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寄生虫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六章-寄生虫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寄生虫 感染性 疾病 患者 护理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传染病护理第六章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1阿米巴痢疾患者的护理Part阿米巴痢疾(amebic dysentery),即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临床特征为腹痛、腹泻、排暗红色果酱样带有腥臭味的粪便。本病易复发或转为慢性,可引起肝脓肿等肠外并发症。学习目标1、掌握阿米巴痢疾的流行病学特点、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措施。2、熟悉阿米巴痢疾的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和健康教育。3、了解阿米巴痢疾的病原学特点、生活史和发病机制。阿米巴痢疾患者的护理阿米巴的致病是虫体和宿主相互作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侵袭力主要表现在对宿主组织的溶解性破坏作用。溶组
2、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侵袭肠壁引起阿米巴病,常见的部位在盲肠,其次为直肠、乙状结肠和阑尾,横结肠和降结肠少见,有时可累及大肠全部或一部分回肠。病因阿米巴痢疾患者的护理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以下类型:1.无症状的带虫者2.急性非典型阿米巴肠病3.急性典型阿米巴肠病4.急性暴发型阿米巴肠病5.慢性迁延型阿米巴肠病临床表现阿米巴痢疾患者的护理1、肠出血 肠组织溃疡累及肠道肌层、血管,使其发生炎症、破裂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大量出血少见。2、肠穿孔 如肠组织溃疡深达浆膜层,或重型患者可发生肠穿孔。表现为慢性持续性腹痛,进行性腹胀加剧、肠鸣音消失及腹膜刺激征阳性。3、阑尾炎 与一般阑尾炎相似,但起病常较缓
3、慢。4、直肠-肛周瘘管 管口常有粪臭味脓液流出。5、肠外并发症 阿米巴滋养体自肠道经血液或淋巴蔓延至肠道外器官形成相应各脏器脓肿或溃疡。并发症阿米巴痢疾患者的护理检查和治疗排包囊者及慢性患者。煮沸、过滤、消毒饮用水,不吃生食,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切断传播途径向群众宣教阿米巴痢疾的感染过程和预防发病的相关知识。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2疟疾患者的护理Part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学习目标1、掌握疟疾的临床表现及护理。2、熟悉疟疾的流行病学及预防。3、了解疟疾的病原
4、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疟疾患者的护理阿米巴的致病是虫体和宿主相互作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侵袭力主要表现在对宿主组织的溶解性破坏作用。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侵袭肠壁引起阿米巴病,常见的部位在盲肠,其次为直肠、乙状结肠和阑尾,横结肠和降结肠少见,有时可累及大肠全部或一部分回肠。病因疟疾患者的护理临床表现1234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发冷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
5、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疟疾患者的护理|病原学及生活史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裂体增殖阶段为无性增殖期。寄生于雌性按蚊体内的感染性子孢子于按蚊叮人吸血时随其唾液腺分泌物进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而迅速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经9-16天从裂殖子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当被寄生的肝细胞破裂时,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它们很快进入血液循环,侵犯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的无性繁殖周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发育为早期滋养体,即环状体,经滋养体发育为成熟裂殖体。裂殖体内含数个或数十个裂殖子
6、,当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时,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引起临床上典型疟疾发作。释放的裂殖子再侵犯未被感染的红细胞,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无性繁殖,形成临床上的周期性发作。间日疟及卵形疟于红细胞内的发育周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的发育周期为3648小时,且发育先后不一,故临床发作亦不规则。经过数代(36代)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逐渐发育为雌、雄配子体。配子体在人体内的存活时间为30-60天。1、在人体内阶段疟疾患者的护理|病原学及生活史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交合、繁殖阶段为有性增殖期。当雌性按蚊叮人吸血时,配子体被吸人其体内,开始其有性繁殖期。雌、雄配子体在蚊体内分别发育为雌、雄配子,
7、两者结合后形成合子,发育为动合子,侵入按蚊肠壁发育为囊合子,每个囊合子中含有数千个子孢子母细胞,发育后形成具感染能力的子孢子。这些子孢子可主动移行于按蚊的唾液腺中,当按蚊再次叮人吸血时,子孢子就进入人体,并继续其无性繁殖周期。2、在蚊体内阶段疟疾患者的护理间歇寒战、高热、出汗为其临床特征。在血液中发现红内期疟原虫即可确诊。患者发病前是否到过疟疾流行区。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疟疾患者的护理|病原学及生活史1、主要控制临床发作的药物有氯喹、奎宁、青蒿素等。氯喹是控制临床发作的首选药物。2、防止复发、中断传播的药物常用的为伯氨喹。伯氨喹可清除红细胞内的配子体、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
8、,减少或防止复发,可用作根治药。注意伯氨喹啉可引起G-6PD缺陷、黑尿热(溶血尿毒综合症)。3、用于预防的药物 常用乙胺嘧啶、氯喹。4重症疟疾治疗常用青蒿琥酯、蒿甲醚或硫酸奎宁作抗疟治疗,以及输液,补充维生素加强支持治疗。治疗要点疟疾患者的护理【预防】积极治疗疟疾现症患者及带疟原虫者。做好个人防护,夏天不在室外露宿,睡觉时要挂蚊帐,白天外出要在身体裸露部分涂避蚊油膏等以避免蚊叮。消灭按蚊孳生地及杀灭蚊虫。搞好环境卫生,包括清除污水,改革稻田灌溉法,室内、畜棚经常喷洒杀蚊药等。疟疾患者的护理|护理措施2.高热的护理1.消毒隔离3.补充患者机体所需营养,增强机体活动能力4.加强患者安全防护,防止发
9、生意外5.密切观察病情6.健康教育3钩虫病患者的护理Part钩虫病(ancylostomiasis,hookworm disease)是由钩口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肠道寄生虫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严重者可导致儿童发育障碍或心功能不全。轻者无症状,称为钩虫感染。学习目标1、掌握钩虫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2、熟悉钩虫病的病原学和预防3、了解钩虫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辅助检查及治疗钩虫病患者的护理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寄生于人体的两种钩虫的生活史相同,虫卵随粪排出后,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12日就可孵化出杆状蚴,然后58日内转化为细长的丝状蚴。丝状蚴钻入人皮肤
10、后随血流到达肺,然后沿呼吸道爬至会厌被吞入消化道,幼虫吸附于小肠并发育为成虫,长期吸血。成虫寿命210年。病因钩虫病患者的护理作用损害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幼虫的致病作用钩虫成虫以口囊吸附在小肠黏膜绒毛上,以摄取黏膜上皮及血液为食。成虫经常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故被钩虫吸附的黏膜不断渗血,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浆蛋白丢失。成虫引起的损害钩虫病患者的护理|临床表现(1)皮炎钩蚴侵入处皮肤,初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和小疱疹。皮炎多发生在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等,数日内可消失。抓痒可继发细菌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偶可出现一过性荨麻疹。(2
11、)呼吸系统症状受染后35日,患者常有咳嗽、喉痒、声哑等;重者呈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痰内可出现血丝。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或肺门阴影增生,偶可发现短暂的肺浸润性病变。1.钩蚴虫所致的症状钩虫病患者的护理|临床表现粪便中有钩虫卵而无明显症状者称“钩虫感染”,粪便中有钩虫卵又有慢性临床症状者称“钩虫病”。(1)消化系统的症状患者大多于感染后12个月逐渐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腹泻、乏力、消瘦等。(2)血液循环系统症状贫血重度感染后35个月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气促等。2.成虫引起的症状钩虫病患者的护理|临床表现儿童重症患者,可有生长发育障碍
12、、智力减退、性发育不全、侏儒症等表现。成年患者也常有闭经、阳痿、性欲减退、不育等;严重感染的孕妇易引起妊娠中毒症、早产、死胎等。3.其他钩虫病患者的护理|预防1.管理传染源l钩虫流行区定期开展普查、普治工作,控制传染源;加强粪便管理,改革耕作和施肥方法,防止皮肤接触土壤。l推广粪便无害化处理,不吃受污染的生蔬菜。l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赤足下田,如必须下田尽可能穿鞋或局部涂防护药物,防止钩虫侵入皮肤。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4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Part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lasis japonica)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寄生虫疾病。人主要是通过皮肤接
13、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位于肝脏与结肠,出现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和压痛、腹泻或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腹泻、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血吸虫性肝硬化。学习目标1、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护理。2、熟悉日本血吸虫病的生活史及预防。3、了解日本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病因】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病理改变1.结肠病变l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急性期黏膜充血、水
14、肿,下层有较多黄褐色的虫卵结节,溃破后形成浅表溃疡,引起脓血便。慢性期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变硬,黏膜粗糙不平,出现息肉样增生和结肠狭窄。如虫卵沉积在阑尾,易引起炎症。l虫卵引起门脉小分支炎症及闭塞,形成肉芽肿。早期肝脏肿大,表面可见粟米状黄色虫卵结节。晚期由于门静脉分支周围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血吸虫性肝硬化。l虫卵、童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以外的器官引起病变,以肺部与脑部多见。2.肝脏病变3.异位损害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临床表现在接触疫水后数小时至23天内,出现尾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出现红色丘疹,奇痒,35天自行消退。童虫移行至肺,可有发热、咳嗽和荨麻疹等表现,持续12周自行消退。成虫期,由
15、于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出现血清病样表现,可持续12个月。起病多较急,以全身症状为主。1、发热患者均有发热,以间歇热、弛张热多见,下午或晚上体温较高,可达3940,清晨热退出汗。重型患者可有神志淡漠、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表现。2、过敏反应以荨麻疹较常见,此外可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3、消化道症状可有腹痛、腹泻,初为稀水样便,继而排黏液脓血便。每天约35次,此种情况下粪便易查到虫卵。(一)急性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临床表现在急性症状消退未经治疗或少量多次重复感染,病程在半年以上,称为慢性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以慢性结肠炎或隐匿型间质性肝炎为多。大
16、部分患者无症状,仅在粪便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被发现;一部分患者有腹痛、腹泻、消瘦、贫血、乏力等,每日排黏液脓血便数次,伴里急后重。肝大以左叶较显著,因门静脉壁增厚,B超可见网络样改变,脾亦逐渐增大。(二)慢性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临床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的发展和继续。主要表现为门静脉高压及肝功能失代偿。可分巨脾型、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侏儒型。不同类型可单独或合并存在。1、巨脾型最为常见,脾脏明显肿大,可超过脐平线甚至达盆腔,常有脾功能亢进表现。2、腹水型是肝功能失代偿期的表现。表现为腹胀、乏力,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脐疝,伴下肢水肿、贫血、消瘦等。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脑
17、病而死亡。3、结肠肉芽肿型以结肠病变为主。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左下腹可触及肿块、有压痛。4、侏儒型少见。因幼年时期反复感染血吸虫,使脑垂体功能减退,生长发育障碍,但智力发育正常。临床表现为患者身材矮小,面容衰老,男性睾丸细小,女性无月经,第二性征缺乏。(三)晚期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临床表现1、肺血吸虫病常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是由虫卵沉积引起的肺间质性病变。轻者仅表现为咳嗽,重者可有气急、哮喘、胸闷、咯血,可闻及少量干湿哕音,痰中可有嗜酸性粒细胞。2、脑血吸虫病临床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多见于青壮年。急性类似急性脑膜脑炎,表现为意识和精神障碍,嗜睡、脑膜刺激征及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