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课件值得收藏.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病理课件值得收藏.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 课件 值得 收藏
- 资源描述:
-
1、绪论绪论 一、为什么要学病理学?什么是病理学?(一)为什么要学病理学 病理学是为兽医临床服务的,是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其用途可归纳如下:1、是诊断疾病的一种必需途径 如某一死鸭,死于何病呢?经过尸体剖解,如发现食道粘膜上有糠麸样物质,就可诊断为鸭瘟。又如某一架子猪,体表皮肤有红色斑块,我们一般怀疑是猪瘟还是猪丹毒?可以用指压法来判断,猪瘟指压不褪色(出血斑),而猪丹毒则指压褪色(充血斑)。又如炭疽等。2、是治疗疾病的一种理论依据 发热是如何发生的?大多数由细菌、病毒引起,故可用抗生素治疗。而发热时的头痛、头晕等是由高温血液刺激大脑神经引起的,故不需用止痛药和其它药,只需降温即可。
2、且低热对机体是有益大于有弊,故无需降温。3、为预防、预后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如急性炎症,不及时治疗很容易造成败血症,故应在炎症初期就选最合适的药物,用足剂量治疗。又如肿瘤发生80%的因素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当然免疫机能降低也是一大因素,故治污,45岁以上的人每年体检是预防肿瘤的最好方法。(二)什么是病理呢?疾病时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眼观变化:如体积、颜色、数量、质地、横切面、形态等;镜检变化即显微镜下细胞组织的变化。除肿瘤讲授外,其余因临床上用得很少故不讲。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有关理论。发生原因为预防、治疗疾病提供依据。如冻疮是冻伤而造成的炎症和血液循环障碍,故治疗时应活血化瘀为主,并防止冻伤。疾
3、病的发展及转归为预后、治疗诊断疾病提供依据。二、特点及学习方法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概念繁多且易混淆,有些内容同学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如血栓和栓塞等。故学习上要求做到以下几点:学好基础课:解剖生理学是重要基础,要求上病理课时带到教室来;还有生化、微生物学等。如淋巴结、肝、肾、脾等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途径与各种血管的功能等等。多接触实践:病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一定要结合实践才能消化吸收。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学上课也容易懂些。另一方面,人畜发病机理差不多,人发烧时可多想想病理学上有关发热的机理、病变及发展与转归等。课堂认真听讲:要求课堂听懂,课后看懂,不需死记硬背,理解疾病机理即可。课
4、后复习巩固,加深各个病变的含义及病变特征。三、课程布局充血、瘀血、出血、血栓、栓塞、梗死、水肿、变性、坏死、萎缩等为基础概念;脱水、酸中毒、炎症、发热是由上面这些基础概念组成的一类病变。最后一章“尸体剖检技术”是独立的。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血 一、概念: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发生扩张,血流量增多的现象。(部位在小动脉、毛细血管的称为充血;充在小静脉、毛细血管的称为瘀血)。二、发生机理及类型1、轴突反射性充血 2、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3、炎性充血:炎症过程中产生的组织胺等一些炎症介质作用于小血管而引起充血。4、侧枝性充血 5、生理性充血三、病理变化 颜色鲜红,体积略肿
5、大,器官轻度肿胀,代谢旺盛,机能增强,发生在体表则局部温度升高。多见于急性炎症。四、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方面:短时间内,机能增强(局部的吞噬、分泌、组织细胞的再生,抗体的形成。病理产物的排出等)不利方面:长时间充血,血管紧张性降低,血流逐渐缓慢而造成瘀血。如发生在脑就会发生脑溢血而产生严重后果(中风瘫痪等)。故临床上,利用其有利之处有涂擦刺激剂、温热疗法(拔火罐)等治疗某些疾病。思考题:手割伤后出现跳痛的原因?第二节 瘀血 一、概念: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使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如挂葡萄糖前用橡皮带扎紧腕部。二、病因全身原因: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心肌收缩力减弱,即使在静息或轻微
6、活动情况下,心输出量也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导致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局部原因 外压:如肿瘤,胃癌肿块压迫门静脉会引起腹水;肿大的淋巴结;肝硬化;妊娠子宫对髂静脉的压迫,胸水、腹水对胸腹壁静脉的压迫;绷带包扎过紧。内阻:血栓、栓塞。静脉炎造成血管壁增厚等,使小静脉管狭窄或不通。三、病理变化 颜色暗红色或蓝紫色,体积增大,代谢机能减弱,体表的瘀血则局部温度降低。如瘀血较严重,时间较长,局部会形成瘀血性水肿,进而红细胞渗出而造成出血。再严重则使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坏死,并引起结缔组织增生而使器官硬化。如肝脏慢性瘀血时,肝小叶中央窦状隙扩张充血,肝细胞受压萎缩;肝小叶周边区肝细胞因瘀血、缺血发生脂肪变性
7、而呈土黄色,以致肝切面上形成暗红色瘀血区与土黄色脂变区相间,眼观似槟榔样,故称槟榔肝。思考题:碰伤后出现的青紫块是瘀血吗?作业:充血和瘀血有何不同?从发生部位、性质、颜色、机能、局部温度、对机体的影响、长时间后的病变方面去比较。共同点是?第三节 出血一、概念 1、积血:血液流入体腔。2、出血性浸润(溢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呈弥散状态。3、血肿:多量血液流入组织间隙、器官等并形成半球形或球形肿胀。4、咯血:呼吸道出血。5、鼻衄:鼻出血。6、血崩:子宫大出血。二、渗漏性出血的常见原因 1、过敏:白细胞、巨噬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后,崩解释放出蛋白水解酶,使毛细血管破坏而出血。2、缺少VC:VC是
8、合成毛细血管的必需物质。3、血小板过多或过少:4、中毒、缺氧:使代谢机能障碍,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升高,从而使毛细血管中的钙离子游离。5、某些传染病:细菌、毒素等分泌物质使毛细血管破坏。三、对机体的影响 利:夏季刮莎;脑炎颈V放血;蹄炎时蹄冠部针刺放血等。不利:长期慢性出血会造成贫血;脑、心脏出血往往造成严重后果;超过全血量的三分之二时造成死亡。第四节 血栓 一、概念:在活体的心脏血管内,血液的某些成分发生凝集和凝固,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如重劳动力的人下肢V弯曲、怒张易造成血栓而出现水肿。严重时需手术。二、形成的条件与机理(自学)根据以上机理,临床上的应用有:(1)维生素K止血的原理:促使凝血酶原
9、转化成凝血酶(2)温盐水止血的原理: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3)草酸钠(钾)、枸椽酸钠抗凝血的原理是夺取凝血过程中的钙离子。(4)纱布压迫止血目的在于促使血管内皮损伤。一、血栓与死后凝血块的区别:尸体剖检中看到的血样固体到底是什么呢?血栓:粗糙易碎、失去弹性、与血管壁粘连,注射器抽不出,色泽往往呈灰红相间尾部暗红。凝血块:光滑富有弹性、与血管壁不粘连,注射器能抽出、色泽呈鸡脂样(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等血浆在上故呈淡黄色;红细胞、HB在下故呈红色)。三、对机体的影响利少:防御作用、封闭伤口、止血、防止感染扩散。弊多:取决于大小、位置、形成过程:A内:局部组织因缺血而发生变性、坏死。如冠
10、状A血栓造成心肌梗死。V内:瘀血、水肿。心瓣膜:血栓被机化而使瓣膜增厚、狭窄而影响其关闭而造成心力衰竭。如慢性猪丹毒的疣状血栓。栓子随血循栓塞某些组织器官使其缺血、变性、坏死;如栓子含有细菌,则易造成败血症。第五节 栓塞 一、概念 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相应血管的过程。但不能称“外来异物”。不同点血栓栓塞 来源血液中的成分凝固而成90%来自血栓脱落,小部分来源于体内其他组织碎片;细菌团块;寄生虫(卵,如旋毛虫);空气等其它异物。形态固体固体、气体、生物体与血管粘连情况粘连不粘连共同点均为血液中不溶性的物质,均阻塞血管使血流不通畅或停滞。三、种类 内源性 1、血栓性栓塞:
11、血栓或其碎片。当肺毛细血管堵塞2/3时才显现,多以死亡告终。肺A堵塞则死亡。2、组织性栓塞:恶性肿瘤细胞团块、炎症坏死组织碎片。3、空气:见于大静脉损伤;V注射排气不彻底(空气至右心房,使心室窒息)。狗9ML/KG 即可致死外源性 1、细菌团块:如败血症。2、寄生虫(卵):米猪肉,由旋毛虫等引起。3、其它异物:药品杂质等。第六节 梗死 概念:局部组织器官因供血中断而引起组织细胞坏死。二、原因1、外压:如肿瘤、肠扭转、肠套叠、结扎时间超过23小时等。故扎紧止血一定要间隔30分左右放松片刻。2、内阻:血管内形成血栓、栓塞。3、动脉痉挛:多在动脉有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时发生。三、分类及病理变化 1、
12、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常见于脑、心脏的梗死,发生于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器官。病理变化:病灶形状与血管分布有关(肾呈锥体形,心脏不规则形)。新鲜的梗死灶隆起,陈旧的凹陷,(肾)切面呈锲形,周围有红色反应带。2、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多发生于肺、肠、脾等有丰富吻合支的器官。发生条件:有丰富吻合支;组织疏松;高度瘀血的组织器官。如肺的出血性梗死(急性猪瘟),即左心功能不全引起肺瘀血,支气管A被阻塞而造成。病变特点是有明显的出血。如急性猪瘟时脾出血性梗死呈暗红色、脾两边缘呈锯齿状的隆起。第七节 休克(简述)一、概念:机体受到强烈的损伤刺激后出现微循环血量急聚下降、血压下降而引起的组织器官缺氧、代谢障碍和损
13、害生命重要器官的一种且身性病理过程。具体见书。二、治疗原则 1、消除病因;补液、补血,纠正酸中毒;2、强心利尿:肾上腺素或安钠加。3、对症治疗。如瘦:加VB1、VB2;发热:加VC;苍白:加VB12。总结:总结:血量的增加:充血、瘀血。血液量的变化 血量的减少:贫血、缺血。血量的断绝:梗死。血液质的变化 血液本身成分发生改变:凝固性 升高:血栓形成、DIC、栓塞。凝固性减低:出血。血管壁完整性和通透性的改变:出血、水肿、积水 第二章 肿瘤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一、肿瘤结构 (一)肿瘤的实质:1、良性肿瘤:与正常细胞极为相似,只是体积较大,呈集合状增生。2、恶性肿瘤 细胞:比正常
14、细胞要大数倍或10倍,各个瘤细胞的大小形态很不一致,奇形怪状。细胞核:体积大,形态也奇形怪状,可出现双核、多核,核仁常堆积在核膜下使核膜增厚,有的可见核有丝分裂相。核越大越奇形怪状,有丝分裂相越多见,肿瘤越恶性。(二)间质起营养、支持作用。一般由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组成,还有大量的淋巴细胞组成。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法:初检;脱落细胞检查(具体见书);组织切片检查。二、肿瘤的功能肿瘤细胞的分化度低,且丧失了分化成熟的能力;生长快,与机体的需要极不协调,代谢非常旺盛;致瘤因素不存在时,瘤细胞仍能迅速生长。所以手术不易除干净,要斩草除根很不容易。所以肿瘤是一个损人利己的大坏蛋。三、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转
15、移)1、生长方式良性肿瘤:膨胀性生长(有包膜,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清楚,触诊可移动,手术易清除,术后不易复发。对周围组织仅起压迫或阻塞作用)和外生性生长两种方式。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没有包膜,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不清,触诊往往不可移动,手术不易清除,术后易复发。对周围组织除起压迫或阻塞作用外,还起破坏作用)、弥散性生长(在组织中弥漫性分布,如肝癌)和外生性生长。2、转移 即恶性肿瘤细胞由原发瘤脱离,经淋巴道、血道或其他途径迁徙至体内他处,继续增殖形成子瘤的过程。该子瘤为转移瘤或称继发瘤。故其转移方式有: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和种植性转移三种。具体见P108。四、对机体的影响(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
16、影响较小,一般对局部组织产生压迫,或对器官产生阻塞作用,造成一定程度的机能障碍。但如生长在脑,将导致严重危害,甚至引起死亡。(二)恶性肿瘤:除产生上述危害外,还产生以下作用:1、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出血和感染:恶性肿瘤坏死、浸蚀周围血管,均可引起出血,易继发感染;3、发热和疼痛:肿瘤的代谢或坏死组织分解产物被吸收及继发感染时,可引起发热。肿瘤对局部组织压迫或侵害神经可引起疼痛;4、恶病质:即患畜出现进行性消瘦、贫血、全身衰竭、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现象。第三节 肿瘤的命名 一良性肿瘤原发组织名称+“瘤”或部位+形态+“瘤”。如子宫肌瘤、皮肤乳头状瘤、甲状腺瘤等。二恶性肿瘤 1、癌:来源
17、于上皮组织:原发组织名称+“癌”。最为多见。2、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如纤维组织、肌肉、脂肪、血管、骨、软骨、淋巴造血组织等:原发组织名称+“肉瘤”。如纤维肉瘤。其它见书。第四节 肿瘤的病因 一外因据有关统计,人的肿瘤有60%90%与环境因素有关,而在这些因素中,90%是属于化学性的。家畜禽和鱼类以及许多野生动物的肿瘤,则多与病毒有关,危害性也较大。生物性致瘤因素占重要地位,其次为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更次之。1、生物性致瘤因素 如马立克氏病毒、腺病毒、乳头状瘤病毒等。目前已确认的已有数十种之多。寄生虫也可引起肿瘤的发生。如肝片吸虫可引起肝癌;日本分体吸虫寄生并发大肠癌等。此外,长期有细菌慢性
18、刺激的慢性炎症也是引发肿瘤的一大主要因素。2、化学性致瘤因素 最常见的化学性致瘤因素包括亚硝胺类、霉菌毒素、苯类、某些激素、农药和微量元素等。3、物理性致瘤因素 主要是X射线、各种放射性元素和紫外线等。紫外线对动物皮肤有致癌作用。如“太阳风暴”易造成皮肤癌。二、内因 主要和种属、年龄、品种与品系、性别、机体的免疫状态(人和心理因素很有关系)等有关。具体见书。第三章 水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水肿 一概念 组织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蓄积过多。在体腔内称积水或积液;皮下水肿称为浮肿。二、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1、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浆渗胶体透压降低;
19、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淋巴回流受阻。2、水、钠在体内滞留 肾小球滤过机能降低;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机能增强。具体见书。3、局部水肿的常见原因:(1)静脉回流受阻:常见于瘀血。如孕妇下肢水肿。(2)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常见于各种炎症及变态反应。(3)局部淋巴道受阻。4、全身水肿的常见原因(1)右心衰竭;(2)肾病:故应少吃盐;(3)肝硬化:寄生虫引起;(4)其他原因: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消耗性疾病。三、水肿的病理变化 1皮肤水肿:皮肤肿胀,苍白或灰白色,质如面团,指压留痕。切开皮肤有淡黄色液体流出,皮下组织呈胶胨样。2、粘膜水肿:粘膜呈半透明胶样外观,肿胀显著,触摸有波动感。局限性的粘膜水肿常形成
20、水泡,如口蹄疫、烫伤等;猪水肿病时胃粘膜水肿。3、积水:又称积液。如由炎症引起称炎性渗出液:液体浑浊呈黄白色或红黄色,有时呈絮状,如关节炎、心包炎等;如是漏出液:呈淡黄色透明液体,如鸡的大肠杆菌病时腹腔中有大量淡黄色液体。4、肺水肿:即浆液性肺炎。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表面湿润光亮,切面可流出多量含有泡沫的液体。5、脑水肿:软脑膜充血,脑回变宽而扁平,脑沟变浅,脑室扩张,脑脊液增多,外观呈胶胨状。四、对机体的影响 1压迫作用:压迫脑引起神经调节机能障碍。2细胞代谢障碍:由于水肿液的存在,使氧和营养物质从毛细血管到组织细胞间的距离增大;另外,水肿液压迫细胞、毛细血管,从而使得组织细胞营养不良。长
21、期使细胞组织发生萎缩、变性、坏死,可使组织器官发生结缔组织增生而硬化。3对感染的抵抗力和组织再生能力下降,创伤不易愈合。因细胞代谢障碍,血液循环障碍。4有利之处:稀释;调节动物的血量、血压;输送抗体到炎区。第二节 脱水 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总量明显减少的现象称为脱水。注意:既丢失水分也丢失电介质,从而引起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据此,将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三种类型。一、高渗性脱水 临床表现特点:血浆渗透压升高。尿少、尿比重增加,口渴,细胞脱水,皮肤皱缩,严重的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脱水热。二低渗性脱水 临床表现特点:血浆渗透压低。尿多、比重低,口不渴,严重的出现低血容性休克。三、等渗
22、性脱水 临床表现特点:血浆渗透压偏高。口渴、尿少尿比重高,严重的出现低血容性休克、酸中毒、心机能障碍等。四补液原则 首先,依据临床表现判定类型和原因,判定脱水程度,然后确定补液量和比例。高渗:5%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2:1低渗:=1:2等渗:=1:1第三节 酸中毒 当HCO3-的比值20:1即为碱中毒;20:1则为酸中毒。H2CO3 该比值20:1是由HCO3-浓度减少引起则称为代谢性酸中毒;H2CO3增多呼吸性。对机体的影响 1呼吸系统:初期:加深加快,以缓解酸中毒症状;后期:处于抑制状态。但呼吸性酸中毒不会出现该变化。2、心血管系统:心输出量减少(氢离子和钙离子有竞争作用);常伴有血钾
23、升高,引起心室颤动而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发生休克。3、中枢神经系统:CO2高浓度对神经有麻醉作用。一方面由于ATP生成不足,另一方面高浓度的氢离子对神经有抑制作用,故表现为反应淡漠、感觉迟钝、嗜睡、昏迷。4、骨骼肌肉:长期酸中毒时,由于氢离子和钙离子有竞争作用,故可引起肌肉抽搐无力;软骨症等。治疗时应注意 应用碱性溶液治疗时,应慢慢地注射碱性溶液,不可过快。因从细胞外到细胞内有个过程;而且还要加葡萄糖酸钙以免肌肉兴奋而抽搐。第四章 发热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并伴有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改变和物质代谢变化的一种病理过程
24、称为发热。发热是许多疾病,尤其是传染性和炎性疾病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不同的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热型。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及机理 一原因 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一般将发热分为致热原性发热和非致热原性发热。(一)致热原性发热 根据有无病原体感染又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1感染性发热 各种生物性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霉菌、真菌及寄生虫等。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炎症 如烧伤、非开放性的外伤、大手术、冻伤、内出血、梗死等。其炎性分解产物被吸收入血,激活产致热原细胞,引起发热。(2)恶性肿瘤 瘤组织坏死崩解产物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所致。另外,瘤细胞可引起自
25、身免疫反应,通过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了产致热原细胞。(3)变态反应 其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所致。(4)其他 某些类固醇物质如原胆烷醇酮等。第二节 发热的热型及其影响 发热的机理(见书)一、热型 用体温曲线表示一定的发热形式,称为热型。对诊断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1、稽留热:昼夜温差不超过1。见于急性猪瘟、犊副伤寒、犬瘟热、牛恶性卡他热等。2、弛张热:昼夜温差超过1以上,但不降到常温。见于支气管炎、败血症等。3、间歇热:发热期与无热期有规律的交替出现,但间歇时间短。如牛焦虫病等。4、回归热:与间歇热相似,但无热期持续时间长,与有热期时间大致相等。如急性和慢性马传贫。二、对机体的影响(一)物质代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