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8单元+期末共9套综合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8单元+期末共9套综合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单元 期末 综合 检测 试卷 汇编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8单元+期末共9套综合检测试卷汇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
2、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在这一背景中,“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
3、多只20出头。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也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
4、“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材料二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它比诗歌更能打入人深微的心灵。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不但似建筑能建筑数十层的高屋,而且能建筑宇宙的大观。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它是最科学化的艺术。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摘编自张竞生、张培忠美的人生观)材料三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
5、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
6、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
7、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四”作家以“青春教”为信仰,将欢乐、光明与青春相融合,开辟出一条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的审美战线。B.“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五四”文学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创作主题都充满着青春气息。C.“五四”文学的审美表现出一种青春的心态,连文学杂志的命名都具有浓厚的青春气息,少年中国狂飙的命名,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D.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教育、心灵教育、动态教育的特征,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
8、质,也是道德教育。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音乐是最职业化者,是就音乐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性作用来说的。B.音乐是最科学化的艺术,音乐能表现图画、雕刻、风景、情怀等。C.美育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D.将道德教育通过情感感染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支撑材料二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A.尚书记载舜任命夔掌管音乐方面的事务,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大坚韧,刚毅简约。B.荀子重视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对人情感的改变也能够十分迅速。C.墨子认为耳朵感受
9、快乐,不符合圣王事迹、万民利益。D.礼记明确了乐内在的精神是和谐而不混乱,乐的功能是让人欣喜欢爱,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4.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你认为当代青少年应该具有怎样的审美趣味?你打算怎样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林英从袋子里掏出一个纸卷,慎重地放进靠窗台子的抽屉里,又慎重地把它推好,靠了台子,微微地仰起头来,用右手掠她的头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我有信没有?”她轻轻地问她表妹。“有的,”她表妹把拿书的手垂下一边,“在这抽屉里。”林英拿出了信,是岑写的。岑,她知道,是她叫作弟
10、弟的那个同志。这时,一个幻影便袭上她的视境:这是一个青年,(1)在眉底的眼中,射出苦闷的光;他的唇是颤抖着,仿佛有种尖锐的东西在磨砺着他的心,他的皮肉,以至他每个的细胞。她能在什么时候,都想起他们初见的一次,这时是夏天,他穿着灰色的布衫,局促地,怯懦地看她,于是她便想:“他是一个最受压迫的阶层里出来的吧?”以后她和他熟了,“他是一个诚恳的青年,”她是这样印象着。他现在作为一个幻影出现在林英眼前的,是多么可怜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他恳求似的眼光,是在追求什么呢?他颤抖的嘴唇,是要讲什么可怕的字句呢?“姊姊,我说过,我是缺乏一种发动的力,我的生命是愈趋愈下的一支病苇。我的理性,其实何尝有什么决口,
11、只是我在情感上是狂风暴雨的牺牲。我夜不能睡,我白日坐着时,却梦着不可知的幻境,我走在马路上,仿佛是一个吃醉了酒的人,柏油的路面像棉絮似的蠕动着。“我昨晚独自在D公园里徘徊,我突然感觉到死的诱惑,高耸的大树,鬼怪一般的伸上天空去,铁青的天空,只点缀了嘲弄似的几点星光,我面对着栏外的江面,无尽的水波,倒映着凌乱的灯影“以前我不是有句诗叫灯影乱水惹人哭的吗?那是真的。我最怕见这景象,见了一定是悲伤,是追忆,是哭泣,是死的憧憬。“我那时觉得,我为什么没有一个来扶持一下的人呢?为什么没有一个握着我生命之缰的人呢?再想,如果我放弃了我生命的占有,而勇敢地跃入无尽的碧波中去,一切会怎样呢?一切要依旧的,公园
12、依旧是那么静美的,上海的夜依然是那么呻吟的,乱水灯影依然是那么凄凉的,一切都不会改变“但我终于是想起了你,我想你怕是我最后阶段中生命的握有者吧!”沉重又压在她心头了。但是女工们的喧声叫醒了她。她看着她们,呀,她们的脸,她们的脸!疲劳、兴奋,整个的都表现着一种向上的蓄意,她们仿佛是一列疾驰着的列车理性支配了她,她于是对自己说:“我要回他一封信,我要打破他的幻灭!”她坚决地握一握拳头。(节选自殷夫小母亲注)文本二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2)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跟
13、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有改动)注殷夫(19101931),男,原名徐白,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优秀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小说小母亲发表于1930年,塑造了一个走向成熟的女共产党员林英的形象,她出身于相当富有的家庭,本来可以“在华美的环境中做她女性的春梦”,但她仍愿抛弃“好的享受,好的生活”,
14、为了正义和真理,“准备迎接一切的苦难和不幸”。作者截取生活中的一天,描写她从清晨到夜晚的繁忙的革命活动,展示了她成长的经历和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怀。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岑的形象是作为与林英的形象对照者而出现的,他是一个革命征程中的苦闷彷徨者。B.读了岑的信之后,林英心情沉重,但看到女工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她决心写信打破岑的幻灭。C.“破洞”的出现,印证了牺牲的就是小通讯员,也写出了新媳妇和“我”万分痛惜的心情。D.小母亲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者奋勇前行的青春,与百合花故事发生在同一时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15、文本一中,林英与岑的第一次见面属于补叙法,林英当时感觉岑是一个从最受压迫的阶层出来的青年。B.文本一信中,作者多次运用疑问句式,极力表现了岑在现实面前的一种迷乱心境和内心的感伤、颓废。C.“她坚决地握一握拳头”,表达了林英对继续走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对打破岑的幻灭的信心。D.文本二中,“缝破洞”这个动作细节描写表达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愧疚、疼爱以及敬重的复杂情感。8.小说中,岑给林英写了封信。请简要分析这封信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9.请对两则文本画线处有关人物的描写手法进行简要分析,指出不同之处。(6分)(1)在眉底的眼中,射出苦闷的光;他的唇是颤抖着,仿佛有种尖锐的东西在磨砺着他的心
16、,他的皮肉,以至他每个的细胞。(2)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唐高宗)永淳元年,上以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将幸东都;丙寅,发京师,留太子监国,使刘仁轨、裴炎、薛元超辅之。时出幸仓猝,扈从之士有饿死于中道者。上虑道路多草窃,命监察御史魏元忠检校车驾前后。元忠受诏,即阅视赤县狱,得盗一人,神采语言异于众;命释桎梏,袭冠带,乘驿以从,与之共食宿,托以诘盗,其人笑许诺。比及东都,士马万数,不亡一钱。(裴)行俭有知人之鉴,初为吏部侍郎,前进士王勮、咸阳尉栾城苏味道皆未
17、知名,行俭一见,谓之曰:“二君后当相次掌铨衡,仆有弱息,愿以为托。”是时勮弟勃与华阴杨炯、范阳卢照邻、义乌骆宾王皆以文章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重之,以为必显达。行俭曰:“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幸矣。”既而勃度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俭言行俭常命左右取犀角、麝香而失之。又敕赐马及鞍,令史辄驰骤,马倒,鞍破。二人皆逃去,行俭使人召还,谓曰:“尔曹皆误耳,何相轻之甚邪!”待之如故。破阿史那都支,得马脑盘,广二尺余,以示将士,军吏王休烈捧盘升阶,跌而碎之,惶恐,叩头流血。行俭笑曰:“
18、尔非故为,何至于是!”不复有追惜之色。诏赐都支等资产金器三千余物,杂畜称是,并分给亲故及偏裨,数日而尽。阿史那车簿围弓月城,安西都护王方翼与战于热海,流矢贯方翼臂,方翼以佩刀截之,左右不知。所将胡兵谋执方翼以应车簿,方翼知之,悉召会议,阳出军资赐之,以次引出斩之,会大风,方翼振金鼓以乱其声,诛七十余人,其徒莫之觉。既而分遣裨将袭车簿、咽麪,大破之,擒其酋长三百人,西突厥遂平。(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而勃度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俭言/B.既而勃度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
19、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俭言/C.既而勃度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俭言/D.既而勃度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俭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中,地名,指东函谷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四关”之内地区,现位于陕西省中部。B.监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通常由宰相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C.侍郎,官名,唐以后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D.西突厥,古国名,立国于6世纪中期,7世纪后期为唐朝
20、所灭。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淳元年,因关中地区发生饥荒米价高涨,唐高宗决定留下太子监理政事,让大臣刘仁轨等辅佐他,自己从京师出发,前往东都。B.唐高宗担心途中出现盗贼,下令监察御史魏元忠负责安全工作;魏元忠从赤县狱中找来一名盗贼囚犯与他们同行,结果一路平安无事。C.裴行俭有知人之明,“初唐四杰”在当时都以文章闻名,李敬玄认为其将来一定显贵,故重用他们,而裴行俭却持不同意见,后来果如其言。D.王方翼智勇双全,与阿史那车簿交战热海时,被流箭射穿手臂,砍断箭杆继续作战;军中胡兵打算抓捕他以响应敌首,他设计杀死胡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21、)(1)命释桎梏,袭冠带,乘驿以从,与之共食宿。(2)二君后当相次掌铨衡,仆有弱息,愿以为托。14.裴行俭轻视财物、宽宏大量,请举例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寄隐居士谢逸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注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玉唾:珍贵的书籍。襄阳耆旧:泛指襄阳的隐士。庞公: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未曾入城市。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开篇便写出了先生因自己“薄禄相”
22、而未被封侯,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隐居山林,语句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些许不得志的情味。B.本诗第二联描绘精致,对仗谨严,特别是数词的选用,很具代表性,体现先生藏书之富、研学之久,突出其隐居生活的鲜明特征。C.本诗第三联告诉我们,虽然先生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境界追求大多不会像先生一样,他们没有选择“高卧一庵”的生活。D.本诗语言朴素,表达简妙,写先生隐居,又不拘泥,有联想,有拓展,表面上“寄隐居士”,其实,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的心志。16.作者对先生隐居山林后的哪些表现怀有钦佩之情?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23、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以“,”两句,表现了青年革命者踌躇满志,精神焕发的形象。(2)在建设国家、兴盛社会的历史使命面前,当代青年应该以论语泰伯中曾子的“,”两句话来勉励自己。(3)我国古人把星座分成斗、角、参、心、女、牛等“二十八宿”,古代诗词中也常出现星宿的意象,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常常会想,长沙这座城市一本摊开着的书,湘江是它的书脊,南北两岸是它摊开的扉页,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走在它的一样。我曾经想要努力去读懂它的每一行文字,努力去获悉它的每一个故事,努力去看清它的每一处美妙,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