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马原复习提纲.docx

  • 上传人(卖家):longfei1026
  • 文档编号:3776937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36.1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马原复习提纲.docx》由用户(longfei1026)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复习 提纲
    资源描述:

    1、马原复习提纲目 录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两个方面2. 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各自特征3.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4.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5. 马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文化条件6. 马哲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各自理论来源7. 马哲的本质特征1. 物质定义及其理解2.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两种形而上学观)3. 相对静止的含义及意义4. 时空的辩证性5. 意识的起源与本质6. 意识能动性及表现7. 实践的概念、特点1. 什么是辩证唯物法,他的总特征2. 矛盾3. 质、量、度4.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5. 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作用6. 矛盾的不平衡性的表现7. 矛盾的

    2、特殊性及普遍性的辩证关系8. 内因与外因9. 辩证的否定10.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1. 三大规律揭示了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12.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13. 结果与原因的辩证关系14.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5.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及理解4. 经验论与唯理论5. 为什么说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其特点是什么6. 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性7.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辩证性8.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5. 人与自然的关系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两个方面答: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两方面的

    3、内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它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 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2. 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各自特征答: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

    4、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思想武器。3.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答: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4.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答: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5. 马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5、、科学文化条件答:1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2)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越来越尖锐起来。(3)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2自然科学基础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6. 马哲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各自理论来源答: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历史唯物论

    6、这个哲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这个研究对象,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这个研究结论,理论来源是英法空想社会主义。A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合格理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B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消除了他的理论中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不仅仅限于德国古典学,还包含其他一些思想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希腊罗马哲学有深入的研究

    7、,因而,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范围之内。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近代哲学,特别是英国哲学和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哲学,都做了研究。因此,我们也不能把近代法哲学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范围之外。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等思想,并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7. 马哲的本质特征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实践性与革命性1. 物质定义

    8、及其理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指出特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在物质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而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它指出特质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是在物质观上坚持了“可知论”和“一元论”,而是和“不可知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个哲学范畴。这就在物质观上正确地处理了哲学的物质概念,同世界本身的物质现象以及具体科学物质结构和属性理论关系,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它的错误在于用个性来取代共性。2.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两种形而

    9、上学观)答: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3. 相对静止的含义及意义答:相对静止是指物质没有发生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正是由于物质存在相对静止这个方面,才形成多种多样、性格各异的事物。4. 时空的辩证

    10、性答:1. 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於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2.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5. 意识的起源与本质答: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意识的本质是主观映像。6. 意识能动性及表现答:具体表现在:

    11、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7. 实践的概念、特点答: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1. 什么是辩证唯物法,他的总特征答: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

    12、、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 矛盾答:矛盾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方法论:看问题既要看对立,又要看统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3. 质、量、度4.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答: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

    13、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联系: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5. 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作用答:课本40&41页6. 矛盾的不平衡性的表

    14、现答:矛盾力量不平衡性的原理 :事物都是由矛盾群构成的,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因此,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这就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各种矛盾(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不同矛盾之间区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与之对应的是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5、的关系。首先,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和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的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反过来,次要矛盾解决的如何,又会直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同一矛盾内部区分)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非主要矛盾,其矛盾自身内的对立双方也总有一方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即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之对应的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

    16、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和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7. 矛盾的特殊性及普遍性的辩证关系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7、(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8. 内因与外因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事物内

    18、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都对事物发展发生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外因和内因辩证关系原理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它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根据。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关系,既反对闭关自守,又反对崇洋媚外,是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

    19、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内因是事物的根据,首先依靠我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从中国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和吸收,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9. 辩证的否定答:指事物由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的前进过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它们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斗争,当否定方面在斗争中战胜肯定方面,转为主导地位,事物的性质就发生

    20、了根本的变化,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它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但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在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经过两次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在这种否定中,事物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重复;不是循环,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不是直线运动,而是螺旋式、波浪式的前进运动。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0.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答: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2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而它主张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因而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性质的根本变化。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因而它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

    22、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一类事物只能产生同一类事物,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而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只见事物的现在,不见其过去和未来;只见一个个孤立的片段,不见总过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它主张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坚持两点论。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11. 三大规律揭示了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

    2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关系: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基本规律、核心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两个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形式。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从认识层次角度上讲

    24、,辩证法三大规律中,量变质变规律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因为它是以统一体的变化形式存在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对立统一规律,它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它的认识深度从统一体外部上升到统一体内部的矛盾。12.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答: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显现个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

    25、能是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任何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2、两者是相互蕴涵的,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本质寓于现象之中,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象是整体,本质是现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过来,本质也包含现象,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但毕竟是由本质决定的,早已潜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3、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本质变现象应理解为本质表现为现象。某一具体的人无疑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但其本质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来,即不断转变为现象。现象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13. 结果与原因的辩

    26、证关系答:(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2)因果关系具有时间顺序性,即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但不是所有先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选择)(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

    27、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原理背诵)(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14.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答: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相互区别和对立的两种趋势,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总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第二,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偶然现象中贯穿着必然性的规律。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事物存在的范围来看,对一个过程来说是必然性的东西,相对于另一

    28、个过程来说则是偶然的;二是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看,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必然性和偶然性也可相互转化(新事物:偶然必然;旧事物:必然偶然)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中,既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而否认偶然),也要反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只承认偶然而否认必然)。15.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答:现实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可能性是现实事物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辩证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能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第二,可能性与现实性又紧密相连。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是没有展开的

    29、、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的可能,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第三,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相互转化的。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川流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方法论意义掌握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就要努力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转化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实现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转化的条件性,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可能向现实的转化。第二,既要注意可能与现实联系的复杂性,又要争取最好的可能。这

    30、里不仅存在着多样性,而且存在着好与坏两种对立的可能。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克服不利的条件,力争实现好的可能;同时又要未雨绸缪,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1.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性的作用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单是客体本身不能形成的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够性,是导致认识形成的必要条件,

    31、但仅有主体的能动性也不会产生认识。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认识才会产生。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感官才能同客体接触,使客观事物及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来;也只有通过实践,主体同客体反复相互作用,才能使客体的各种本质特征逐渐暴露出来,为主体所把握。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都是从实践得到的。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们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关系,认识了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各门社会科学。哲学则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归根结底,

    32、也是来源于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并不排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由于实践范围的有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因此就不能事事直接实践。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一个人没有必要事事实践。一个人的多数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的。但对我为间接经验,对他人或前人来讲仍是直接经验。就认识总体来讲,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之源,间接经验是认识之流。所以,我们既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极参加实践。(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还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人类认识发展历史表明,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

    33、展而发展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新学科的出现,新知识的增加,都是由于实践的推动。实践所以成为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近二三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第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对于认识深化的需要,迫使人们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突破了人的生理器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类知识的视

    34、野,深化了认识的层次,从而推动了人类知识的发展。第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的发展还有赖于认识能力的提高,而认识能力,不管是观察能力还是思维能力,却是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一个人的实践经验越丰富,实践的水平越高,认识的能力也就越高。(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检验这种反映是否同客体相符合,只能是把主体和客体连续起来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四) 实践是认识的目标和归宿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

    35、宿。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析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如果不用于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这种理论再好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今天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其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都是讲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所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及理解答: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

    36、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

    37、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真理观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真理是具体的(具体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别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联系 真理与

    38、谬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认识观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3、认识具有前进行和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

    39、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3启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

    40、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 经验论与唯理论答: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

    41、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

    42、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5. 为什么说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其特点是什么答:(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说来仅仅经过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循环,是不能达到的,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在于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并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它的本质和特性的充分暴露有一个过程,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有一个过程。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例如,在显微镜发

    43、明之前,人们不可能观察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天文观察不可能突破可见光的界限;在宇航事业开创之前,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不可能看到月球背面的情况。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阶级立场和观点的局限性,对人们的认识有重大的影响。(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认识运动就基本完成了。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又没有完成。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空间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

    44、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这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旧过程结束了,又开始新过程,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认识。人类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6. 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性答: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1、相互区别: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 是无条件的,绝对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

    45、的,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7.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辩证性答: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确定又不确定。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其二,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长远看,实践可以检验一

    46、切认识。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同时,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其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是相对的、有限度的。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8.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

    47、的区别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意识第一性还是物质第一性。唯物认为物质第一性。唯心认为意识第一性。9. P6510. P6811. P68,691. P1022. P1033. P1024. P1085. 因为: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和变化发展.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面貌、结构与性质也就不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社会生产发展得越迅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就越大.所以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6. P1027. P1201. P1242. P1343. P1404. P110&1155.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超越了自然,形成了社会存在。实践又不断实现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的永恒主题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正确的实践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如何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马原复习提纲.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77693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