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营养治疗课件5.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冠心病的营养治疗课件5.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冠心病 营养 治疗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冠心病的营养治疗冠心病的营养治疗循环系统疾病(1)大纲要求循环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掌握冠心病的营养治疗原则,掌握冠心病的膳食安排;掌握高脂血症的营养治疗原则。冠心病冠心病 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在冠状动脉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甚至坏死,这便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状动脉 在主动脉的根部分出两条动脉,然后逐级分支成密集的复杂的血管网覆盖在心脏的表面并深入心肌内,像一项帽子戴在心脏上,称为冠状动脉,这就是营养心脏的血管。粥样硬化病变 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形成一些分散的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的黄、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冠心病的临
2、床表现 1 心绞痛心绞痛 心绞痛往往表现为心前区或左侧胸部疼痛,有时候会放射到左侧肩部或左侧上肢。通常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短,心绞痛一般历时 1 5 分钟,很少超过 15 分钟。经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一两分钟就可缓解。也正是由于心绞痛的症状有时不是很严重,许多人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会以为年龄大了,体力不济,很正常,并未意识到这就是心绞痛。因此,建议有 冠心病高危因素 的老年人在出现以上情况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注意:1、如果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超过 30 分钟,患者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躁动不安、有濒死感,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就要意识到发生急性心梗了。2、如果休息后不能
3、缓解,疼痛加剧,时间延长,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倘若不活动、不劳累时也胸闷不适,甚至晚上睡觉时被憋醒的话,也要小心心梗。2 心肌梗塞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常发生于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及便秘等诱因的情况下,这些诱因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使本来已经硬化、狭窄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血栓堵塞了冠状动脉,造成心肌长时间缺血缺氧,起心肌局部坏死而发生心梗。心肌梗塞时,疼痛往往持续时间延长,超过 30 分钟,患者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躁动不安、有濒死感。心肌梗塞后影响治疗结果的重要因素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发病后,1 小时到急诊,可挽救大部分坏死的心肌,6 小时内来,好处
4、也很大,12 小时才到医院,效果就不好了。死于冠心病的人,多数是未能及时送到医院,未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只要早到医院,目前的治疗手段是非常有效的,心梗病人能在半小时内到达医院,医生可以给他做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冠状动脉扩张术,大约两周就完全恢复了。所以心血管学界有句名言,叫“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如何早期发现冠心病?如何早期发现冠心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任何疾病的预后都非常重要,对冠心病尤其重要。在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就医或拨打 120,尽早发现冠心病,以免延误病情。1、劳累后或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 3-5 分钟,休息后可自行缓
5、解者。2、饱餐、寒冷、酒后或精神紧张时出现以上症状者。3、平卧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4、性生活用力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者。5、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1 年龄 40 岁以上 2 肥胖 中国人体重指数的最佳值应该是 20 22,大于 23 为超重,大于 25 为肥胖。体重超过正常的 20%,冠心病发病率增高。尤其在短期内明显加重者,动脉粥样硬化急剧恶化。3 高血压 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 140mmHg 和/或舒张压 90mmHg,血压
6、持续增高,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高。高血压可引起:内膜层和内皮细胞损伤,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易于侵入动脉管壁,以及纤维增生增厚,使其对血脂蛋白及血小板释放物渗透性增高,后者更进一步刺激平滑肌细胞增值.血管伸张、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使血管壁弹力素、胶原及粘多糖增多;可使平滑肌细胞内溶酶体增多,减少动脉壁上胆固醇的清除。4 高血脂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简称 LDL),高 LDL 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低 HDL 血症(HDL:高密度脂蛋白)。但也有人认为 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增高亦可引起此病变。在经常作体力活动及少量饮酒者,其 HDL 可增高,动脉粥样硬
7、化的发生率也见降低。5 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冠心病的发病率、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远较无糖尿病者高,且发病早。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脂血症,其血小板活力增强,这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引起动脉堵塞。6 吸烟 吸烟可引起红细胞中一氧化碳增高,使动脉壁含氧不足;促使组织释放儿茶酚胺,引起血小板聚集;使血 HDL 的原蛋白量降低。7 遗传 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家族史,其发生率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心病典型病变特征:典型病变特征:动脉管壁形成动脉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一种一种脂质纤维结缔组织斑块脂质纤维结缔组织斑块:脂质为核:脂质为核
8、心,外有纤维帽包裹,外观呈黄色糜粥样。心,外有纤维帽包裹,外观呈黄色糜粥样。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病变是从内膜受损开始的,粥样斑病变是从内膜受损开始的,粥样斑块的形成块的形成,是动脉是动脉对对内膜损伤内膜损伤作出的炎作出的炎性、纤维增生性、保护性反应的结果,性、纤维增生性、保护性反应的结果,这些反应过度即成为病变。这些反应过度即成为病变。内膜损伤内膜损伤表现为两方面,是由本病的各种主表现为两方面,是由本病的各种主 危险因素导致的危险因素导致的a、长期高脂血症(、长期高脂血症(的的LDL和胆固醇)和胆固醇)功能性损伤功能性损伤单核细胞聚集单核细胞聚集并移行到内皮下,转变为具有活
9、性并移行到内皮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巨噬细胞的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吞噬脂质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形成泡沫细胞脂肪条纹脂肪条纹 活化的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出生长因子活化的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出生长因子平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增生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增生并形成并形成纤维结缔纤维结缔组织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的晚期损害动脉粥样硬化的晚期损害b、血流动力改变、血流动力改变 解剖损伤解剖损伤血小板的黏附聚集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形成附壁血栓、形成附壁血栓血小板也释放出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血小板也释放出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移行和增殖移行和增殖 共同作用形成粥样斑块共同作用形成粥样斑块病
10、理改变病理改变脂纹脂纹 早期病变,儿童时期可出现。为帽针头大早期病变,儿童时期可出现。为帽针头大小的斑点或宽约小的斑点或宽约1-2mm,长短不一的黄色条纹。为吞,长短不一的黄色条纹。为吞噬了脂质的泡沫细胞堆积而成。噬了脂质的泡沫细胞堆积而成。可逆转消退可逆转消退纤维斑块纤维斑块脂纹发展演变而来,主要成分为平滑脂纹发展演变而来,主要成分为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脂质被埋于深层肌细胞和纤维组织,脂质被埋于深层粥样斑块粥样斑块 纤维斑块深层发生坏死、崩解纤维斑块深层发生坏死、崩解 崩解崩解物质与脂质混合形成靡粥样组织。斑块表层为纤维结物质与脂质混合形成靡粥样组织。斑块表层为纤维结缔组织的缔组织的纤维帽
11、纤维帽;深层为;深层为脂质池脂质池,并有胆固醇结晶和,并有胆固醇结晶和钙盐。在动脉表面形成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钙盐。在动脉表面形成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粥样斑块的继发性改变粥样斑块的继发性改变可继发可继发斑块内出血、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 冠心病的发病情况和严重危害冠心病的发病情况和严重危害 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原因,是“第一杀手第一杀手”1、发病率高:、发病率高:欧美国家(极为常见)我国(逐年欧美国家(极为常见)我国(逐年)2、死亡率高:、死亡率高:*美国:占死亡人数的美国:占死亡人数的1/3-2/3,占
12、心脏病死亡,占心脏病死亡人数的人数的50-75%*我国:占心脏病死亡人数的我国:占心脏病死亡人数的10-20%,并逐年,并逐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本病是明本病是多因素作用多因素作用所致,这些因素称所致,这些因素称为为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有:,有:遗传、年龄、肥胖、吸烟、性格、缺遗传、年龄、肥胖、吸烟、性格、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乏体力活动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目前认为除了这些危险因素外,异常等,目前认为除了这些危险因素外,膳食营养因素十分重要膳食营养因素十分重要(一)血脂异常(一)血
13、脂异常(血脂和脂蛋白)(血脂和脂蛋白)1、血脂、血脂血浆中的脂类,血浆中的脂类,主要分为主要分为5种种 甘油三酯甘油三酯 磷脂磷脂 胆固醇酯胆固醇酯 胆固醇胆固醇 与载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水溶性结合,形成水溶性脂蛋白脂蛋白转运转运 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 直接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输直接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输*载脂蛋白主要有:载脂蛋白主要有:apoA、apoB、apoC、apoD、apoE 2 2、脂蛋白脂蛋白 脂类在血中运输的基本单位脂类在血中运输的基本单位脂蛋白的构成脂蛋白的构成球形的大分子复合体球形的大分子复合体 *外层:外层:载脂蛋白载脂蛋白/磷脂磷脂/少量胆固醇少量胆固醇 *核心:核
14、心:甘油三酯甘油三酯 主要构成主要构成CM和和VLDL的核心的核心 胆固醇或胆固醇酯胆固醇或胆固醇酯 主要构成主要构成LDL和和HDL的核心的核心脂蛋白的分类脂蛋白的分类 密度离心法密度离心法/蛋白电泳法蛋白电泳法 *乳糜微粒(乳糜微粒(CM)小肠黏膜合成,运输外小肠黏膜合成,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进入血循环源性甘油三酯进入血循环 *极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前)(前-脂蛋白)脂蛋白)肝细胞合成,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至全身肝细胞合成,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至全身 *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脂蛋白)VLDL降解物,转运胆固醇到全身组织被利用降解物,转运胆固醇到
15、全身组织被利用 *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脂蛋白)肝、肝、肠壁肠壁CM的残体合成,转运外周组织胆固醇到的残体合成,转运外周组织胆固醇到肝脏代谢和排出肝脏代谢和排出 3 3、血脂异常与、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S):):a、总胆固醇、总胆固醇/和和LDL(尤其是氧化型(尤其是氧化型LDL)是是AS的主要危险因素的主要危险因素b、HDL 也是也是AS的危险因素的危险因素c、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甘油三酯是甘油三酯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独立危险因素 d、VLDL不具致不具致AS的作用,的作用,但其代谢终末产物但其代谢终末产物LDL、脂、脂蛋
16、白蛋白a能致能致AS 血浆胆固醇、血浆胆固醇、LDL、甘油三酯、甘油三酯/和和血浆血浆HDL的措施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措施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目前临床治疗目前临床治疗AS的主要措施是改善血脂的主要措施是改善血脂 *膳食和营养因素与血脂变化密切相关膳食和营养因素与血脂变化密切相关,控制饮食和改,控制饮食和改善营养状况已成为防治善营养状况已成为防治AS和冠心病的主要途径和冠心病的主要途径(二)吸烟:(二)吸烟:与不吸烟者比较,吸烟者发病率和病死率与不吸烟者比较,吸烟者发病率和病死率2-6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三)高血压:(三)高血压:
17、与本病关系密切与本病关系密切 *高血压患者患本病者较血压正常者高高血压患者患本病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70%有高血压有高血压(四)糖尿病:(四)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患者中AS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倍(五)体力活动减少:(五)体力活动减少:*定期体育活动可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危险定期体育活动可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危险 *久坐的职业的人员与积极活动的职业相比,冠心病的相对久坐的职业的人员与积极活动的职业相比,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危险1.9(六)遗传因素:(六)遗传因素:AS在家族中有聚集发生倾向,家族中有在在家族中有聚集发生倾向
18、,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较年轻时患AS者,其近亲得病机会可者,其近亲得病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家族(七)年龄:(七)年龄:*AS是从婴儿期就开始缓慢发展的过程是从婴儿期就开始缓慢发展的过程 *出现临床症状多见于出现临床症状多见于40以上的中老年人,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后进展较岁后进展较快,致死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约快,致死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约4/5是是65岁以上的老人岁以上的老人(八)性别:(八)性别: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男性发病较女性平;男性发病较女性平均年龄早均年龄早10岁,女性患病常在绝经期之后岁,女性患病常在绝经期之后(九)性格:
19、(九)性格:性情急噪、进取心和竞争性强的性情急噪、进取心和竞争性强的A型性格的人型性格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十)肥胖:(十)肥胖:以腹部脂肪过多为特征的肥胖产生冠心病的危以腹部脂肪过多为特征的肥胖产生冠心病的危险险 (十一)其他(十一)其他(十二)膳食营养因素(十二)膳食营养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膳食营养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膳食营养因素(一)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一)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膳食脂类包括膳食脂类包括 1、甘油三酯(脂肪、甘油三酯(脂肪/中性脂肪)中性脂肪)占占95%由由1个甘油分子和个甘油分子和3个脂肪酸化合而成个脂肪酸化合而成 2、磷脂、磷脂 甘油三酯中一个甘油
20、三酯中一个/二个脂肪酸被含磷酸的二个脂肪酸被含磷酸的其它基团取代的一类脂类物质其它基团取代的一类脂类物质 3、固醇、固醇1、膳食脂类之、膳食脂类之脂肪与脂肪与AS(质和量)(质和量)*脂肪的脂肪的质与量质与量对血脂水平有影响对血脂水平有影响 脂肪的数量:脂肪的数量:*膳食脂肪摄入量膳食脂肪摄入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发病率、死亡率)(发病率、死亡率)*膳食脂肪总量是影响血膳食脂肪总量是影响血胆固醇浓度胆固醇浓度的主要因素的主要因素 脂肪的质量脂肪的质量比数量对比数量对AS发病率的发病率的影响更为重影响更为重要要 *
21、脂肪的质量取决于脂肪的质量取决于脂肪酸的种类和比例脂肪酸的种类和比例 (饱和程度、链的长短、空间结构等)(饱和程度、链的长短、空间结构等)CH3-CH2-CH=CH-(CH2)n-CH2-COOH 甲基端甲基端 羧基端羧基端A、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 是最强有力的是最强有力的升高血浆总胆固醇升高血浆总胆固醇的膳食的膳食成分成分 对胆固醇的影响取决于对胆固醇的影响取决于碳链长度碳链长度 *多数饱和脂肪酸可使血胆固醇多数饱和脂肪酸可使血胆固醇 ASAS 如:豆蔻酸如:豆蔻酸C14:0棕榈酸棕榈酸C16:0月桂酸月桂酸C12:0 但:碳原子数但:碳原子数10和和18的饱和脂肪酸不升高血胆固的饱和脂肪
22、酸不升高血胆固醇醇*硬脂酸(硬脂酸(C18:0)、中链脂肪酸可)、中链脂肪酸可血甘油三血甘油三酯酯ASASB、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包括必需脂肪酸)(包括必需脂肪酸)饱和程度、空间结构不同影响不同饱和程度、空间结构不同影响不同 *单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血总胆固醇及血总胆固醇及LDL,不,不HDL (橄榄油、茶油)(橄榄油、茶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双键的位置)(双键的位置)n-6系列系列胆固醇含量,但在胆固醇含量,但在LDL胆固醇的同胆固醇的同时也时也HDL胆固醇含量胆固醇含量/抑制血小板凝聚抑制血小板凝聚 (亚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亚麻酸)n-3系列系列血胆固醇、
23、甘油三酯含量,并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并血浆血浆HDL水平水平/抑制血小板凝聚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血管内膜的功能改善血管内膜的功能 (-亚麻酸、亚麻酸、EPA、DHA)C、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 双键两侧的氢原子处于碳链的相对侧双键两侧的氢原子处于碳链的相对侧 (将植物油氢化制成人造黄油过程中可产生)(将植物油氢化制成人造黄油过程中可产生)*可使血胆固醇可使血胆固醇,同时引起,同时引起HDL(与原来的油相比)(与原来的油相比)D、脂肪酸的、脂肪酸的 比例比例*膳食中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饱和脂肪酸的供给(饱和脂肪酸的供给(S)血胆固醇、血胆固醇、血液凝固的趋势血液凝固的
24、趋势ASAS危险危险 *推荐的推荐的P/S比值范围为比值范围为1:12:12 2、膳食脂类之膳食脂类之胆固醇与胆固醇与AS 膳食胆固醇摄入量膳食胆固醇摄入量AS呈正相关呈正相关 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高胆固醇血症及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高胆固醇血症及ASAS发病率呈正相关发病率呈正相关 胆固醇的吸收特点和影响因素胆固醇的吸收特点和影响因素A、膳食胆固醇、膳食胆固醇肠道胆固醇吸收率肠道胆固醇吸收率/肝脏胆固醇合成肝脏胆固醇合成保保持体内胆固醇稳定,但这种反馈调节并不完善持体内胆固醇稳定,但这种反馈调节并不完善 胆固醇摄入胆固醇摄入 血胆固醇血胆固醇B、个体间对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的反应差异较大,影响因素、个
25、体间对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的反应差异较大,影响因素有膳食史、年龄、遗传、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比例有膳食史、年龄、遗传、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比例*脂肪有助于胆固醇的吸收:脂肪有助于胆固醇的吸收:低胆固醇饮食的同时应低脂低胆固醇饮食的同时应低脂*植物固醇(植物中与胆固醇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有竞争抑制植物固醇(植物中与胆固醇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有竞争抑制胆固醇吸收的作用胆固醇吸收的作用血胆固醇血胆固醇*膳食纤维可影响胆固醇的吸收膳食纤维可影响胆固醇的吸收3 3、膳食脂类之、膳食脂类之磷脂与磷脂与AS 可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血中胆固醇颗粒变小,易于透过血管壁为可使血中胆固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