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侵袭 真菌 感染 诊断 治疗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ICU真菌分类真菌分类形态分类:(1 1)单细胞真菌,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不产菌丝,包括)单细胞真菌,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不产菌丝,包括酵母菌和类酵母样菌。a a、酵母菌是由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殖,如、酵母菌是由母细胞以芽生方式繁殖,如新型隐球新型隐球菌菌。b b、类酵母样菌以芽生方式繁殖,其不脱离母细胞的、类酵母样菌以芽生方式繁殖,其不脱离母细胞的延长芽体称为假菌丝,亦称假丝酵母菌即为各种延长芽体称为假菌丝,亦称假丝酵母菌即为各种念珠菌念珠菌。(2 2)多细胞真菌,呈丝状,由菌丝和孢子组成,主要是霉多细胞真菌,呈丝状,由菌丝和孢子组成,主要是
2、霉菌如菌如曲霉、毛霉菌(3 3)双相型真菌,即同一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成)双相型真菌,即同一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成酵母状或菌丝状,此两种形态可随条件改变而互变,如组织酵母状或菌丝状,此两种形态可随条件改变而互变,如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马尔尼菲青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等。霉菌等。(4 4)细菌样真菌,如放线菌、诺卡菌属)细菌样真菌,如放线菌、诺卡菌属重要医学酵母菌分类重要医学酵母菌分类条件致病酵母菌条件致病酵母菌念珠菌属念珠菌属非念珠菌属非念珠菌属白念珠菌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隐球菌属隐球菌属毛孢子菌属毛孢子菌属克柔念
3、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其它念珠菌其它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酵母属酵母属红酵母属红酵母属酵母属酵母属红酵母属红酵母属60%院内真菌感染的病原体以念珠菌居多,各临床科室发病率有所不同院内真菌感染的病原体以念珠菌居多,各临床科室发病率有所不同Pfaller MA et al.Crit Rev Microbiol.2010;36(1):1-53.Pfaller MA et al.Crit Rev Microbiol.2010;36(1):1-53.普通病房血液恶性肿瘤骨髓移植HIV新生儿监护病房实体器官移植实体肿瘤
4、外科(非移植)(n=3,640)(n=1,010)(n=377)(n=263)(n=54)(n=886)(n=863)(n=1,906)(n=6031)念珠菌属81.742.631.632.796.357.289.291.275隐球菌属4.02.10.048.70.06.41.61.04.5其它酵母菌*1.23.32.73.40.01.01.20.81.4曲霉菌属8.333.850.74.91.926.04.93.412.3接合菌1.15.26.41.11.91.70.00.61.4其它霉菌*1.67.66.41.50.04.71.31.52.7地方性真菌1.91.20.51.60.02.60
5、.80.71.62004-20082004-2008年间美国年间美国IFDIFD病原体在各临床科室的分布病原体在各临床科室的分布(%)(%)*其它酵母包括其它酵母包括6 6例马拉色菌属例马拉色菌属 ,2626例肺孢子菌,例肺孢子菌,1212例红酵母,例红酵母,2121例啤酒酵母和例啤酒酵母和6 6例毛孢子菌例毛孢子菌*其它霉菌包括其它霉菌包括2 2例支顶孢菌例支顶孢菌,9,9例交链孢霉例交链孢霉,3,3例双极孢菌,例双极孢菌,5353例镰刀霉,例镰刀霉,1010例拟青霉菌例拟青霉菌,13,13例赛多孢子菌,例赛多孢子菌,6 6例足分枝霉菌和例足分枝霉菌和1 1例例 白色簇孢霉白色簇孢霉 院内深
6、部真菌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宿主因素宿主因素临床特征临床特征微生物微生物检查检查IFIIFI的四个组成部分的四个组成部分组织病理组织病理学学现代诊断观念倡导分级诊断现代诊断观念倡导分级诊断确诊确诊临床诊临床诊断断拟诊拟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高危因素高危因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念珠菌感染*1曲霉感染*2严重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低下移植入住ICU严重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低下实体器官移植入住ICU中性粒细胞缺乏易导致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中性粒细胞缺乏易导致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尸检检出真菌感染的患者中,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占70%实体器
7、官移植易导致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实体器官移植易导致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一项对243例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的尸检研究结果Walayama M et al.Kansenshogaku Zasshi.2000;74(4):378-86.一项自1985年至1994年进行的对243例实体器官移植后死亡患者的尸检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念珠菌:宿主因素念珠菌:宿主因素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念珠菌感染的机会增加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念珠菌感染的机会增加一项自1993年10月至1995年11月美国6所外科ICU参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共入选4276例患者,其中42例患者发生念珠菌血流感
8、染;对42例患者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念珠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一项自1993年至1995年美国6所外科ICU参与的研究,结果显示: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多数接受了中心静脉插管Blumberg HM et al.Clin Infect Dis.2001;33:177-186曲霉菌:宿主因素曲霉菌:宿主因素侵袭性曲霉感染多伴发器官功能衰竭侵袭性曲霉感染多伴发器官功能衰竭2.2.临床特征临床特征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累及主要器官并引起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累及主要器官并引起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器官器官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肾脏肾脏症状性念珠菌尿症状性念珠菌尿脑脑大脑功能性障碍大脑功能性障碍,脑部大面积
9、损伤引起的神经系统体征脑部大面积损伤引起的神经系统体征,脑膜炎脑膜炎眼眼眼内炎眼内炎,特征性视网膜棉絮样损伤特征性视网膜棉絮样损伤,视力丧失或改变视力丧失或改变心脏心脏心内膜炎、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导致的心力衰竭心内膜炎、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导致的心力衰竭骨骼骨骼骨髓炎伴有特征性严重疼痛骨髓炎伴有特征性严重疼痛,椎骨破坏并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椎骨破坏并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及关节炎及关节炎皮肤皮肤红色结节性皮肤损害红色结节性皮肤损害肝脏肝脏腹痛腹痛,胆管阻塞胆管阻塞,多发性脓肿多发性脓肿脾脏脾脏CT扫描可见的脓肿形成扫描可见的脓肿形成肺肺肺炎肺炎骨骼肌骨骼肌肌炎伴特征性严重肌肉疼痛肌炎
10、伴特征性严重肌肉疼痛临床特征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床旁评分值可早期提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高危因素床旁评分值可早期提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2.5*床旁评分值(Candida Score)=0.908(全肠外营养)+0.997(外科手术)+1.112(多部位念珠菌定植)+2.038(重症脓毒血症)床旁评分值为2.528时,结果的敏感性与假阳性率都较好;因此,确定2.5为临界值。所有变量,如存在计为1;不存在则计为0。所有P值均0.05。高危因素高危因素系数系数P值值多部位念珠菌定植1.1120.003外科手术后入住ICU0.9970.002重症脓毒血症2.0380.000全肠外营养0.9080.0203.3.
11、微生物学及病理学微生物学及病理学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真菌涂片真菌涂片KOH湿片、六胺银染色、墨汁染色、革兰染色真菌培养真菌培养G G试验试验侵袭性真菌感染(除外隐球菌、接合菌纲真菌)GMGM试验试验侵袭性曲霉感染隐球菌乳胶凝集隐球菌乳胶凝集19真菌标本的镜检真菌标本的镜检是最简单也是最有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有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优点在于简便、快速,阳性结果可确定真菌感染,阴性结果亦优点在于简便、快速,阳性结果可确定真菌感染,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诊断。不能排除诊断。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在无菌体液的直接镜检中发现真菌成分常可确立深部真菌病的在
12、无菌体液的直接镜检中发现真菌成分常可确立深部真菌病的诊断。诊断。找到真菌丝有重要意义,特异性高于培养找到真菌丝有重要意义,特异性高于培养有菌部位则只有发现大量真菌菌丝方可作出诊断,通过直接镜有菌部位则只有发现大量真菌菌丝方可作出诊断,通过直接镜检一般可以区分检一般可以区分念珠菌、隐球菌、毛霉(接合菌)念珠菌、隐球菌、毛霉(接合菌)等菌的感染。等菌的感染。The lancet,2003,3:230-240真菌培养真菌培养无菌部位标本无菌部位标本培养阳性:诊断价值!血、组织、无菌体液外周血培养近平滑念珠菌阳性评估导管!分析是否存在环境污染?实验室与临床沟通菌量多少?21真菌细胞膜的磷脂双层b-(1
13、,3)-b-(1,3)-葡聚糖葡聚糖b-(1,6)-葡聚糖b-(1,3)-葡聚糖合成酶麦角固醇真菌的细胞壁结构真菌的细胞壁结构半乳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G试验-1-5-1-5)呋喃半乳糖残基)呋喃半乳糖残基GMGM(半乳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试验)试验 -曲霉感染检测的影响曲霉感染检测的影响因素因素半乳甘露聚糖在血中存半乳甘露聚糖在血中存在时间短,建议:在时间短,建议:高危人群每周至少高危人群每周至少检测检测2 2次,动态观察次,动态观察 结合影象学、结合影象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三唑类降低三唑类降低GMGM低侵袭性曲霉菌病低侵袭性曲霉菌病低曲菌负荷量低曲菌负荷量假
14、阴性假阴性假阳性假阳性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他唑巴坦,colistin,colistin,cefazolin,ertapenem,SMZco,cefotaxime,cefazolin,ertapenem,SMZco,cefotaxime,ampicillin-sulbactam,cefepime ampicillin-sulbactam,cefepime 与其它细菌或真菌成分有交叉反应如青与其它细菌或真菌成分有交叉反应如青霉、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霉、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 肠道中定植的曲霉释放肠道中定植的曲霉释放GMGM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 含有谷物的食物中存在含有谷物的食物中存在
15、GMGM抗原,通过受抗原,通过受损肠黏膜进入血循环导致抗原血症,化损肠黏膜进入血循环导致抗原血症,化疗后出现严重黏膜炎的更易发生疗后出现严重黏膜炎的更易发生 儿童和新生儿:儿童和新生儿:FP83%FP83%(双歧杆菌交叉反(双歧杆菌交叉反应)应)多粘菌素,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厄他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G G试验(试验(1,3-1,3-D-D-葡聚糖葡聚糖 )检测范围)检测范围不仅可检测念珠菌感染不仅可检测念珠菌感染曲霉、肺孢子菌、镰刀菌、毛孢子菌、支顶孢霉和很多霉菌均存在1,3-D葡聚糖(Miyazaki,J Clin Micro 33:3115,95)隐球菌细胞壁为alph
16、a-葡聚糖,故为阴性阳性结果只能代表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阳性结果只能代表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不能确定种类不能确定种类G G试验试验假阳性假阳性:手术中使用纱布、棉拭子等手术中使用纱布、棉拭子等抗肿瘤准备:如蘑菇多糖、裂菌多糖抗肿瘤准备:如蘑菇多糖、裂菌多糖(Kimura 1995)Kimura 1995)免疫准备:白蛋白、球蛋白免疫准备:白蛋白、球蛋白(Usami 2002,Ohata 2003)(Usami 2002,Ohata 2003)抗生素抗生素(amoxicillin-clavulanate)(Mennink-Kersten(amoxicillin-clavulanate)(Menni
17、nk-Kersten 2006)2006)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Mennink-Kersten 2008)(Mennink-Kersten 2008)血透使用纤维素膜血透使用纤维素膜(Miyazaki 1995,Yoshioka 1989)(Miyazaki 1995,Yoshioka 1989)评价:评价:高特异性,连续高特异性,连续2 2次或以上阳性,提高敏感性次或以上阳性,提高敏感性IFIIFI诊断比出现临床症状早诊断比出现临床症状早1010天,比天,比HRCTHRCT早早9 9天天敏感性和感染严重程度相关(真菌负荷量)敏感性和感染严重程度相关(真菌负荷量)动态观察感染程度和
18、治疗疗效动态观察感染程度和治疗疗效儿童儿童BGBG水平高于成人。水平高于成人。G G试验:侵袭性真菌感染试验:侵袭性真菌感染EORTC/MSG:163 proven or probable IFI&170 controlEORTC/MSG:163 proven or probable IFI&170 controlFungitell cut-off:60ng/mlFungitell cut-off:60ng/mlSensitivity69.9%,specificity87.1%,PPv83.3%,NPV75.1%Sensitivity69.9%,specificity87.1%,PPv83.3
19、%,NPV75.1%菌属菌属Proven IFprobable平均平均pg/ml敏感性敏感性念珠菌属念珠菌属107477582.6%曲霉菌曲霉菌1012110380%镰刀菌属镰刀菌属31652100%毛霉属毛霉属2Little根霉属根霉属1Little隐球菌隐球菌12Little其他其他75总和总和14221Ostrosky-Zeichner et al,CID 2005,41:654G+GMG+GM小结小结种属种属GMG念珠菌属念珠菌属+镰刀菌属镰刀菌属+隐球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属曲霉菌属+青霉青霉/拟青霉拟青霉+接合菌纲接合菌纲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半乳甘露
20、聚糖的动力学特点半乳甘露聚糖的动力学特点4.4.影象学特点影象学特点侵袭性曲霉病患者侵袭性曲霉病患者CTCT检查的表现检查的表现侵袭性曲霉病患者侵袭性曲霉病患者CTCT检查的表现检查的表现1Greene RE et al.Clin Infect Dis.2007;44(3):373-9.对于一项235例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进行的系统分析:其中143例有晕轮征。CT扫描肝脾肝脾IFI:IFI:呈多发性低密度区呈多发性低密度区,可在可在CTCT导向导向下穿刺活检下穿刺活检 以确诊以确诊。肺IFI:肺念珠菌病是弥散性微结节样损害,无晕环征(halosign)。肺曲霉病呈孤立性肺曲霉病呈孤立性,周边有低
21、密度带的圆形较大损害区周边有低密度带的圆形较大损害区,此特征此特征性图象称为晕环征性图象称为晕环征.后期特征为病灶增大后期特征为病灶增大,部分出现新月形空泡征部分出现新月形空泡征 (airrescent (airrescent sign)sign)和和/或偏心的镰刀状空泡征。或偏心的镰刀状空泡征。图1d0图3d10图 2d3THANK YOUSUCCESS2022-10-1434可编辑CTCT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影像学检查有助于IAIA的诊断的诊断0 0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90901001001个大结节晕轮征实变梗死形状的结节空洞空气半月征组织病理学支持
22、晕轮征是曲霉菌病的表现但是其他病原体感染也可引起晕轮征但是其他病原体感染也可引起晕轮征有晕轮征的患者治疗反应好(成功率为成功率为52%52%,而没有者成功率为,而没有者成功率为29%)29%)1.Greene RE,Schlamm HT,Oestmann JW.et al.Imaging findings in acute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halo sign.Clin.Infect Dis.2007 44:373-92.Caillot D,Couaillier JF,Bernard A.
23、et al.Increasing volume and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on sequential thorac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in patients with neutropenia J Clin Oncol.2001 Jan 1;19(1):253-994%94%61%61%30%30%27%27%20%20%10%10%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指南:侵袭性真菌感染分级诊断,分层治疗指南:侵袭性真菌感染分级诊断,分层治疗宿主宿主
24、因素因素临床临床特征特征微生微生物学物学组织病组织病理学理学拟诊拟诊临床诊断临床诊断确诊确诊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2007)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11(2):81-95.2011;11(2):81-95高危高危拟诊拟诊(possible)(possible):仅符合:仅符合1 1项宿主因素、项宿主因素、1 1项临床标准,但不符合微生物学标准项临床标准,但不符合微生物学标准临床诊断临床诊断(probable):(probable):患者需符合患者需符合1
25、 1项宿主因素、项宿主因素、1 1项临床标准和项临床标准和1 1项微生物学标准项微生物学标准确诊确诊(proven)(proven):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金标准金标准”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治疗经验性治疗经验性治疗病原治疗病原治疗抢先治疗抢先治疗分级诊断分层治疗危险(宿主)因素临床特征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学+-预防治疗拟诊+-经验治疗临床诊断+-抢先治疗确诊+目标治疗 常见念珠菌体外敏感性评估常见念珠菌体外敏感性评估 S=敏感 S-DD=剂量依赖敏感 I=中介 R=耐药Pappas PG et al,Pappas PG et al,Clin I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