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医学知识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母乳性黄疸医学知识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母乳 黄疸 医学知识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主要临床母乳性黄疸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健康足月儿母乳喂特征是健康足月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是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是以未结合胆洪素升高以未结合胆洪素升高 为主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的高胆红素血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v第一节第一节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v 一一发病率发病率v 本病在国外本病在国外60年代开始报道,其发年代开始报道,其发病率为病率为1%2%,随着对母乳性黄疸认识随着对母乳性
2、黄疸认识的提高,从的提高,从80年代起报道的发病率有年代起报道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大约占母乳喂养的逐渐上升的趋势,大约占母乳喂养的2%30%不等。国内目前尚无完整的资不等。国内目前尚无完整的资料报道。料报道。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v二二病因病因v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为止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为止尚未明确,曾认为母乳性黄疸尚未明确,曾认为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本身成分造成的。是由于母乳本身成分造成的。有下列三种学说,但最近认为有下列三种学说,但最近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肝循环增加有
3、关。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 (一)早期推测患儿母亲的母乳中(一)早期推测患儿母亲的母乳中含有含有3(a)30()孕烷二醇激素,孕烷二醇激素,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变为结性,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合胆红素,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但有人给新生儿每天口服二醇症。但有人给新生儿每天口服二醇1mg,共,共57天,未引起黄疸,提天,未引起黄疸,提示这一推测难以成立。示这一推测难以成立。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
4、请联系本人改正。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二)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的母乳中不(二)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的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含量高,对肝脏葡萄糖饱和游离脂肪酸含量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酰转移酶产生抑制,但未结合胆红素醛酰转移酶产生抑制,但未结合胆红素升高。而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增高则是升高。而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增高则是由于这种母乳中酯酶活性偏高,是母乳由于这种母乳中酯酶活性偏高,是母乳中的甘油三酯水解增加所致。这些酯酶中的甘油三酯水解增加所致。这些酯酶对热具有不稳定性,当摄氏对热具有不稳定性,当摄氏56C加热加热15分钟,酶活性大大降低,故用加热分钟,酶活性大大降低,故用加热过的母乳在喂养婴儿,将不会产生
5、母乳过的母乳在喂养婴儿,将不会产生母乳性黄疸。性黄疸。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三)新生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三)新生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目目前认为母乳性黄疸主要原因是新生儿小前认为母乳性黄疸主要原因是新生儿小肠对胆红素回吸收增加,即胆红素的肠肠对胆红素回吸收增加,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在其发病机理中肝循环增加所致。在其发病机理中葡萄糖醛酸苷酶葡萄糖醛酸苷酶(-GD)起主要作用,它能分解胆红素起主要作用,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脂键,使结合胆红素变成葡萄糖醛酸脂键,使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而从小肠吸收进入肠未结
6、合胆红素而从小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引肝循环,使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引起黄疸。起黄疸。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v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的原因月下列三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的原因月下列三个因素有关:个因素有关:v 1:新生儿:新生儿-GD含量多,新生儿小肠内的含量多,新生儿小肠内的-GD含量丰富,它来自三个方面:(含量丰富,它来自三个方面:(1)母)母乳中含有乳中含有-GD,且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且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可通过喂奶供给新生儿;(奶,可通过喂奶供给新生儿;(2)新生儿自新生儿自身产
7、生:妊娠身产生:妊娠812周的胎儿即能产生周的胎儿即能产生-GD;(3)新生儿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即能产生)新生儿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即能产生细菌性细菌性-GD。新生儿期新生儿期-GD主要来自母乳,厚两者产量主要来自母乳,厚两者产量较少。较少。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v 2:B-GD的活性高:新生儿小肠中的活性高:新生儿小肠中-GD不仅含量丰富,且活性也很高。不仅含量丰富,且活性也很高。v 3:摄入热量不足:当新生儿摄入不足:摄入热量不足:当新生儿摄入不足时,肠蠕动减少或因开奶延迟,肠道正时,肠蠕动减少或因开奶延迟,肠道正常菌群建
8、立晚,进入肠道的直接胆红素常菌群建立晚,进入肠道的直接胆红素不能转化为尿胆原,粪胆原排出,经小不能转化为尿胆原,粪胆原排出,经小肠内肠内-GD的作用分解为葡萄糖醛酸和的作用分解为葡萄糖醛酸和间接胆红素,后者经肠粘膜吸收而进入间接胆红素,后者经肠粘膜吸收而进入肠肠肝循环,形成间接胆红素增高。肝循环,形成间接胆红素增高。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v三,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v 目前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 表表13-1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分型
9、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分型 早发行早发行 迟发型迟发型喂哺乳类喂哺乳类 母乳母乳 母乳母乳 黄疸出现时黄疸出现时间间 生后生后34天天 生后生后68天天黄疸高峰时黄疸高峰时间间 生后生后57天天 23周周 黄疸消退时黄疸消退时间间 612周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v(一)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一)早发性母乳性黄疸v 在母乳喂养中发生率约在母乳喂养中发生率约25%,临床医师对此型尚认临床医师对此型尚认识不足。多发生在生后识不足。多发生在生后34天,峰值多在天,峰值多在205342MOL/L(1220mg/dl),有人认为,凡健康,有人
10、认为,凡健康足月儿,母乳喂养,生后足月儿,母乳喂养,生后34天发生有高胆红素血症天发生有高胆红素血症除外溶血因素及其他疾病,可诊断早发性母乳性黄除外溶血因素及其他疾病,可诊断早发性母乳性黄疸。疸。v 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又称喂养性黄疸,由于出入中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又称喂养性黄疸,由于出入中-GD含量高,当哺乳次数不够,母乳不足含量高,当哺乳次数不够,母乳不足.肠蠕动差肠蠕动差.热卡不足及胎粪排出延迟热卡不足及胎粪排出延迟.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晚等导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晚等导致肠肝循环增加所致。开奶前错误的喝水致肠肝循环增加所致。开奶前错误的喝水.喂糖水等喂糖水等对降低胆红素无效,且使哺乳次数减少,母乳更加对
11、降低胆红素无效,且使哺乳次数减少,母乳更加不足,一等程度上加重了黄疸。不足,一等程度上加重了黄疸。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v(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v临床医师对此型已很熟悉。临床特点为健临床医师对此型已很熟悉。临床特点为健康足月儿康足月儿.母乳喂养,生后一周未出现的高母乳喂养,生后一周未出现的高胆红素血症,峰值发生在生活胆红素血症,峰值发生在生活23周,黄周,黄疸持续疸持续23周才消退,黄疸常紧连生理性周才消退,黄疸常紧连生理性黄疸而发生,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退后又黄疸而发生,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退后又加重,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