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新药 安全性 评价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技术与方法技术与方法 毒理学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药物毒理学 新药安全性评价新药安全性评价中药新药急性毒性试验中药新药急性毒性试验中药新药长期毒性试验中药新药长期毒性试验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试验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试验中药注射剂过敏、刺激、溶血性试验中药注射剂过敏、刺激、溶血性试验其他其他中药新药注册分类中药新药注册分类 1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2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3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新的中药材代用品。4
2、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5.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50以以上。上。6.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6.16.1中药复方制剂;中药复方制剂;6.2
3、 6.2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天然药物复方制剂;6.3 6.3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7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8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9 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药品属性三原则药品属性三原则 安全性安全性 有效性有效性 质量稳定可控质量稳定可控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综述资料综述资料 1、药品名称。2、证明性文件。3、立题目的
4、与依据。4、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5、药品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及最新参考文献。6、包装、标签设计样稿。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药学研究资料药学研究资料 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8、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9、药材生态环境、生长特征、形态描述、或培植(培育)技术、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 10、药材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药品标准物质及有关资料。11、提供植、矿物标本,植物标本应当包括花、果实、种子等。12、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药学研究资料药学研究资料 13、确证化学结构或组分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5、14、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15、药品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药品标准物质及有关资料。16、样品检验报告书。17、药物稳定性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18、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量标准。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药理毒理研究药理毒理研究 1919、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2020、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2121、一般药理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一般药理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2222、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2323、长期毒性试验资料及文
6、献资料。、长期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2424、过敏性(局部、全身和光敏毒性)、溶血性和局部(血管、皮肤、粘、过敏性(局部、全身和光敏毒性)、溶血性和局部(血管、皮肤、粘膜、肌肉等)刺激性、依赖性等主要与局部、全身给药相关的特殊安全性膜、肌肉等)刺激性、依赖性等主要与局部、全身给药相关的特殊安全性试验资料和文献资料。试验资料和文献资料。2525、致突变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致突变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2626、生殖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生殖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2727、致癌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致癌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2828、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资料及文
7、献资料 。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中药、天然药物申报资料:临床试验资料临床试验资料 29、临床试验资料综述。30、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31、临床研究者手册。32、知情同意书样稿、伦理委员会批准件。33、临床试验报告。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单次或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单次或2424小时内多次接受一定剂量小时内多次接受一定剂量的受试物,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毒性反应。的受试物,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毒性反应。急性毒性试验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主要包括:l 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LD50)试验)试验 l 最大给药量试验最大给药量试验l 最大耐受量试验最大耐受量试验l 近似致死剂量试验近似致死剂量试
8、验一、中药新药急性毒性试验一、中药新药急性毒性试验 定性观察:定性观察: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外观、行为、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动物异常反应的症状、起始时间、分泌物、排泄物、动物异常反应的症状、起始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可逆以及动物死亡情况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可逆以及动物死亡情况 定量指标:定量指标: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LD50)近似致死剂量(近似致死剂量(ALDALD)最大耐受量(最大耐受量(MTDMTD)最大给药量最大给药量实验方法与结果实验方法与结果受试物受试物 受试物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受试物采用制备工艺稳
9、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中试样品中试样品,注明名称、提供单位、批号、性状、含量、剂,注明名称、提供单位、批号、性状、含量、剂型、配制方法、保存条件等。型、配制方法、保存条件等。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若由于给药容积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若由于给药容积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试验动物试验动物 1 1,5 5类药至少必须用类药至少必须用2 2种动物(啮齿和非啮齿)种动物(啮齿和非啮齿)一般采用啮齿类和一般采用啮齿类和/或非啮齿类动物,雌雄各半,所用动物或非啮齿类动物,雌雄各半,所用动物应符合国家有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要
10、求。应符合国家有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要求。如临床为单性别用药,可采用相对应的单一性别的动物。如临床为单性别用药,可采用相对应的单一性别的动物。如受试物拟用于儿童,建议考虑采用幼年动物。如受试物拟用于儿童,建议考虑采用幼年动物。中毒反应或死亡率与动物的性别有明显相关时,应选择性中毒反应或死亡率与动物的性别有明显相关时,应选择性别敏感的动物进行复试。别敏感的动物进行复试。试验分组试验分组 按性别、体重采用分区随机法分组按性别、体重采用分区随机法分组 除受试物不同剂量组外,还应设空白除受试物不同剂量组外,还应设空白(和和/或阴性或阴性)对照组。对照组。充分对照充分对照给药途径给药途径须与临床拟给
11、药途径一致,若不同应充分说明理由;根据新药研究技须与临床拟给药途径一致,若不同应充分说明理由;根据新药研究技术指南,需要进行两种给药途径试验的受试物,如临床为非血管内给术指南,需要进行两种给药途径试验的受试物,如临床为非血管内给药,另一给药途径采用静脉给药方式;如果因为制剂等原因不能采用药,另一给药途径采用静脉给药方式;如果因为制剂等原因不能采用静脉给药,应充分说明理由。静脉给药,应充分说明理由。给药容量给药容量 经口给药前动物禁食不禁水过夜,大鼠给药容量每次一般经口给药前动物禁食不禁水过夜,大鼠给药容量每次一般不超过不超过20ml/kg20ml/kg,小鼠每次一般不超过,小鼠每次一般不超过4
12、0ml/kg40ml/kg。观察期限观察期限一般观察一般观察1414天,如观察时间不足天,如观察时间不足1414天,应充分说明理由。天,应充分说明理由。观察指标观察指标 应定期记录动物的体重及耗食量。如有异常情况,应跟踪应定期记录动物的体重及耗食量。如有异常情况,应跟踪观察。观察。给药当天,尤其是给药后给药当天,尤其是给药后4h4h内应严密观察记录,然后每天内应严密观察记录,然后每天上、下午各观察上、下午各观察1 1次,连续次,连续1414天,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天,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动物异常反应的症状、起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动物异常反应的症状、起
13、始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可逆以及动物死亡情始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可逆以及动物死亡情况。况。剖检: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尸检,其他动物在观察期结束剖检: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尸检,其他动物在观察期结束后后(给药第给药第1515天天),进行大体解剖,记录病变情况,当发现,进行大体解剖,记录病变情况,当发现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则须进行病理检查并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则须进行病理检查并记录。记录。半数致死量的测定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剂量设定:根据预试结果所获得的剂量设定:根据预试结果所获得的0 0和和100100致死量范围致死量范围内选用几个剂量进行试验,分内选用几个剂量
14、进行试验,分4 46 6个剂量组,组距设计一个剂量组,组距设计一般为般为0.650.650.850.85。用用BlissBliss的方法求出的方法求出LD50LD50值及值及95%95%的可信区间的可信区间,各剂量组的,各剂量组的死亡率。若毒性反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应求出不同性别死亡率。若毒性反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应求出不同性别的的LD50LD50。详细报告试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中毒表现及致死。详细报告试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中毒表现及致死症状,综合评价受试物毒性大小。症状,综合评价受试物毒性大小。最大耐受量的测定最大耐受量的测定o 剂量设定:根据预试结果在动物死亡的剂量剂量设定:根据预试结果在动物
15、死亡的剂量下按等比级数设剂量组,可分下按等比级数设剂量组,可分2 25 5个剂量组,个剂量组,组距设计一般为组距设计一般为0.650.650.850.85。最大剂量应有。最大剂量应有动物死亡,死亡率小于动物死亡,死亡率小于5050。o 详细报告试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异常表现及详细报告试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异常表现及致死症状,计算出动物总给予药量致死症状,计算出动物总给予药量g/kgg/kg(或(或以含生药量以含生药量g/kgg/kg表示),即动物的最大耐受表示),即动物的最大耐受量,评价受试物毒性情况。量,评价受试物毒性情况。最大给药量的测定最大给药量的测定 剂量设定:以允许并合理的最大浓度、最大
16、容量单剂量设定:以允许并合理的最大浓度、最大容量单次或一日内次或一日内2 23 3次给予动物。次给予动物。体重:雌雄分别进行组间比较。体重:雌雄分别进行组间比较。详细报告试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异常表现,计算出详细报告试验过程中动物出现的异常表现,计算出动物总给药量动物总给药量g/kgg/kg(或以含生药量(或以含生药量g/kgg/kg表示),即表示),即动物的最大给药量,推算出相当于临床拟用药量的动物的最大给药量,推算出相当于临床拟用药量的倍数,评价受试物毒性大小。倍数,评价受试物毒性大小。犬急性毒性试验犬急性毒性试验(近似致死剂量法)近似致死剂量法)动物试验前隔夜禁食不禁水,根据小动物毒性实验
17、,参照药物临床实验动物试验前隔夜禁食不禁水,根据小动物毒性实验,参照药物临床实验治疗使用量,估计可能引起毒性反应和死亡的剂量范围,按治疗使用量,估计可能引起毒性反应和死亡的剂量范围,按50%50%递增法,递增法,设计出含设计出含10-2010-20个剂量序列表。个剂量序列表。以最大给药剂量预实验一条犬,根据情况完成下列步骤:以最大给药剂量预实验一条犬,根据情况完成下列步骤:若出现死亡或明显毒性反应,由剂量序列表中找出可能的致死剂量范围,若出现死亡或明显毒性反应,由剂量序列表中找出可能的致死剂量范围,在此范围内,每间隔一个剂量染毒一只动物,测出最低致死剂量和最高在此范围内,每间隔一个剂量染毒一只
18、动物,测出最低致死剂量和最高非致死剂量,然后用两者之间的剂量染毒一只动物,则此剂量即为近似非致死剂量,然后用两者之间的剂量染毒一只动物,则此剂量即为近似致死剂量。致死剂量。若没有死亡或没有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则按照最大给药剂量实验放样若没有死亡或没有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则按照最大给药剂量实验放样观察药物的可能毒性反应。观察药物的可能毒性反应。同时平行实验作为对照组。同时平行实验作为对照组。检测指标检测指标常规观察常规观察 1 1 中毒表现:犬给药后密切观察中毒表现:犬给药后密切观察4 4个小时。此后每天上、下午各观个小时。此后每天上、下午各观察一次,连续观察察一次,连续观察1414天。观察动物
19、的体重变化、饮食、行为、分泌物、天。观察动物的体重变化、饮食、行为、分泌物、排泄物等,并记录中毒死亡时间,中毒反应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恢复排泄物等,并记录中毒死亡时间,中毒反应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恢复期是否可逆,动物最短死亡时间,最长死亡时间,平均死亡时间等,报期是否可逆,动物最短死亡时间,最长死亡时间,平均死亡时间等,报告近似致死剂量和最大耐受剂量。告近似致死剂量和最大耐受剂量。2 2 剖剖 检:动物死亡应及时剖检,其他动物在观察期结束后进检:动物死亡应及时剖检,其他动物在观察期结束后进行大体解剖,记录病变情况,主要观察心脏、肺脏、肾脏、肝脏、脾脏、行大体解剖,记录病变情况,主要观察心脏、肺
20、脏、肾脏、肝脏、脾脏、胃肠道等内脏,观察是否有出血点、水肿等异常情况,并作书面记录。胃肠道等内脏,观察是否有出血点、水肿等异常情况,并作书面记录。当发现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须进行病理检查。当发现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须进行病理检查。对于创新药物,还可进行以下指标检测(体重、摄食量、体温、心电图对于创新药物,还可进行以下指标检测(体重、摄食量、体温、心电图等指标可酌情增加等指标可酌情增加1 12 2次检测)。次检测)。二、中药新药长期毒性试验二、中药新药长期毒性试验 对动物反复多次连续给药的毒性试验对动物反复多次连续给药的毒性试验 试验的目的试验的目的 1 1、反复多次给药
21、的情况下,实验动物、反复多次给药的情况下,实验动物 出现的毒性反应、量效关系、主要的靶器官、损出现的毒性反应、量效关系、主要的靶器官、损害程度及其可逆性。害程度及其可逆性。2 2、获得反复给药情况下,实验动物能、获得反复给药情况下,实验动物能 耐受的剂量范围及无毒性反应的安全范围。耐受的剂量范围及无毒性反应的安全范围。一般药物的长期毒性研究给药期限表一般药物的长期毒性研究给药期限表药物临床疗程大鼠长期毒性研究给药期限可以支持的临床研究阶段单次2周、期2周1个月、期2周*1个月期1个月1个月期3个月期3个月3个月期6个月期6个月6个月期6个月期6个月6个月期6个月期动动 物物 SPFSPF级级S
22、DSD或或WistarWistar健康大鼠,一般每组健康大鼠,一般每组10103030只(若药物毒只(若药物毒性大,或试验周期为性大,或试验周期为6 6个月,每组应增加个月,每组应增加1010只动物),只动物),6 69 9周龄,动物体重差异应在平均体重的周龄,动物体重差异应在平均体重的20%20%之内,应有动物之内,应有动物质量合格证书。质量合格证书。试验周期试验周期3 3个月以上可选个月以上可选5 56 6周龄大鼠。周龄大鼠。每组雌雄各半,雌性应未孕。如临床为单性别用药,应采每组雌雄各半,雌性应未孕。如临床为单性别用药,应采用相应的单一性别的动物。用相应的单一性别的动物。饲养管理饲养管理
23、饲料应有合格证,写明供应单位、批号、检测报告等。饲料应有合格证,写明供应单位、批号、检测报告等。动物饲养应在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动物房内进行。动物饲养应在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动物房内进行。大鼠每笼不宜超过大鼠每笼不宜超过5 5只,雌雄分笼饲养。只,雌雄分笼饲养。试验前适应性饲养,一般观察试验前适应性饲养,一般观察5 57 7天,应作好观察记录。天,应作好观察记录。受试物受试物 受试物一般为中试样品,应和药效、一般药理、急性毒性、受试物一般为中试样品,应和药效、一般药理、急性毒性、药代动力学研究用药有相同的质量标准。如果由于给药容药代动力学研究用药有相同的质量标准。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
24、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应有受试物名称或代号、提供单位、批号、保存条件、使应有受试物名称或代号、提供单位、批号、保存条件、使用注意事项等。用注意事项等。溶媒或赋形剂要注明批号、提供单位等。溶媒或赋形剂要注明批号、提供单位等。分分 组组一般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则给予相应的溶媒一般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则给予相应的溶媒或赋形剂;若溶媒或赋形剂有毒性,则应增设空白对照组(蒸馏或赋形剂;若溶媒或赋形剂有毒性,则应增设空白对照组(蒸馏水)。水)。给给 药药1 1 给药途径给药途径1.1 1.1 一般要求与临床给药途径一致,
25、若不同则充分说明理由。一般要求与临床给药途径一致,若不同则充分说明理由。1.2 1.2 口服可采用直接灌胃给药。口服可采用直接灌胃给药。1.3 1.3 临床静脉注射的药物采用静脉注射给药,特殊情况另作说明。临床静脉注射的药物采用静脉注射给药,特殊情况另作说明。大鼠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大鼠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 低剂量原则上应高于动物药效学试验的等效剂低剂量原则上应高于动物药效学试验的等效剂量或预期的临床治疗剂量的等效剂量。高剂量量或预期的临床治疗剂量的等效剂量。高剂量原则上应使动物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甚至可原则上应使动物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甚至可引起少数动物死亡。高、低剂量组之间应再设引起少数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