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大学课程中医学针灸经络总论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3804080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PPT
  • 页数:225
  • 大小:7.8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课程中医学针灸经络总论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大学 课程 中医学 针灸 经络 总论 课件
    资源描述:

    1、针灸学基础针灸学基础针灸学基础针灸学基础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四、腧穴的分类 五、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六、特定穴 七、腧穴的定位方法 八、经络腧穴各论一、绪言一、绪言 1、1973年长沙马王堆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图的医学帛三号汉墓出图的医学帛书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奠定奠定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2、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 共收入共收入 349个腧穴个腧穴,成为一,成为一部最早的部最早的 体系比较体系比较完整的完整的 针灸专书针灸专书。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腧

    2、穴针灸图经 北宋北宋 王惟一著,王惟一著,载有载有354个个 腧穴,腧穴,并设计制成并设计制成 两具铜人模型。两具铜人模型。两具铜人模型两具铜人模型4、针灸大成针灸大成 明代时期明代时期 针灸学术发展针灸学术发展到高潮到高潮 杨继洲,杨继洲,针灸大成针灸大成对外交流对外交流 5、6世纪时针灸传到朝鲜、日本。世纪时针灸传到朝鲜、日本。16世纪传到欧洲。世纪传到欧洲。1979年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推荐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推荐 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种病应用针灸治疗。针灸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治疗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治疗的43种病症种病症1急性鼻窦炎 Acute sinusitis2急性

    3、鼻炎 Acute rhinitis3感冒 Common cold4急性扁桃体炎 Acute tonsillitis5急性气管炎 Acute bronchitis6支气管气喘 Bronchial asthma7急性结膜炎 Acute conjunctivitis8中心性视网膜炎 Central retinitis9近视(儿童)Myopia(in children)10单纯性白内障 Catarac(without complications)11牙痛 Toothache12拔牙后疼痛 Post extraction pain13牙龈炎 Gingivitis14急慢性咽炎 Acute and chr

    4、onic aryngitis15食道、贲门痉挛 Spasms of esophagus and cardia16恶逆 Hiccough17胃下垂 Gastroptosis18、急、慢性胃炎19、胃酸增多症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21单纯性急性十二指肠溃疡 Acute and chronic duodenal ulcer22急慢性结肠炎 Acute and chronic colitis 23急性菌痢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24便秘 Constipation25腹泻 Diarrhea26肠麻痹 Paralytic ileus27头痛 Headache28偏头痛

    5、 Migraine29三叉神经痛 Trigeminal neuralgia30面神经麻痹(早期如3到6个月内)Facial palsy(within 3 to 6 months)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Pareses following a stroke32周围性神经疾患 Peripheral neuropathy33小儿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早期如在6个月内)Sequelae of poliomyelitis34美尼尔氏综合症 Menieres disease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Neurogenic bladder dys36遗尿 Nocturnal enuresis37肋间神经痛 Inte

    6、rcostal neuralgia38颈臂综合症 Cervicobrachial syndrome39肩凝症 Frozen shoulder40网球肘 Tennis elbow41坐骨神经痛 Sciatica42腰痛 Low back pain43关节炎 Osteoarthritis 针灸理论针灸理论 第一章第一章 经络理论经络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路径经:路径经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经络的主体部分)络:网络络:网络络脉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

    7、全身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分支,浅,表。经络经络是人体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的通路。结构功能经脉与络脉的比较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经络络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循行行分分布布、生生理理功功能能、病病理理变变化化及其与与脏脏腑腑相相互互关关系系的一种系统的理论。地位 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其与针灸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的形成

    8、针刺等感传的观察针刺等感传的观察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腧穴功效的总结腧穴功效的总结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经经络络系系统统经经络络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孙络、浮络经络经络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皮部附属结构附属结构脏腑肢节(五官九窍)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

    9、主体,故又称为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正经”。十二正经十二正经 十二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三方面而确定的。而确定的。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太阴阳明太阴阳明 盛盛 手足手足 少阴太阳少阴太阳 一阴一阳一阴一阳 三阴三阳三阴三阳 三阴三阴 厥阴少阳厥阴少阳 衰衰 三阳三阳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1.阴阳属性阴阳属性 盛衰盛衰阴阴脏、内侧脏、内侧 三阴三阴 太阴太阴 前前 阳明阳明 三阳三阳 阳阳腑、外侧腑、外侧

    10、 (内侧)(内侧)厥阴厥阴中中(侧侧)少阳少阳 (外侧)(外侧)里里 少阴少阴 后后 太阳太阳 表表2.脏腑隶属脏腑隶属脏脏阴经阴经 举例:举例:腑腑阳经阳经 手循行至手手循行至手起止部位起止部位 太前太前 循行路线循行路线3.手足循行手足循行 阴属脏,内侧缘阴属脏,内侧缘手手上肢上肢 肺属肺脏肺属肺脏所属脏腑所属脏腑足足下肢下肢 经经脉经经脉手六经彩绘图手六经彩绘图足六经彩绘图足六经彩绘图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纵贯全身。v内属于府藏内属于府藏(内行部分)(内行部分)v外络于支节外络于

    11、支节(外行部分)(外行部分)十二经脉外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 n四肢分经四肢分经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各分三阴三阳太阴、阳明太阴、阳明前前厥阴、少阳厥阴、少阳中(侧)中(侧)少阴、太阳少阴、太阳后后特殊特殊足厥阴足厥阴内踝内踝8寸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交出足太阴之前 头、躯干部分部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手三阴胸胸手、足三阳手、足三阳头(头(“头为诸阳之会头为诸阳之会”)足三阴足三阴腹及胸。腹及胸。阳明阳明体前体前前头前头 少阳少阳体侧体侧侧头侧头 太阳太阳体后体后后头后头躯干部的经脉分布躯干部的经脉分布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内行部分内

    12、行部分 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阴经属于脏阴经属于脏 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 络于表里腑络于表里腑 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 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阳经属于腑阳经属于腑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络于表里脏络于表里脏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阴经循行重体内阴经循行重体内 善治脏腑病善治脏腑病 阳经循行重体表阳经循行重体表 善治外经病善治外经病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阴、脏、里 阳、腑、

    13、表阳、腑、表阴阴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阳阳经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经经属属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属属脏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腑腑络络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络络腑腑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脏脏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14、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表里属络关系表里属络关系为为十二经脉所特有十二经脉所特有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 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较广 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喉等器官均有联系。阴经 图表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15、灵枢灵枢逆顺肥瘦逆顺肥瘦所载: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的衔接十二经脉的衔接 表里阴阳经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接在四肢末端衔接 同名阳经同名阳经 在头面部衔接在头面部衔接 异名阴经异名阴经 在胸部衔接在胸部衔接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图标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定义定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蹻脉、阳蹻脉的总称。命名命名“奇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

    16、属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络,“别道奇行别道奇行”,故称,故称“奇经奇经”。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 基本概况基本概况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后别道而行。一源三岐一源三岐 督脉督脉阳脉之海阳脉之海 任脉任脉阴脉之海阴脉之海 冲脉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十二经之海,血海 任脉 督脉带脉冲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奇经八脉的作用

    17、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奇经八脉的腧穴 任督二脉各有所属腧穴任督二脉各有所属腧穴 其它六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其它六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中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18、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故相提并论,合称要部分,故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十五络脉 定义:定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称为“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命名:命名:以所别出的经脉、腧穴名称而定名以所别出的经脉、腧穴名称而定名 之别之别 络脉络脉 循行分布:循行分布: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络穴别出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络穴别出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四肢肘膝关节以下(11)均走向其表里的经脉均走向其表里的经脉 躯干

    19、部的三络,分布身体的前、后、侧面。躯干部的三络,分布身体的前、后、侧面。十五络脉分布及作用十五络脉分布及作用 分分 布布 作作 用用四肢:十二经之络四肢:十二经之络 络穴(肘膝以下)络穴(肘膝以下)相表里经相表里经 沟通表里两经沟通表里两经 加加 渗渗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强 灌灌 前:任脉别络前:任脉别络 鸠尾鸠尾 散布于腹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沟通腹部经气 表表 气气躯干躯干 后:督脉别络后:督脉别络 长强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沟通背部经气 里里 血血 侧:脾之大络侧:脾之大络 大包大包 胸胁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经

    20、 孙络、浮络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输布气血输布气血络脉 孙络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浮络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血络血络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十五络脉 作用:作用: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在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体前、后、侧的沟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

    21、体前、后、侧的沟通联系。通联系。遍布全身的络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遍布全身的络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以濡养全身组织布,以濡养全身组织。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别行之正经”定义:定义:是十二经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的别行部分,是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是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命名: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之正之正 经别经别 循行分布:循行分布:具有具有离、入、出、合离、入、出、合的特点的特点 离离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离”(别)(别)四肢肘膝上下四肢肘膝上下 入入

    22、 进入胸腹腔称进入胸腹腔称“入入”合合 与表里经别同行称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合”各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各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出出 于头颈部出来称于头颈部出来称“出出”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阴阳经的经别于均腘中阳经经脉阴经经别阳经经别阴、阳经别出于项部阳经经别入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阳经离离入入出出合合经别联系简图经别联系简图阳经阴经十二经别“六合六合”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阳经经脉。这样,十二经别以表里于本经阳经经脉。这样,十二经别以表里两两相合为六对,称之为两两相合为六对,称之为“六合六合”。作用:作用: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之

    23、间的相互联系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补充了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补充了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的联系更趋周密经脉对人体各部的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十二经筋主运动主运动定义:定义: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命名:命名:随所辖经脉而命名。随所辖经脉而命名。经筋经筋循行分布:循行分布:与经脉体表循行通路基本一致与经脉体表循行通路基本一致走向: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腹。行于

    24、体表,不入内脏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腹。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足三阴之筋到阴部作用:作用: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功能六阴结于胸腹六阴结于胸腹手三阴经筋聚于贲手三阴经筋聚于贲(膈肌膈肌)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六阳结于头面六阳结于头面手三阳经筋聚于角手三阳经筋聚于角(额角额角)足三阳经筋聚于九页足三阳经筋聚于九页(目下目下)结聚结聚多在关节、骨节突出多在关节、骨节突出及肌肉丰厚处及肌肉丰厚处 散散 络络 十二皮

    25、部十二皮部 定义定义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分布区域分布区域 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作用作用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传注病邪:皮传注病邪:皮络络经经腑腑脏脏 反应病候反应病候 临床上,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临床上,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疾病经络经络的的根结、标本根结、标本气街、四海标本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上,本下 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 根结 根,根本,开始;结,结聚,归结。

    26、根结所表述的是一种向心性的经气循行输注,即从四肢末端流向头、胸、腹。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头、胸、腹 三部为结“四根三结”根结的理论,说明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阐述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有机联系和腧穴之间的配合作用。根结根结与与标本标本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者,标者,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它们反映的是十二经脉的向心性的经气输注,强调了肘膝以下诸穴的重要作用,为五输穴等特定穴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气街气街 气街是经气汇聚通行的共同道路。人体从上至下横分为头、胸、腹、胫头、胸、腹、胫四气

    27、街四气街 特点:横向为主、上下分部、近邻脏腑、前后相连 核心内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头、胸、腹、胫 作用: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经气运行的规律,为临床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海四海海,是水流归聚之所,十二经气血象百川归海一样汇集到一定部位,由此形成了“海”的概念。定义:水谷、气、血、髓四者的汇集所在,称为四海。定义:水谷、气、血、髓四者的汇集所在,称为四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海。四海概括了人体经气的生成、输布、聚集的四个主要部位。原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共同构成人体的真气(正气),真气行于经络者称

    28、做“经气”或“脉气”。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相互联系,主持全身气血津液。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构成有机整体构成有机整体中医整体观中医整体观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说明病理变化说明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归经指导辨证归经 指导针灸治疗指导针灸

    29、治疗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症候征候,可反映症候征候 经络气血阻滞经络气血阻滞疼痛或肿胀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气血郁积而化热红、肿、热、痛红、肿、热、痛 气血运行不足气血运行不足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经络虚证经络虚证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脏腑病脏腑病经络、腧穴经络、腧穴经络的实证经络的实证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举例举例 前额及前头痛阳明头痛 侧头

    30、痛少阳头痛 后头及项痛太阳头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循经取穴四总穴歌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针灸方法的选用 经络、脏腑病用皮肤针扣刺皮部或皮内针进行治疗二、经络作用途径二、经络作用途径Pathway of meridian function 现代研究普遍认为经络是中医确现代研究普遍认为经络是中医确认的人体生理综合调控系统。神认的人体生理综合调控系统。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为生理功能调经调节、体液调节为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经络的调整作用节的主要方式。经络的调整作用与神经、体液调节息息相关。与神经、体液调节息息相关。(1 1)神经调节:

    31、神经的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神经的调节是通过反射弧来实现的,即感受器、传入反射弧来实现的,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效应器。(2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3 3)血管本身:研究表明刺络放血)血管本身:研究表明刺络放血能够改善微循环,改善血管机能,能够改善微循环,改善血管机能,血液成分,促进新陈代谢,治疗血血液成分,促进新陈代谢,治疗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在明确了经络的组织结构、作用途径及在明确了经络的组织结构、作用途径及效应后,可以对经络实质作出以下初步效应后,可以对经络实质作出以下初步推断: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借助

    32、神推断: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带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带状结构;络脉是小血管,借助神经、血状结构;络脉是小血管,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等,调整人体机能的网状结管、淋巴管等,调整人体机能的网状结构;筋膜组织和小血管是经络的物质结构;筋膜组织和小血管是经络的物质结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组织是经络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组织是经络作用途径,对人体机能的调整是经络效作用途径,对人体机能的调整是经络效应表现,这是经络的三大要素,三者缺应表现,这是经络的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一不可。第二章第二章 腧穴总论腧穴总论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

    33、与阴阳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关系。腧穴的分五行、脏腑经络的关系。腧穴的分类,腧穴的治疗作用,特定穴,腧类,腧穴的治疗作用,特定穴,腧穴定位的方法。穴定位的方法。2.熟悉腧穴的命名,腧穴的作用熟悉腧穴的命名,腧穴的作用,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3.腧穴概念的形成、腧穴学的发展腧穴概念的形成、腧穴学的发展。一、腧穴的定义:一、腧穴的定义:腧腧与与“输输”“”“俞俞”意音相通,有转输或输注意音相通,有转输或输注之意。之意。如水流转输灌注。如水流转输灌注。穴穴指空隙或聚集之意(部位)指空隙或聚集之意(部位)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转

    34、输的部位转输的部位 把疾病输注(反映)于体表一定部位把疾病输注(反映)于体表一定部位 把针或灸的感应转输到病所把针或灸的感应转输到病所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疗法施术的部位。疗法施术的部位。二、腧穴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二、腧穴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腧穴概念的形成腧穴概念的形成 腧穴的发展腧穴的发展 第一阶段:无定位阶段,以痛为第一阶段:无定位阶段,以痛为输输 第二阶段:定位定名阶段第二阶段:定位定名阶段 第三阶段:系统分类阶段第三阶段:系统分类阶段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我国最早的经典医

    35、籍、我国最早的经典医籍黄帝黄帝内经内经论及腧穴的部位,名称,论及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但不够完整。分经,主治等。但不够完整。、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提出了提出了特定穴中的特定穴中的“八会穴八会穴”、晋代皇甫谧、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全书十二卷篇其中多篇专十二卷篇其中多篇专门论述腧穴,为腧穴学理论实践门论述腧穴,为腧穴学理论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唐代孙思邈、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千金方千千金翼方金翼方收集大量经外奇穴首创收集大量经外奇穴首创彩色挂图彩色挂图 、宋代王惟一、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铜人腧穴针

    36、灸图经图经绘有十二幅十二经经穴图。绘有十二幅十二经经穴图。铸成两具腧穴铜人模型。为针灸教铸成两具腧穴铜人模型。为针灸教学树立了典范。学树立了典范。、元代滑伯仁、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十四经发挥把十二经与任督脉合称把十二经与任督脉合称“十四经穴十四经穴”、明代杨继州、明代杨继州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对腧穴论述详一部总结性的著作。对腧穴论述详细如:腧穴的主治详尽、辩证取穴细如:腧穴的主治详尽、辩证取穴,并附有医案,并附有医案、清代李学川、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针灸逢源把把历代医籍十四经经穴数目收集了历代医籍十四经经穴数目收集了个,一直沿用至今个,一直沿用至今、解放后至今对腧穴的作用、解放

    37、后至今对腧穴的作用、规律性联系等作了大量研究,并规律性联系等作了大量研究,并陆续发现一些新的经外奇穴使腧陆续发现一些新的经外奇穴使腧穴学不断充实提高。穴学不断充实提高。*三、腧穴与阴阳五行、三、腧穴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关系脏腑经络的关系(一)腧穴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一)腧穴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经脉分阴经与阳经,经脉中的腧穴经脉分阴经与阳经,经脉中的腧穴亦分属阴阳亦分属阴阳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阴经木火土金水阴经木火土金水 阳经金水木火土阳经金水木火土(二)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二)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腧穴分别归属于各经络,经腧穴分别归属于各经络,经络属于一定的脏腑,腧穴为脏络

    38、属于一定的脏腑,腧穴为脏腑经络气血输注的部位腑经络气血输注的部位 腧穴腧穴-经络经络-脏腑脏腑 四、腧穴的分类四、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 经外奇穴经外奇穴 阿是穴阿是穴(一)经穴 凡属十二经脉与任脉、督凡属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十四经穴”简简称称“经穴经穴”。是腧穴的主要。是腧穴的主要部分。部分。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针灸逢源 361穴穴,双穴(十二经穴)双穴(十二经穴)穴穴 单穴(任、督脉)穴单穴(任、督脉)穴(二)奇穴(二)奇穴 十四经穴以外,临床逐渐发十四经穴以外,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

    39、而无从归经的穴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称位,称“经外奇穴经外奇穴”。简称。简称“奇穴奇穴”。奇穴的数目:千金方千金方记载有个记载有个 针灸学简编针灸学简编(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穴穴 针灸腧穴索引针灸腧穴索引谢筠寿编穴谢筠寿编穴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郝金凯郝金凯1963年编年编588穴穴 至今仍然不断发现新的奇穴(三)阿是穴(三)阿是穴 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为腧穴,的压痛点为腧穴,“以痛为以痛为腧腧”。还有。还有“天应穴天应穴”、“不定穴不定穴”等之称。等之称。三类腧穴的特点:五、腧穴的命名五、腧穴的命名(一)自然类:(一)

    40、自然类:依据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二)物象类(二)物象类:以动、植物、建筑物以及其他物品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三)人体类(三)人体类:以人体的解剖部位、生理功能、穴位的治疗作用、人体的各个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等而命名 六、腧穴的作用六、腧穴的作用(一)生理方面(一)生理方面输注气血输注气血腧穴是渗灌气血、神气聚会、通调营卫的场所腧穴是渗灌气血、神气聚会、通调营卫的场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部位)(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部位)灵枢灵枢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

    41、络脉之气,所肉筋骨。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络脉之气,所以渗灌诸节也。以渗灌诸节也。人体气血的虚实盈亏必须通过经络反映到腧穴人体气血的虚实盈亏必须通过经络反映到腧穴(二)病理方面(二)病理方面反应病证反应病证 内脏或经络有病时,穴位是疾病在内脏或经络有病时,穴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体表的反应点 反应点:压痛、结节、肿胀、瘀血反应点:压痛、结节、肿胀、瘀血、丘疹、虚陷、皮色或皮温改变等。、丘疹、虚陷、皮色或皮温改变等。(三)诊断方面(三)诊断方面协助诊断协助诊断 既然穴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既然穴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就是穴位能反映病证、协助诊断也就是穴位能反映病证、协助诊断(四)治疗作用(

    42、四)治疗作用防治疾病防治疾病 腧穴是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部腧穴是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部位。通过刺激穴位,通经脉调气位。通过刺激穴位,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调,扶正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调,扶正祛邪。祛邪。腧穴治疗作用的特点:腧穴治疗作用的特点:近治作用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特殊作用近治作用: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远治作用: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特殊作用 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机体功能增强 某些穴位 (同一穴位)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 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

    43、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髎升压 七、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七、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八、特定穴八、特定穴 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因其作用不同,分布的部位腧穴。因其作用不同,分布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一)五输穴(一)五输穴(首见于灵枢)、含义、含义: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五个穴位。古人以自然界水流现象比喻古人以自然界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气血在经

    44、脉中运行的情况 水流运行的动向是:由小水流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大 由浅由浅深深灵枢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经气所出之处,如水的源头经气所出之处,如水的源头-井井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荥荥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输输经气所行经的部位,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经气所行经的部位,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经经经气充盛,由此汇入脏腑,如百川汇合入海经气充盛,由此汇入脏腑,如百川汇合入海-合合、分布规律、分布规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列。、特点及应用:井穴井穴所出为井所出为井特点:

    45、经气浅小,十二经各有一井穴特点:经气浅小,十二经各有一井穴分布:手足之末端分布:手足之末端应用:有泄热、开窍、通闭之功应用:有泄热、开窍、通闭之功有急救作用,治疗神志昏迷有急救作用,治疗神志昏迷灵枢灵枢病在脏取之井病在脏取之井难经难经井主心下满(肝木病)井主心下满(肝木病)荥穴荥穴所溜为荥所溜为荥特点:经气稍大分布:掌指、跖趾特点:经气稍大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前关节前应用:治疗热病应用:治疗热病 灵枢灵枢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难经难经荥主身热(心火病)荥主身热(心火病)输穴输穴所注为输所注为输指经气灌注的地方指经气灌注的地方特点:经气渐盛特点:经气渐盛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后分布:掌指

    46、、跖趾关节后应用:用于关节病变应用:用于关节病变灵枢灵枢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难经难经输主体重节痛(脾土病)输主体重节痛(脾土病)经穴经穴所行为经所行为经特点:经气较盛较大特点:经气较盛较大分布:腕踝关节附近分布:腕踝关节附近应用:治喘咳、寒热、咽喉病变应用:治喘咳、寒热、咽喉病变灵枢灵枢病变于音取之经病变于音取之经难经难经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合穴合穴所入为合所入为合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 于脏腑。于脏腑。分布:肘膝关节附近分布:肘膝关节附近应用:脏腑病应用:脏腑病内经内经合治内腑合治内腑灵枢灵枢经满而血者,病在胃,

    47、及以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 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难经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井井”: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所出为井”。“荥荥”: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向刚出的泉水微微而流。即,向刚出的泉水微微而流。即“所溜为荥所溜为荥”。“输输”: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

    48、位,即即“所注为输所注为输”。“经经”: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所行为经”。“合合”: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所入为合”。井穴井穴用于治疗神志昏迷,急救。用于治疗神志昏迷,急救。荥穴荥穴用于治疗热病,具有泄热之功用于治疗热病,具有泄热之功。输穴输穴用于治疗关节痛。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经穴用于治疗喘咳。用于治疗喘咳。合穴

    49、合穴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用于治疗六腑病证。五输穴配五行:五输穴配五行:井荥输经合井荥输经合 阳经金水木火土阳经金水木火土 阴经木火土金水阴经木火土金水、五输穴与五行关系临床应用临床应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本经子母补泻配穴法:本经子母补泻配穴法:如如 肺虚证肺虚证肺经属金,补土穴太渊肺经属金,补土穴太渊肺实证肺实证泻水穴尺泽泻水穴尺泽 他经子母补泻配穴法他经子母补泻配穴法如肺虚证如肺虚证补脾经之土穴太白补脾经之土穴太白 肺实证肺实证泻肾经之水穴阴谷泻肾经之水穴阴谷 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二)原穴(二)原穴(首见于灵枢)1含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含义:

    50、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 位。共十二原。位。共十二原。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2分布:腕踝关节附近分布:腕踝关节附近3应用:帮助诊察疾病应用:帮助诊察疾病 脏腑有病脏腑有病 可反映到原穴上可反映到原穴上治疗脏腑病变。治疗脏腑病变。灵枢灵枢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 (三)络穴(三)络穴(首见于灵枢)1含义: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含义: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共十五络:共十五络: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2分布:分布:十二经络穴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大学课程中医学针灸经络总论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80408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