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儿童少常见病防治-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3818325
  • 上传时间:2022-10-16
  • 格式:PPT
  • 页数:126
  • 大小:1.9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儿童少常见病防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儿童 常见病 防治 课件
    资源描述:

    1、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掌握视力不良及近视发生原因、影响因素、预防措施。掌握龋齿发生情况、致病因素、预防。掌握脊柱弯曲异常的性质及影响因素。熟悉营养不良、蠕虫感染的发生情况、致病因素、预防。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及预防措施。熟悉学校传染病的管理。2 国务院1990年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做好近视眼、弱视、沙眼、龋齿、寄生虫、营养不良、贫血、脊柱弯曲异常、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疾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治工作”。儿少卫生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儿童少年常见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早发现和预防的方

    2、法,目的是控制和预防其发生,有效地降低这些疾病的患病率,保护儿童少年健康。34Low vision and Myopia 视力不良(low vision)又称视力低下,是指采用远视力表(标准对数视力表),裸眼视力低于5.0为视力不良。视力不良包括远视、近视、散光等各种屈光不正、弱视和其他眼病。在学生视力不良中近视占绝大多数,不同年龄学生近视占视力不良的比例为:小学生为50%60(其余多为生理性远视),中学生为70%90%,大学生达90%以上。因此,预防近视是保护学生视力的核心。5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视力不良 近视(myopia),指眼睛辨认远方(5m以上)目标的视觉能力低于正常。此时从远处来

    3、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在视网膜前聚焦成像,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象。更严格的近视定义是“在不使用调节功能的状态下,远处来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感光层前方聚焦,即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6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概述 (1)根据近视屈光度分类,分为:低、中、高度近视。低度近视(-0.25D-3.00D)中度近视(-3.25D-6.00D)高度近视(-6.25D-9.00D)(2)根据有无调节因素参与,分为假性、真性、半真性近视。(3)根据屈光要素改变分类,分为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7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概述 根据世界各国近视患病率的高低,分为四大类区:8地区分类近视患病率(%)人群特点青

    4、少年成人高发50%50%黄种人、学业负担重中等15%49%20%49%白种人、发达国家低发10%15%10%20%南亚白种人、南美洲西裔白种人特低10%10%黑种人、发展中国家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概述表8-1 不同地区近视患病率及人群特点 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已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发病年龄也明显提早。我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的特点为:近视患病率随着年龄和学龄的上升而增高,学龄的影响比年龄更为重要;近视患病率与性别密切相关。9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概述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近视数据表明:女生高于男生,男女比约为1:1.2到1:1.5;城市高于乡村;汉族高于少数民族;重度近

    5、视的构成比较大。10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概述 眼轴长度对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变化和近视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近视眼最突出的形态变化是玻璃体腔增长,巩膜变薄,尤其在后极部,巩膜主动、过度延伸,最终导致眼轴延长,发生轴性近视。11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发生 儿童眼睛的发育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完善。少数儿童眼轴长度增加较少,故一直呈远视状态;一部分儿童因学习过程中不注意用眼卫生,眼长期处于调节紧张状态,导致近视发生。因此,幼儿园与低年级小学生的视力低下多属远视;其后逐步转变成正视;以后随年级上升而近视率逐渐增加。12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发生表8-2 不同年龄儿童少年眼球前后轴的长度变化 年

    6、龄眼轴长度(mm)角膜屈光力(D)晶体屈光力(D)出生1718484931.03岁222342.422.06岁22.644.024.213岁23.643.821.813 儿童眼睛的发育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完善。婴幼儿眼轴未充分发育,表现为生理性远视;出生到3岁是眼快速发育阶段。随着发育进程,眼轴逐渐变长,晶体和角膜的弯曲度逐渐变平,这一过程使人眼从远视逐渐发展为正视。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发生 儿童年龄越小,晶状体及囊膜弹性越大,近点距离越近,眼调节能力越强(如下图)随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逐渐减弱,调节能力逐步减退,近点距离增大,同时调节能力减低。14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发生 近视的

    7、发生机制可分为功能性改变功能性改变和器质性改器质性改变变。功能性改变 过近距离读写习惯、学习时间过长、光照不良等因素,可使眼常处于调节紧张状态,形成近视。此时为调节紧张性近视,属功能性改变。器质性改变 调节紧张性近视未及时缓解,可引起眼球充血、眼压增高,眼轴变长,形成轴性近视,属器质性改变。儿童少年持续较长时间视近,调节紧张性近视与轴性近视并存。15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发生 1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单纯性近视(中、低度近视)与遗传和环境都有关系,既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又具一定遗传易感性。一般来说,单纯性近视多属于多基因遗传病。高度近视与遗传关系更密切 较晚年代学生近视的遗传度较低,提示

    8、单纯性近视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16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病因 2.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近距离工作被认为是近视的原因。国内外研究发现,在视近工作中学习的年限、读写时间、看书姿势、视近工作环境、光照明条件等因素对近视发生有明显影响。动物实验结果也证实环境因素可以导致后天获得性近视的发生。17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病因 3.3.体质和健康体质和健康 儿童少年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近视的形成和发展。体质弱、健康状况不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容易发生近视,青春期生长突增时,眼轴出现一定程度延长,在不良学习条件影响下易发生近视。18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病因 4.4.营养营

    9、养 营养与近视的直接关系目前有一定的争议:儿童少年营养不足可引起近视,如维生素缺乏、食物中蛋白质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中蛋、奶、肉类食物增多,蛋白质中动物蛋白质摄入增加,同时维生素的摄入也增加,但近视患病率却有增无减。19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病因 不同程度的近视会给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习、就业和工作带来各种各样的危害。近视的眼睛经常干涩和疲劳,辨认远物、精细目标能力下降 高度近视易继发疾病 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影响孩子身体正常发育20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危害 1.1.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措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措施(1)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2)重视读

    10、写卫生(3)开展体育锻炼,增加室外活动及时间(4)合理饮食,注意营养(5)改善学习环境(6)定期检查视力(7)健康教育21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预防 2 2近视的矫治近视的矫治 近视患者应积极矫治,主要针对调节紧张性近视。矫治措施须符合“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原则。常用方法有:(1)阿托品类制剂(2)云雾法(雾视法)(3)配戴眼镜(4)手术治疗22第一节 视力不良和近视近视的预防Dental caries23龋齿Dental caries 龋病(caries,dental caries)又称龋齿(俗称虫牙),是牙齿硬组织的一种慢性、细菌性疾病,机体在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下,在细菌作用的参与

    11、下,牙体硬组织的无机盐脱钙、电解质分解造成牙体组织破坏、缺损的一种疾病。龋病是人类流行广泛的慢性疾病,也是学生常见病之一,流行面广、发病率高、危害大。24第二节 龋病 1.1.流行病学评价指标流行病学评价指标 龋患率:是反映龋齿流行情况的主要指标。龋均及患者龋均:是反映患病严重程度的指标。龋失补牙只数(DMFT):是反映儿童龋齿治疗情况的指标。25第二节 龋病流行特点 2.2.流行特点流行特点 各地儿童的龋患率存在以下特点:幼儿园儿童高于小学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26第二节 龋病流行特点 我国儿童少年中有相当部分龋齿未得到治疗。及时矫治龋齿将成为我国学校口腔防治

    12、工作的重点。无论龋患率或龋均,乳牙龋都明显高于恒牙龋。因此,防龋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人群上。27第二节 龋病流行特点 乳龋发展较快,应适当提高检查密度,及时矫治;恒龋发展相对慢,早期充填可取得较好疗效。28第二节 龋病流行特点 好发牙和好发部位:好发牙和好发部位:乳龋的好发牙是第l乳磨牙和第2乳磨牙,以第2乳磨牙为多见;恒龋的好发牙是第1恒磨牙和2恒磨牙,尤其第1恒磨牙多见。乳、恒龋的好发部位都以咬合面为主;乳磨牙、恒磨牙的咬合面和近中面。因此,向儿童少年宣传刷牙的正确方法时,应强调重点刷磨牙及其咬合面。29第二节 龋病流行特点 “四联因素论四联因素论”指出:影响龋齿发生发展的四

    13、个因素缺一不可,共同作用时发生龋病。30第二节 龋病致病因素 1.1.细菌细菌 细菌是龋齿发生的必不可缺因素。牙菌斑是细菌在牙面上代谢和致病的生态环境;细菌在牙菌斑深处产酸,酸逐渐腐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造成组织缺损而形成龋洞。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放线菌菌株,乳酸杆菌。31第二节 龋病致病因素 2.2.食物食物 食物中的糖类是细菌进行代谢和形成牙菌斑的物质基础,它在龋齿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证实,食糖量与老鼠龋齿发生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蔗糖消耗量和龋齿患病率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碳水化合物(尤其蔗糖)是主要的致龋食物,要限制精制糖摄入,尤其不宜多吃粘稠甜食和粘点心。32第二

    14、节 龋病致病因素 3.3.宿主宿主 机体抗龋能力指全身和牙齿本身的抗龋能力,包括牙齿对龋病的抵抗力或敏感性。营养状况好,抗龋能力增强;全身性内分泌功能改变会影响牙齿的抗龋能力。影响宿主抗龋力的因素有:牙齿的形态结构、排列组成,如牙齿的点、隙、裂、沟处易患龋;牙齿排列不整齐,拥挤重叠,唾液,营养状况,全身性内分泌功能改变33第二节 龋病致病因素 4.4.时间时间 是龋病发生的必要因素,时间的作用分为两种:1)龋病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逐步发展过程,平均需18个月。2)敏感期(窗口期)214岁既是乳牙,也是恒牙的患龋敏感期。学校口腔预防保健及科学管理可依据上述特点进行安排。34第二节 龋病致病因素 应

    15、针对龋病发生的四联因素,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加强口腔保健宣教,培养健康行为(2)定期口腔检查(3)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4)药物防龋(5)窝沟封闭(6)其他防龋技术35第二节 龋病预防措施Malnutrition and Anemia36贫血贫血anemia WHO重新定义的营养不良,不仅指营养缺乏,还包括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衡问题。本节讨论的营养不良是指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PEM),是由于食物摄入不足或吸收利用不充分,不能维持正常生理代谢,致使消耗机体自身身体成分,从而导致体重低下、生长停滞、皮下脂肪大量消失、肌肉萎缩。37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营养不良 (1 1

    16、)膳食摄入不足)膳食摄入不足 (2 2)不良饮食习惯)不良饮食习惯 一日三餐热量和营养素搭配不合理,挑食、偏食、吃零食过多,以大量饮料代替食物等都是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或不平衡的重要原因。(3 3)疾病)疾病 儿童少年的某些疾病会直接导致营养素的吸收不足,或营养素消耗量过大,营养供给不及时或不足时导致营养不良。(4 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38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采用身高别体重法身高别体重法评价:70%为重度营养不良,70%80%为中度营养不良,80%90%为轻度营养不良,90%110%为正常。39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营养不良的筛检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 血清

    17、白蛋白降至280g/L时,可出现水肿;血清前蛋白(serum prealbumin)更敏感,可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45天内显现。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既反映体内铁缺乏情况,又反映蛋白质营养水平,可间接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40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营养不良的实验室检查 营养的预防不良的预防主要在于加强学校卫生保健,开展营养指导,早期发现营养不良并及时纠正;同时应防治儿童少年各种急慢性疾病,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加强体育锻炼。(1)保证合理营养 (2)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3)定期体检及早筛查 (4)加强健康宣教41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营养不良的预防 贫血(anemia),是指周围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18、、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t anemi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的一类贫血是铁缺乏症的最严重阶段。约占儿童少年患者总数的90%95%的贫血是缺铁性贫血。我国教育卫生部门已将其列为需重点预防的六大学生常见病之一。42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缺铁性贫血 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ID)是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是最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症,估计世界1/3人口缺铁。我国学生缺铁性贫血患病状况的特点为:低年龄小学生和青春期是两个高峰期;乡村高于城市;女生高于男生。43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 可分为三个阶段:铁减少期

    19、铁减少期 仅机体储存铁水平降低,临床上无贫血表现。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 储存铁进一步降低或耗竭,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转运至骨髓幼红细胞参与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水平增高,临床无贫血表现。缺铁性贫血期缺铁性贫血期 储存铁完全耗竭,体内铁缺乏,最终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出现贫血的临床表现。44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缺铁性贫血的铁缺乏过程 (1 1)生长发育需要铁量增加)生长发育需要铁量增加 (2 2)铁摄入量不足)铁摄入量不足 儿童少年有两种因素造成:摄入的食物中含铁量不足,缺乏铁营养知识。(3 3)长期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 体内存在慢性反复出血的原因,可因铁丢

    20、失过多,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成,发生贫血。45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原因 我国青少年中的贫血患者98%属轻度,表面症状轻,不易引起注意。但是轻度贫血对机体也将产生危害,表现为:阻碍生长发育进程,影响认知能力,降低免疫系统功能。46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缺铁性贫血的危害 筛选可依据我国1998年颁布的儿童少年血红蛋白筛检标准 47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缺铁性贫血的筛查 缺铁性贫血的血红蛋白诊断可依据WHO 2011年颁布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信息系统“血红蛋白浓度用于诊断贫血和评估其严重程度”。海拔1000米以上时应用血红蛋白浓度推荐调整值。48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缺铁性贫血的

    21、筛查 营养健康教育营养健康教育 合理膳食合理膳食 尽量选含铁量和吸收率高的食物,而且应考虑其综合营养效应。合理应用强化含铁食品合理应用强化含铁食品 是快速纠正缺铁性贫血的重要途径。但强化铁食品不宜过量摄入。积极治疗贫血患者积极治疗贫血患者49第三节 营养不良和贫血缺铁性贫血的防治Helminth Infection 50蛔虫卵Ascaris eggs 是蠕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疾病。中国已发现40种以上蠕虫,从对人体的寄生关系看,以线虫、吸虫和绦虫为主,其次是棘头虫。蠕虫病对人类及动物危害极大。在学龄儿童中,以蛔虫和蛲虫等线虫感染最常见,感染率最高。51第四节 蠕虫感染蛔虫感染(roundworm

    22、infection),又称蛔虫病(ascariasis),是由人蛔虫(似蚓蛔线虫)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我国各地分布广泛,是儿童期最多见的肠道寄生虫病(intestinal parasitic disease)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19912005年间,我国城乡学生蛔虫感染率均明显下降。52第四节 蠕虫感染蛔虫病的概述和流行病学 蛔虫感染的严重程度可用感染度(infectious(infectious degree)degree)评价。轻度:含蛔虫卵11000个/g粪便;中度:含蛔虫卵10015000个/g粪便;重度:含蛔虫卵500119000个/g粪便;极重度:蛔虫卵19000个以上/

    23、g粪便。我国儿童蛔虫感染以轻度占绝大多数,中度较少,重度极少。53第四节 蠕虫感染蛔虫病的概述和流行病学 蛔虫感染之所以在人群广泛流行,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1)蛔虫有极强的繁殖力(2)环境卫生不好用未经处理的人粪做肥料,随地大小便,是蛔虫卵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3)不卫生个人习惯,都会导致蛔虫感染(4)生活环境因素54第四节 蠕虫感染蛔虫病的流行因素 (1 1)幼虫移行期)幼虫移行期 移行过程中所致的机械损伤及分泌物、代谢物和虫体死亡后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2 2)成虫期)成虫期 成虫寄生于肠道,损伤肠黏膜,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腹痛等。蛔虫代谢产物、毒素被人体吸收后,出现低热、精神萎靡、烦躁

    24、、夜磨牙等症状。患儿还会出现荨麻疹、哮喘、等变态反应。蛔虫所致的并发症很严重,可危及生命。55第四节 蠕虫感染蛔虫感染的危害 从预防感染和驱蛔两方面着手,以加强人畜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搞好环境卫生、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集体投药驱蛔等为目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改善环境卫生(2)健康教育(3)驱虫治疗56第四节 蠕虫感染蛔虫病的防治措施 蛲虫病(enterobiasis)是由线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以肛周瘙痒为主要表现。成虫寄生在人体阑尾、结肠、直肠等处、吸取肠内营养物和血液为生。雄蛲虫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虫则在患儿睡眠时爬出肛门产卵。肛周温度、湿度适宜,氧气充足

    25、,虫卵只要56小时即可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城乡儿童中均有较多患者。57第四节 蠕虫感染蛲虫病的概述与流行状况 主要传播途径有三条:经口吸入:经口吸入:虫卵经口进入消化道而感染,是主要感染途径。可通过该途径使儿童长年累月地自身重复感染。空气吸入感染:空气吸入感染:虫卵随空气尘埃飞扬,被吸入鼻咽部而感染。经肛逆行感染:经肛逆行感染:幼虫在肛门口发育成熟后,逆行爬回肠内,发育为成虫。58第四节 蠕虫感染蛲虫病的传播途径 蛲虫消耗大量营养,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因搔痒而影响正常睡眠。随蛲虫在体内移行,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59第四节 蠕虫感染蛲虫病的危害 (1 1)消除传染源)消除传染源 服抗寄生虫药治疗患儿

    26、,常用口服药物有甲苯咪唑、噻嘧啶,复方甲苯咪唑、恩波吡维铵(扑蛲灵)等。在幼儿园进行集体治疗,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2 2)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 (3 3)清洁肛门)清洁肛门60第四节 蠕虫感染蛲虫病的预防与治疗61Vertebral column defects脊柱弯曲异常脊柱弯曲异常Defects of vertebral column 脊柱弯曲异常,主要指脊柱弯曲超出正常生理弯曲,是儿童少年常见的异常体征或疾病。脊柱侧弯可影响儿童少年体态、体力和体内脏器的正常发育,并使服兵役和报考某些专业受到影响。患脊柱弯曲的儿童,其背腰部肌群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劳损而引

    27、起疼痛。严重的可致胸部畸型。62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 儿童少年中的脊柱弯曲大多是姿势性的。姿势性脊柱弯曲可分为脊柱侧弯、后凸(驼背)、前凸和平背(直背)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一般随学习年限增加而增多,女生间检出率高于男生,乡村检出率高于城市。63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概述 生长发育过程中,因直立时身体的重力作用和肌肉、韧带的牵拉,脊柱逐渐形成矢状面的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四个生理性弯曲,侧面示颈曲(向前凸)、胸曲(向后凸)和腰曲(向前凸)弯曲异常的形成64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形成与发展图8-9 脊柱的生理性弯曲 脊柱的生理弯曲在青春期结束时最终定型 若儿童少年时期存在某些不利因素,易使脊柱失去

    28、正常的生理性弯曲,或出现其他异常弯曲,导致脊柱弯曲异常。在中小学生,常因姿势不正导致脊柱弯曲异常。65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形成与发展 脊柱弯曲异常是逐步发展的:初期为习惯性姿势性不正,仅有功能性变化。长期姿势不正或单肩负重,造成双侧肌肉的紧张度不平衡,引起椎间盘软骨一侧变薄、一侧增厚,导致脊柱弯曲异常,严重时伴胸部变形。因此,学校卫生要特别注意学生良好姿势良好姿势的培养和矫正。66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形成与发展1习惯性姿势不良不良站姿不良坐姿不良走姿2桌椅高矮不适合3缺乏锻炼和体力劳动4营养和体质因素67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影响因素 筛查标准根据1992 年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

    29、中的儿童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初筛标准。包括:脊柱侧弯检查 检查脊柱前后弯曲 68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筛查与诊断 首先令受检者裸露上身,立正背对检测者,检查双肩及肩胛下角是否对称等高、腰凹是否对称、棘突连线是否偏离正中线;然后令受检者前屈90,检查背、腰两侧是否对称、有无单侧肋骨隆突或肌肉痉挛。69图8-10 脊柱侧弯检查过程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筛查与诊断 检查方法检查方法 受检者立正侧向检测者,检查外耳道、肩峰、大转子是否在同一垂直面上。诊断诊断 脊柱前后弯曲有驼背、圆背、直背、鞍背等四类:驼背(humpback)脊柱的胸曲增大 圆背(round-shoulder)脊柱胸段和腰段均后凸 直背(s

    30、traight back)脊柱无生理性弯曲 鞍背(dorsum sellae)脊柱腰段过于前凸,腰曲超过5cm。70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筛查与诊断 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1)注意正确姿势的健康教育;(2)读写时光线要有良好的光照条件;(3)劳动时要注意左右肢体都得到锻炼;(4)书包不宜过重;提倡双肩背书包,不提倡儿童睡软床;71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 防治 (5)坚持全面的体育锻炼;(6)定期进行检查;(7)针对已发现脊柱弯曲异常的学生,要认真分析其缺陷及原因,及时消除危险因素,组织有针对性的矫治运动。72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 防治 对于功能性脊柱弯曲异常的儿童青少年,通过加强体育锻炼、纠正

    31、不良姿势、增加营养等措施即可自行矫正,不需治疗。对已患有姿势性脊柱弯曲异常的儿童少年,每天应做12次脊柱弯曲矫正操。73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 防治 做矫正操时应注意:做矫正操时应注意:分组锻炼分组锻炼 根据脊柱弯曲异常的性质、类型和程度分组,为各组编排有针对性的运动动作。保证足够运动量保证足够运动量 矫正锻炼应持续一定时间、达到一定运动量,发挥矫治作用。坚持锻炼坚持锻炼 脊柱的形态改变是一个缓慢过程,一般习惯性脊柱弯曲异常需经23个月矫正才能恢复正常。74第五节 脊柱弯曲异常 防治75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水痘chickenpox 传染病(

    32、infection disease),即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学龄人群因其生理特征和社会特性,是常见传染病的高发群体。学校是相对人群聚集的场所,学生中尤其是小学生免疫功能水平低,易感性高,传染病易于在学校流行。76第六节 学校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肺结核病 tuberculosis麻疹 Measles水痘 chickenpox流行性腮腺炎 epidemic parotitis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

    33、s第六节 学校常见传染病 (influenza)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春季多见。常突然发生,蔓延迅速,流行过程短。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的密集程度有关。感冒大流行具有周期性,平均每隔1015年爆发一次。病原体为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及其他许多亚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极易变异,常造成爆发和流行。一、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 (1 1)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

    34、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一、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 (2 2)流行特征:)流行特征: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一、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 (3 3)表现:)表现:潜伏期 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临床表现常见两种类型:单纯型流感单纯型流感 病人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流感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性肺炎(肺炎型流感)重型流感病毒性肺炎 轻

    35、型流感病毒肺炎一、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 (1 1)管理传染源:)管理传染源:病人应就地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不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学校流行应进行集体检疫,要健全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2 2)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学校应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教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学习用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一、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 (3 3)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易感者可服用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或病毒唑滴鼻、中草药预防。(4 4)流感疫苗:)流感疫苗:常用亚单位、裂解和灭活疫苗,在疫苗株与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况下均有肯定的预防效果。因病毒易发生变

    36、异而难以对突发变异的流行株有效预防。孕妇、患有发热性疾病、慢性心、肺、肾等疾患及过敏体质者,不宜接种。一、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tuberculosis TB)肺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其中痰中排菌者为传染性肺结核病。肺结核病近几年来有死灰复燃之势,目前结核病仍然是全球传染病第一杀手。结核病被列为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一、常见传染病-肺结核病 我国是全球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2010年全国结核病调查显示疫情存在地区间差异:西部地区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约为中部的1.7倍和东部的2.4倍;农村约

    37、为城镇的1.6倍。无论是活动性、涂阳和菌阳患病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属性和地域属性,西部中部东部。一、常见传染病-肺结核病 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肺结核疫情的地区差异显著;肺结核患者耐药性较为严重,达6.8%;肺结核患者重视程度不够,有症状者就诊比例仅为47%;已发现患者的规则服药率仅59%,服药依从性有待提高;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仅为57%。一、常见传染病-肺结核病 (1 1)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排菌是主要来源。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空气和飞沫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易感人群:人类对结核杆

    38、菌普遍易感。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常易诱发肺结核。一、常见传染病一、常见传染病 -肺结核病 (2 2)肺结核病临床表现:)肺结核病临床表现: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发病缓慢,常有低热、盗汗、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食欲减轻、心烦、失眠、妇女月经失调等表现;还可有慢性咳嗽、咳痰、部位不定的胸部隐痛、咯血等。一、常见传染病-肺结核病 (1)学校积极开展防痨宣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并彻底治疗结核病人;(3)管理好传染源;(4)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病人的消毒隔离;(5)通过预防接种或化学预防保护易感人群一、常见传染病-肺结核病(Measles)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以发热、

    39、呼吸道卡他和遍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麻疹疫苗应用之前,麻疹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儿童生命健康极其严重的传染病之一。WHO已将麻疹列为无脊髓灰质炎地区的下一个要消除的疾病。一、常见传染病-麻疹 麻疹呈全球性感染,发达国家死亡率很低,低于0.05%。近年由于普种疫苗,流行情况己有变化,发病及病后并发症的发生均己明显减少。一、常见传染病-麻疹图8-11 1990-1995年WHO公布的不同地区麻疹发生情况 (1 1)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通过飞沫传播,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膜而致感染。易感

    40、人群: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一、常见传染病-麻疹 (2 2)表现:)表现:分为典型麻疹和非典型麻疹。典型麻疹典型麻疹 潜伏期为721天 病程表现为3个阶段 前驱期: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见于所有病例,起病2天3天第二磨牙的颊粘膜上出现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诊断价值。下脸缘可见充血的红线(stimsons line)。少数病人病初12日在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数小时即退,称为前驱疹。一、常见传染

    41、病-麻疹 (2 2)表现:)表现:分为典型麻疹和非典型麻疹。典型麻疹典型麻疹 出疹期: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皮疹先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园形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病情严重时,皮疹可突然隐退。一、常见传染病-麻疹 (2 2)表现:)表现:分为典型麻疹和非典型麻疹。典型麻疹典型麻疹 恢复期:疹出齐后,体温约12日降至正常。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12周退净。一、常见传染病-麻疹 (2 2)表现:)

    42、表现:分为典型麻疹和非典型麻疹 非典型麻疹非典型麻疹 轻型轻型 多见于对麻疹病毒具有部分免疫力者,如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表现为发热时间短且程度低,皮疹稀疏颜色淡,麻疹黏膜斑不典型或无斑,呼吸道症状较轻等。一般无并发症,病程在1周左右。病后所获免疫力与典型麻疹患者相同。重型重型 见于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继发严重感染者,病死率高。一、常见传染病-麻疹 主要根据麻疹在儿童青少年中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预防、控制和管理。(1 1)管理传染源)管理传染源 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及接收易感儿童入所。一、常见传染病-麻疹 (2 2

    43、)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 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3 3)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 麻疹活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办法;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一、常见传染病-麻疹(varicella,chickenpox)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集体儿童机构、托儿所和幼儿园等容易引起局部流行。一、常见传染病-水痘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

    44、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一、常见传染病-水痘 (1 1)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传染源 水痘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易感人群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病后获得持久免疫,潜伏的带状疱疹病毒,在条件适宜时可诱发带状疱疹。一、常见传染病-水痘 (2 2)表现)表现 潜伏期潜伏期一般1317天 前驱期前驱期小儿全身症状很轻。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纳差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一、常见

    45、传染病-水痘 (2 2)表现)表现 出疹期出疹期 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 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瘢痕。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一、常见传染病-水痘 免疫接种是有效预防水痘的手段。接触病人后35天内注射水痘减毒活疫苗也能阻断水痘的发生。但注意注射疫苗后6周内禁用阿斯匹林,水痘减毒活疫苗禁用于先天或后天免疫缺损者和孕妇。托幼单位和学校晨检应及时发现并及早隔离病人。一、常见传染病-水痘(epide

    46、mic parotitis)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呈散发或流行,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可形成暴发流行。一、常见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全球分布,可呈流行或散发。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周期性流行,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之间。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以飞沫传播为主,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感染。一、常见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 (1 1)流行病学特

    47、征)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传播 易感性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近年成人病例有增加的趋势。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一、常见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 (2 2)表现)表现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前驱症状不重或不明显。起病数小时后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一、常见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 (1 1)管理传染源)管理传染源

    48、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单位的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2 2)被动免疫)被动免疫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3 3)自动免疫)自动免疫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较好,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也可明显降低腮腺炎的发病率。一、常见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viral hepatitis)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目前,病毒性肝炎公认的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 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丙、丁型肝炎易转成慢性,少数可发展

    49、为肝硬化和肝癌。一、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1)(1)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传染源 甲肝:主要传染源是急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乙肝:主要是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全球约有2.15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构成重要的传染源。丙肝:丙肝病人和HCV无症状携带者 戊肝:潜伏期末和急性期的病人一、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1)(1)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经常发生在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地方。乙肝: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为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和接触传播。丙肝:主要通过输血、医源性传播。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一、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

    50、1)(1)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 易感性易感性 甲肝:人类对HAV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极为少见。乙肝:人类对HBV普遍易感,我国的主要易感人群是全体新生儿和未感染者。丙肝:人类对HCV普遍易感。戊肝:人类对HEV普遍易感,戊肝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12年内不易再感染。一、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2 2)表现:)表现:包括潜伏期和发病期。潜伏期:潜伏期:甲肝:潜伏期为26周,一般在30天左右;乙肝:多在2个月以上,有终身携带病毒但不发病者。丙肝:一般在612周;丁肝:312周(与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时潜伏期仅34周);戊肝:平均40天。一、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发病期:发病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儿童少常见病防治-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81832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