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保健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饮食保健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饮食 保健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中医饮食保健学中医饮食保健学第一章第一章 中国饮食保健学概论中国饮食保健学概论v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饮食保健学的概念和内容中国饮食保健学的概念和内容v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饮食保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饮食保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v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饮食保健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中国饮食保健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饮食保健学的概念和内中国饮食保健学的概念和内容容v一、概念v保健:是指保养身体,增进健康,防治疾病以及为此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饮食保健学的概念和内中国饮食保健学的概念和内容容v按照所选用的方法可分为:v饮食保健、体育保健、精神保健、休闲保健、药物保健、针灸与推拿保健等。
2、v按照服务对象可分为:按照服务对象可分为:v妇女保健、小儿保健、老年保健、劳动保健v中医饮食保健学十分强调中医饮食保健学十分强调“医食同源医食同源”、“药食同用药食同用”。v中国饮食保健学还体现了中医学主张中国饮食保健学还体现了中医学主张“治未病治未病”、重视预防为主的思想。、重视预防为主的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饮食保健学中国饮食保健学的概念和内容的概念和内容二、内容v食养v即饮食养生,它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饮食养生,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饮食养生,不同职业人群的饮食养生,提高人体适应外部特殊环境能力的饮食养生等,进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v
3、食疗v又称食治,即饮食治疗,它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同疾病的饮食治疗,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小、简便易行、行之有效、易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的特点。三、相关概念v食补食补v是指利用饮食物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是指利用饮食物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及津液和肾精,扶住正气,主要用于正及津液和肾精,扶住正气,主要用于正常人的日常饮食养生和虚弱病症的饮食常人的日常饮食养生和虚弱病症的饮食治疗,是食养和食疗的重要内容之一。治疗,是食养和食疗的重要内容之一。三、相关概念v食忌食忌v亦称饮食禁忌,俗称忌口、禁口、食禁,亦称饮食禁忌,俗称忌口、禁口、食禁,是指根据养生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者是指根据养生或食疗的需要,避免
4、或者禁止食用某些对养生或食疗不利的饮食禁止食用某些对养生或食疗不利的饮食物,是食养和食疗的一个重要内容。物,是食养和食疗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二节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v一、中医饮食保健学与中国烹饪学一、中医饮食保健学与中国烹饪学v(一)中医饮食保健学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一)中医饮食保健学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要组成部分v1 1、烹饪以养生保健为基础、烹饪以养生保健为基础v2 2、中医饮食保健学是中国烹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中医饮食保健学是中国烹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v3 3、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点v4
5、4、社会的发展对烹饪饮食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社会的发展对烹饪饮食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要求。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中医饮食保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相关学科的关系v二、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二、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v 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出发,从整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出发,从整体着眼,以实践研究为基础,以人为本,以脾胃为体着眼,以实践研究为基础,以人为本,以脾胃为饮食保健之本,注重饮食保健的个体针对性,强调饮食保健之本,注重饮食保健的个体针对性,强调无病强身,既病首重食疗。无病强身,既病首重食疗。v二、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v 以西医学理论为
6、指导,从微观出发,从局部着眼,以实验研究为基础,以食物营养素为本,以平衡膳食为中心,注重不同群体营养素的供给,强调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作用。v三、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药膳学v三种情况:v1、指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食物。v2、以食物为主,并配以适当药物,通过烹调加工,制作成烹调食品,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v3、不属于饮食保健范畴,而是属于药物疗法,采用膳食形式而已v四、中医饮食保健学与中医学第三节 中医饮食保健学的主要研究方法v一、文献研究一、文献研究v二、实验室研究二、实验室研究v三、实践研究三、实践研究第二章、中国饮食保健学发展概况第二章、中国饮食保健学发展概况 v一、有了人类,就有了饮食
7、保健活动一、有了人类,就有了饮食保健活动 最初:最初:“茹毛饮血茹毛饮血”“”“生吞活剥生吞活剥”疗饥疗饥 后来:用食物治疗营养不良后来:用食物治疗营养不良疗病疗病 医即食,食即医说。医即食,食即医说。v二、用火熟食是人类饮食保健史上的一大飞跃。二、用火熟食是人类饮食保健史上的一大飞跃。v三、酒的发明是对饮食保健的一大贡献。三、酒的发明是对饮食保健的一大贡献。第一节第一节 饮食保健的起源饮食保健的起源 第二节、历代饮食保健学的发展概况第二节、历代饮食保健学的发展概况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巨汉时期,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巨著。著。v黄帝内经:简称内
8、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对中医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对中医学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学的贡献主要体现为:v1 1、强调了饮食是人体养生之本。、强调了饮食是人体养生之本。v2 2、在消化生理上提出了、在消化生理上提出了“脾胃学说脾胃学说”v3 3、在食物性能认识上提出了、在食物性能认识上提出了“四气五味学说四气五味学说”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4 4、在膳食结构上提出了、在膳食结构上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气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气”5
9、5、在饮食上提出、在饮食上提出“五味调和说五味调和说”“”“饮食有节说饮食有节说”“”“因因时制宜说时制宜说”v6 6、强调、强调“治未病治未病”,以预防为主以预防为主v7 7、在食疗方面记载了、在食疗方面记载了利用食物治疗疾病的经利用食物治疗疾病的经验。验。v8 8、在疾病恢复期,提、在疾病恢复期,提出了出了“食复学说食复学说”v9 9、在饮食禁忌上,提、在饮食禁忌上,提出了饮食禁忌学说。出了饮食禁忌学说。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秦汉时成书于秦汉时期,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期,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为东汉为东汉张机张机(张仲景)(张仲景)所撰。他不但是临所撰。他不但
10、是临床专家,而且也很重视养生,床专家,而且也很重视养生,该书的著成奠定了中医辨证论该书的著成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治的理论基础。-医家临床实践的金典之作医家临床实践的金典之作 记载的药物计:列为记载的药物计:列为“上品上品”的有的有115115种,列为种,列为“中品中品”的有的有4040种,列为种,列为“下下品品”的有的有1010种。并记载多种中药美容剂,种。并记载多种中药美容剂,如白芷如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做面长肌肤、润泽颜色,可做面脂脂”,白僵蚕,白僵蚕“灭黑,令人面色好灭黑,令人面色好”等,等,由此,形成了中国抗衰老药的雏形。由此,形成了中国抗衰老药的雏形。二、晋唐时期:即
11、食养食疗广泛实践和经验的积二、晋唐时期:即食养食疗广泛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食疗水平的提高时期累,食疗水平的提高时期备急千金药方备急千金药方简称简称千金方千金方,唐代唐代孙思邈孙思邈(药王药王)所撰。所撰。对饮食对饮食保健学的贡献:保健学的贡献:a a、首设首设“食疗食疗“专篇,强调以专篇,强调以食治病。食治病。b b、汇集食疗食物汇集食疗食物162162种,并分四种,并分四类,阐明其性味和作用。类,阐明其性味和作用。C C、对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的突出对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的突出成就。成就。v食疗本草食疗本草:唐代,孟诜所唐代,孟诜所撰。现存最早的食物本草学专撰。现存最早的食物本草学专著。著。对饮食
12、保健学的贡献:对饮食保健学的贡献:v a a、现存的最早的食物本草现存的最早的食物本草学专著。学专著。v b b、补充了唐代以前本草学补充了唐代以前本草学中所未收录的食疗食物。中所未收录的食疗食物。v C C、记述了南北方不同的饮记述了南北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妊产妇即小儿饮食宜食习惯、妊产妇即小儿饮食宜忌等内容。忌等内容。v食疗方剂方面的专著还有:食疗方剂方面的专著还有:v食医心鉴食医心鉴:唐代、:唐代、昝殷昝殷所撰。所撰。v食性本草食性本草:南唐、:南唐、陈士陈士良所撰。良所撰。v肘后方肘后方:晋代、晋代、葛洪葛洪所撰。所撰。v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梁代、:梁代、陶弘景陶弘景所撰。所撰。v外台
13、秘要外台秘要:唐代、:唐代、王涛王涛所撰。所撰。三、宋元时期:即理论到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时期三、宋元时期:即理论到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时期 v寿亲养老新书寿亲养老新书:宋代、:宋代、陈直陈直原撰,名为原撰,名为养老奉亲养老奉亲书书,经元代,经元代邹铉邹铉续增,改续增,改为此名。为此名。v对饮食保健学的贡献:对饮食保健学的贡献:va a、对老年饮食保健的贡献、对老年饮食保健的贡献。vb b、强调以食治病为养老人、强调以食治病为养老人之大法。之大法。vC C、汇集老人食治诸方、汇集老人食治诸方162162首首,是对老年食疗学的重要贡,是对老年食疗学的重要贡献。献。饮食正要饮食正要元代、元代、
14、忽思慧忽思慧所撰。所撰。-为我国现有的第一部最完整的饮食保健学专为我国现有的第一部最完整的饮食保健学专著著v对饮食保健学的贡献:对饮食保健学的贡献:va a、注重医食结合。以食、注重医食结合。以食论医,实用性强。论医,实用性强。vb b、注重食疗食谱的烹饪、注重食疗食谱的烹饪加工,是一部有食用价值加工,是一部有食用价值的保健食谱。的保健食谱。vC C、记述了少数明族的食、记述了少数明族的食品,丰富了食药资源。品,丰富了食药资源。vd d、在饮食禁忌上,强调、在饮食禁忌上,强调的妊娠食忌,乳用食忌,的妊娠食忌,乳用食忌,饮酒避忌等。饮酒避忌等。ve e、重视饮食卫生。、重视饮食卫生。四、明清时期
15、:即食疗本草学的发展和饮食四、明清时期:即食疗本草学的发展和饮食 保健学日渐成熟时期保健学日渐成熟时期 主要代表作有:主要代表作有:食物本草食物本草旧题旧题李东垣食物本草李东垣食物本草明代末年。明代末年。随息居饮食谱随息居饮食谱清代、王士雄所撰。清代、王士雄所撰。调疾饮食辩调疾饮食辩又名又名饮食辩录饮食辩录简称简称饮食辩饮食辩,清代、,清代、章穆所撰。章穆所撰。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名又名衷中参西录衷中参西录,清,清末、张锡纯所撰。末、张锡纯所撰。老老恒言老老恒言清代、清代、曹庭栋所撰。曹庭栋所撰。第三章、中国饮食保健学的特点第三章、中国饮食保健学的特点v一、人体是以五脏一、人体是以五
16、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如:如:v补肝以明目。补肝以明目。v补肾以壮骨。补肾以壮骨。v补肾以乌发。补肾以乌发。v养心以安神。养心以安神。第一节、整体饮食保健观第一节、整体饮食保健观炒猪肝炒猪肝猪肾山药汤猪肾山药汤 莲子猪心汤莲子猪心汤脏腑是指人体内脏的总称。五脏心、肝、脾、肺、肾。(生化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功能似脏,形状似腑)分类系统连属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在志为喜3)在窍为舌4)在液为汗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2)主神志1)受盛化物2)泌别清浊主要生理功能 小肠接受胃内食物,对食物进
17、一步消化吸收。功能异常:腹胀腹痛、腹泻、便溏。1)受盛化物:病理:二者相互影响 心有实火移热小肠 尿少 尿热 尿痛心烦 舌赤 口舌生疮小肠实热上炎于心生理:心与小肠相表里1)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和肃降3)通调水道系统连属主要生理功能4)朝百脉、主治节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在志为悲忧3)在窍为鼻4)在液为涕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食物残渣吸收多余水分食物残渣(粪便)排出体外传化失调 大肠肛门便秘腹痛下痢里急后重大肠实热大肠湿热大肠传导(相互协调)生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病理肺主肃降 胸满 咳喘 大肠实热 腑气不通 肺失肃降 津液不下 肺失肃降 肺气虚弱 传化无力 肠燥便秘 便难、便秘 1)主运化
18、2)主升清3)主统血系统连属主要生理功能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在志为思3)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4)在液为涎生理功能:1)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 饮食物胃小肠清脾的运化供养全身“胃为水谷之海”胃气虚衰胃脘胀痛 纳差 嗳腐 1、受纳、腐熟水谷:(靠胃气作用)2)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 转输,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3)脾升胃降,阴阳、燥湿相济。病理1)脾与胃相表里相互影响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胃失和降纳呆呕恶 腹胀脾失健运腹胀 泄泻生理2)主藏血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系统连属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在志为怒3)在窍为目4)在液为泪肝疏泄失职胆汁上逆胆汁外溢胆汁排泄不利黄疸口苦、呕吐苦水厌
19、食油腻 胸胁胀痛 纳呆 便稀生理功能1)贮存和排泄胆汁1、贮存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肝的疏泄 胆汁生成、贮存、排泄。胆汁分泌受阻肝疏泄失职食欲不振 腹胀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怒伤肝胆汁分泌异常口苦 黄疸生理:病理:肝与胆相表里相互影响2、主水液3、主纳气1、主藏精系统连属1)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2)在志为恐3)在窍为耳和二阴4)在液为唾主要生理功能:多余水液肾气化失职膀胱开合失调或小便不利、尿少、尿闭。尿频、尿急、遗尿、失禁。(肾气化)形成尿液尿液排出贮存于膀胱膀胱开合赖肾气化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肾主气化司开合膀胱对尿液的贮藏和排泄有度。肾气不足气化失职固摄无权膀胱开合失约尿频
20、 遗尿小便不利或尿失禁生理:病理:肾与膀胱相表里;二者相互协调。二者相互影响 上焦中焦下焦腐熟运化水谷分清泌浊排泄废物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生化气血散精全身通过气化将废物排出宣发敷布心肺脾胃肾肝膀胱生理功能:通行原气;运行水液。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一)三焦的解剖形态(一)三焦的解剖形态 v历史上有“有名无形有名无形”与“有名有形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五脏六腑之中,唯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三焦有“孤府孤府”之称。v三焦的部位划分,一般认为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
21、括脾与胃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和女子胞肠、膀胱和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归属中焦,但功能上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与肾一并划归下焦。按其部位划分的三焦实际上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概括。(二)三焦的生理功能(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通行元气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疏通水道疏通水道 人体津液输布运行与排泄的道路称为水道。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津液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
22、地升降出入。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三焦气化”。v三焦通行元气和疏通水道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相互关联的。(三)三焦的生理特性(三)三焦的生理特性上焦如雾上焦如雾是指上焦宣发卫气,敷布精微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纳水谷精微,故又称“上上焦主纳焦主纳”。中焦如沤中焦如沤是指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中焦脾胃的受纳腐熟与运化功能能化生水谷精微与气血,故称“中焦主化中焦主化”。下焦如渎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下焦主司二便的排泄,故称“下焦主出下焦主出”。五脏与系统连属归纳志 体 窍 液 华心喜脉舌汗面肺悲忧皮鼻涕毛脾思
23、肌肉四肢口涎唇肝怒筋目泪爪肾恐骨耳及二阴唾发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v此所谓:天人相应。即在此所谓:天人相应。即在饮食保健上须顺应自然。饮食保健上须顺应自然。v如如人参人参:冬季宜服用,即:冬季宜服用,即温补;夏季不宜服用,应温补;夏季不宜服用,应凉补,如凉补,如西洋参西洋参等。等。第二节、辨体与辩证施食饮食保健观第二节、辨体与辩证施食饮食保健观 一、辨体施食:是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一、辨体施食:是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体即体质体即体质。辨体:辨体:即是根据个体的生理表现和体征,并结合先即是根据个体的生理表现和体征,并结合先天禀赋、年龄、性别、饮食起居及天时地理,社天禀赋、
24、年龄、性别、饮食起居及天时地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通过分析和综合,概括判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通过分析和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类型的体质。断为某种类型的体质。施食:施食:即是根据辨体的结果,确定相应的食养原则即是根据辨体的结果,确定相应的食养原则,并根据其原则选择相应的食物,再按照配方的,并根据其原则选择相应的食物,再按照配方的原则,制定相应的食谱,以达到改善体质,增进原则,制定相应的食谱,以达到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健康的目的。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关系:辨体是确定饮食养身的前提和依据,辨体是确定饮食养身的前提和依据,施食是制定养身的原则,并具体实施的过程。施食是制定养身的原则,并具体实施的
25、过程。二、辩证施食:是指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二、辩证施食:是指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1 1、证,即证侯、证,即证侯:是指肌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是指肌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 阶段的病理概况。阶段的病理概况。2 2、辩证:、辩证:即是根据疾病的病理表现和体证,通过分即是根据疾病的病理表现和体证,通过分 析和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析和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证。食养上:辨别食养上:辨别个体的体质个体的体质是前提。是前提。食疗上:辨别食疗上:辨别疾病的证候疾病的证候是前提。是前提。3 3、食疗的特点及核心、食疗的特点及核心:证同治亦同,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证异治亦异。第三节、脾胃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