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通史知识点提纲(实用!).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3777194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102
  • 大小:6.1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通史知识点提纲(实用!).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通史知识点提纲(实用!)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温习 中国 近现代史 通史 知识点 提纲 实用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通史知识点提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中国人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抗争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社会转型的近代化历史近代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一种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对主要矛盾: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农民起义、改良、革命)。概念解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政治:形式上保留中国的主权政府,实际上外国势力逐渐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经济:中国社会经济独立

    2、地位丧失而成为西方的附庸。主权部分丧失但没有完全丧失。半封建:政治:封建势力维持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思想制度在形成中;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存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产生、发展;文化:封建思想观念延续,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传入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晚清时期(1840-1912)现代化的转型时期【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近代化转型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碰撞、冲击及交流时期。1、政治: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兴起(1)民族危机下,各阶级开展民族独立的斗争;(2)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2、经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传统

    3、经济结构变动(1)列强加紧经济侵略,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新的经济因素出现:洋务运动开启中国工业化进程(国营近代工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3、思想: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将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结合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广泛传播。4、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逐渐融合西方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影响中国,在衣食住行、交通通信、社会观念、大众传媒等出现中西融合的趋势。一、列强侵华的加剧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8401912)(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背景(1)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

    4、市场和原料产地。(2)中国:国力渐衰,社会危机严重。2导火线:虎门销烟。3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2)扩大: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3)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4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1)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3)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4)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5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

    5、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6.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农耕文明不能战胜先进的工业文明;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7.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社会性质:中国的主权不再完整,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民族危机不断加剧,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阶层结构:地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向西方学习的开明派与固守传统的顽固派);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新的社会阶级形成;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社会思想:“开眼看世界”,“天朝上国”的规制收到冲击,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不断传

    6、入,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对外关系:传统的朝贡体系(华夷观念)瓦解,不平等条约体系确立;中外联系加强,主动适应国际外交规则,外交体系与观念逐渐近代化;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通讯工具传入,社会生活与习俗呈现出鲜明的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时代风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破坏性与建设性并存。8.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

    7、争爆发。(2)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时间1858年1860年内容(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4影响

    8、政治上:A.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公使进京、总理衙门)C.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D.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E.鸦片贸易合法化(以“洋药”名义进口)。F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立负责外交、通商事务的总理衙门,设总税务司等。经济上:外国经济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文化上:客观推动了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背景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导火线:1894年日本趁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之机,派大军入侵朝鲜。(2)过程1894年7月,丰岛海

    9、战:日本舰队偷袭清军运兵船,战争开始;1894年9月平壤战役:清军失败,退回国内。1894年9月黄海战役:北洋舰队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避战保船,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邓世昌英勇牺牲。1894年11月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1月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3)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主要危害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

    10、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的4月23日,是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的事件。三国干涉还辽引起了后来的日俄战争。三国的外交胜利,激起了世界各大强国在华实现帝国主义的野心,同时,该事件也开启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之端。(5)失败原因a统治腐朽,吏治腐败b举措失当,避战保船c实力不济,技不如人d民族意识仍旧淡薄(7)影响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经济侵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设厂、修筑铁路、政治贷款、开采矿产、划分势力范围、实行门户开放)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

    11、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4.向西方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和思想文化。5.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各阶层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8)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1.争做中国债主: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偿付对日赔款和“赎还”辽东半岛,大借外债。为了争做中国的债主,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2.抢夺路权矿权:列强在争做中国债主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向中国输出资本,即抢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这也成为帝国主义抢夺势力范围的重要

    12、手段。3.争相开厂:列强利用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的规定,又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建厂。外国工厂的生产规模大,产量多,成本低,产品在中国市场处于优势地位。4.划分“势力范围”:19世纪末,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5.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因美西战争错过了瓜分中国的机会,美西战争后,美国立即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9)甲午战后,救亡图存运动呈现出的新特点:1.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各阶层普遍行动起来,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2.民族

    13、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民族解放运动从领导阶级到指导思想再到组织方式都有了质的突破。3.指导思想上呈现新旧并存的态势,既有资产阶级要求近代化的符合历史潮流的革命纲领,又有地主阶级的“中体西用”思想,还有农民阶级的盲目排外的落后思想。(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原因根本原因: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维护在华特权;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特权,镇压义和团的现实需要。2.战争经过: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携光绪出逃西

    14、安;1900年12月1901年9月:旷日持久的谈判;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条约内容主要危害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3.影响:(1)标志

    15、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强化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与掠夺,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清政府威信扫地,从中央到地方对清政府的离心力不断增强,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削弱;(3).刺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逐渐取代改良,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思潮;(4).客观上促进了清政府自身的反思,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5).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程度,救亡图存运动高涨。4.概念解读:东南互保1900年6月,清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帝国主义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东南互保的深远影

    16、响:1.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爱国运动,保全了英美等国在中国南方的利益;2.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客观上维护了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相对稳定和繁荣;3.推动地方政治和军事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中央权力大为减弱,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东南互保也意味着传统的封建帝国内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五)、小结:晚清时期列强的对华侵略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世纪6090年代: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的边疆危机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军事侵略、政治侵略

    17、(割占土地、获取特权、以华制华)、经济侵略(开埠通商、获取特权、战争赔款、资本输出)、镇压革命、思想渗透。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1)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2)建设性:西方列强把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使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同时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激起了中国人民

    18、的反抗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冲击。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开始与国际接轨。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1841年占领四方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群众打死数名英军2.左宗棠收复新疆:A.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复侵占新疆伊犁。B.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进行了充分准备。1878年1月清军收复和田,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清军的胜利,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阴谋。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于1881年成功与沙俄议定伊犁条约,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C.1884年新疆设省。3黄海海战(1)性质:

    19、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检验了洋务派海军建设的成果。(2)爆发:1894年7月,中国北洋舰队在丰岛海面遭日舰偷袭。(3)经过: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4)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政策,北洋舰队丧失黄海制海权。4反割台斗争(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5义和团反帝运动(1)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

    20、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1900年6月,廊坊阻击战,大败八国联军;爱国清军和义和团战士攻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4)意义: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三、晚清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不断高涨地主阶级: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派(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奕、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洋务运动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顽固捍卫传统的中体,实现救亡图存清政府自身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以郑观应、王韬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

    21、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变局之因:外敌入侵(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较量);自身孕育的因素。具体表现:政治上: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政局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李等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官僚地主势力增强斗争性质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是民主革命的先声社会阶层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诞生。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思想上:

    22、传统的“夷夏”观念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一) 、炮口下的震撼开眼看世界(二)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最高峰1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2理论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教义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拜上帝会”。3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4)军事全盛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西征:西征军取得一系列胜

    23、利,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大部分地区,为太平天国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5)天京变乱: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日益封建化,内部等级森严,诸王之间混战。1856年的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6)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重建纲领,组织军事防御战。(7)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4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内容(1)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1)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2)发展工商业(3)开设新式学堂等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24、”的理想社会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重新振兴太平天国评价(1)进步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1)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2)局限性:迫于当时的形势,未能实行5.失败的原因主观原因:(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2).领导阶层学识与才略有限。(3).战略上的失误。(4).文化上对传统文化粗暴的态度;违背人性的措施,(5).外交失策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6.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评价(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5、。它仍没有摆脱旧式政权的影响,专制、等级色彩明显,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2)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3)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三) 、19世纪6090年代: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内忧)第二次鸦片战争(外患)2.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3.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中体(根本):传统纲常伦理道德教化 西用(手段):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技术4.目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剿发

    26、捻,勤远略”,维护清廷统治。5.中体西用的合理性与滞后性合理性:唯物史观:中体西用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文明史观:是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反应。近代化史观: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滞后性:学习范围:仅限于器物层面 根本目的: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三次论战,深刻反映了千年未有之变局下新旧交替的社会局面与社会变革、转型的艰难6.内容军事工业前期“自强”,从19世纪60年代起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民用企业后期“求富”,从19世纪70年代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兴办教育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海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

    27、练兵;19世纪80年代,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7.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理解)8.洋务运动是如何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1).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科技人才,瓦解了本国的封建经济,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派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近代化起步。(2).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推动了教育内容、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等的革新,促进了中西教育的融合,中国的教育逐渐趋向近代化。(3).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革新。继续冲击“夷夏

    28、之辨”等思想观念,晚清中国更趋开放。促使人们改变了传统的封建主义义利观。促使人们原有的君民政治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9.洋务运动存在的缺陷(失败的原因)缺陷一:只学习西方某些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不采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落后)。缺陷二: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不是商品生产,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缺陷三: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变革的随机性强。它并非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而是由一些在地方任职的汉族官员自发地、缺乏组织性地各自展开。缺陷四:守旧势力过于强大,阻碍洋务运动的顺利开展。(四) 、从早期维新到康梁维新1.思想发展阶段2.内容 1

    29、898年:维新变法成为社会思潮3.1898年:为什么要维新变法(理解)(1) .民族危机的加深,催化了维新变法思想(2).集权体制的日益强化,激发了变革体制的愿望(3).洋务新政的破产,激发了制度变革的紧迫感;(4).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推动资产阶级力量壮大(5).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强敌成为榜样”(6).早期维新思潮的涌现,发出了变法改革的先声(7).西学东渐,发展资本主义是世界性趋势4怎么变法?(变法的具体措施。了解)5.结果: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变革专制体制的维新变法失败(戊戌政变)6.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1).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民族、民主

    30、);(2).从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推动近代中国形成相对完整的西学观(器物、制度、思想)(3).瓦解了传统的教育体制,推动近代中国新式教育观的形成(科学、实用);(4).启迪民智,促进民众思想觉醒;推动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5).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7.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理解)相似点:1.从运动的社会性质来看,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旨在变革封建制度的,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从变革的外部环境看,改革前中日两国都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状况。3.从改革的内容而言,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31、军事、外交等层面,变革的范围广泛。4.从变革的主导者来看,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由一个皇帝(天皇)为中心的政治集团进行发起、组织和实施。不同点:1.中日两国国土面积不同,导致改革推广的难度和深度有不同。2.中日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保守势力强弱、向外学习的态度)。3.采取的具体策略不同(激进还是稳妥)。4.拥有的力量以及对立面的力量不同(是否有主导改革的强有力力量)。5.所面临的的国际环境不同(1868年与1898年)(五) 、18991901: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治外法权凌驾中国法律,民族危机加剧;民众的仇外心态;谣言四起,矛盾进一步激化;守旧势力的煽动2概况:1900年6

    32、月,廊坊阻击战,大败八国联军;爱国清军和义和团战士攻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4意义: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六)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19011911)1清末新政(19011911年)(1)背景: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2)内容: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3)失败原因:清政府掌控

    33、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革命打断了改革。(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2预备立宪(1)概况: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1911年5月,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

    34、”,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2)结果:“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3.对清末新政的评价(1)从主观目的上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取悦于列强,维持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从活动本质上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3)从客观影响上看,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废科举,推行新学制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4)从实际作用上看,具有背离性,编练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奖励实业为辛亥革命奠定经济基础。(七)

    35、 、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皇帝倒了,辫子剪了)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救亡图存运动高涨;(2).维新变法的失败和清末新政的破产,意味着改良道路走不通;(3).清政府陷入严重的统治危机,革命成为社会思潮;4).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和军事基础;(5).实业救国成为思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6).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得以壮大;(7).同盟会等一系列革命政党的成立,为革命提供组织力量;(8).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为革命营造舆论力量;(9).黄花岗起义等提供示范效应,湖北新军中革命基础较好;(10).四川爆发保路运

    36、动,鄂军入川,湖北防务空虚;(11).汉口开埠及张之洞的洋务新政,武汉地区风气较为开放。2.辛亥革命(狭义)的过程(了解)3.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4.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理解)清政府:镇压,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统治。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戴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也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目的是要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建立自己的统治。5.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37、责任内阁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颁布6.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层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经济层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进步。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层面: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

    38、推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进步。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四、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社会生活的变迁 (18401912)考点一、经济结构变动主题阐释晚清中国:18401912年,清政府统治。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中经济成分的构成与比重。经济结构变化:新的经济成分产生或消失;原有经济成分的比重变化。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指由中国民族资本投资的近代工业。广义包括国营和民营;狭义特指私营,又称中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私人工商业。高中教材特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工业:“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中

    39、国近代工业按其出现时间依次为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等。(一)、自然经济的解体1.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1).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形成猛烈冲击;(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2.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1).洋纱和洋布的输入,使中国家庭“纺”与“织”,“织”与“耕”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国际化。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征不断受到冲击,但在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虽然在不断解体中,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3.自然经济的解体的影响(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40、生;(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3).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已复习)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表现?经济、军事、教育、思想、外交等)。洋务企业,就其体制而言,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类型。在具体操作中,则只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类型。官办军事工业,从性质上讲,依然是封建政府或官僚的一个生产部门而已。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资本主义企业性质。 (三)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4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2)表现: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3)影响: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1)背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2)表现:民间出现办厂热潮,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42、。下方的不是本时期的,为促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整体理解放在这里,为区分以小字呈现3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如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海外华侨大规模投资国内工商业。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概况新建厂矿企业和资本增加,速度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

    43、一定发展。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实业家: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及荣宗敬。(3)特点发展速度快。“春天”短暂,昙花一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行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4)影响政治上: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经济上:为民主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4.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19191927年,一战后)(1)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军阀之间战争不断

    44、,政局动荡。(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受到沉重打击,其他行业艰难发展。(3)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3)认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正常发展。一语点拨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5.民族工业的显著发展(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原因: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2)表现: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急剧膨胀的官僚资本和美日等国侵

    45、略的加剧成为其发展的巨大障碍。(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1)原因: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战争的破坏。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6.体制的影响和官僚资本的侵蚀。(2)表现:沦陷区:日本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掠夺工矿业,吞并中国民族企业;控制和垄断金融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掠夺劳动力。(原则?目的?)国统区:国民政府确立战时经济体制,实行统制经济;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民族工业内迁。(2) 影响: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工业内迁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对抗战的胜利和后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7.民族工业的陷入绝境(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1)原因: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急剧的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压迫;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独占中国市场,排挤国货。(2)表现: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3)影响:民族资产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通史知识点提纲(实用!).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777194.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