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教案(定稿).doc

  •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 文档编号:3858691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
  • 页数:18
  • 大小:1.0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教案(定稿).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6诗词五首 部编版八 年级 初二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26 诗词 教案 定稿 下载 _八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26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特点。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饮酒(其五),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体会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领悟人生的真谛。【教学过程】一、助读,大比拼中导入新课1.课前回顾,学生抢答背诵相关句子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愿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

    2、奇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野望中描绘恬静田园风光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2.导入新课: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外露。重温这些经典名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者在诗文中都期望一种生活,即远离官场、走向自然的归隐生活,温馨淳朴、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来了解他的田园诗和精神追求。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的诗主要表现出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

    3、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代表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设计意图】选择心境和情怀类似的三篇诗文进行背诵,一方面复习以前所学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另一方面意在引出陶渊明,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为下文理解其精神追求蓄势。二、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1.读顺字音节奏(1)指导朗读。朗诵诗歌应注意节奏的连贯、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听录音范读)(2)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课件出示:字音:车马喧(xun) 东篱(l)节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4、,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提示:古体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朗读时通常按“二三”式来停顿。(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2.读出诗歌韵味提示:(1)本诗偶数句入韵,押“n”韵,韵脚有“喧”“偏”“山”“还”“言”,韵脚要根据语境读到位。(2)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五、六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

    5、、怡然自得来。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3.读懂诗词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4.读出诗歌画面师:诵读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提示:要抓住“结庐”“人境”“车马”“菊”“南山”“山气”“飞鸟”等意象,还原诗歌画面,并细细品味它们所蕴含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心境和情感。【设计意图】继续加强诵读的训练,通过指导朗读,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与文本对话,明确古

    6、体诗的句数、句式、平仄、用韵自由的特点,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画面,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三、析读,厘清情感脉络1.破诗题,释疑解难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诗歌的题目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问题?预设 诗里根本没写酒,但题目却叫“饮酒”,这是因为这首诗可能是陶渊明喝完酒之后写的。资料助读1:课件出示:饮酒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注释】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独尽:独自干杯。忽焉:很快地。辄:就,总是。诠(qun)次:次第,层次。诠,同“铨”。聊

    7、:姑且。尔:罢了。师补充:文人的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出笔下的文字,于是诗歌便氤氲出了酒的醇香。也就是说,这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2.抓诗眼,厘清脉络师:文章的构成有两个意义方阵,请同学们结合句式和关键词,思考诗歌的层次。预设 开头四句为一层:作者虽然居住在“人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远”使然。关键词为“心远”,第三、四句为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第二层为后六句:写作者“心远”境界之下看到的自然美景和达到的忘我境界。3.寻证据,理解情感师:品读课文,找出作者

    8、“心远”的原因,体会诗人“心远”情怀的表现。(生交流讨论,师点生答并引导)预设 原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指世俗中的名利,抛却了名利,心自然就“远”了。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表现:(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一俯一仰的动作中,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南山暮景:在美好的黄昏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意境宁静恬淡,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

    9、得的心情。)(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作者从这美景中,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就是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师小结: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组成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这也正是陶渊明的追求。诗中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相处和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4.析根源,读懂心愿师:陶渊明的志趣是如何形成的?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愿?预设 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逸四海,骞翮(h)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有着非凡的理想抱负,但黑暗的现实让他失望,最终他选择了

    10、解印辞官,归隐山林。资料助读2:课件出示: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师小结:从踌躇满志,到躬耕隐居,陶渊明经历了痛苦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结束语:古代士大夫继承陶渊明的精神,当他们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后,从陶诗这里寻到了新的人生价值,以此来安慰不羁的灵魂。于

    11、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标准,而平淡自然的诗风也就成了他们心中崇高的艺术境界,所以苏轼说“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全是因为一个“真”啊!【设计意图】厘清诗人的情感脉络,理解诗人的情志,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以诗眼“心远”为抓手,探求原因和表现,既能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诗词,又能结合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把握情感。【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春望赤壁两首诗,读懂近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2.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鉴赏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领悟诗歌艺术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知新1.温故与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近体

    12、诗,明确近体诗的律诗和绝句的基本分类。预设 绝句: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峨眉山月歌律诗:望岳游山西村野望2.知新指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两首诗中哪首是律诗,哪首是绝句。预设 律诗:春望 绝句:赤壁【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近体诗,引导学生了解本课所学两首诗的体裁特点。二、诵读,感知近体诗的韵律1.读顺字音节奏(1)教师范读春望赤壁,同桌互读,感知两种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课件出示:字音:搔更短(so) 不胜簪(zn) 折戟(j)节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

    13、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抽查朗读,全班齐读。(师进一步指导重音)预设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如春望中“破、深、溅泪、惊心、三月、万金、搔、不”需重读。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如赤壁韵脚“销”“朝”“乔”要重读拖音。诗的前两句记叙,音调以平缓为宜;后两句为议论,音调以沉郁为宜。2.读晓诗歌形式预设 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为“二二一”和“二三”式。绝句的节奏类似于律诗。律诗中颔联、颈联两联一般为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绝句对仗不严格。3.读懂诗歌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歌的大意并质疑。(2)

    14、小组交流并释疑。4.读出诗歌情味读时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近体诗的韵律特点,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通过节奏、语气、重音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为后面与诗歌产生共鸣、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三、品读,感知诗情(一)品读春望1.破诗题,预测内容师:“春望”是什么意思?预设 “春望”即春天所见。“春”点明了“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行为。师: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呢?请发挥想象,简要概括。预设 远景:山河城郭中景:荒草残木近景:春花飞鸟特写:稀疏白发2.寻意象,“望”眼前之景师:自读诗歌,找出诗人所见景物,体会

    15、诗人笔下的春的基调。预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妙用“破”和“深”,体现春天的长安城因为战乱而呈现一派衰败之景山河虽仍存在,都城却草木茂盛杂乱,这一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承上,“花”和“鸟”是春天的象征,也都是美好的象征。此情此景,诗人看到美丽的繁花、听到悦耳的鸟鸣都要“溅泪”和“心惊”,或者说,连花鸟都感觉落泪惊心。这说明国家已经真的很凄惨了。“恨别”启下。)基调:凄惨暗淡。3.探根源,了解时局背景师:对照注释,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凄凉的景象。预设 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资料

    16、助读:课件出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叛乱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4.抓诗眼,“望”诗人之心师: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预设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时局,诗人为当时的时局而感伤。可见其忧国伤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可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5.细思量,“望”“诗圣”形象师:阅读本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圣”形象?预设 读出了一个愁绪满怀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悲苦忧伤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诗圣”形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就是“诗圣”杜甫。结束语: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生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峰巅!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一起来背诵春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体会

    18、诗歌整体基调,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人形象。【板书设计】(二)品读赤壁1.读资料,晓相关背景课件出示: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虽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中进士,但因为秉性刚直,自视甚高,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仲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到黄州、池州等地任刺史。此诗是他借赤壁之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2.寻意象,辨兴感之由师:这是一首兴感之作,诗人感慨的起因是什么?预设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前朝遗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

    19、叹,写兴感之由。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前朝遗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立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3.悟诗情,识兴感之心师:诗人凭借前朝遗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慨?预设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隐含着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的郁闷。)4.析手法,明兴感之巧师: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预设 诗歌咏史怀古,特别是最后两句议论,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别出心裁,借此来抒

    20、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应深刻警醒。资料助读:课件出示: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选取的都是小的对象。从写法上来讲: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键在于立意要高、要大,但要注意的是要在尽可能微小之处来体现立意的高大。从表达效果上来讲: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结束语:无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悲欢离合;而诗词,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是流传百代依然至纯的盛情。愿我们执诗词之手,与诗词谐老。【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诗歌,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式,进一步理解诗歌名句及

    21、作者的情感,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和答题意识,初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技巧。【板书设计】第3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雁门太守行渔家傲,读懂其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2.品词析句,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体会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学会鉴赏名句。【教学过程】一、抓特点,明确体裁阅读雁门太守行和渔家傲,辨析两文体裁的特点。预设 雁门太守行看似有律诗的形式,但它实质上是一首古乐府旧题,属于歌行体。渔家傲是一首词。资料助读1:课件出示:歌行体行,歌行体,由汉代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用“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东汉乐府诗歌中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

    22、歌颂洛阳令王涣政绩的诗。雁门,指雁门关,泛指西北边塞地区。诗人李贺直接借用此题写边塞战争,这与唐人好借用旧题写当下题材的创作之风有关。资料助读2:课件出示:词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阕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即:词有定句,句有定字。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所以创作词称“填词”,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助读

    23、,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掌握两篇作品的特点及有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完整、系统地了解古诗词的体裁分类知识。二、诵读,感知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1.读顺字音节奏教师范读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同桌互读,感知两种文体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字音:提携(xi) 殷勤(yn) 嗟(ji) 谩有(mn)节奏: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

    24、山去!(教师进一步指导重音)预设 雁门太守行中首联中的“黑”要拖长音,“压”“摧”要重读;“金”要拖长音,“开”要重读,读出严阵以待的应敌状态。颈联要用颤音,读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提携玉龙为君死”要读得激昂有力,读出报效朝廷的决心。朗读渔家傲时,重音的选择要特别注意,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接”“连”“舞”等字要重读,以表现辽阔、壮美的气势。2.读晓诗词形式预设 七言律诗,朗读节奏较为自由;词,节奏灵活多变。3.读懂诗词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词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4.读出诗词情味师:阅读不能贪快,要注意语速,读出语气、语调变化,边读边体味,尝试

    25、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让自己融进意境。【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近体诗和词的韵律特点,让学生通过对节奏、语气、重音等的辨析,进一步把握不同文体的韵律特点,初步感知文本,为后面把握情感做铺垫。三、品读,把握诗词情感(一)品读雁门太守行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世称李昌谷、鬼才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其诗多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也有所揭露和讽刺。艺术上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有昌谷集传世。

    26、(2)背景介绍。课件出示: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诗作可能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2.把握意象,再现画面师: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探究下面的问题。设问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预设 白天:敌军压城,官军严阵以待图黄昏:战后惨烈图中夜:夜袭易水图设问2:作者营造这些画面,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预设 诗人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的追念,塑造出了具体、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颂扬了将士们不屈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

    27、决心。3.探究写法,鉴赏词句(1)请同学们根据前几课所学,自读诗歌,分析诗歌采用的写作技法。预设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的危急;“金鳞”形容铠甲闪亮如金色鳞片,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激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这一句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

    28、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点明主旨,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结合本诗举例说明。预设 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赤红色等,不但鲜亮浓艳,而且跟黑色、黄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渲染出了战争场面的悲壮惨烈。4.齐读诗歌,领略豪迈(1)点生朗读最后两句诗,读出坚定、豪迈之情。(2)教师配乐深情地诵读全诗。(3)全班齐背诗歌。(注意抑扬顿挫,背出铿锵节奏美)【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品读雁门太守行,引

    29、导学生通过分析探讨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艺术特色,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板书设计】(二)品读渔家傲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对后世影响较大,被称为“易安体”。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2)背景介绍。课件出示:从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这首词应是词人南渡以后的作品。国破、家亡、夫死的经历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但这首词却表现出

    30、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词中别具一格的杰作。这首词虽是记梦之作,但其实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词中写到大海、舟船,人物涉及天帝和词人自己,可能都与词人为辨明“馈璧北朝”之诬,曾追随宋高宗行踪,乘舟在海上航行,历尽波涛之苦这段经历有关。2.品词知事设问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预设 记梦天帝。写词人在天地浑茫的追寻中借天帝之口提出了对“我”终“归何处”的询问。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梦中所见景象。“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个

    31、“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不仅回到“帝所”,还受到天帝情意恳切地问话。)设问2: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预设 回答天帝。下片紧承上片的天帝询问,作出回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是词人回告天帝。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感慨空有才华,于世事无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回答天帝,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到海上仙山去。传达出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设问3:本词和赤壁都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认识,但又有什么不同?预设 杜牧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际遇,曲折表达

    32、自己空有抱负,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本词是借梦境与天帝对话,表达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战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品读渔家傲,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知词作内容,理解词人情感,并通过鉴赏艺术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赏技品味师:本词被评论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同学们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预设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片的“九万里风鹏正举”等三句虚实结合,形象

    33、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词作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梦幻与生活、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充满浪漫幻想的气息。结束语:词人苦于现实。只好借梦境、神话、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不顾民众苦痛、苟安江南的不满,对没有战乱、离散和痛苦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九万里风鹏正举”,那个“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李清照,今天若在,定然会“沉醉不知归路”的。【板书设计】【设计亮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教学设计中,我首先确定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指导朗读,学生逐步明确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阅读方法,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

    34、、语速进行诵读,为他们今后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打好基础。其次,我强调“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在鉴赏诗词时,我引导学生要结合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来分析,知人论世,才会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情。对于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中我没有详细展开,也没有引入太多的术语,只是引导学生领会艺术手法的妙处即可。对诗歌大意,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对照注释来理解和把握,希望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疑难突破1.怎样理解陶渊明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深入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官都极不情愿,

    35、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了,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2.对春望的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赞成第一种。这是触景生情的写法,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6、赞成第二种。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素养提升律诗、绝句中的“对仗”对仗,指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具体要求:第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第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对“恨别”,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花”对“鸟”,名词对名词;“溅泪”对“惊心”,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绝句、律诗的对仗各有规则。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意愿。有的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不对仗。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资料链接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是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南。据史料考证,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共执政30余年。他即位之初即着手招贤纳士。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至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有人推测其筑台时间为公元前310年。当时只言筑台而无“黄金”二字,到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始见黄金台之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即黄金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教案(定稿).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85869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