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之心 大学 人皆有 不忍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语文课 古诗文 专项 练习 新教材 统编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 知识点汇总大学之道知识点1、 课文详解礼记 两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
2、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
3、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2、 课下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
4、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
5、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得:处事合宜。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3、文言知识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一词多义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
6、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5、赏析: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
7、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
8、、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的人生历程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识点1、 课文详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秦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9、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
10、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2、课下注释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乍:突然、忽然。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要誉:博
11、取名誉。要同“邀”,求。端:开端,起源,源头。我:同“己”。然:同“燃”。保:定,安定。3、文言知识点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古今异义(1)自贼者多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一词多义所以(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是(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事(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特殊句式判断
12、句(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4、赏析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
13、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二、专项练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复习训练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阅卷人一、单选题得分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或分析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动词,使显明“愿无伐善”的“伐”与“自矜功伐”的“伐”意义相同曲肱而枕之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固执:顽固坚持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谦:谦虚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绝学:抛弃学问A.B.C.D.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道:宗旨、原则B.知止而后有定 定:志向坚定不移C.安而后能虑 虑:思虑精详D.虑而后能得 得:心得、收获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14、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之:结构助词,的B.在止于至善 在:介词,在于C.定而后能静 而:连词,表顺承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连词,来,表目的4.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B.先齐其家C.事有始终D.则近道矣阅卷人二、文言文阅读得分5.阅读大学之道,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6.“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大学之道 7.大学之道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8.大学之道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段连用五个“后”有何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15、面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祝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明明德:格物:壹是:(2) .文中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16、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选
17、自孟子公孙丑上(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D.若火之始然 , 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B.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C.孟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信的“不忍人之心”。D.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18、( )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人而不仁,如礼何D.足以保四海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恻隐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所以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
19、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5)翻译句子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11.请赏析下列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句的妙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
20、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 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B.非所以内交
21、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徼”,求取。D.若火之始然 , 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知皆扩而充之矣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
22、支柱。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13.谈谈你对礼记大学之道中“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理解。 阅卷人三、现代文阅读得分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81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