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医学之病因培训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3815100
  • 上传时间:2022-10-15
  • 格式:PPT
  • 页数:47
  • 大小:1.1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学之病因培训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学 病因 培训 课件
    资源描述:

    1、中医学之病因中医学之病因第四章第四章.病因(病因(Etiology)病因病因: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引起: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称致病因素致病因素,病邪病邪,病原病原。“阴平阳秘阴平阳秘”或或“阴阳协调阴阳协调”“阴阳失调阴阳失调”病因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病因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辨证求因辨证求因”或或“审证求因审证求因”2中医学之病因 病因,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病因,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医学源流论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病同因别论(清(清徐灵胎)徐灵胎)说: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谓之因

    2、。”具体分类:具体分类:外感病因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六淫、疠气;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病理七情、饮食、劳逸;病理 产物水湿、痰饮、瘀血、产物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等;结石等;其他病因其他病因外伤、诸虫、药邪、针外伤、诸虫、药邪、针 害、医过、先天因素等。害、医过、先天因素等。3中医学之病因历史沿革历史沿革:1.“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素问调经论调经论2.“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3、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尽。”汉代汉代 张仲景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4中医学之病因3.“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晋代晋代 陶弘景陶弘景肘后百一方肘后百一方三因论三因论4.“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舍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舍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

    4、,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缢溺等,有悖常理,为不内外附着、畏压缢溺等,有悖常理,为不内外因。因。”宋代宋代 陈无铎陈无铎“三因学说三因学说”5中医学之病因一一.外感致病因素:外感致病因素: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而发病的病邪,包括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而发病的病邪,包括六淫、疠(戾)气。六淫、疠(戾)气。(一)(一).六淫:六淫:概述:概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是自然界六种

    5、不同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素问素问宝命全形论宝命全形论说: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六淫:即风、寒、暑、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过剧的暴冷、暴热、急风、骤雨等),超过化过于急骤(如过剧的暴冷、暴热、急风、骤雨等),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

    6、人体的适应能力或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便称为“六淫六淫”。淫,有太过、不正和侵淫的意思。由于六。淫,有太过、不正和侵淫的意思。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六邪”。6中医学之病因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证说:说:“夫人禀五常夫人禀五常(即五行即五行),因,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若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

    7、邪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中人多死。”7中医学之病因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的特点: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的特点:1.外感性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入侵多从肌表、口鼻入侵2.季节性季节性:多与时令气候有关多与时令气候有关3.地域性地域性:多与居处地域有关多与居处地域有关4.环境性环境性:多与居处环境有关多与居处环境有关5.相兼性相兼性:既可单独亦可相兼致病既可单独亦可相兼致病6.转化性转化性:发病中病证性质可以转化发病中病证性质可以转化8中医学之病因 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因为六淫之邪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因为六淫之邪外感,而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感,而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

    8、生的化风化风、化寒化寒、化湿化湿、化燥化燥、化热化热、化火化火等病理反等病理反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和症候相类似,但其致病等六淫致病特点和症候相类似,但其致病原因,不是外来之邪,乃是原因,不是外来之邪,乃是机体内在的病机体内在的病理状态理状态,为区别于外感六淫,故又称其为,为区别于外感六淫,故又称其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即,即内风内风、内寒内寒、内湿内湿、内内燥燥、内火(内热)内火(内热)等。等。9中医学之病因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风:风是春天的主气。风是春天的主气。风邪外袭多从皮毛肌腠而入,是风邪

    9、外袭多从皮毛肌腠而入,是外感发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外感发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其它病邪致病的先导,故素,常为其它病邪致病的先导,故称为称为“六淫之首六淫之首”。内风,即内风,即“风气内动风气内动”。10中医学之病因(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风,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气液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气液外泄,出现汗出、恶风。外泄,出现汗出、恶风。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

    10、开泄,出现恶风寒、头痛、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恶风寒、头痛、发热、咳嗽、鼻塞、流涕、项背痛等症状。发热、咳嗽、鼻塞、流涕、项背痛等症状。“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素问太阴阳明论太阴阳明论11中医学之病因(2)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常病位无定处、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常病位无定处、游走不定。游走不定。行痹行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化无常的特性而言。变化无常的特性而言。风疹(荨麻疹)风疹(荨麻疹)12中医学之病因(3)风性主动:)风性主动:动:指动摇不定

    11、。动:指动摇不定。头晕目眩、抽搐头晕目眩、抽搐(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变化最多、最快,故风邪致病变化最多、最快,故医方考医方考中风方中风方论论说:说:“风者,百病之长,得天之象,故其发也风者,百病之长,得天之象,故其发也暴。暴。”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素问素问骨空论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素问风论风论

    12、:“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百病之长也。”13中医学之病因.寒:寒:寒为冬天的主气。寒为冬天的主气。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指寒邪外袭,其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外寒指寒邪外袭,其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称为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伤寒”;寒邪直中脏腑,称为寒邪直中脏腑,称为“中寒中寒”或或“寒邪直中寒邪直中”。内寒则是指寒从内生而言,是机体阳气不足,失内寒则是指寒从内生而言,是机体阳气不足,失 去温煦的病理反映。去温煦的病理反映。14中医学之病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寒为阴气盛的表现,

    13、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阴盛则寒盛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故又说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故又说“阴胜阴胜则阳病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出现恶寒无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症;汗、头痛身疼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四肢不温等症;呕吐腹泻、四肢不温等症;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

    14、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细等症。15中医学之病因()寒性凝滞:()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阻,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正如偏盛,阳气受损,则正如素问素问举痛论举痛论所说: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气血阻滞不

    15、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见疼痛症状。“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素问痹论痹论16中医学之病因()寒主收引:()寒主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引起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引起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寒则气收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素问素问举痛论举痛论()寒性清澈:()寒性清澈:临床出现分泌物或

    16、排泄物较清稀、澄澈清临床出现分泌物或排泄物较清稀、澄澈清冷,均属寒象。冷,均属寒象。“诸病水液,澄切清冷,皆属于寒诸病水液,澄切清冷,皆属于寒”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17中医学之病因.暑:暑:暑为夏天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暑为夏天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其在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其性为暑”素素问问五运行大论五运行大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素问 热论热论。暑邪致病,轻者为暑邪致病,轻者为“伤暑伤暑”,重者为,重者为“中暑中暑”。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

    17、说。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18中医学之病因附: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春春 雨雨 惊惊 春春 清清 谷谷 天,天,立春立春 雨水雨水 惊蛰惊蛰 春分春分 清明清明 谷雨谷雨夏夏 满满 芒芒 夏夏 暑暑 相相 连,连,立夏立夏 小满小满 芒种芒种 夏至夏至 小暑小暑 大暑大暑秋秋 处处 露露 秋秋 寒寒 霜霜 降,降,立秋立秋 处暑处暑 白露白露 秋分秋分 寒露寒露 霜降霜降冬冬 雪雪 雪雪 冬冬 小小 大大 寒。寒。立冬立冬 小雪小雪 大雪大雪 冬至冬至 小寒小寒 大寒大寒19中医学之病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暑为夏季火

    18、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头痛、面红目赤、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心烦、头痛、面红目赤、烦渴、汗出、脉洪大等,是为是为“伤暑伤暑”。()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易升易散,故暑邪侵犯人体,多暑为阳邪,阳易升易散,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暑热扰神,则心烦闷伤津液。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暑热扰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乱而不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冷汗自出,手足厥冷,

    19、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冷汗自出,手足厥冷,是为是为“中暑中暑”。20中医学之病因(3 3)暑多挟湿:)暑多挟湿: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而不爽等湿阻症状。大便溏泄而不爽等湿阻症状。21中医学之病因4.4.湿:湿:湿为长夏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阳湿为长夏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水气上腾,

    20、潮湿充斥,故为一年之热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故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湿邪为病,亦有外湿、内湿之分:湿邪为病,亦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水中作业、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水中作业、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致;内湿内湿是指湿从内生而言,是由于脾是指湿从内生而言,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22中医学之病因(1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性重浊,其性类

    21、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损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损伤阳气,阻碍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伤阳气,阻碍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络阻滞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便不爽等症。又因脾为阴土,为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又因脾为阴土,为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性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外袭,留滞体内,最易性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外袭,留滞体内,最易阻遏脾阳,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阻遏脾阳,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泛于皮肤,发为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泛于皮肤,发为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证。故有证。故

    22、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胜则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濡泄,甚则水闭胕肿”之说。之说。23中医学之病因()湿性重浊:()湿性重浊:“重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即沉重、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肌肤不仁,关节重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肌肤不仁,关节重着等症状。着等症状。“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因于湿,首如因于湿,首如裹裹”。“浊浊”:即秽浊不清。多指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即秽浊不清。多指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而言。面垢眵多、苔厚腻、泻下臭秽或脓血、湿疹破溃等。而言。面垢眵多、苔厚腻、

    23、泻下臭秽或脓血、湿疹破溃等。()湿性粘滞:()湿性粘滞:“粘粘”,即粘腻;,即粘腻;“滞滞”,即停滞。,即停滞。一是指症候:粘滞不爽,二是指病程:病程缠绵。一是指症候:粘滞不爽,二是指病程:病程缠绵。(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的特性。湿邪致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的特性。湿邪致病每易伤及人体下部。水肿以下肢多见,病每易伤及人体下部。水肿以下肢多见,“伤于暑者,下伤于暑者,下先受之先受之”24中医学之病因.燥:燥:燥为秋天的主气,又称燥为秋天的主气,又称“秋燥秋燥”。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尚有夏热

    24、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初秋尚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燥病证;体,则多见温燥病证;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而侵犯人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而侵犯人体,故多见凉燥病证。体,故多见凉燥病证。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又称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又称“津亏津亏”或或“津伤化燥津伤化燥”。25中医学之病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可见口

    25、鼻干燥、咽干口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舌上少津、毛发不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舌上少津、毛发不荣、干咳少痰、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故荣、干咳少痰、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故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说:说:“燥胜则干燥胜则干”。如燥而偏热,症见头痛身热、咽痛声嘶、如燥而偏热,症见头痛身热、咽痛声嘶、痰中带血、舌红痰中带血、舌红“温燥温燥”;如燥而偏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如燥而偏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而干舌苔薄而干“凉燥凉燥”。26中医学之病因(2)燥易伤肺:)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与

    26、外界大气相通;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 降功能,从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而出现干咳少痰或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咽干而痛、呼吸不利、喘息胸痛等症。咽干而痛、呼吸不利、喘息胸痛等症。“天气通于肺天气通于肺”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27中医学之病因.火(热):火(热):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二者均为阳盛所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二者均为阳盛所生,程度不同,性质则一,故火与热常并称。生,程度不同,性质则一,故火与

    27、热常并称。火热为病亦有内外之分:火热为病亦有内外之分:外感外感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之侵袭,且风、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之侵袭,且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郁而化热成火,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郁而化热成火,故有故有“五气皆能化火五气皆能化火”之说。这些为外火,也均属实之说。这些为外火,也均属实火。火。内生内生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朱丹溪说:成。朱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气有余便是火”。另外,精神刺激。另外,精神刺激(即(即“五志过极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皆可以化火,故),在一定条件下皆可以化火,故又有又有“五志皆能化火五志皆能化火

    28、”之说。内火有虚实之分。之说。内火有虚实之分。28中医学之病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说:说:“阳盛则热阳盛则热”。火热为阳盛所生,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火热为阳盛所生,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升腾上炎,故谓火性炎上。燔灼焚焰,升腾上炎,故谓火性炎上。因此,火热伤人,多见壮热、恶热、烦渴、汗出、因此,火热伤人,多见壮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脉洪数等症。()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扰心神:其性炎上心神不宁:心烦失眠其性炎上心神不宁:心烦失眠蒙蔽心窍、扰乱神明:狂躁妄动、蒙蔽心窍、扰乱神明:狂躁妄动、神昏谵语

    29、神昏谵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29中医学之病因()火(热)耗气伤津:()火(热)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证见: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阴津耗伤。证见: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壮火食气壮火食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伤津,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火热伤津,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动,称为“热极生风热极生风”。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迫血妄行,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导致各种出

    30、血。30中医学之病因()火(热)易致肿疡:()火(热)易致肿疡:若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若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可发为痈肿疮疡。腐蚀血肉可发为痈肿疮疡。“大热不止,热胜而肉腐,肉腐则为大热不止,热胜而肉腐,肉腐则为脓,脓,故命曰痈。故命曰痈。”灵枢灵枢痈疽痈疽“痈疽原是火毒生痈疽原是火毒生”医宗金鉴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痈疽总论歌31中医学之病因(二)疠气:(二)疠气:概述:概述:疠气:又称瘟疫、疫毒、疫气、疫疠、疠气:又称瘟疫、疫毒、疫气、疫疠、异气、戾气、毒气、泪气、乖戾之气,是一异气、戾气、毒气、泪气、乖戾之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疫疠致病

    31、,具有发病急骤、病情险恶、疫疠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险恶、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32中医学之病因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气候因素:气候因素:.环境与饮食因素:环境与饮食因素:.预防措施因素:预防措施因素:.社会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34中医学之病因二二.内伤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一)七情:即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即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32、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七情致病不是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七情致病不是从口鼻、皮毛而入,而是直接影响内脏,故又称从口鼻、皮毛而入,而是直接影响内脏,故又称“内伤七情内伤七情”,属内伤病因。,属内伤病因。五志:怒五志:怒(肝肝)、喜、喜(心心)、思、思(脾脾)、悲悲(肺肺)、恐、恐(肾肾)35中医学之病因 七情致病的条件七情致病的条件突然、强烈或持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机体

    33、的生超过了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与耐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受能力36中医学之病因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五脏:直接伤及五脏:怒伤肝,喜伤心,忧思伤脾,悲伤肺,怒伤肝,喜伤心,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惊恐伤肾。.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惊则气乱,乱,思则气结。思则气结。”素问素问举痛论举痛论.影响病情转归:影响病情转归:37中医学之病因(二)饮食失宜:(二)饮食失宜: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但是饮食

    34、失宜、饮食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但是饮食失宜、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的原因。不洁或饮食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的原因。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38中医学之病因.饮食不节:饮食不节:过饥:气血生化乏源过饥:气血生化乏源 过饱:饮食停滞、损伤脾胃过饱:饮食停滞、损伤脾胃 食无定时:气机升降失常、六腑传化失序食无定时:气机升降失常、六腑传化失序.饮食不洁:饮食不洁:胃肠道疾病、寄生虫病胃肠道疾

    35、病、寄生虫病.饮食偏嗜:饮食偏嗜:寒热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五味偏嗜:种类偏嗜:种类偏嗜:39中医学之病因(三)劳逸失度:(三)劳逸失度:.过劳:过劳:()劳力过度:()劳力过度:“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素问宣明五气篇宣明五气篇()劳神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房劳过度:.过逸:过逸:40中医学之病因三三.其他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一)(一).痰饮:痰饮:(二)(二).瘀血:瘀血:(三)(三).结石:结石:41中医学之病因(一)痰饮:(一)痰饮:.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痰和饮合称为痰饮,但又有

    36、区别。就其形质而言,痰和饮合称为痰饮,但又有区别。就其形质而言,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饮之名,出自汉代张仲景痰饮之名,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内内经经只有饮积之说,而无痰饮之名。只有饮积之说,而无痰饮之名。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痰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说:“夫饮有四,何谓也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导致津液代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

    37、气化不利,导致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至。谢障碍,水液停聚而至。42中医学之病因.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痰饮一旦形成,流串全身,外至经络、肌肤、筋骨,一旦形成,流串全身,外至经络、肌肤、筋骨,内至脏腑,痰病众多,且多怪症;饮发于中,留着一处。内至脏腑,痰病众多,且多怪症;饮发于中,留着一处。李时珍的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濒湖脉学说:说:“痰生百病食生灾。痰生百病食生灾。”广广义的义的痰病痰病范围很广,范围很广,“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怪病多痰。临床治疗通过祛除生痰之因,使气血津液得以流畅,常临床治疗通过祛除生痰之因,使气血津液得以流畅,常使一些疑难病症得以缓解或治

    38、愈,其理亦在于此。使一些疑难病症得以缓解或治愈,其理亦在于此。饮病饮病的形成,是由脾胃运化失常,故水停为饮,留的形成,是由脾胃运化失常,故水停为饮,留着一处。饮留胸胁为悬饮;饮留肠胃为痰饮;饮留心肺着一处。饮留胸胁为悬饮;饮留肠胃为痰饮;饮留心肺为支饮;饮溢肌肤为溢饮。为支饮;饮溢肌肤为溢饮。阻止气血运行:随气流行,无处不到阻止气血运行:随气流行,无处不到影响津液代谢:进一步影响肺、脾、肾脏腑功能影响津液代谢:进一步影响肺、脾、肾脏腑功能易扰乱神明:上扰神明,影响心藏神功能易扰乱神明:上扰神明,影响心藏神功能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43中医学之病因(二)瘀血

    39、:(二)瘀血:.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内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出一是由于内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出血,离经之血积存体内,形成瘀血;血,离经之血积存体内,形成瘀血;二是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二是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久病、跌扑损伤等,引或饮食、劳倦、久病、跌扑损伤等,引起脏腑功能失常,导致人体气虚、气滞、起脏腑功能失常,导致人体气虚、气滞、血寒、血热,使血行不畅凝滞而导致瘀血寒、血热,使血行不畅凝滞而导致瘀血。血。44中医学之病因.瘀血的证候特点:瘀血的证候特点:瘀阻于心:心悸、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心:心悸、心痛、口唇指甲青紫 瘀血攻心

    40、:发狂瘀血攻心:发狂瘀阻于肺:胸痛、咳血瘀阻于肺:胸痛、咳血瘀阻于胃肠:脘腹痛、呕血、黑便瘀阻于胃肠:脘腹痛、呕血、黑便瘀阻于肝:胁痛、痞块瘀阻于肝:胁痛、痞块瘀阻于胞宫:少腹痛、月经不调瘀阻于胞宫:少腹痛、月经不调45中医学之病因.瘀血的共同特点:瘀血的共同特点:疼痛疼痛主要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疼痛夜主要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疼痛夜甚。气滞致瘀血者,则多兼有胀痛或闷痛,亦有表现为绞痛,甚。气滞致瘀血者,则多兼有胀痛或闷痛,亦有表现为绞痛,如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等。如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等。肿块肿块外伤肌肤者,可见局部青紫肿胀。瘀积体内者,外伤肌肤者,可见局部青紫肿胀

    41、。瘀积体内者,久聚不散,可成久聚不散,可成癥癥积痞块,扪之可及,固定不移。积痞块,扪之可及,固定不移。出血出血瘀血积存体内,影响气血正常运行,以至血不循瘀血积存体内,影响气血正常运行,以至血不循经而出血。血色多紫黯,或伴有血块。但新出之血,未在体内经而出血。血色多紫黯,或伴有血块。但新出之血,未在体内停留,亦可为鲜血。停留,亦可为鲜血。紫绀紫绀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久瘀可见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或皮肤出现红丝缕脉曲张,久瘀可见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或皮肤出现红丝缕(蜘蛛痣蜘蛛痣),或腹壁青筋暴露。,或腹壁青筋暴露。滞涩脉滞涩脉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此外,尚有瘀血发热、瘀血发黄、瘀血发狂此外,尚有瘀血发热、瘀血发黄、瘀血发狂等。等。46中医学之病因47中医学之病因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医学之病因培训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81510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