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护理-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护理-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症 无力 临床 护理 课件
- 资源描述:
-
1、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护理神经内科一区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护理 ppt课件1一、概念一、概念 是一种神经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因乙酰胆硷受肌肉接头部位因乙酰胆硷受体减少而出现传递障碍的自家免疫性疾病。体减少而出现传递障碍的自家免疫性疾病。本病少数可有家族史。本病少数可有家族史。见于任何年龄,约见于任何年龄,约60%60%在在3030岁以前发病,岁以前发病,女性多见。女性多见。发病者常伴有胸腺瘤。除少数起病急骤并发病者常伴有胸腺瘤。除少数起病急骤并迅速恶化外,多数起病隐袭。迅速恶化外,多数起病隐袭。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护理 ppt课件2二、病因病理 1、近年来根据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本病主
2、要是突触后膜乙酰胆硷受体(AChR)发生的病变所致。2、很多临床现象也提示本病和免疫机制紊乱有关。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护理 ppt课件3三、临床分型三、临床分型 1 1、OssermanOsserman分型分型:被国内外广泛采用,便于临床治疗分期和预后判断。I型:眼肌型(15-20%),仅眼肌受累。IIA型:轻度全身型(30%),进展缓慢,无危象,可合并眼肌受累,对药物敏感。IIB型:中度全身型(25%),骨骼肌和延髓部肌肉严重受累,但无危象,药物敏感性欠佳。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护理 ppt课件4三、临床分型三、临床分型 III型:重症急进型(15%),症状危重,进展迅速,在数周至数月内达
3、到高峰,有呼吸危象,药效差,胸腺瘤高发,常需做气管切开或借助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死亡率高。IV型:迟发重症型(10%),症状同III型,但从上述I型发展为IIA型、IIB型,经2年以上的进展期逐渐发展而来。型 肌萎缩型,即在起病半年内即开始肌萎缩。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护理 ppt课件5三、临床分型三、临床分型 2 2、重症肌无力的其他分型、重症肌无力的其他分型 青少年型和成人型:重症肌无力常见于20-40岁。85%-90%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可发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单纯眼肌型发现率为50-60%新生儿重症肌无力:约有12%重症肌无力母亲的新生儿有吸吮困难、哭声无力、肢体瘫痪,特别是呼吸功能不全的
4、典型症状。生后48小时内出现症状,持续数日至数周,症状逐步改善,直至完全消失。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护理 ppt课件6三、临床分型三、临床分型 先天性重症肌无力:少见,但症状严重。药源性重症肌无力:可发生在用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类风湿关节炎和硬皮病的患者。临床症状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与成人型重症肌无力相似,停药后症状消失。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护理 ppt课件7四、临床表现 1、女性多于男性,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病。患胸腺瘤者,主要是50-60岁的中老年男性患者。感染、精神创伤、过度疲劳、妊娠、分娩等可为诱因。有些药物(如奎宁、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青霉胺、心得安、苯妥英钠、四环素、庆大霉
5、素、卡那霉素等)可使症状加剧,应避免使用。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护理 ppt课件8 2、大多起病隐袭。首发症状多为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如眼睑下垂、斜视和复视,重者眼球运动明显受限,甚至眼球固定,但瞳孔括约肌一般不受累,双侧眼症状多不对称。10岁以下小儿,眼肌受损较为常见。四、临床表现四、临床表现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分型及护理 ppt课件9 3、主要临床特征是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连续收缩后发生严重无力甚至瘫痪,经短期休息后又可好转;症状呈现较规律的晨轻暮重波动性变化。受累肌肉常明显地局限于某一组,如眼肌、延髓肌和颈肌等。肢体无力很少单独出现,一般上肢重于下肢,近端重于远端。四、临床表现四、临床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