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赵威后问齐使 季氏将伐颛臾.pptx

  • 上传人(卖家):青草
  • 文档编号:3850509
  • 上传时间:2022-10-18
  • 格式:PPTX
  • 页数:98
  • 大小:755.5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赵威后问齐使 季氏将伐颛臾.pptx》由用户(青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赵威后问齐使 季氏将伐颛臾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赵威后问齐使出自,赵威后即赵惠文王之妻。她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了齐王治国政策的弊端,虽然简单但却很有道理。本文表现了这位女政治家治国的治国思想。贾勇语文贾勇语文 齐王使使问赵威后1。书未发2,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3?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4,曰:“臣奉使使威后5,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6 注释 1、齐王:战国时齐王建,齐襄王之子。赵威后:战国时赵惠文王妻。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立,因年幼由威后执政。2、发:启封。3、岁亦无恙耶:

    2、收成还好吧?岁,收成。亦,语助词,无义。无恙,无忧,犹言“平安无事”。4、说:通“悦”。5、奉使使威后: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6、苟:假如。故有的“故”,通“胡”哪有,难道。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7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10?叶阳子无恙乎11?是其为人,哀鳏寡12,恤孤独13,振14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15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7、处士:有才能、有道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钟离子:齐国处士。钟离,复姓。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8、食(s):拿食物给人吃。9、衣(y):拿衣服给人穿。10、不业:不使他做官以成就功业。11、阳子:齐国处士,叶阳,复姓。12、鳏

    3、(gun):老而无妻。13、恤:抚恤。独,老而无子。14、振:通“赈”,救济。15、。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16?彻其环瑱17,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18,胡为至今不朝也19?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20?於陵子仲尚存乎21?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22。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

    4、“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子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

    5、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1、战国策属杂史,由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定而成。全书分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家们游说各国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为。2、是赵威后问齐使文体的基本特征。3、赵威后问齐使所体现的政治思想:的民本思想。4、本文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贾勇语文贾勇语文 核心考点 5、赵威后批评齐国政治失当的依据:。批评的角度:。6、赵威后认为“岁、民、君”的关系:“苟无岁,

    6、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年成是百姓生息的前提条件,而百姓是社稷的根本,属于“民为本,君属末”的本末关系。7、全文以“问答方式”展开议论。8、论证方法:归纳法、对比论证法9、论据:事实论据。贾勇语文贾勇语文 贾勇语文贾勇语文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n 孔子思想主张孔子思想主张思想核心:“仁”论语是记录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体,凡篇,为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春秋语录儒四书论:纂辑,应读ln;语:言谈。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

    7、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论语 ()颛臾 ()社稷 ()虎兕 ()出于柙()焉用彼相矣()干戈 ()冉有 ()椟 ()正音:请你读读准费()论语(ln)颛臾(zhuny)社稷(j)虎兕(s)出于柙(xi)焉用彼相矣(xing)干戈(g)冉有(rn )椟(d )正音:请你读读准费()b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

    8、见见于孔子于孔子曰: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孔子曰:“求!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臣也。何以伐为?”季氏,鲁国权臣。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将,表时间的副词,将要。“伐”,讨伐,攻打。就是公开地攻打。与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冉

    9、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见,拜见,谒见;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本句话表现两弟子把季氏动武的消息通报给孔子,而语言中透露出冉有、季路对动武的赞同。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用兵)。”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冉有。无乃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吧”。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动词。“与与”通通“欤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吧”、“吗吗”。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

    10、责备你们吧?v(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夫:发语词。者,助词。以为:把 作为。“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 指颛臾。是这。v颛臾,先代的国君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4)何以伐为?“何为”表反问语气。v何以:以何,宾语前置v为什么要讨伐它呢?第一段语言知识点 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通“欤”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两个宾前句: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

    11、恐怕吧”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B)何以伐为?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朗读第二段朗读第二段 冉有曰: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也。”孔子曰: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陈力就列就列,不能者止。,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过矣,矣,虎兕出于柙,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

    12、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施展才能担任职位不就职/辞职摇晃、站不稳跌倒形:错误名:过错从在为什么通“欤”,呢这护持、扶持搀扶表转折那关猛兽的笼子匣子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v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v这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v比喻论证 双重喻义:v“虎兕出于柙”喻指季康子去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喻指颛臾在境内遭到攻打,这是第一重喻义;v老虎、犀牛从笼中跑出,龟甲和玉在盒中被毁皆因管理人员失职,因此来喻指季路、冉有失职,这是第二重喻义冉有的狡辩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冉有在老师敏锐的责问下,把责任推到季氏

    13、身上。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不欲”吗?如果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并非真的并非真的“不欲不欲”。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说明冉有说明冉有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干什么?朗读第三段:朗读第三段:冉有曰:冉有曰:“今夫今夫颛臾,颛臾,固而固而近于近于费费,今不取,后

    14、世,今不取,后世必必为为子孙子孙忧忧。”孔子曰:孔子曰:“求!君子求!君子疾疾夫夫舍舍曰欲之曰欲之而而必必为为之辞。丘之辞。丘也也闻有闻有国国有有家家者,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夫。夫如是如是,故故远远人人不不服服,则,则修修文德以文德以来来之之。既。既来来之,则之,则安安之。今由与求之。今由与求也也,相相夫子,夫子,远人远人不服不服,而不能而不能来来也;邦也;邦分崩离析分崩离析,而不而不能能守守也;也;而而谋动干戈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而在在萧墙萧墙

    15、之内也。之内也。”如今 那坚固 表并列 b一定成为 忧患、祸害痛恨、讨厌那舍弃、回避表转折给托辞、借口孔子自称句中助词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今义:国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义:家庭。担忧、害怕少不均匀贫困不安定表并列倾覆这本国以外的人施行使来使动,使来使动,使安心,使动,辅佐使来使动,分崩:分裂;离析:涣散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保全策划动武表转折国内冉有第二次狡辩 冉有的辩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颛臾,城墙坚固,离季孙的封地费很近,现在不占领,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分析:冉有要作辩解 ,表明冉有仍然坚 持对颛臾动武。这必将受到孔子 进一步批评

    16、,由 此也将进一步显 示孔子的思想。求!君子疾夫舍“欲之”而必为之 辞。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避而不说自己想要那样做,却一定要另找借口的做法。哼!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v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安定,便不会倾危。“盖”,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无”,没有。“寡”,与“少”是同义词。“倾”,倾覆。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v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抚他们。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相夫子,远人不服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而不能来也;v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

    17、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抚。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之内也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吧。v 从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可看出孔子的态度是可看出孔子的态度是气愤气愤的,狠狠地的,狠狠地训斥。训斥。对于冉有对于冉有编造借口,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谈论“文德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编造借

    18、口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文德德属于治国之本,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要避轻就重。表明孔子谈话善于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样做?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之。v这充分体现了孔子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

    19、礼治、加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的政治主张。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是什么?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是什么?“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表明了表明了对内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对外加强文教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孔子在正

    20、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哪三个错误?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锐的政治洞察力?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末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季氏发动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篡夺鲁国的政权。这句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归纳文中衍变出来的成语归纳文中衍变出来的成语(一一)祸起萧墙或萧墙之祸,祸起萧墙或萧墙之祸,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祸乱。分崩离析 形容国

    21、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分崩:分裂;离析:涣散季孙之忧原指季孙氏的忧患,后借指内部的忧患祸起萧墙 1、2、3、l虎兕出柙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责,主管者应负责任。主管者应负责任。l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原指:原指使他们吸引来使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后指既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l大动干戈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归纳文中衍变出来的成语(二)归纳文中衍变出来的成语(二)朗读第三段:朗读第三段:冉有曰:冉有曰:“

    22、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必为子孙忧。”孔子曰: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也,相夫子,远人不服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而不能守也;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

    23、之忧,不在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而在萧墙之内也。”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的?第一句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闪烁其辞,试探孔子;第二句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言不由衷,推卸责任;第三句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编造借口,掩盖本意。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24、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怎么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写作特点 本篇在言行记录中是怎样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神态和气质的?1.孔子的对话,他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了他深恶痛绝的神态;2.运用反诘句,语势猛烈,使冉有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力。力伐争利文德治国

    25、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 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驳引用名言设比喻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冉 有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主旨:主旨: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通过记叙孔子与学通过记叙孔子与学生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谈话,表现了孔生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谈话,表现了孔子反对子反对战争,而重视而重视教化教化,以德服人,以德服人,“仁政”思想和主张。五、中心概括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

    26、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延伸巩固延伸巩固翻译下列句子翻译下列句子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何以伐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欲之”而必为之辞。而必为之辞。恐怕该责备你吧!恐怕该责备你吧!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否则就不要去。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度)。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整理 1.是例

    27、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2.疾例句 出处 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 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妒忌 3 3、止、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4 4、见、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去不去禁止、阻止禁止、阻止 只是、仅仅只是、仅仅 看见看

    28、见 见解、见识拜见、谒见拜见、谒见xixin,出现,出现 5 5、过、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过犹不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故尝与过宋将军走过、经过走过、经过 超过超过过分、过于过分、过于错误错误过错过错责备责备拜访拜访“与与”通通“欤欤”,语气词,用在,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吧”、“吗吗”同例同例1 1,表反问,可译为,表反问,可译为“呢呢”1无乃尔是过与2是谁之过与1 1、修文德以、修文德以来来之之 既既来来之之 而不能而不能来来(之)(之)2 2“既来之,则既来之,则安安之。之。”使动用法:使来、归顺使动用法,使安定。3 3、相相夫

    29、子夫子4 4、后世必为子孙、后世必为子孙忧忧 吾恐季孙之吾恐季孙之忧忧 指忧患的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相:名词活用为动词。辅助季氏3、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是谁之过与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古义:指示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4)陈力就列 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 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义:国家,家庭。古义:就居,充任;列职位 今义:到队列里去。过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责备,动词过错,名词责备,动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安定,形容词使生活安定4、一词多义错误,形容词相则将焉用彼相矣相夫子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辅佐,动词引出对象于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30、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对 从在5、文言句式1)固定句式A、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2)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恐怕吧 恐怕该责备你吧?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这是国家的臣属3)宾语前置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又何羡乎!A、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于动词前。B、当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就要前置。又羡慕什么呢?又羡何乎?无乃过 尔与?1特殊词义(1)何以伐为 (语气词,表反问)(2)是社稷之臣也 (指示代词,这)(3)盖均无贫 (句首发语词)(4)则修文德以来之 (整治)2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则修文德以来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31、(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一、文言实词 1而(1)连词,表转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连词,表并列。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 2之 (1)助词,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2)代词。夫子欲之(它)/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二、文言虚词3且 (1)连词,而且,并且。且在邦域之中矣(2)连词,况且。且尔言过矣4为(1)动词,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2)语气词,表反问。何以伐为5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是社稷之臣也(2)句中语气

    32、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句末语气词。今由与求也6以(1)介词,因为。何以伐为(2)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1)介词,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介词,从。虎兕出于押(3)介词,在。龟玉毁于椟中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2)何以伐为 (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3)是谁之过与 (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三、文言句式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2)夫如是,故远人不

    33、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颛臾有事,介宾短语后置)(2)何以伐为 (以何伐为,宾语前置)(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宾短语后置)(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宾短语后置)1、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 B是谁之过与 C且尔言过矣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2、选出加点“而”表示关系不同的一项: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B位尊而无功 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D后狼止

    34、而前狼又至 3、选出加点“者”用法不同的一项: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B吾二者皆不欲也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A D 2.C 3.A 4、选出加点“于”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A虎兕出于柙 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D青,取之于蓝 季氏将伐颛臾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A,B,D,E)A分崩离析B祸起萧墙C井底之蛙D开柙出虎E季孙之忧 延伸巩固 2、语段阅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翻译: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

    35、要的事情 延伸巩固 2、语段阅读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一问:一问: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

    36、他们来的?氏授意他们来的?两种猜测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氏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授意他们来的。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己“灵机一动灵机一动”。二问: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下原因。三种可能 可能一: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言,自个儿乐得清闲。可能二:可能二: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在幕后,可进可退。可能三:可能三: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赵威后问齐使 季氏将伐颛臾.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85050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