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六讲《灯下漫笔》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语文第六讲《灯下漫笔》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灯下漫笔 大学语文 第六 漫笔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一、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一、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v(一)生平v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v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v1898年往南京求学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v1902年赴日本留学。v1906年弃医从文。v1909年回国。v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v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被称为“民族魂”。(二)主要作品(二)主要作品v小说集:小说集:v 呐喊(1922)、彷徨(1926)、故事新编(1936)。v
2、散文集:v 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散文诗集野草;1928年北京未名社初版朝花夕拾(旧事重提)。v杂文集:v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 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v v学术著作:v中国小说史略 v汉文学史纲要v 此外,还有大量译作、古体诗、序跋、书信、日记等,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v(一)对传统文化作最深刻、最猛烈的批判(一)对传统文化作最深刻、最猛烈的批判:打倒吃人的礼教(狂人日记里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二、主要思想二、主要思想这是对民族的自省,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
3、带有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v(二)对国民性进行批判对国民性进行批判v劣根性,包括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魂的伟大拷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4、三、鲁迅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三、鲁迅在文化史上的地位v中国现代小说之父v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v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其为:“空前的民族英雄”。四、鲁迅的杂文创作及其四、鲁迅的杂文创作及其灯下漫笔灯下漫笔v(一)杂文含义一)杂文含义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v(二)杂文的特点(二)杂文的特点v(三)鲁迅的杂文创作v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成两个时期。19181926年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其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社会现象
5、和文化心理进行剖析和批判。v19271936年杂文:v 有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集外集等。主要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理论斗争性建设。v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v这里要讲的灯下漫笔一文出自杂文集坟。灯下漫笔讲解v一、“灯下漫笔”题解v “漫笔”v “灯下”v二、第一部分的论题:思考中国国民的处境、命运,分析导致这种处境的原因及由此形成的国民性格问题 “漫笔”:“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写出的文章。不仅仅是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也表明了作者的写作习惯女作家萧红有过
6、这样的回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回忆鲁迅先生)日本作家增田涉也有这样的观察:有一天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住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这时的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鲁迅的印象)鲁迅是爱夜的,“因为白天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而“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在日下和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
7、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因此,夜是真诚的。当鲁迅在黑夜、灯前,独自面对“赤条条”的“自我”时,他便开始写散文了。因此,这个灯下漫笔就是作者更多也更直接地说出鲁迅真正所想,显示只属于鲁迅的思想和人生体验,露出灵魂的“深”与“真”的一篇散文。v三、第一部分文本分析v第一层:钞票风波v 现实的经历与感受 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那么,
8、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人们的反应政府初建秩序尚好发行钞票信用见好便当可靠乐意收受云南起义天下大乱停止兑现规则破坏恐慌折价兑银更非常高兴非常高兴v这一部分主要展示了普通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世界。具体说,他们极
9、易满足并接受当政者所制定的规则,因为觉得它便利而又可靠,因此很“乐意收受”了,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便利,相当然地认为政府是有诚意的、善意的并有能力的。但他们却不知道,也不去思考这其中所潜在的风险,游戏的规则从来不是自己说了算的。v而当一切秩序、规则被撕碎之后,人们又陷入极度的惶恐不安之中,他们被不确定的外力裹挟着,无力操控自己的财产甚至是生命,因此,苟得与苟全成了最大的心理安慰,甚至在苟得与苟全之后,而自鸣得意了,因为他们毕竟相对多得了一些,也相当于多赚了一些,自鸣得意也就成了人之常情了。但他们没有思忖,本应属于自己的财产何以缩水?为什么不像平时那样,“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10、?v这就是国人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也许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对于深处乱世、怀有某种历史使命并具有深邃眼光的作者来说,这种心态深深地刺痛了他。因为这种心态只能使中国陷入治与乱的不断循环当中,而永远没有进步的那一天。而要想使中国摆脱这种局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矫正国人的精神,使自由和民主成为他们自觉的精神追求。因此作者为了刺痛国人之心,使他们真正地反省,便用了一个极为惊警的字眼:奴隶。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v奴隶的特点:会说话的工具,专为战争与服劳役的动物,不思反抗,丝毫没有
11、实现过人的价值。v现实中的人:被动地接受,乐意收受,默默忍受。在一切秩序、规则被撕碎之后,人们陷入极度的惶恐不安之中,急切盼望着秩序的重建,回到原先的奴隶状态重新过上有秩序的太平的生活,重新享受那便当,能不欢喜吗?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v这一段是对上段所言所作的假设性论证,即为什么极易变成奴隶,且万分喜欢。(同时也间接点明了根源,即权势的异己性)
12、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v这一段的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当人突然陷于“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境地时,而又突然得到“等于牛马”的待遇,尽管“不算人”也会“心悦诚服”的这样的假设心理性分析与前文有关“银元”的得失心理显然具有相似性。暴力乱离人不算东西不及太平犬不算人但等于牛马叹息心悦诚服恭颂盛世 云南起义天下大乱停止兑现规则破坏恐慌非等价兑银但能够兑换更非常高兴非常高兴v鲁迅的联想与推断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相似性”的基础上的,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毫不相干的人与事之间,他却能别具眼光地揭示出内在的相似与相通,从而给读者以新奇的发现的喜悦。他也正是借助这样的联想,帮助读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去理解某些
13、超越经验的社会历史现象与本相:现实中的人一直是处于奴隶的地位,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乐意收受,默默忍受。v同时,在这里,鲁迅把这种心理产生的根源指向了“暴力”,即上层的统治者。v接下来,作者把这种认识推扩到整个的中国历史,认为中国“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即中国历史从来就是将人不当人的历史,至多是将人变成奴隶的历史。v而对于百姓来说,中国的历史从来就是下于奴隶的历史,至多是做成奴隶的历史。v这种认识,使这一论题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意义,使这论题更具有厚重性。v第二部分(611段):中国的历史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v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
14、。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皇帝亲自裁定的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四千余岁古国古,是我完全土。二十世纪谁为主?是我神明胄。君看黄龙万旗舞,鼓鼓鼓!(黄遵宪的出军歌)v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v中
15、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v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
16、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v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战时(乱世)杀掠 奴隶规则被撕得粉碎盼有个主子厘定规则想做能够吃草的牛马牛马不如 下于奴隶天下有了秩序厘定了规则走上了奴隶的轨道万姓胪欢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人向来就没
17、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统治者暴力将人不当人不及牛马厘定规则将人变成奴隶批判同情哀叹百姓乱世治世稳做奴隶求做牛马v第三部分: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v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v不满现状暂时做稳奴隶乱世迁进租界避入教堂求得新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