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中医内科学痢疾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学]中医内科学痢疾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痢疾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痢疾痢疾 Dysentery 温州市中医院温州市中医院 呼吸科呼吸科 刘刘 刚刚【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1.了解痢疾的概念、传染性和流行情况。了解痢疾的概念、传染性和流行情况。2.2.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3.3.熟悉痢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要点。熟悉痢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要点。4.4.掌握痢疾的各证型之辨证论治和疫毒痢掌握痢疾的各证型之辨证论治和疫毒痢的救治措施。的救治措施。5.5.了解痢疾的预防和转归。了解痢疾的预防和转归。【概念】【概念】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蕴肠腑,气血壅滞,传
2、导失司,以腹痛腹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痢疾,古代有称之为痢疾,古代有称之为“肠澼肠澼”、“滞下滞下”等,含有肠腑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闭滞不利”的意思。的意思。【医论】【医论】内经内经称本病为称本病为“肠澼肠澼”,对其病因、,对其病因、症状、预后等方面有原则性的论述,指出症状、预后等方面有原则性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并从症状、脉象表现判断痢疾的预后。并从症状、脉象表现判断痢疾的预后。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金匮要略
3、对痢疾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如赤白痢、赤对痢疾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如赤白痢、赤痢、血痢、脓血痢、冷痢、热痢、休息痢痢、血痢、脓血痢、冷痢、热痢、休息痢等。等。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 称本病为称本病为“滞下滞下”。宋代宋代严氏济生方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正式启用“痢疾痢疾”之之病名病名:“:“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也”,一直沿用至今。,一直沿用至今。丹溪心法丹溪心法 进一步阐明痢疾的流行性、传染性,进一步阐明痢疾的流行性、传染性,“时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并论述痢疾的病因以论述痢疾的病因以“湿热为本湿热为本”,提出通,提
4、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因通用的治痢原则。【范围】【范围】西医学中西医学中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溃疡性、阿米巴痢疾以及溃疡性结肠炎、某些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等。结肠炎、某些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等。革蓝氏阴性细菌革蓝氏阴性细菌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Bacillary dysenterydysentery)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痢疾杆菌引起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以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以急性发热急性发热等全身中等全身中毒症状与毒症状与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样大便等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等肠道症状
5、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原体及流行病学:病原体及流行病学:病原体为痢疾杆菌,病原体为痢疾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病人及带菌者。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病人及带菌者。急性期患者排菌量大,容易传染。急性期患者排菌量大,容易传染。慢性患者易被漏诊,为流行期间重要传染慢性患者易被漏诊,为流行期间重要传染源。源。慢性病人及带菌者慢性病人及带菌者,排菌量不多,但,排菌量不多,但排菌时间长,故对本病传播起重要作用。排菌时间长,故对本病传播起重要作用。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痢疾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借痢疾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借带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而感染
6、。带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而感染。特别是污染粪便的脏手与苍蝇对病菌的传特别是污染粪便的脏手与苍蝇对病菌的传递起着一定的作用,人群有普遍的易感性,递起着一定的作用,人群有普遍的易感性,儿童感染菌痢的机会较成人为多,故发病儿童感染菌痢的机会较成人为多,故发病率也较高。率也较高。现代医学病理:现代医学病理:毒素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毒素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中毒症状;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高热、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高热、脑水肿等症状;脑水肿等症状;毒素经肠粘膜排出,引起结肠过敏和粘膜毒素经肠粘膜排出,引起结肠过敏和粘膜损害,有利于痢疾杆菌的生长繁殖,造成
7、损害,有利于痢疾杆菌的生长繁殖,造成结肠粘膜弥漫性炎症,排出脓血粘液样便。结肠粘膜弥漫性炎症,排出脓血粘液样便。毒素毒素 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以致阵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以致阵发性肠蠕动增强和痉挛而产生腹痛、腹泻;发性肠蠕动增强和痉挛而产生腹痛、腹泻;炎症刺激直肠肛门扩约肌而产生便意,出炎症刺激直肠肛门扩约肌而产生便意,出现里急后重。现里急后重。病变主要在大肠病变主要在大肠 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显著。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显著。急性期急性期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有大量粘液及纤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有大量粘液及纤维蛋白渗出,形成假膜,维蛋白渗出,形成假膜,继而粘膜坏死脱落,继而粘膜坏
8、死脱落,形成弥漫性浅表溃疡和小出血点。形成弥漫性浅表溃疡和小出血点。慢性期主要为慢性期主要为粘膜溃疡扩大,粘膜溃疡扩大,边缘上皮细胞增边缘上皮细胞增生及粘膜下层纤维组织增生,致使肠壁增厚。生及粘膜下层纤维组织增生,致使肠壁增厚。中毒型菌痢的肠道病理改变轻微,而以中毒型菌痢的肠道病理改变轻微,而以大脑、大脑、脑干和其他脏器弥漫性充血、水肿脑干和其他脏器弥漫性充血、水肿为显著。为显著。中毒型痢疾中毒型痢疾 发病原理一般认为与细菌的型别和数量无发病原理一般认为与细菌的型别和数量无明显关系,主要是机体对明显关系,主要是机体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烈过敏反应,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以致引
9、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以致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和继发酸中毒而出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和继发酸中毒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惊厥、昏迷、呼吸衰竭现神经系统症状:惊厥、昏迷、呼吸衰竭和休克。和休克。【证候特征】【证候特征】痢疾为外感传染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痢疾为外感传染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为主要证候。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为主要证候。一般起病较急,以发热伴有呕吐而开始,一般起病较急,以发热伴有呕吐而开始,继而腹痛,呈阵发性,腹泻大便次数每日继而腹痛,呈阵发性,腹泻大便次数每日的的10102020次,粪便性状呈赤白粘冻样、脓次,粪便性状呈赤白粘冻样、脓血状,里急后重感显著。血状
10、,里急后重感显著。流行特征流行特征 常为同一地区多人发病常为同一地区多人发病也有呈散在发病者。也有呈散在发病者。其特征以湿热疫毒壅滞肠腑症状最为突出。其特征以湿热疫毒壅滞肠腑症状最为突出。临床症状临床症状 由于人体正气强弱不一,故临床症状表现由于人体正气强弱不一,故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急慢轻重差异亦较大。多种多样,急慢轻重差异亦较大。轻者不发热,腹痛不著,里急后重不明显,轻者不发热,腹痛不著,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次数每日在大便次数每日在1010次以下,或被误诊为泄次以下,或被误诊为泄泻。泻。重者常在泻痢未出现之前,即有高热、神重者常在泻痢未出现之前,即有高热、神疲、面青、肢冷以致昏迷惊厥,因
11、此必须疲、面青、肢冷以致昏迷惊厥,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引起高度的重视。病程病程 还有的呈慢性迁延状态,病程在还有的呈慢性迁延状态,病程在2 2月以上,月以上,或至数年,反复不愈。或至数年,反复不愈。【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一、病因一、病因 1.1.外感时邪疫毒外感时邪疫毒 2.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 1.1.外感时邪疫毒外感时邪疫毒 这是痢疾的主要病因之一这是痢疾的主要病因之一 其一是其一是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感受湿热疫毒之邪。痢疾多发于夏。痢疾多发于夏秋之交,湿热疫毒之邪内侵人体,蕴于肠秋之交,湿热疫毒之邪内侵人体,蕴于肠腑发病骤急,形成疫毒痢,是本病发生的腑发病骤急,形成疫毒痢,是本病发生的
12、重要因素。疫毒者,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重要因素。疫毒者,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致病邪气。1.1.外感时邪疫毒外感时邪疫毒 这是痢疾的主要病因之一这是痢疾的主要病因之一 其二是其二是感受时行之邪感受时行之邪。痢疾时行之邪,酿。痢疾时行之邪,酿生湿热,湿热郁蒸,肠胃气机阻滞,发生生湿热,湿热郁蒸,肠胃气机阻滞,发生湿热痢疾。湿热痢疾。其三是其三是因热贪凉,感受寒湿之邪。因热贪凉,感受寒湿之邪。寒湿伤寒湿伤及肠胃,气血壅滞,发为寒湿痢。及肠胃,气血壅滞,发为寒湿痢。2.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 一是指平素一是指平素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生冷瓜果,损伤肠胃;,损伤
13、肠胃;二是因食用二是因食用不清洁的食物不清洁的食物,疫邪病毒从口,疫邪病毒从口而入,积滞腐败于肠间,发为痢疾。而入,积滞腐败于肠间,发为痢疾。痢疾的发病多为内外合邪,还与个体的素痢疾的发病多为内外合邪,还与个体的素质差异有关。质差异有关。二、病机二、病机 1.1.发病发病:饮食、湿热积滞肠腑,与气血胶结,饮食、湿热积滞肠腑,与气血胶结,传导失常,脂络受伤,遂成痢疾。传导失常,脂络受伤,遂成痢疾。2.2.病位病位:痢疾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痢疾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并可涉及肝肾。并可涉及肝肾。3.3.病性病性:急性期多实症,慢性期多本虚标实。急性期多实症,慢性期多本虚标实。4.4.病
14、势病势:湿性粘滞、重浊、趋下,因而病势易于向湿性粘滞、重浊、趋下,因而病势易于向下、向里,先入肠胃,久则损伤脾胃、肝下、向里,先入肠胃,久则损伤脾胃、肝肾。肾。5.5.病机病机: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脓血而成痢。肠腑气机阻滞,通降不利肠腑气机阻滞,通降不利 因而产生腹痛、大便失常之症。因而产生腹痛、大便失常之症。肠腑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赤白脓血下痢,肠腑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赤白脓血下痢,腹痛而欲大便则里急,大便次数增加,便腹痛而欲大便则里急,大便次数增加,便又不爽则
15、后重,这些都是由于通降不利、又不爽则后重,这些都是由于通降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之故。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之故。6.6.病机转化病机转化:痢疾病机的转化取决于人体的体质有阴阳痢疾病机的转化取决于人体的体质有阴阳盛衰的不同。盛衰的不同。素体阳虚者,素体阳虚者,湿从寒化,湿从寒化,寒湿内蕴,再加寒湿内蕴,再加之饮食不洁,邪气食积于肠中,遂为寒湿之饮食不洁,邪气食积于肠中,遂为寒湿之痢。之痢。素体阳盛者,湿热内蕴,食用不洁之物,素体阳盛者,湿热内蕴,食用不洁之物,从热而化,从热而化,乃成湿热之痢。不过,临床上乃成湿热之痢。不过,临床上以湿热痢为多见,实证为主。以湿热痢为多见,实证为主。对痢疾进行了初步的
16、分类,如赤白痢、赤痢、血痢、脓血痢、冷痢、热痢、休息痢等。内经称本病为“肠澼”,对其病因、症状、预后等方面有原则性的论述,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并从症状、脉象表现判断痢疾的预后。人参或 参、白术益气健脾发病:饮食、湿热积滞肠腑,与气血胶结,传导失常,脂络受伤,遂成痢疾。中毒型痢疾督促患者多饮浓茶水、淡盐水以补充液体,防止津脱。临床常以腹痛腹泻、排赤白脓血便、里因而产生腹痛、大便失常之症。西医学中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溃疡性结肠炎、某些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等。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气血凝滞,脂膜血络损伤调气和血 转化转化 再者痢疾因治疗不及时,或素体中焦虚弱
17、,再者痢疾因治疗不及时,或素体中焦虚弱,正虚邪恋,或治疗不当,苦寒太过,收涩正虚邪恋,或治疗不当,苦寒太过,收涩过早,或患者兼其他病如胃痛、胁痛等,过早,或患者兼其他病如胃痛、胁痛等,以致迁延日久不愈,或时愈时发,反复不以致迁延日久不愈,或时愈时发,反复不休,休,转为慢性;转为慢性;或正虚邪留,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或正或正虚邪留,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或正气疲惫,气疲惫,由脾及肾,使病情复杂而缠绵。由脾及肾,使病情复杂而缠绵。痢疾病因病机示意图痢疾病因病机示意图 腹痛腹痛 气气 腑腑 里急里急 血血 气气 后重后重 阻阻 不不 痢痢时邪疫毒时邪疫毒 口入胃肠口入胃肠 内蕴内蕴 气血气血 大肠传导
18、大肠传导 滞滞 通通 疾疾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 肠中肠中 壅滞壅滞 功能失常功能失常 气气 肠道肠道 血血 脂膜脂膜 下痢下痢 凝凝 血络血络 赤白赤白 滞滞 受损受损 脓血脓血【诊【诊 断】断】1.1.病前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有不洁饮食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或疫痢患者接触史。流行季节在夏秋之交,流行季节在夏秋之交,具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疫毒,疫毒从口而入。从口而入。2.2.表现表现 起病急骤起病急骤畏寒发热畏寒发热,初期有食欲减退、恶,初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之表现,继而心呕吐之表现,继而腹部阵痛腹部阵痛。痛而欲便,。痛而欲便,便而不爽。便而不爽。腹泻腹泻开始有稀溏粪便,而后即见排出物呈开始有稀
19、溏粪便,而后即见排出物呈白色胶冻状如鱼脑,或沾有白色胶冻状如鱼脑,或沾有“赤膜薄血赤膜薄血”,后为后为赤红色胶冻样物赤红色胶冻样物,每日大便次数,每日大便次数1010一一2020次不等,甚则数十次,里急后重感显著,次不等,甚则数十次,里急后重感显著,病程一般在病程一般在2 2左右。左右。疫毒痢疫毒痢 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急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急骤起病,在腹痛、腹泻尚末出现之时,即骤起病,在腹痛、腹泻尚末出现之时,即有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定
20、严重。3.3.实验室实验室 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很有帮助。主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很有帮助。主要是大便要是大便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等项目。等项目。必要时作必要时作x 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查,有助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与泄泻鉴别与泄泻鉴别 共同点共同点:多发于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多发于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症状都有大便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症状都有大便次数增多。次数增多。区别区别:1.1.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痢疾为湿热、疫毒、饮食壅滞于肠中,与痢疾为湿热、疫毒、饮食
21、壅滞于肠中,与气血相搏结,脂膜血络受损。气血相搏结,脂膜血络受损。泄泻为湿邪内停,脾虚湿盛,运化失职,泄泻为湿邪内停,脾虚湿盛,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混杂合污而下,病机关键在于湿浊内生,混杂合污而下,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脾胃功能障碍。2.2.大便性状大便性状 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出赤白脓血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出赤白脓血便,便而不爽便,便而不爽 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无赤白脓血便泻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无赤白脓血便泻而不爽。而不爽。3.3.里急后重里急后重 痢疾里急后重感明显,甚则滞涩难下。痢疾里急后重感明显
22、,甚则滞涩难下。泄泻无里急后重感。泄泻无里急后重感。4.4.病位病位 痢疾病位在肠痢疾病位在肠 泄泻病位在脾胃泄泻病位在脾胃 联系联系: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而后转泻。一般认为一般认为先泻后痢先泻后痢病情加重,病机由浅入病情加重,病机由浅入深;深;先痢后泻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病机由深出浅,为病情减轻,病机由深出浅,所谓所谓“先滞后利者易治,先利后滞着难先滞后利者易治,先利后滞着难治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证要点 1.1.辨实痢、虚痢辨实痢、虚痢 初痢及年轻体壮患痢者多
23、实;初痢及年轻体壮患痢者多实;久痢及年高久痢及年高体弱患痢者多虚。体弱患痢者多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痛时窘迫欲便,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为虚。2.2.识寒痢、热痢识寒痢、热痢 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赤白甚于紫黑,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赤白甚于紫黑,浓厚粘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浓厚粘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饮,口渴喜冷饮,或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或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苔黄腻,脉滑数者属
24、热;大便排出赤白,色晦暗,清淡无臭,大便排出赤白,色晦暗,清淡无臭,腹痛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二、治疗原则二、治疗原则 热痢清之热痢清之 寒痢温之寒痢温之 初痢实则通之初痢实则通之 久痢虚则补之久痢虚则补之 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 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热痢、初痢热痢、初痢清通清通 初痢初痢以实证、湿热证较为多见以实证、湿热证较为多见 湿热疫毒、饮食积滞湿热疫毒、饮食积滞 清肠、清热、解毒、化湿、燥湿清肠、清热、解毒、化湿、燥湿实证实证初痢的常用之法。初痢的常用之
25、法。气血凝滞,脂膜血络损伤气血凝滞,脂膜血络损伤调气调气和血和血 刘河间指出刘河间指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便脓自愈”,调气,是调理大肠之气滞,鼓舞脾胃之气调气,是调理大肠之气滞,鼓舞脾胃之气机;机;和血,是行血和血凉血,以消血液之凝滞,和血,是行血和血凉血,以消血液之凝滞,修复血络之损伤。修复血络之损伤。寒痢寒痢温中理脾,温中理脾,痢虚痢虚补之补之 中焦气虚,阳气不振,滑脱不禁,中焦气虚,阳气不振,滑脱不禁,温补中温补中焦,健运脾胃,固摄肠腑。焦,健运脾胃,固摄肠腑。顾护胃气,应贯穿于治痢过程之始终。顾护胃气,应贯穿于治痢过程之始终。痢疾之禁忌痢疾之禁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