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血常规检查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三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第一节-血常规检查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常用 医学 检查 指标 及其 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一、白细胞计数(WBC)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三、红细胞计数四、血红蛋白五、血小板计数六、红细胞沉积率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一、白细胞计数(WBC)(掌握)(一)简述:白细胞无色有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2岁婴幼儿(5.012.0)109/L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掌握)1.白细胞增多
2、(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严重酷 热、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 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 化学药的急性中毒。2.白细胞减少(1)疾病 主要见于流感、麻疹、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2)用药 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3)特殊感染 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4)其他 放射线、化学品(苯
3、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掌握)大家族 参考范围:成人与儿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0.010.06(1%6%)嗜酸性粒细胞 0.010.05(1%5%)儿童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白细胞有粒无粒中性嗜碱嗜酸淋巴单核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一)中性分叶核
4、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主要的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掌握)(1)急性、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可10.0109/L;重度感染可20.0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农药)。(3)出血和其他疾病
5、 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掌握)(1)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2)中毒: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含碳化合物,如苯酚、醇、醚,石油、天然气、棉花、染料、化纤、天然和合成药物等)、放射线损伤。(3)用药:抗肿瘤药、苯二氮(艹卓)类镇静药、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
6、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有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过敏反应)或细菌。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掌握)(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3)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4)用药 应用罗沙替丁、咪达普利,或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 孢呋辛钠、头孢哌酮等抗生素等。第三章
7、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掌握)(1)疾病或创伤 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2)用药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皮质素、坎地沙坦、甲基 多巴等。伤寒、副伤寒:嗜酸性、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三)嗜碱性粒细胞 无吞噬功能,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为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应中与IgG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合了IgG 的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
8、应。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掌握)(1)疾病 慢性粒细胞(增多)白血病,可达10%以上;或淋 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骨 髓纤维化或转移癌。(2)创伤及中毒 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 后也可见增多。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掌握)(1)疾病 速发型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2)用药 见于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四)淋巴细胞 参与体液免疫。1.淋巴细胞增多(掌握)(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
9、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 传染病的恢复期。(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 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 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3)其他 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2.淋巴细胞减少(掌握)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 减少。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五)单核细胞 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转化为巨噬细胞,除了能吞噬一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的红细胞、细胞
10、内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外,尚可通过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 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增多(掌握):(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如结核、伤寒、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2)血液病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淋巴细胞增多)。(3)其他疾病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三、红细胞计数(RBC)(掌握)(一)简述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A: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的同时运输二氧化碳;B: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C: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
11、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参考范围:男性(4.095.74)1012L 女性(3.685.74)1012L新生儿(6.07.0)1012L 儿童(4.04.5)1012L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1.红细胞增多(掌握)(1)相对性增多 连续性呕吐、反复腹泻、排汗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 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为一种暂时的现象。(2)绝对性增多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 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
12、、肺气肿、高山病和 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2.红细胞减少(掌握)(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 不足均可致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
13、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四、血红蛋白(Hb)(掌握)(一)简述 “血色素”,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亚血红素=结合蛋白质,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可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临床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症和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意义与红细胞相同。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红细胞减少程度;巨幼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减少程度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参考范围:男性131172g/L女性113-151g/L儿童120-140g/L新生儿180190g/L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临床
14、意义 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1.血红蛋白量增多(掌握)(1)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 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2)创伤 大量失水、严重烧伤。(3)用药 应用对氨基水杨酸钠、伯氨喹、维生素K、硝酸甘油等。2.血红蛋白量减少(掌握)(1)出血 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2)其他疾病 A: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红细胞减少程度:见于缺铁性贫血,由慢性和反复性出血 引起,如胃溃疡、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B: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见于大细
15、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 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五、血小板计数(PLT)(一)简述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浆脱落而来,每天产生的量相当于每升血液中增加35109个,其寿命仅有714d。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有: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计数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参考范围:(熟悉)儿童、新生儿、男性(100300)109/L女性(1
16、01320)109/L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1.血小板减少(1)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 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2)破坏过多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3)分布异常 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4)其他疾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 (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 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
17、癜)。(5)用药 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如氯霉素、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抗血小板 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抗凝血药肝素钠、依诺肝素、磺达肝癸钠 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磺胺药、细胞毒性药亦可 引起血小板减少。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2.血小板增多(1)疾病 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2)创伤 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六、红
18、细胞沉降率(ESR)(一)简述 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红细胞的密度大于血浆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向下的沉力。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参考范围:Westergren 法(熟悉)男性015mmh女性020mmh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1.1.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生理性增快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 周内);而病理性增快见于:(1)炎症风湿病(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炎症)、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2)组织损
19、伤及坏死心肌梗死发病后1 周可见血沉增快,并持续23 周,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较大的手术或创伤可致血沉加速,多于23 周恢复正常。(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炎、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球蛋白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2.2.病理性减慢病理性减慢 主要见于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时,如相对性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晚期。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共十三项指标)尿液检查目的:A泌尿系统首选 B血液及代谢疾病 C职业病
20、D药物安全性监测一、尿液酸碱度(一)简述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晨尿pH 5.56.5随机尿pH 4.58.0(二)临床意义(熟悉)1.尿酸碱度增高(偏碱性)(1)疾病 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高钾血症、感染性膀胱炎、长期呕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石症、肾小管性酸中毒。(2)用药 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乳酸钠、氨丁三醇等,使尿液pH 值增高。2.尿酸碱度降低(偏酸性)(1)疾病 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尿酸盐和胱氨酸结石、尿路结核、肾炎、失钾性的代谢性碱中毒、严重腹泻及饥饿状态。(2)用药 应用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氯化铵等,使尿液pH值降低 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
21、意义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二、尿比重(SG)(无)(一)简述 尿比重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尿液中溶解物质(尿素、氯化钠)的浓度,其中尿素主要反映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氯化钠反映盐的含量。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成人晨尿1.0151.025 成人随机尿1.0031.030(一般为1.0101.025)新生儿1.0021.004(二)临床意义1.尿比重增高 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糖尿病、蛋白尿、高热、休克、腹水、周围循环衰竭、泌尿系统梗阻、妊娠中毒症或脱水等。2.尿比重降低 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损害性疾病、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尿毒症多尿期、结缔组织病、尿崩症、蛋白质营养不良、恶性高
22、血压、低钙血症,以及肾性或原发性、先天性或获得性肾小管功能异常等。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三、尿蛋白 PRO(一)简述 正常人24 小时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极微,应用一般定性方法常检测不出。但当人体肾脏的肾小球通透能力亢进(肾炎)或血浆中低分子蛋白质过多时,蛋白质进入尿液中,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便会出现蛋白尿。此外,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也会产生蛋白尿。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定量 100mgL 150mg24h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熟悉)1.生理性蛋白尿 由剧烈运动、发热
23、、低温刺激、精神紧张导致,或妊娠期妇女也会有轻微蛋白尿。2.病理性蛋白尿(1)肾小球性蛋白尿 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肿瘤、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动脉硬化、肾静脉血栓形成、心功能不全等。尿蛋白通常3g24h,但也可达到组织利用的速度,则血液中酮体增加出现酮血症。参考范围:定性阴性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二)临床意义(熟悉)尿酮体增高多见于:l(1)非糖尿病酮尿 婴儿、儿童急性发热,伴随呕吐、腹泻中毒,常出现酮尿;新生儿有严重酮症酸中毒应疑为遗传性代谢性疾病;也可见于寒冷、剧烈运动后紧张状态、妊娠期、低糖性
24、食物、禁食、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恶病质、麻醉后、糖原累积病、活动性肢端肥大症及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分泌过度等。另外,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等疾病及三氯甲烷、乙醚、磷中毒也可见尿酮体阳性反应。l(2)糖尿病酮尿:提示糖尿病尚未控制或未曾治疗,持续出现酮尿提示有酮症酸中毒,尿液中排出大量酮体,常早于血液中酮体的升高。严重糖尿病酮症时,尿液中酮体可达6g24h。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十一、尿肌酐(一)简述 是体内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脱水缩合物。由于肌酸经非酶促反应脱水生成肌 酐后可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滤出,肾小管不重吸收,排泌至尿液中,人体每日的肌酐排
25、出量较 为恒定。参考范围:碱性苦味酸法男性8.817.6mmol24h女性7.0-15.8mmol24h儿童8.813.2mmol24h(二)临床意义(熟悉)1.尿肌酐病理性增加(1)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 肢端肥大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2)消耗性疾病 伤寒、斑疹伤寒、破伤风等。2.尿肌酐病理性减少(1)疾病严重进行性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贫血、瘫痪、进行性肾病、硬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2)其他碱中毒、肾衰竭等。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十二、尿尿酸(一)简述尿酸为体内嘌呤类代谢分解产物,人体尿酸来自体内细胞核蛋白分解代谢(内源性占80%)和食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