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3777252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206.9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 年高 语文 专题 复习 文学 文本 阅读 练习题 汇编 答案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你们再降一块钱都降不成吗?”“底价是不能改的,请拿出最大诚意为老百姓让利”“为了患者一分一厘都会争取”一段时间以来,医保谈判的砍价场面,在网上赢得一片叫好声。现场谈判是确定医保支付价格的“临门一脚”,尤其是面对那些价格高昂、科技含量高的国际知名药品时,一分一厘也需“锱铢必较”。同时,谈判过程扣人心弦、牵动人心,毕竟这关系到13.6亿参保人的用药,大量救命救急的好药能否经过谈判降价进入医保,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家庭的稳定安宁。可以说,医保谈判就是为民砍价。这

    2、背后是人民至上的信念,尽最大努力提供性价比最优的药品,满足人们基本用药需求。价格谈判中分厘变化,叠加庞大的患者基数,都意味着巨大利益的调整,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最大程度地用好有限的医保资源,在坐上谈判桌前,医保谈判方需要收集大量的谈判药品信息,了解生产使用情况、临床使用证据、国内外价格信息等,以知已知彼为百姓赢取更大降价空间。这是一个专业而有担当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开始利用药物经济学等专业工具评估药品价值,同时有支付标准测算组,结合国内外情况、可替代性、医保承受能力等,综合评估谈判药品的真实价值,测算进入医保后的量价效应,最终确定一个预期底价。医保谈判公正平等,实现双赢是共识。因而,2020年

    3、医保谈判还加大了与企业的沟通力度,增加企业中报环节,组织企业进行沟通,并将纳入谈判范围的药品上市时间延长到公布调整方案的时间。细致完善的谈判规则给了企业更多阐述产品价值的机会,给了创新企业更足的信心。于是,这次获批上市不久甚至获批就经过谈判纳入医保的创新药品较多,群众得以及时享用到最新的创新成果。在谈判桌上,要谈下预期底价,谈判现场的技巧、策略非常重要。现场谈判中,最重要的是不被其他任何因素干扰,为群众争取最大的实惠。谈判专家不仅会用话语、手势,还会用眼神、表情,不断引导企业让利、再让利,一直降到预期的医保测算底价。我国人口世界最多,参保人数世界最多,但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筹资水平有限。要

    4、用有限的医保资源满足最多人口的基本需求,不仅是一道世界难题,同时也考验着医保人的勇气决心和责任担当。唯有怀着人民至上的信念,秉持为民谋取最大利益的坚定立场,才能赢得谈判,让人民的“保命钱”用得好、花得值。(摘编自医保谈判的背后是人民至上,让保命钱用得好、花得值,有删改)材料二:怎么确保谈判工作的公平公正呢?一方面,专家廉洁自律是确保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整个测算的制度和流程也为保障谈判工作的公平公正上了一道安全阀。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副司长黄心宇说:“药物经济学的这一组专家测算,我们每一个专家是独立测算的。对于每一个药品具体的测算方法,药物经济学组的组长、副组长会商把关,告诉专

    5、家大概应该怎么测算。”药品和专家一一对应,责任更加明确,再加上组长们统一标准,结果也就更加公平。此外,药物经济学专家组和基金测算专家组平行测算,互不干扰,两组的测算结果都影响着最后的底价。而且严格保密,到了谈判的现场才交给谈判组。在最终底价确定之前,为打消企业顾虑,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的三位组长和医保局医疗服务管理司的工作人员组成三个小组,分别和各个企业代表,就每个药品的测算方式,逐一进行沟通。双方反馈意见之后,国家医保局综合各方内容,最终获得每个药品的谈判价格。正是在各流程中的严格保密,底价才成为谈判组手里的底牌。这样,谈判组才能在和企业谈判中通过一次次“灵魂砍价”将价格降下来。(摘编自央视新闻

    6、医保谈判幕后揭秘:不仅有“灵魂砍价”,还有企业代表流泪)材料三:一款药想要进入医院,最通畅的路是进入医保目录,而想要进入医保目录,药企参与医保谈判是必经之路。谈判分为两轮。第-轮面对面沟通,企业的任务是通过沟通,判断医保局的底价,以应对-星期后的最后谈判。-家外资药企的医保谈判代表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医保局的谈判专家非常懂行,问题都在要害,不是网上视频里猜个吉利数那么简单”。一星期后的谈判更直接,“就是出价”。企业有两次出价机会,第一次是试探,第二次如果报价仍高于医保局信封价的15%,则出局。“哪怕是16%,都出局。”第二轮最为惊险,企业只能根据第一轮报价的结果争取短时间的内部电话会,协商出一

    7、个更精准的报价。“一些企业的二轮报价策略是,在公司能接受的底价上打八九折,再上浮15%,这是能报的最低价。”当对面的医保局专家说出“恭喜”,企业方代表才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双方就要你来我往,一点点试探,逐渐逼近专家手中的“信封价”,敲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摘编自南方周末2021年1月14日国家“药战”)1. 下列图示都标示了医保谈判局部过程,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医保谈判专家要搜集谈判药品信息、评估药品真实价值、对企业出价进行“砍价”,还需要研究谈判的技巧策略。B. 医保谈判专家只有怀着人民至上的信念,从全

    8、体公民切身利益出发,才能让人民的“保命钱”用得好,花得值。C. 专家的廉洁自律是确保谈判工作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而整个测算的制度和流程则是谈判工作公平公正的保证。D. 医保谈判专家不断引导企业让利,一直让到预期的医保测算底价。进入现场前,这个底价只有医保谈判专家知晓。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提到“最终确定一个预期底价”,就是材料三中所提到的“医保局信封价”,而且是现场谈判时的成交价。B. 医保谈判应尽量让谈判目录上出现更多创新药、专利药或一些独家药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基本用药需求。C. 药企要想让一款药进入医保,只能让它进入医保目录,而要进入医保目录,则必

    9、须与医保谈判方进行讨价还价。D. 药企的第二轮谈判惊心动魄,如果有一次报价高于医保局预期底价的15%,就只能出局,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4. 请分别简要概括三则材料围绕“医保谈判”所介绍的主要事实。5. 有的观点认为,从人民利益出发,医保谈判价格压得越低越好。你是否也这么认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

    10、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

    11、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

    12、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

    13、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

    14、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

    15、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B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C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D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

    16、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B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C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D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3)下列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元结主张,诗歌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C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非诗之能穷人。殆穷

    17、者而后工也。”D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4)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这一观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5)“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

    18、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

    19、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

    20、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

    21、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

    22、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界限清晰,具有很大的伸缩性。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根本性改变。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

    23、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B.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C.材料二在论述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D.材料三中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说明: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24、3分)A.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弟子规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5.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

    25、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4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最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就人口而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有3700万居民;首尔都市圈有2300万居民,而且还在增长过程中。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

    26、韩国的27倍。然而,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别只有2400多万人和2100多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心来说,这样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未来应该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形成京津都市圈、上海杭州湾都市圈和广深珠都市圈。同时也应该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这样才能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整体而言,中国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目前出现的“抢人大战”,会导致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然后在创新创业等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报以乐观的态度。但另一方面,正当“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

    27、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而且,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顶端的人才,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要知道,中国目前的现实人口分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一二线城市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当然,城市的不断扩容,也不能只是从外部吸引人才,更需要在根本上提高生育率。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这

    28、个数据意味着每代人减少40%的人口规模。长此以往,以后无论一二线城市都将面临无人可抢的困境,中国在人口规模和集聚效应方面的优势也会被不断减弱。(摘编自梁建章、黄文政从“抢人大战”看中国城市发展格局)材料二: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放眼世界,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纵观国内,人才竞争更是城市实力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2017年以来,国内人才竞争持续升温,由“新一线”城市率先发起,随后蔓延至全国几十个城市。这些城市先后颁布人才新政,为争夺人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唤起了一场空前的“人才争夺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各地方政府拿

    29、出“真金白银”“珠宝软玉”表达对人才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渴求。在这场席卷全国的“人才争夺战”中,是否该去“争夺”人才?“争夺”什么样的人才?“争夺”来的人才能留得住吗?该如何用和留?这都是值得各地政府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政策的激励与吸引带来的是短期效应,而引进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长效的人才工作机制,才能使“人才争夺战”的积极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城市才能获得长远发展优势。人才政策不能流于表面,做表面文章,先把人引进来再说,而应该科学、精准地规划一系列可持续的政策措施。人才工作也不应是政绩工程,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人才不是最终目标,不应用人才引进的绝对数量来衡量“人才争夺战”的战果和成效,

    30、在关注人才引进数量的同时还应关注人才贡献率。应该看到学历落户并不等同于获得了相应的就业工作岗位,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是否与新落户人才数相匹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新落户人才的专业特长是否对口等,还需要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检验。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过于强调户籍政策和各类补贴,认为拿出户口、房子和待遇才能引进人才,片面地将人才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扭曲了人才政策的本质,偏离了人才引进的初衷。事实上,本土人才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要摒弃“只有外来和尚才会念经”的观念。在精准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发掘、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整合优化已有的存量人才。要以平等的原则对待外来人才

    31、与本土人才,将本土人才的各项保障工作做好、做到位,注意不要过于拉大两者之间收入、住房等待遇的差距,造成不公平感而引起本土人才的流失,或因内部排挤导致外来人才留不住。只有内外兼顾,才能充分调动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积极性,达到互补互持的双赢效果。总之,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是地方政府在内外因的双重推动下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竞争,关键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而在于政策的速度与温度。对于城市来说,引才政策起催化作用,城市经济起强化作用,生态环境起固化作用,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让人才自由有序流动,才能使人才为城市发展所用。(摘编自张晓明等“人才争夺战”之冷思考)1.下列对材料

    32、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一线城市人口规模尚未达到东京和首尔的规模,因此应大力发展以上北广深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并让二线城市大幅扩容。B. 要想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未来既需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也应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C. 党的十九大以后,各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珠宝软玉”表达对人才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渴求,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唤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D. 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在金钱、住房等物质待遇上的差距,扭曲了人才引进政策的初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有推进空间,我们应该更乐观地看待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

    33、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不应过早进行限制。B. 材料一列举了我国当前人口生育率数据,既直观具体,提高了可信度,又指出了当下我国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制约问题。C. 材料二第一段是文章的论述背景,点明了人才决定着城市竞争力、关乎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性。D. “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是地方政府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竞争的政策速度与温度格外重要。3.下列各项所述措施中,不符合材料二作者主张的一项是()A. 郑州发布政策:只要符合全日制本科(含)以上学历、副高级(含)以上职称、高级技师(含)以上职业技术资格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按规定购买住房。B. 上海浦东某街道办辖区内高新企业较多,

    34、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迫切,录用了多名来自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C. 浙江某高校在经过公开招聘筛选后招收了两位浙江大学统计学博士,进入学校国际处负责学生出国交换申报材料政治审核工作。D. 某医院对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医院科室轮岗制,轮岗期满后,组织部门通过考察,再根据个人意愿分配科室。4. 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人才争夺战”中需要兼顾哪些因素。5. 驳论是一种很有力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材料一的哪几段使用了驳论,用的是哪种驳论方法?请简要分析其驳论过程。(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儒家伦

    35、理从诞生之初就以血缘亲情作为伦理、道德的起点与基石,但“爱亲”之情是具体的、主观的,很难有“共同的情感”,如何能够在此基础上建立普遍有效的伦理原则呢?正是因为儒家伦理找到了人之为人的“基础性情感”,并以此作为“共同的情感”而唤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与同理心,才产生了伦理共识,而这就是“情理”的逻辑。孔子讲孝,悌是“仁”之本,可以成为伦理的起点,这是经验的总结,因为这种情感可以培养诸多德行。论语学而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其理由与内在的逻辑是孝,悌是子对父母、弟对兄长的态度,而表现出来的是“顺”之德。在不同的伦理关系中,子对父言孝、弟对兄言恭、妇对夫言

    36、从、臣对君言忠,本质上都是带有主从性质的“顺”。孝、悌做得好,可以自然扩展到其他行为,因为这种情感可以培养习惯性道德行为和稳定的德行。这不是认知意义上的判断与推理,而是实践意义上本质相同的行为的不断延伸。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也许是一种合乎常理的现象,但是这种经验性的推理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孔子从“入则孝,出则弟”到“泛爱众”的构想,试图通过“爱亲”的推己及人达到“爱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一定难度。这里涉及一个情感的“普遍有效性”问题。孔子将孝、悌作为伦理的基础,但这种情感既是经验的、具体的,又是心理的、直觉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从而使得伦理和道德难以形成绝对的、必然的道德律令。这

    37、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具体的情感是否认同以及认同程度的问题,孔子的学生宰予对三年之丧不满,觉得一年即可,孔子也只能无奈地说,你若心“安”,那么你就不用守丧三年了。可见,在伦理道德的源头上如果没有达成共识,其后的观念更易出现分歧。二是以孝、悌这种血缘情感作为伦理道德的基石也有风险,而“爱亲”与“爱人”中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过于强调“爱亲”,就会淡化“爱人”。实际上,在传统中国这样一个宗法家族社会里,更易使人的情感局限于家族之内。但如果为了克服血簿伦理的狭隘性而强调“爱人”,就如墨家的“兼爱”一样,会成为一种超出人之常情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因此,什么样的情感既是人皆认同、又能超越血缘情感的狭隘性而成

    38、为伦理更可靠的基石呢?孟子提出了“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这种“不忍人之心”是同情、悲悯以及不可言喻的本能之爱,以这种情感作为“仁”的心理基础,大大增强了情感的普遍有效性。而将“不忍人之心”进一步具体化,即经典的“四心”说,孟子把孔子的心有“不安”发展为人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再扩展为仁、义、礼、智“四心”,以此作为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础,从而把儒家伦理莫基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普遍的道德情感之上,克服了孝、悌血缘情感的局限性,把“爱亲”之情转化为人所共有的情,从而使伦理的基础更具普遍意义和理性特征。(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材料二: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

    39、型文化,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重要文化符号的文明,“伦理型”不仅意味着以伦理为内核,也意味着以伦理为范型和规律,“伦理型”既是中国文化气质,也是中国文化气派。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从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维度宣告两个重大文化发现。一是“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伦理组织社会”,这是生活世界的文明气质;二是中国文化“以道德代宗教”,“伦理有宗教之用”,这是中国精神世界的文化气派。自西周维新始,中国文化便开创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明道路,这就是家国一体的“国家”文明路径,进而与西方的“country(国家,侧重地理划分和疆域)”和“state(国家或地方行政区域,侧重政府)”文明

    40、分道扬镳,它对文明史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性转化并发展了原始社会这个人类最漫长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血缘智慧,在迄今为止的那场人类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转型中,缔造了一种具有悠远深厚的文明根源和具有坚韧文明绵延力的文明道路、文化形态。梁漱溟反复辩证,中国文化不是家族本位而是伦理本位,家族本位是宗法社会的特征,“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将家庭逻辑发展为伦理规律,“以伦理组织社会”,从而生成伦理型文化的特殊气质及其一以贯之的文明传统。中国被称为“礼义之邦”,“礼”是血壕、伦理、政治三位一体,以伦理为核心建构的社会秩序和文化实体;“义”是依据伦理实体的要求即所谓“敬礼”而建构的道德价值

    41、,中国是“礼义”之邦,而不只是注重礼节的所谓“礼仪”之邦,礼义之邦是伦理型文化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是伦理型文化的文明形态。今天,我们实施伦理型文化战略,将助力人们践行共同的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摘编自樊浩伦理道德发展的战略自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具有具体和主观特点的血缘亲情作为伦理、道德的起点与基石的儒家伦理,难以让人们产生“共同的情感”。B.孝、悌这种情感在本质上是带有主从性质的“顺”,论语中说,具有孝、悌情感而不好犯上的人是不会作乱的。C.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家族社会,人的情感更易局限于家族之内,儒家若强调“爱人”,就与墨家没有区

    42、别。D.中国文化对文明史的突出贡献包括创造性转化并发展了人类的血缘智慧和缔造了一种具有悠远深厚的文明根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伦理共识的产生得益于儒家伦理利用人的基础性情感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与同理心。B.宰予对三年之丧不满,但孔子也无可奈何,可见在伦理道德的源头上达成共识很重要。C.孟子的“不忍人之心”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具体扩展为仁、义、礼、智“四心”说。D.中国一向注重以伦理为核心建构社会秩序和文化实体的“礼”,因而被称为“礼义之邦”。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于谦立春日感

    43、怀:“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C.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D.宋李纲议国是:“上有素定之谋,下无趋向之惑,天下之事不难举也。”4.儒家伦理是如何把“爱亲之情”转化为“人所共有的情”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5.当前,全社会都在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实施伦理型文化战略对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6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因交流而繁荣,文明因互鉴而兴盛。文化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文化安

    44、全只有在文化发展中才能实现。历史地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在于其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博采众长的基因。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汉民族主动接受草原民族文化的“胡服骑射”,再到中华文化对各国文化的兼收并蓄,多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现实地看,今日之中国,正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从近代以来的被动卷入到今天的主动拥抱,充分展现了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和适应力。近代以来的屈辱史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唯自强而后安,唯开放而后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亦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

    45、封闭必然落后,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唯有开放环境下的斗争和磨砺才能使自己强起来。文化发展同样如此。我们珍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在文化开放发展中强基固本,使其根深叶茂,焕发旺盛生机。在此意义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与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内在一致的。只有强基固本,才能抵御外来文化病毒的侵袭;只有把文化深层次的优质基因激活,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势文化,与其背后一整套知识体系建构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维护文化安全,抵

    46、御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要站在人类文化制高点谋划文化发展,回应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解释力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近代以来,西方强势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特别是启蒙以来西方世界创设的一整套现代性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影响着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图式,相应的,人们也习惯于在西方知识谱系内寻找自己的存在坐标,这正是西方文化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理基础。例如,关于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划分,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意识形态话语,实际上都包含着历史建构主义的主观企图。我们并不怀疑启蒙话语的历史进步性,但也应清醒意识到其时代局限性,进而确立文化对话的

    47、平等地位,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前提之一。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应该也有责任为人类文明作出知识贡献,这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重要标志。在信息革命推动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发生剧变,已有知识体系发生“哥白尼式的革命”,由启蒙话语构建的知识体系在应对诸多新问题时频频失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经验,则构成人类新知识得以产生的丰厚土壤。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创造旨在实现文化霸权有所不同,中国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倡导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我们建构的知识体系,着眼人类共同未来,以知识创新回应时代难题。只有这样的

    48、文化创造,才能在摆脱“跟着说”的困境之后,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科学支撑。(摘编自在文化开放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材料二:当今时代,伴随中国与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近日,围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信息时代如何实现文化安全等问题,记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惠鸣进行访谈。中国社会科学网: ?惠鸣:在国家文化传播安全领域,由于互联网革命和数字化革命,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等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原有文化传播体系面临技术革命的挑战。同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我国进行价值体系渗透。对此,国家需要深化传媒体制改革,不断创新,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777252.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