赋予平民;(3)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4)教育内容方面,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学内容,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
17、。在伦理道德教育的科目中,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而不是崇拜神灵。(5)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自省自克,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6)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专长,造就各类人才;首倡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学习;强调学思行结合,鼓励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由博返约,主要解
18、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作,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必须要有乐学、好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7)树立教师的典范,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8)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9)重视历史文献的继承和整理研究,编辑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2.2.试比较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试比较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1)关于人性
19、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性与教育作用: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提出“性善论”;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提出“性恶论”。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本性,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孟子着重论证了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则力图说明树立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必要性。(2)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的道德教育。荀子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种治术人才,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等。(3)关于教学的主张:关于教学的主张:孟子主张“内发
20、”,荀子主张“外求”;孟子强调“思”,荀子重视“学”;孟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等环节。3.学记的教育思想 概括教育的作用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总结了教育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 豫(预防)时(及时)孙(循序渐进)摩(相互观摩)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 讲解问答的教学方法4.4.儒、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儒、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明人伦”,重视诗、礼、乐。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本,重视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注重实用技术
21、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道家没有书本教材,以自然之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听凭自然,主张贵“无”、知“常”、守“柔”,推崇人性自然论。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强调严刑峻法,从根本上肯定法治的作用而忽视教育的作用。5.5.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第二,兴教化,正万民;第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在当时条件下,对于巩固统一、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急需人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教育作用:通过人为的教育将
22、人性中善的要素转变为善。6.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的教育思想 批判迷信烦琐的经学教育 教育的培养目标:“鸿儒”、“文人”、“通人”、“儒生”重视知识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矣”7 7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是士大夫家庭教育的杰出代表。(1)家庭教育越早越好,甚至从胎教开始。(2)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3)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4)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5)注重家庭教育中对子女技艺的教育。父母对儿童学习正确的语言负有重要的责任。(6)最后还提出要教育子女有远大志向,要勤奋努力。他还主张“实学”,倡导虚心务实。
23、8 8简述韩愈的教育思想简述韩愈的教育思想(1)最突出点就在于他作师说,提倡尊师重道。教师的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提出以“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2)关于识别与培养人才培养人才:他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为了培养人才,满足封建国家的需要,他要求整顿国学。(3)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他认为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还提出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并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9.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学校教
24、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2)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3)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10.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2)关于儿童教育思
25、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11.比较朱熹和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比较朱熹和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守仁则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