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版)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版)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占位性 病变 影像 诊断 课件
- 资源描述:
-
1、hemangioblastoma一、概述 鞍区是各种疾病的好发部位 疾病种类多,表现有时相同 正确认识,以便诊断和鉴别二、蝶鞍解剖 蝶鞍、鞍底、鞍背、后床突、前床突、鞍结节 鞍膈 岩床韧带 海绵窦、Meckelcavity 颅N3-III,4-IV,5-V,6-VI16-V23-III,4-IV,5-V,6-VI16-V2常无水肿(出血时除外)MR Paging可观察到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前已述)大的A瘤,由于湍流,MRA可阴性视胶质瘤、视交叉胶质瘤(已述)垂体高度增加,大于710mm正确认识,以便诊断和鉴别硬膜,脑实质肿块+强化TB,真菌,等,寄生虫性下丘少见,直径一般较小内分泌症状,闭经,泌
2、乳单环,或多环相连、相通的病灶大多无症状,偶被影像和尸检发现MRI T1等信号,T2信号变化不定(5)脑膜瘤(鞍内少见,鞍上述)DSA:增粗A、V,毛细血管团血源性转移即垂体及漏斗部下丘和垂体后叶(1)鞍内被CSF充填,CT呈脑脊液密度病理:进一步发展坏死明显+周边肉芽形成生长慢,边清,在成人中生长快18-Meckels cave9-mamilary body 三、蝶鞍分区及好发病变 鞍内 鞍旁 鞍上 鞍后 鞍前 鞍下 混合四、各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环内可见出血,或少量气体Sarcoid hypophysitis(2):MR:在各序列中均呈CSF信号(3)白血病浸润(罕见)大的A瘤,由于湍流,M
3、RA可阴性MRI:典型垂体内出血信号改变病理:进一步发展坏死明显+周边肉芽形成视胶质瘤、视交叉胶质瘤包括:Letterer-Siwe 勒-雪氏病histiocytosis X,常以骨病为首混合性Pial-Dural AVMs1+2,1+3,2+3,1+2+3亚型:畸胎瘤和内胚窦瘤常无水肿(出血时除外)TB,真菌,等,寄生虫性T1 低 流空效应囊内含浆液或粘液,内衬矩状细胞,有时为磷状细胞病因:结核杆菌,真菌感染3Rathkes囊肿hemangioblastoma(一)鞍内占位 1垂体生理性肥大 垂体高度813mm 中央部实 密度均匀 多见于女性青春发育期,产后哺乳期孕期,甲低等2空蝶鞍鞍隔缺损
4、(1)鞍内被CSF充填,CT呈脑脊液密度(2):MR:在各序列中均呈CSF信号 DDX,囊肿,扩大的三脑室3Rathkes囊肿(1)为垂体前叶中间部,残余的口凹扩大(2)病理;囊内含浆液或粘液,内衬矩状细胞,有时为磷状细胞(3)发病率,非外伤性颅内占位1%(4)年龄,多见于成人,F:M=23:1(5)部位:70%在鞍或鞍上,2025%于鞍内 5%在鞍上影像 平片:常阴性 CT:75%低密度 无钙化 50%边缘强化 MR:T1大多为高信号 T2信号各异(6)DDX:胶样囊肿,非钙化的颅咽管瘤,囊性垂体瘤,炎性囊肿,表皮样囊肿Rathkes囊肿Rathke区囊肿Ectopic post lobe并
5、见少许血管流空血管,且能更多显示病灶海绵窦强化,高流速时为流空信号囊内含浆液或粘液,内衬矩状细胞,有时为磷状细胞大多在儿童中,75%=10Y左右病理:囊腔内为坏死组织或脓液或坏死碎片占位效应视交叉,垂体柄移位,颈内A或海绵窦外科包括:Letterer-Siwe 勒-雪氏病脑膜明显强化,以颅底部多见3-III,4-IV,5-V,6-VI硬膜结节,脑实质内结节+强化垂体瘤假阴性,无位于异常及占位效应高或等密度灶,多出现在鞍上池,等脑池中IV增强,不能强化动脉瘤,可出现壁强化增强:无血栓时,全均匀一致强化,与颈动脉强化曲线一致混合生长激素和泌乳细胞腺瘤颅底部大血管、管壁不规则,粗细不均海绵状血管瘤(
6、前已述)常无水肿(出血时除外)21cm,极少数为等密度可有中断、狭窄,或侧枝4鞍内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5胶样囊肿(少见于鞍内,多见于鞍上)6.血管性1)颈内动脉接吻多见于老龄人,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纡曲,扩张,两侧颈内动脉接近靠拢2)鞍内动脉瘤(1)病因:血流动力学激发退变性血管损伤 动脉硬化 血管囊样病变(纤维肌肉发育不良)高血流状态 外伤 感染 吸毒 肿瘤(原发与继发)(2)发病率 1-5%(血管造影)(3)部位 90%Willis环,大脑分叉(4)年龄 4060岁(5)症状 无,或SAH,颅神经损害,头痛,癫痫,TIA,梗塞(6)平片:多无阳性表现 蝶鞍扩大,骨质吸收 鞍
7、区有蛋壳状钙化 血管造影 囊状袋状动脉瘤显影,密度均 内可见血栓 可见造影剂外溢(破裂出血)血管位移(血肿,或大动脉瘤压迫)偷漏征象MR:局灶性长T1,长T2信号灶,边缘欠清(1)为垂体前叶中间部,残余的口凹扩大Cholesterin cystMRA 可显示34mm小动脉瘤(PC、TOF)微腺瘤恰好在中间,鞍底之上DSA:增粗A、V,毛细血管团MRI:基底池出现等信号灶(T1,T2),微结节、微小环灶极小无位于异常及占位1+2,1+3,2+3,1+2+3生长慢,边清,在成人中生长快CT:NECT低密度,可有等密度环脓肿(早期脓肿壁形成)年龄,多见于成人,10%见于儿童大的A瘤,由于湍流,MRA
8、可阴性Sarcoid hypophysitis垂体高度增加,大于710mm正确认识,以便诊断和鉴别V早期显影,肿块效应轻CT:CSF密度灶,垂体可见受压受扁TB,真菌,等,寄生虫性(8)CT 骨质侵蚀 斑点,线状,点状钙化 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 边缘光滑锐利,可有脑内及SAH,无出血时,灶周无水肿,有出血时,可有血肿CT表现 有血栓时,密度可欠均 增强:无血栓时,全均匀一致强化,与颈动脉强化曲线一致 有血栓时,可见强化部分与颈动脉强化一致,周边有不强化的血栓 可见密度相反征象 CTA可显示供血动脉及动脉瘤(9)MR 出血+SAH 无血栓动脉瘤 T1 低 流空效应 T2 低 搏动伪影 Grad
9、ient-refocused可勾画出轮廓 IV增强,不能强化动脉瘤,可出现壁强化 血流慢时可强化 如出现湍流可呈等信号,高信号,并可强化 血栓性动脉瘤 呈混合信号,低信号周边有偏心多层血栓 亚急性血栓T1、T2呈高信号,有时隐性血栓呈等信号,不易区别颅内占位 MRA 可显示34mm小动脉瘤(PC、TOF)大的A瘤,由于湍流,MRA可阴性 MRI体层重建,有助于显示蒂 MR Paging可观察到出血MRI T1等信号,T2信号变化不定亚急性血栓T1、T2呈高信号,有时隐性血栓呈等信号,不易区别颅内占位颅底部大血管、管壁不规则,粗细不均海绵窦强化,高流速时为流空信号原因不明,非类脂质沉积病,即单环
10、,或多环相连、相通的病灶占位效应视交叉,垂体柄移位,颈内A或海绵窦外科眼外肌增粗充血肿胀CT:局灶性低、等或高密度灶视胶质瘤、视交叉胶质瘤Colloid cyst混合性Pial-Dural AVMs占位效应:柄和静脉丛移位,鞍底倾斜极小无位于异常及占位基底节区(多)和其它脑叶梗塞MRI:基底池出现等信号灶(T1,T2),微结节、微小环灶脑膜明显强化,以颅底部多见(4)年龄,多见于成人,F:M=23:19-mamilary bodyMR:长T1长T2信号灶3)动静脉血管畸形(AVMs)AVMs分类 脑实质性畸形(软膜)硬膜AVMs和漏 混合性Pial-Dural AVMs 先天性 扩张A、V、毛
11、细血管床(可无)85%在幕上 2040岁多发(75%)出血,癫痫,神经功能障碍,杂音 DSA:增粗A、V,毛细血管团 V早期显影,肿块效应轻 NECT:等/稍高密度,可见纡曲血管影,有血栓形成时,可有钙化,或软化灶,局限性脑萎缩 CECT:明显强化,见纡曲血管影 有血肿时有水肿和占位 MR:血管有流空效应 有出血时出血改变 MRA:显示瘤巢,有血栓时呈混杂信号,占位轻4)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造影 通常正常 可在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强化,染色 CT 平扫常呈稍高密度,常位颅底,及脑质深部 偶见砂粒状钙化 无强化或轻,明显强化少 常无水肿(出血时除外)占位效应轻 MR 呈网状或爆玉米花状混杂信号 无明
12、显流空效应 周边见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积 梯度回波呈“开花”状低信号 并见少许血管流空血管,且能更多显示病灶7.外伤 血肿(略)气疝(略)8炎症 鞍内感染 脓肿 CT:NECT低密度,可有等密度环 CECT:强化呈小高密度环 有占位效应 MR:长T1,长T2 可见环表强化影9.炎症 垂体呈低密度增大 CT:增强后可无强化 长期随访可消失 MR:长T1长T2信号灶 增强可出现不均质强化10.肿瘤(1)垂体微腺瘤 病理:直径10,微腺瘤,多见,直径10,大腺瘤,影像学发现大腺瘤是微腺瘤的2倍 普通腺瘤有单层普通不一致细胞 被精细毛细血管网分隔 恶性垂体腺瘤1%侵蚀性垂体腺瘤传统分类已淘汰 嗜酸,嗜
13、硷,嫌色细胞瘤现代分类是根据电镜和免疫组化 泌乳细胞腺瘤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混合生长激素和泌乳细胞腺瘤 促皮质腺瘤 促睾丸激素腺瘤 促甲状腺素腺瘤-多激素腺瘤 无作用细胞腺瘤(含嗜酸粒细胞瘤)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0%占鞍区肿瘤的1/31/2 年龄,多见于成人,10%见于儿童 临床:典型良性,生长慢肿瘤 大多无症状,偶被影像和尸检发现 内分泌症状,闭经,泌乳影像学 X线(略)CT:NECT等或低密度,很少有钙化,少有出血囊变 垂体高度增加,大于710mm 垂体外形改变 鞍底骨质吸收,局部膨隆 占位效应视交叉,垂体柄移位,颈内A或海绵窦外科 CECT,低密度,占2/3,0.21cm,极少数为等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