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429教育学(一)终极绝杀30点.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自考00429教育学(一)终极绝杀30点.pdf》由用户(李老师yy)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00429 教育学 终极 绝杀 30
- 资源描述:
-
1、第 1页共 19页教育学(一)教育学(一)1.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1)中国:孔孟老庄;学记中庸大学师说传习录四书集注等;(2)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创立:(1)培根培根:著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观点:提出实验的归纳法实验的归纳法,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提出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次提出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夸美纽斯夸美纽斯:著作大教学论大教学论(1632 年),观点: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3)卢梭卢梭:著作爱弥儿爱
2、弥儿(1693 年),观点:提出自然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思想,认为儿童教育要远离城市,教育应从儿童的儿童的自然本性自然本性出发。(4)洛克洛克:著作教育漫画教育漫画,观点: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肯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建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绅士教育理论体系。(5)康德康德:著作康德论教育(1803),观点: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提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6)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观点: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3、7)赫尔巴特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奠基人):著作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1806)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观点:提出科学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将心理学和哲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将心理学和哲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创办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标志教育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流派)(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梅伊曼和拉伊拉伊;教育观点:重视实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强调从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
4、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狄尔泰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斯普朗格、利特等人;教育观点:教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人格培养完整人格;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和克伯屈;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教育没有其他目的;学生在学校要学习社会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尊重学生成长的差异性学生成长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学
5、家凯洛夫凯洛夫、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的生产劳动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紧密结合与生产劳动是紧密结合的。第五,揭示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辩证关系。第六,使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方法论基础。(5)制度教育学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法国的乌里、洛布罗;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制度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教育制度是教育
6、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教育制度来完成社会的改革。(6)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阿普尔鲍尔斯、阿普尔等;他们认为当代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当代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各种因素敏感起来,即通过对他们进行“启蒙”来消除学校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7、第 2页共 19页2.2.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1 1)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神话起源说(最古老):代表人物:宗教;主张: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2)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沛西能能;主张: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动物界的生存本能。(3)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孟禄;主张: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4)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凯洛夫;主张: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8、。统一。教育的发展阶段及特点:(教育的发展阶段及特点:(1 1)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特点: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2 2)奴隶社会教育特点)奴隶社会教育特点: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 3)封建社会教育特点封建社会教育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阶级性,等级性、浓厚的宗教性;教育内容主要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教育经验,提出教育教学思想。(4 4)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
9、点:教育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拨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师生关系民主化;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5 5)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3 3.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1)公共性(大众性、公平性)(2)生产性(人类的物质生产紧密结合)(3)科学性(科学教育、教育科学的指导)(4)未来性(未来社会的
10、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5)国际性(6)终身性(贯穿于人的一生)4.4.学校概述学校概述学校的功能学校的功能: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学制的概念:指由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构成学制的构成:纵向的学校阶段(阶段性)和横向的学校系统(类型)构成学制的类型学制的类型:(1)单轨学制单轨学制(美国美国);(2)双轨学制双轨学制(欧洲欧洲:现代学制最先产生);(3)分支学制分支学制(苏联苏联):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我国现代学制的类型我国现代
11、学制的类型:(1)“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产生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但并未正式实施并未正式实施。(2)“癸卯学制癸卯学制”:1903 年,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3)“壬戌学制壬戌学制”:1922 年颁布,该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制。我国现行学制的纵向结构分类我国现行学制的纵向结构分类:(1)幼儿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第 3页共 19页现代教育的公益性的原则:(1)普遍受益原则;(2)非营利原则;(3)公正公平原则学校文化的形成:(1)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主
12、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2)年轻一带的文化,主要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价值观念等。是区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5.5.学校、家庭、社会学校、家庭、社会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因素。(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 1)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少年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
13、因素。(2)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教授刘湘云对教授刘湘云对 128128 名名“健优儿童健优儿童”和和 128128 名一般儿童的家庭环境名一般儿童的家庭环境的对照调查的对照调查表明,不管文化程度高低,父母都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计划好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社会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对一个小学
14、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1)社会群体:我们应当重视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既不应一概否定,又不能任其自由存在和发展,而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地择友,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2)社会道德:为了保护儿童的健康发展,就应当在大力宣传先进道德的同时,结合社会环境,清楚一切没落道德的残余,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3)社会文化:在发挥社会文化的教育作用的同时,社会应当干预学生所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学校与家长应当在教育青少年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
15、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1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个别指导(2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的主要途径:(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
16、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6.6.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主要内容当代儿童发展观当代儿童发展观中皮亚杰的观点及贡献中皮亚杰的观点及贡献(1)观点: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发展的根本原因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遗传、环第 4页共 19页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三者之间,只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
17、真正起因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2)皮亚杰的贡献,在于明确揭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当代儿童发展观众当代儿童发展观众杜威杜威的观点及贡献的观点及贡献(1)观点: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儿童的发展是其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过程,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从从做中学做中学”。教育
18、就是要不断地为儿童的活动创造条件,调动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杜威的贡献: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内涵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内涵:(1)儿童的发展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2)(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3)(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7.7.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1)顺序性:表现:儿童身体整体结构、行动能力、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
19、展(低级-高级、量变-质变);教学启示:循序渐进。(2)不平衡性:表现:不同的年龄期,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明显差异。教学启示:抓住关键期。(3)阶段性:表现: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启示:分阶段教学,不能搞“一刀切”。(4)个别差异性:表现: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表现形式、内容、水平);教学启示: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勤能补拙)(5)互补协调性:表现: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教学启示: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听力障碍)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
20、用:(相对于影响儿童发展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力度而言,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 1)教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时时关心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并以他们的感受为依据,来选择教育内容的展示方法、教育要求的表达方法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等。(2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
21、生的选择)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们要给学生展现个性和按个性特点进行发展的机会。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和组织形式方面,都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长处,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偏差,在学习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3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8.8.教师职业教师职业教师含义教师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教师是专业人员(身份特征:学历、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身体状况)(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第 5页共 19页教师
22、职业的专门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带动了初等教育的普及,也促进了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教育结构日趋复杂和教育规模日趋扩大,专门培养教师的初等师范、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应运而生。教师职业的专业化: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高技术产业将成为经济部门的主导产业,人类逐渐转入学习化社会。教师职业不断地被延伸。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教师社会地位教师社会地位:(1)经济地位;(2)政治地位;(3)文化地位教师法律地位:(1)教师的职业性质;(2)教师法对教师身份的规定。从世界范围讲,教师的身份大致有公务员、雇员、公务员兼雇员三种类型。(3)从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关系
23、看:两者之间是行政管理者与行政相对人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4)从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看:我国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聘任关系。教师职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教师职业职业道德素养、教师职业知识知识素养、教师能力能力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德)职业道德素养(德)(1)指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是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和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2)内容内容主要包括主要包括: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教书育人,这是教师承担的历史使命;为人师表,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职业知识素养(知)职业知识素养(知)(1)教师职业知
24、识素养是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2)内容包括:教育知识,这是教师从事育人工作应具备的重要知识。学科知识,这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主体。通识性知识,这是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知识。职业能力素养(能)职业能力素养(能)(1)指教师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2)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9.9.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基本权利教师的基本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
25、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教师行使惩戒权)(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进修培训权)教师的义务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和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