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培训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培训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泄泻 主题 医学知识 宣讲 培训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教学要求 了解泄泻的概念;了解泄泻的预防和转归;了解泄泻与腹泻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内容;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掌握泄泻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掌握泄泻各证型的辨证论治。2006.10.2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一、概述一、概述 定义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2006.10.3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病名病名 泄:泄者,漏泄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古有将大便溏
2、薄而势缓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之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医旨绪余泄泻辨:“愚谓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2006.10.4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历史沿革历史沿革 本病首载于内经,称本证为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论述全面,这后世奠定了基础。金匮要略提出“下利”之病名,包括泄泻与痢疾,并在治法、方药上有所阐述。唐宋以后正式提出泄泻之病名,提出内外因皆可导致泄泻。2006.10.5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秦汉内经:称“泄”(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难经提出
3、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种泄泻。病因有风、寒、热、饮食起居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和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喜则散,怒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气夺散,必致溏泄,皆内所因。”提出情志失调病因说。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金匮十全五泄法后论认为各种类型的泄泻,皆离不开湿。“故湿之气相乘而为五变,其化在天为雨,在地为泥,在人为脾,甚则为泄。”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明张仲景景岳全书泄泻:“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
4、其治也。”利水治泻,习惯称为“利小便则实大便”。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是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具实用价值。清代值得一提的是,林佩琴类证治裁泄泻中对真阳虚而泄泻(五更泻),其论理法方药,有重要参考价值。2006.10.6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范围范围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多有较强的季节性,好发于夏秋二季。慢性腹泻是指反复发作或持续2个月以上的腹泻。有一种医学
5、上称为肠易激综合征,习惯也称慢性肠炎、神经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痉挛、粘液性结肠炎、结肠功能紊乱等,临床常见;另有一类需引起注意的是,老年人和手术后的病人常常会发生直肠性便秘,此时由于粪便嵌塞于直肠腔内,刺激直肠粘膜,可有排便次数增加,且伴有里急后重感,有时还会有粘液排出,也不应列为腹泻,其实际上是严重的便秘,这种便秘需灌肠或用手挖帮助排便,医学上称之为假性腹泻。2006.10.7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证候特征证候特征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甚如水状;或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常兼有脘腹不适,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
6、情志,脏腑失调等形成脾虚湿盛而致泻。暴泻多起病急,变化快,泻下急迫,泻下量多,多为外邪所致。久泻则起病缓,变化慢,泻下势缓,泻出量少,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常因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而成。2006.10.8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二、病因病机二、病因病机2006.10.9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 病机关键:脾虚湿胜脾虚湿胜。“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景岳全书泄泻)”。“无湿不成泻(医宗必读)。”“脾土强者,自能制湿,无湿则不泄。若脾土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泻由脾湿,湿由脾虚(罗氏会约医镜泄泻)。”“至于肝郁乘脾,肾虚无能助脾而致泄泻者,虽与肝肾有关,倘若不累及于脾,亦无泄
7、泻之疾。”2006.10.10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 泄泻的病理属性:有寒、热、虚、实之别。急性暴泻湿邪伤脾,或食滞生湿,脾不能运,肠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病属实证。慢性久泻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脾虚加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2006.10.11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一)实(一)实湿胜湿胜 1感受外邪:(以湿邪最多见)以湿邪为主,长夏多湿,或久住湿地,或汗出入风,加之感受寒邪,导致寒湿困脾,寒主收引,湿性重浊下行,清浊不分,大小肠化物传导失职,而致泄泻。风邪夹寒湿,暑湿,侵袭肺卫,由表入里,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发为泄泻。2饮食所伤:暴饮暴食,
8、或嗜食肥甘,导致湿从热化,湿热下迫于大肠,而致泄泻贪凉饮冷,或饮食不洁,导致湿从寒化,寒湿困脾,脾运受困,清浊不分,而致泄泻。2006.10.12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二)虚(二)虚脾虚脾虚 3情志失调: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致肝气郁结,肝气乘脾,脾运受阻,清气下行,清浊不分,发为泄泻。4脾胃虚弱:长期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脾胃虚弱,不能运化受纳水谷,水精反成湿,谷气反成滞,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5肾阳虚衰:年老体衰,或久病,或房室无度,肾气不足,肾阳受损,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而成泄泻。2006.10.13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 虚实之间,往往相互
9、转化,如暴泻失治或停药过早,病未根治,可致迁延或反复发作,病机由实转虚,遂成久泻;久泻伤脾,易感湿邪,或饮食所伤,亦可呈急性发作,表现为虚中挟实之证。2006.10.14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一)诊断 1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如水状;或完谷不化。2常兼有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痛,旋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3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4需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2006.1
10、0.15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泄泻鉴别诊断泄泻鉴别诊断 泄 泻 痢 疾 霍 乱病 位 中焦脾胃 下焦肠 中下焦肠胃腹 痛 腹痛肠鸣 痛痢交作 腹痛吐泻交作 便后痛减 便后痛不减排 便 通畅水样溏 里急后重粘液便 黄色或米泔样粪水 烂或完谷不化脓血便 无 有 无病 理 脾虚湿盛 邪客肠道气血相搏 疫邪内犯三焦危 证 少见 易见 多见(二)鉴别诊断(二)鉴别诊断2006.10.16泄泻主题医学知识宣讲四、辨证论治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证要点1辨轻重缓急:泄泻而饮食如常,说明脾胃未败,多为轻证;泄而不能食,形体消瘦,多为重证;急性泄泻发病急,病程短,常以湿盛为主;慢性泄泻发病缓,病程长,常
11、以脾虚,脾肾同病为主。2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3辨粪便气味:辨泻下大便粪质溏稀,或如水样,气味腥秽者,多属寒湿证。大便稀溏,色黄褐,气味臭秽,多为湿热证。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完谷不化,多为伤食证。4辨久泻特点: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发,多以脾虚为主。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复发,多为肝郁克脾为主。五更飧泄,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2006.10.17泄泻主
12、题医学知识宣讲(二)治疗原则(二)治疗原则 湿为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脾虚湿盛是其发病关键,故治疗以健脾化湿为原则,若病情处于虚实寒热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暴泻:以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佐以分利。挟表邪者,佐以疏邪;挟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伤食者,佐以消导。切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元下陷者,宜升提;久泻不止者,宜固涩。切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阴液。中西医结合:暴泻者可适当结合西医消炎、助消化、解痉等措施,特别是西医的液体疗法,对因泻伤阴者效果良好;久泻者配合支持疗法,饮食疗法等,特别是病因治疗西医有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