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旧教材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群四 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3859056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PPTX
  • 页数:150
  • 大小:4.0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旧教材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群四 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旧教材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群四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2023 教材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任务 古代 诗文 阅读 文言文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任 务 群 四(一)文言文阅读语语 文文2023内 容 索 引第一步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第二步典题回顾与盲点排查第三步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第四步新题模拟与变式训练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高考评价体系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第一步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第一步知识梳理与能力整合第二步典题回顾与盲点排查第二步典题回顾与盲点排查经典试题回顾经典试题回顾(2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

    3、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答案 D 解析 首先,从不同断点中筛选出句意较易理解的一处进行判断。“各居其宅”“田其田”应该是并列关系,都是“使”引出的对象行为,所以中间断开,排除A、B两项。其次,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进行判断。“凡所以贵士君子者”意思是“大凡君王尊重士和君子的原因”,语意连贯,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

    4、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除了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是否符合语境,还要联系课本知识来判断正误。A项,“饥者则食之”中的“食”译为“喂”,“食野之苹”中的“食”译为“吃”,含义不同;B项,“放”都译为“流放”,含义相同;C项,“靡使有余”中的“靡”译为“没有”,“望其旗靡”中的“靡”译为“倒下”,含义不同;D项,“公悲之”中的“悲”译为“同情、怜悯”,“心中常苦悲”中的“悲”译为“伤悲”,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

    5、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将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理解有误,原文“岂所以定命安存,而

    6、称为人君于后世哉”说的是在春季修筑亭台耽误农时,不是使百姓安身立命而被后世称为人君的办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答案(1)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2)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参考译文 圣人对天下的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呀!饥饿时就喂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穿,扶持他调养他,抚育他成长,唯恐他不能长大。魏武侯渡西河顺流而下,行到中流,回头对吴起说:“真壮美啊,河山这样险固!这是我魏国的珍

    7、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依靠的是德政而不是险要的地形。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大泽,(但)不修道德仁义,因而大禹消灭了他们。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山在它南边,羊肠坂在它北边,(夏桀)执政而不讲仁爱,因而商汤放逐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稳固)依靠的是德政而不是险要的地形。如果君王您不修好德政,那么现在船上的这些人都会变成您敌国的人。”魏武侯说:“讲得好。”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姜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要是喜欢一个人,连他房上的乌鸦都会喜欢;要是憎恶一个人,连他房外的篱笆都会憎恶。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使他们留

    8、下残余,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姜太公退出,邵公进来,武王问:“对他们的官员和民众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他,无罪的让他们活下去,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邵公退出,周公进来,武王说:“对他们的官员和民众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土地,不改变对旧人新人的态度,只要是仁德的人就亲近他。百姓有了罪过,都是国君一人的责任。”武王说:“胸怀真广大啊,天下能够平定了。”大凡君王之所以尊重士和君子,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齐景公怜悯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吏供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爱有才德的人而同情没

    9、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现在您怜悯老人并且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齐景公面带喜色。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有才德的人就喜爱有才德的人,见到没能力的人就同情没能力的人。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齐景公说:“好。”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养,鳏夫寡妇有了家室。晋平公在春季修筑亭台,叔向说:“不可以。古代的圣王注重德政并致力施行,宽缓刑罚并催促民时。现在春季修筑亭台,这是耽误农时。难道这是使百姓安身立命,而被后世称为人君的办法吗?”晋平公说:“好。”于是停止了修筑亭台的劳役。考情解码考情解码 文本选材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材料选择更加广泛。2020

    10、年以前,选文涉及较多的史籍依次是宋史史记后汉书晋书明史宋书等纪传体史书;2021年全国甲、乙两卷均选用了纪事本末体,标志着选文标准的转变,不再是史传文“一统天下”;2022年全国甲卷和新高考卷的选文出自先秦时期的战国策,全国乙卷的选文出自刘向的杂史小说集说苑。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目设计注重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并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都有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联对象,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题型特点题型在稳定中创新,在继承中求变。题型和考点基本没有变化,仍为三选择一翻译。需要注意的是,继2021年将第12题的题干表述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之后,2022年又调整了第11题,由原来只考文

    11、化常识词语改为重点考查文言一般实词,而且采用课内外对接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学以致用目的,引导考生夯基务本,熟悉教材。另外,随着新高考的逐渐铺开,今后出现简答题和断句主观题的可能性也很大。学情分析在一轮复习中,很多考生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轻视文本阅读,在未读懂文本的情况下匆忙答题;(2)不善于借题读文,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题目选项快速解读文本;(3)断句题不明句意,不明标志和语法,盲目判断;(4)对课文生疏,对文中的文言词语掌握不扎实;(5)题文比对不到位,不明白设误角度,凭感觉答题;(6)采分点意识薄弱,不会灵活运用翻译“六字诀”,译文生硬晦涩。一轮盲点排查一轮盲点排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4题。(19分)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注秋驾:一种御马的技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13、/答案 A解析“矫弓操矢”修饰“往”,意思是拿着弓箭去了,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B、C两项。“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中,第一个“中”是射中的意思,“中之者”,精神上被射中的猿,结合句意分析,两个“中”之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功名,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这里指功业和名声。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布衣。C.“昼日讽诵习业”的“讽”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意思相同。D.“北面再拜”的“再拜”与孔雀东南飞中“再拜还入户”的“再拜”都是古代重要的礼节。答案 C解析 C项,“昼日讽诵习业”的“讽”意思是诵

    14、读,与“诵”同义。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意思是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两处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B.文中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甯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D.荀子解蔽说:“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答案 C解析 C项,没有使用对比论证。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甯

    15、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对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2)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答案(1)箭的速度很快,可是飞不过二里远,因为它停止了;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之外,因为脚步不停。(2)我(从前)并不是吝惜技艺舍不得教你,是怕你还不可教授。今天我将教给你御马的技艺。参考译文 先王有了大事,就要消除妨害它的因素,所以他所要求的一定能得到,他所憎恶的一定能除掉,这是功成名立的原因。平庸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有了大事却不能消除妨害它的因素,这是他不能成功的原因。能不能消除

    16、妨害事务的因素,这是贤和不肖截然不同的原因。孔丘、墨翟、甯越都是没有地位的读书人,他们就天下所有事务进行考虑,认为没有比先王道术更重要的,所以就日夜学习。据说孔丘、墨翟白天背诵经典研习学业,夜里就梦到亲眼见到了文王和周公旦,当面向他们请教。他们用心如此精深,还有什么做不到?还有什么办不成呢?所以说:“精心习熟,鬼神都将告诉他。并不是真的有鬼神告知,是因为精心习熟啊!”现在有宝剑良马在这里,人们一定会把玩起来不知满足,观赏起来不觉疲倦。而对于嘉言懿行,却稍加尝试就不再钻研实行,(这样做,)还想使自身平安,名声显扬,不是太困难了吗!甯越是中牟的草野之民,苦于耕作的辛劳,对他的友人说:“怎样做才能免

    17、除这种痛苦呢?”他的友人说:“做什么也比不上学习。学习三十年就可以显达了。”甯越说:“让我用十五年来实现。别人休息,我不敢休息;别人睡觉,我不敢睡觉。”学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师。箭的速度很快,可是飞不过二里远,因为它停止了;步行速度很慢,却可以走到几百里之外,因为脚步不停。如果凭甯越的才干,又长久不停地努力,他成为诸侯的老师,难道不正应该吗!养由基、尹儒都是精通技艺的人。楚国朝廷中曾有一只白色的神猿,楚国善射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射中。楚王就请养由基来射它。养由基拿着弓箭去了,还没开弓,实际上就把白猿射中了,箭一射出去,白猿就应声倒下。(由此看来,)养由基具有在射中目标以前就能从精神上把它射中

    18、的技艺。尹儒学习驾车,学了三年仍无所得,为此很苦恼,夜里做梦,梦见从老师那里学习御马的技艺。第二天去拜见老师,老师看见他就说:“我(从前)并不是吝惜技艺舍不得教你,是怕你还不可教授。今天我将教给你御马的技艺。”尹儒转身后退几步,向北拜了两拜说:“这种技艺我昨天夜里在梦中已经学了。”他先向老师叙述自己所梦到的,梦到的正是御马的技艺。上面二人,可算是能学习了,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妨害他们了,这正是他们扬名后世的原因啊!第三步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第三步重难攻坚与热考突破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一任务一 选择题选择题:辨语境辨语境,析选项析选项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既是阅读考查的题目,也是理解文意的助手。用好三

    19、道选择题,能快速理解文意。解答这三道题,要避免选择的盲目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二轮复习要强化以下训练:(1)提升读文效率,能够迅速梳理文本内容和层次;(2)提升读题(选项)的准确性,避免各类“马虎”性失误;(3)熟练掌握这三道题目的解答规律和技巧;(4)强化比对、验证意识,确保答案正确。任务一 任务二 易错点易错点1文言断句文言断句,不顾语境与语法不顾语境与语法文言断句,首先要把握语境(文意),其次要善于运用语法知识作成分分析。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充当。考生要善于根据语法分析抓谓语动词,依照动词与其前后词语的陈述与被陈述关系确定句子结构,这样就

    20、能提高断句准确率。任务一 任务二 典题语境典题语境(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一 任务二 词解文本词解文本字词突破读文章惠王患之()齐、楚方欢()王其为臣约车并币()敝邑欲伐之()西德于秦()群臣闻见者毕贺()先绝齐,后责地()是西生秦患()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担忧关系密切,交好准备车子谦辞,我国在西面施有恩惠全都道贺索取代词,这样于是任务一 任务二 【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

    21、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答案 B 任务一 任务二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取得了(秦地)曲沃。之后秦国想要攻打齐国,(可是)齐、楚两国交好,秦惠王为此感到忧虑,对张仪说:“我想发兵攻齐,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您为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子和礼物,允许我试试看。”张仪去南方见楚王,说:“现在齐国的罪恶,对秦王来说是很严重的,秦国准备发兵征讨齐国,

    22、但是贵国跟齐国交好。大王如果能关闭边关跟齐国断绝邦交,我愿意让秦王献上商於方圆六百里土地。如果能这样,楚国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私下里更是获得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的好处,这一计策能使三项利益一起到来。”楚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得到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任务一 任务二 群臣听了都来向楚王道贺,陈轸最后拜见楚王,唯独不表示祝贺。楚王说:“我不发一兵,没有死伤一个人,却取得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这是明智的。各位士大夫都来道贺,偏只有你不道贺,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依我看,商於的土地不可能得到,而且祸患还必定会到来。”楚王问:“为什么?”(陈轸)

    23、回答说:“秦国尊重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的帮助)。如今土地还没有得到就与齐国先断交,这就使楚国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尊重一个孤立的国家呢?况且先与齐国绝交,后(向秦国)索取土地,必将受到张仪的欺骗。这样在西边就会产生秦国的祸患,在北边又与齐国断交,那么秦、齐两国的大军必将临境了。”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楚王派人去与齐国绝交。任务一 任务二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齐、秦暗中缔结盟约。楚国于是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使臣返回楚国向楚王报告,楚王大怒,要兴兵

    24、讨伐秦国。陈轸说:“讨伐秦国不是好计策。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向秦国贿赂一座大城,与秦国共同攻齐。这样,我们在秦国方面损失了土地,但从齐国取得了补偿。”楚王不听陈轸的劝告,于是兴兵讨伐秦国。秦国同齐国联合起来,楚兵在杜陵一带大败。所以说楚国的土地、士、庶民(的力量)没有减弱,但只能(做到)阻止(国家)灭亡,就是因为楚王没有采纳陈轸的正确意见,错误地听信了张仪的谎言。任务一 任务二 考生答案A错因分析从句意角度看,画波浪线语句的大意是:我不发一兵,没有死伤一个人,却取得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这是明智的。各位士大夫都来道贺,偏只有你不道贺,为什么呢?从语法角度看,“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

    25、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於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任务一 任务二 易错提醒易错提醒语法断句要注意六种结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指由“主语+谓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谓语用于陈述主语的行为、性质、状态等,二者是一个整体,其间不能断开。如2022年新高考卷“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两个“中”字之间不能断开。动宾结构指由“动词+宾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断开。连动结构连动结构由“主语”发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态性短

    26、语构成,表示前后相承的两个动作行为,两个动作行为之间有顺接、方式或目的关系,其间一般不可断开。如2021年新高考卷“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中间不能断开。任务一 任务二 动补结构指由“动词+补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补语对动作产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结果等进行补充说明,中间不能断开。兼语结构指“主语+谓语+兼语+谓语”的结构形式。古汉语中的兼语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在兼语前一般得有“使”“令”“遣”之意的动词充当谓语;前一动词是“谓”“名”“号”“称”等,后一动词一般是“曰”“为”等;“以为”“拜为”类。中间不能断开。如2021年全国乙卷“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中间不能断开。介词结构指由

    27、“介词+宾语”构成的句式,它一般被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补语(习惯上称为状语后置)。在断句时,不能把介词结构与前面的动词断开。如2021年天津卷“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中间不能断开。任务一 任务二 换个题目再练练换个题目再练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为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

    28、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任务一 任务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B.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C.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D.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任务一 任务二 答案 A解析“召”的主语是范仲淹,宾语是“诸佛寺主首”,所以应在“主首”后断开,排除B项。“谕之曰

    29、”的主语还是范仲淹,而且“曰”是断句的标志;“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是“谕之曰”的具体内容,其中“可以”是两个词,“可以趁机”的意思,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是采取这样的措施之后的结果,“于是”前要停顿,排除C项。任务一 任务二 参考译文 皇祐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湖上,城中居民也大规模出游。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

    30、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千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上条奏,陈述所以要这样做,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从事货物贸易、饮食服务、手工技艺及其他靠出卖劳力为生的人,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不下数万人。这一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定,百姓没有逃荒外流的,这都是范文正公救灾的恩惠。任务一 任务二 易错点易错点2词语理解词语理解,脱离教材脱离教材古代汉语的重要实词主要有两类:一是普通实词,二是专有名词(主要是文化词语类词)。考生解错此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积累不够,课内的词语掌握不牢

    31、;二是理解辨析不够,不会根据语境分析;三是忽视选文内容对某文化知识的提示,不因文推断。任务一 任务二 【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答案 A 任务一 任务二 考生答案B错因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从考生答案看,可能存在积累不够和不会因语境推断的问题。A项,“约车”

    32、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B项,“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用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二者含义不同。C项,“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也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D项,“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任务一 任务二 易错提醒易错提醒正确理解词语含义“四法”语境推断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根据前后语境,大致能推断

    33、出一个词的词性和词义。如上文“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根据前后语境,可知这句话的大意是:如今土地还没有得到就与齐国先断交,这就使楚国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尊重一个孤立的国家呢?可知“孤”是“孤立、孤独”之义。联想推断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大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实词的含义,这是考法,也是解法。另外还要注意成语中也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还可以联系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词义。任务一 任务二 语法推断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法,明确文言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分类识记古汉语中有不少专有

    34、名词,如以往常考的文化词语,可采用分类识记的方法。并注意是否扩大官职职权范围、是否古今地名识别不清、是否弄错官职任免辞、是否混淆名字称谓常识、是否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是否主观臆断等。如2021年全国甲卷“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表述错误。闰月是加于某月之后的那个月。任务一 任务二 换个题目再练练换个题目再练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任务一 任务二 A.“明年”即“第二年”,与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政通人和”的“明年”词义相同。B.致仕,也称“休致”,辞去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C.冢宰,在周朝时是六卿之首,亦

    35、称太宰,后来冢宰也是吏部尚书的代称。D.太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用羊、猪各一头。答案 B解析“一般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说法错误,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任务一 任务二 参考译文 皇太子继承皇位,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皇上巡视太学,释奠先师孔夫子,王恕请求加礼于孔子像前,特用金币,改以太牢之礼。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下诏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担任左都御史,这是皇上当年在东宫之时就知道他的名字的缘故。马文升深深感念皇帝给予的特殊恩遇,更加发奋和勤

    36、勉,知道的没有不说出来的。任务一 任务二 易错点易错点3文意概述文意概述,忽视原文细节忽视原文细节文言文客观概述题,主要是对人物、事件的概括转述。一般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过程、关键词语的含义等方面的细微之处设误。考生解错的主要原因是忽视原文细节,没有认真比对。任务一 任务二 典题语境典题语境(2021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

    37、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任务一 任务二 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

    38、,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任务一 任务二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任务一 任务二 词解文本词解文本字词突破读文章宗子()敦睦九族()爵命既崇()县公()庶务

    39、()借使得失相半()高拱穆清()道之以德()臣者景也()指大宗的嫡长子,又指族长和皇族子弟亲厚和睦封爵秩命古代分封的一种爵位国家的各种政务,也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假使高拱:两手相抱,高抬于胸前。安坐时的姿势。穆清:太平祥和同“导”,引导 同“影”,影子 任务一 任务二 【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

    40、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答案 B 任务一 任务二 考生答案D错因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考生答题的情况看,缺少对原文细节的把握,是失分的重要原因。此题的答案应为B项。唐太宗针对“请重法以禁之”谈自己的观点,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这些内容原文与选项是一致的。至于太宗说的“安用重法”,是没有必要的意思,并没有说“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任务一 任务二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

    41、九年秋天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当初,太上皇想加强宗室力量来威震天下,因此皇室再从、三从兄弟及兄弟的儿子,即使是幼童孺子也都封王,被封王的达数十人。皇上从容地询问众臣:“遍封宗室子弟为王,对国家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厚和睦九族,大量分封宗室,从东西两汉以来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爵位秩命已够高的了,又多赐给劳力仆役,恐怕不是用极公正来昭示天下的做法吧。”皇上说:“是这样。我做天子,是要来养百姓的,怎么能烦劳百姓来养自己的宗室呢!”十一月庚寅,将宗室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是有功勋的数人没降。皇上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的问题。有人请求用严刑重法来禁止盗窃发生,皇上微笑着说:“民众之

    42、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徭役繁重,官吏贪污求贿,饥寒交迫,便顾不上廉耻罢了。任务一 任务二 我应当除去奢侈,节省费用,轻徭役薄赋税,挑选任用廉洁官吏,使民众衣食富裕,就自然不偷盗,何必使用严刑重法呢!”从此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人旅客敢在野外露宿。皇上素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召见他,问以执政之道。回答说:“隋朝的皇帝爱好独自专权处理各种政务,不信任众臣下,众臣下恐惧不安,只知道领受奉行命令罢了,没有谁敢违犯。凭着一个人的才智来裁决天下的事务,假使得失相互参半,乖谬失误也已很多,下臣阿谀,皇上受蒙蔽,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呢!陛下确实能够谨慎选择众臣下,又根据事务分别委任他们

    43、,自己高居拱手,安闲自在,肃穆清静,从而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来施行赏罚,还忧愁什么治理不好!”皇上认为他讲的一番话很好,擢升他做侍御史。任务一 任务二 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个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绸,皇上想把他杀掉,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接受贿赂,论罪确实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接受的,就是陷害人去触犯法律,这恐怕不是所谓用道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约束他们。”皇上高兴,召来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告诉他们说:“裴矩能够在官位极力诤谏,不为我的情面而屈从,倘若每件事都能这样,还忧虑什么国家不能够大治!”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清明,臣下正直

    44、。”裴矩对隋朝奸佞却对唐朝忠贞,不是他的生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目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跟随移动了。任务一 任务二 易错提醒易错提醒抓住细节,多方比对任务一 任务二 换个题目再练练换个题目再练练1.根据提示的角度,比对文段与选项,指出错误所在。(1)比对人物或事件【文段】(2020全国卷)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选项】彪之讲究实

    45、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任务一 任务二 答案 人物事件概述错误。“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说“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疾疫之年,家无不染”,可见,当时官员家中有人患病并非借口,而是实际情况。任务一 任务二 (2)比对观点或态度【文段】(2021新高考卷)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选项】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

    46、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答案 观点态度概述错误。选项说司马睿对祖逖北伐的态度是“尽力支持”,其作用是“坚定了祖逖的斗志”,从原文“不给铠仗,使自召募”来看,要去打仗,却不给兵器,也不给士兵,谈不上“尽力支持”,那么“坚定了祖逖的斗志”也就无从说起。任务一 任务二 (3)比对原因或结果【文段】(2021全国乙卷)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

    47、?公等宜戒之。”【选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答案 因果关系概述错误。选项说唐太宗认为“臣不尽忠”导致“隋朝灭亡”,而原文为“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时,提到“君臣”两个方面,选项在分析因果关系时,以偏概全。任务一 任务二 (4)比对主动或被动【文段】(2022全国甲卷)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

    48、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选项】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答案 主动被动概述错误。“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中“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选项混淆主动与被动。任务一 任务二 (5)比对时间或地点【文段】(2019全国卷)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选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

    49、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答案 时间顺序概述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任务一 任务二 (6)比对关键性词语【文段】(2019全国卷)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选项】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

    50、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任务一 任务二 答案 无中生有。选项中“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错,从原文可知,田文死后,公叔任国相,娶了魏国公主,却嫉妒吴起,吴起害怕,逃到楚国。并没有吴起“深表不满”的意思。任务一 任务二 2.(2021新高考卷)(原文见“典题语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高祖起初想用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震天下,大量分封皇族子弟为王。太宗即位后,将部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B.太宗认为,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旧教材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群四 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85905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