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3755537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PPT
  • 页数:220
  • 大小:3.7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生理学 神经系统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十章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一)神经元(一)神经元按突起数目:假单极、双极、多极按突起数目:假单极、双极、多极 按功能:感觉、运动、联络按功能:感觉、运动、联络 按所含递质:按所含递质:DADA、AchAch、NENE、5-HT5-HT等等 按对下一级神经元所产生的效应:兴奋性、抑制性按对下一级神经元所产生的效应:兴奋性、抑制性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1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树突树突(dendrite)(d

    2、endrite):多而短:多而短 轴突轴突(Axon)(Axon):一根且长,神经纤维一根且长,神经纤维 突触小体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Synaptic knob)突触突触 (Synapse)(Synapse)有髓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Myelinated nerve fibernerve fiber 无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 nerve Unmyelinated nerve fiberfiber胞体胞体突起突起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功能分部:功能分部:受体部位受体部位;产生产生APAP的起始部位的起始部位;传导神经冲动部位传导神经冲动部

    3、位;释放神经递质部位释放神经递质部位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一一 个个可有多个可有多个数数 量量传出胞体传出胞体传向胞体传向胞体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起始端隆起,称轴丘;起始端隆起,称轴丘;细长、光滑,直径均细长、光滑,直径均匀,终末有分枝匀,终末有分枝短、钝、分支呈短、钝、分支呈树枝状,有树突树枝状,有树突棘棘结构特点结构特点无无有有尼氏体尼氏体轴轴 突突树树 突突突突 起起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和传递信息接受和传递信息 内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 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传导兴奋;传导兴奋;整合、分析、贮存信息;整合、分析、贮存信息;神经神经-内分泌功能。

    4、内分泌功能。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2.2.神经纤维的功能和类型神经纤维的功能和类型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1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神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髓鞘厚度及温度神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髓鞘厚度及温度 传导速度检测及临床意义:传导速度检测及临床意义:评定周围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评定周围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检测外周神经的结构完整性检测外周神经的结构完整性:如如:髓鞘受损髓鞘受损速度降低。速度降低。轴索受损轴索受损波幅降低。波幅降低。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2 2)传导兴奋特征)传导兴奋特征 完整

    5、性(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结构和功能)绝缘性绝缘性 双向性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与在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的区别肌肉接头处的传递的区别(1 1)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动作电位)电信号(动作电位)进行;进行;而神经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是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是“电电化学化学电电”的过程。的过程。(2 2)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双向的;而神经;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只能是传递只能是单向传递单向传递。(3 3)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冲动在神经

    6、纤维上的传导是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而神经;而神经-肌肉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接头处的传递易疲劳,且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易疲劳,且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4 4)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传导速度快;而神经;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传递有时间延搁时间延搁。(5 5)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全或无”的;而神经的;而神经-肌肉肌肉接头处的接头处的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3 3)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 根据有无髓鞘分:根据有无髓鞘分:有髓、无髓神经纤维有髓

    7、、无髓神经纤维 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类:根据电生理学特性分类:A A、B B、C C三类三类 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I I、IIII、IIIIII、IVIV四类四类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A A类(有髓纤维)类(有髓纤维)B B类(有髓纤维类(有髓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C C类(无髓纤维)类(无髓纤维)纤维分类纤维分类来源来源A A 初级肌梭传入纤维和初级肌梭传入纤维和 支配梭外肌的传出纤维支配梭外肌的传出纤维 A A 皮肤的触压觉传入纤维皮肤的触压觉传入纤维 A A 支配梭内肌的传出纤维支配梭内肌的传出纤维A A 皮肤痛温觉传入纤维皮肤痛温觉传入纤维 sC

    8、sC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自主神经节后纤维drCdrC后根中传导痛觉的传入纤维后根中传导痛觉的传入纤维 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纤维纤维类别类别 来源来源 直径(直径(mm)传导速传导速度(度(m/sm/s)电生理电生理分类分类 I I 肌梭及腱器官的传入肌梭及腱器官的传入纤维纤维 12-22 12-22 70-120 70-120 A A 皮肤的机械感受器传皮肤的机械感受器传入纤维(触、压、振入纤维(触、压、振动感受器传入纤维)动感受器传入纤维)5-12 5-12 25-70 25-70 A A 皮肤痛温觉传入纤维,皮肤痛温觉传入纤维,肌肉深部压觉传入纤肌肉深部压觉传入纤维维 2-5 2-5 10-2

    9、5 10-25 A A IVIV无髓的痛觉纤维,温无髓的痛觉纤维,温度、机械感受器传入度、机械感受器传入纤维纤维 0.1-1.3 0.1-1.3 1 1 C C 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3.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轴浆运输轴浆运输(Axoplasm trasport)(Axoplasm trasport):双向性的证据双向性的证据 )同位素标记氨基酸出现胞体、轴突近端、远端同位素标记氨基酸出现胞体、轴突近端、远端 )结扎神经纤维远、近端物质堆积结扎神经纤维远、近端物质堆积 )切断轴突轴突近端、远端变形切断轴突轴突近端、远端变形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 顺向轴浆运输顺向轴浆运输 快速轴浆运

    10、输:指具有膜的细胞器、递质颗快速轴浆运输:指具有膜的细胞器、递质颗 粒、分泌颗粒等膜性结构的运输粒、分泌颗粒等膜性结构的运输 慢速轴浆运输:由胞体合成的蛋白质构成的慢速轴浆运输:由胞体合成的蛋白质构成的 微管、微丝等结构不断向前延伸及轴浆微管、微丝等结构不断向前延伸及轴浆 可溶性成分向末梢的运输可溶性成分向末梢的运输 逆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轴突末梢摄取的物质:神经轴突末梢摄取的物质:神经生长因子、有些病毒(狂犬)、毒素(破伤风)生长因子、有些病毒(狂犬)、毒素(破伤风)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轴浆运输特点轴浆运输特点:(双向双速):(双向双速)A A、双向性、双向性B B、经常性、普遍性、经常性

    11、、普遍性C C、快、慢两种速度、快、慢两种速度:快(快(40-500 mm/d40-500 mm/d),慢(),慢(1-12 mm/d 1-12 mm/d)轴浆运输的功能:轴浆运输的功能:A A、运输作用:、运输作用:提供营养物质;输送神经递质和酶提供营养物质;输送神经递质和酶 B B、反馈作用:保持功能联系、反馈作用:保持功能联系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4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功能性作用功能性作用: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控制其功能控制其功能 ()()营养性作用营养性作用:通过末梢释放的物质改变被支配组织的通过末梢释放的物质改变被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代

    12、谢活动,影响其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麻醉药可影响神经冲动传导,但不影响麻醉药可影响神经冲动传导,但不影响神经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神经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脊髓灰质炎患者前角运动神经元病变脊髓灰质炎患者前角运动神经元病变 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5 5、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NT)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支持神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支持神经的蛋白质,维持其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完整性。经的蛋白质,维持其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完整性。()种类()种类 本质:蛋白质本质:蛋白质 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神

    13、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营养因子3 3、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4/54/5、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6 6等等 ()受体()受体:已发现:已发现:Trk A Trk A、TrkB TrkB 、TrkC TrkC 均为二聚体均为二聚体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1 1、分类、分类:周围:卫星细胞周围: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Satellite cell)施万细胞施万细胞(Schwann(Schwanns cells cell)中枢:星形、少突和小胶质细胞中枢:星形、少突和小胶质细胞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2 2、胶质细胞的特征:、胶质细胞

    14、的特征:1 1)具有细胞突起,但不分树突和轴突。)具有细胞突起,但不分树突和轴突。2 2)惰性静息电位,膜电位变化缓慢。)惰性静息电位,膜电位变化缓慢。3 3)不会发生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动作电位,虽有去极化虽有去极化(约约40mV)40mV)与复极化。与复极化。4 4)细胞间均有缝隙连接。)细胞间均有缝隙连接。5 5)具有多种神经递质的受体。)具有多种神经递质的受体。6 6)终身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终身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3 3、功能:功能:1 1)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 2 2)修复和再生)修复和再生 3 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

    15、用 4 4)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 5 5)稳定细胞外)稳定细胞外K K+浓度浓度 6 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7 7)免疫应答作用)免疫应答作用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二、突触传递二、突触传递(一)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一)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 1 1、经典的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2 2)突触的分类)突触的分类(1 1)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微细结构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 按接触的部位:按接触的部位:轴轴-树突触;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轴突触;体体-体突触等体突触等 按传递信息物质(性质):按传递信息物质(性质):化学性突触;

    16、电突触;混合性突触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混合性突触 按突触排列方式:按突触排列方式:交互突触;并联突触;串联突触交互突触;并联突触;串联突触 按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按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3 3)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 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至末梢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至末梢 突触前膜突触前膜去极化去极化 前膜前膜CaCa2+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CaCa2+2+内流内流 囊囊泡经动员、摆渡、着位、融合、出胞释放递质泡经动员、摆渡、着位、融合、出胞释放递质入间隙入间隙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

    17、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产生去极化或产生去极化或超极化(突触后电位)超极化(突触后电位)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囊泡的动员、摆渡、着位、融合、出胞囊泡的动员、摆渡、着位、融合、出胞胞浆胞浆CaCa2+2+增加增加 CaCa2+2+与胞浆与胞浆CaMCaM结合成结合成4 Ca4 Ca2+2+-CaM-CaM复合物复合物激活激活CaMCaM依赖的依赖的PKPK囊泡突触囊泡突触蛋白蛋白磷酸化磷酸化 蛋白蛋白与囊泡脱离与囊泡脱离解除蛋解除蛋白白对囊泡与前膜融合及释放递质的阻碍作用对囊泡与前膜融合及释放递质的阻碍作用 囊泡脱离骨架丝(动员)囊泡脱离骨架丝(动员)在在G G蛋

    18、白蛋白Rab3Rab3帮帮助下囊泡进入活化区(摆渡)助下囊泡进入活化区(摆渡)囊泡固定于囊泡固定于前膜(着位)前膜(着位)囊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囊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递递质从囊泡释放入突触间隙(出胞)质从囊泡释放入突触间隙(出胞)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 (4 4)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 1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去极化兴奋去极化兴奋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 P S P)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对对NaNa+、K K通透性通透性(尤其尤其NaNa+)突触后

    19、膜去极化产生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EPSP(局部反应)(局部反应)EPSPEPSP总和总和动作电位(轴突始段)动作电位(轴突始段)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2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超极化抑制超极化抑制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 P S P)抑制性递质与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抑制性递质与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膜后膜ClCl-通道开放,通道开放,ClCl-内流膜发生超极化;对内流膜发生超极化;对K K+的通透性增加、的通透性增加、K K+外流,或外流,或NaNa+和和CaCa2+2+通道关闭通道关闭 后膜超极化后膜超极化(IPSP)(IPS

    20、P)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EPSPEPSPIPSPIPSP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兴奋性抑制性抑制性后膜离子通透性后膜离子通透性NaNa+K K+,尤尤NaNa+通透性增加通透性增加ClCl-通透性增加通透性增加递质性质递质性质兴奋性兴奋性抑制性抑制性突触后膜电位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去极化超极化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奋性增加增加降低降低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5 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取决于与之相接触的各神经元兴奋和抑制效取决于与之相接触的各神经元兴奋和抑制效应的总代数和(突触后电位总和)应的总代数和(突触后电位总和)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6 6)影

    21、响突触传递的因素)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1)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2)2)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 3)3)影响受体的因素影响受体的因素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7 7、突触传递的可塑性、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plasticity)突触受已进行过活动的影响而发生传递效能突触受已进行过活动的影响而发生传递效能改变的现象。改变的现象。1)1)强直后增强(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Posttetanic 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突触

    22、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机制机制:强直性刺激使强直性刺激使CaCa2+2+在突触前神经元内积在突触前神经元内积累,胞质内累,胞质内CaCa2+2+的结合位点全部被占据,细胞的结合位点全部被占据,细胞内游离内游离CaCa2+2+的浓度持续升高,使突触前末梢持的浓度持续升高,使突触前末梢持续释放神经递质,导致突触后电位增强。续释放神经递质,导致突触后电位增强。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 2)2)习惯化(习惯化(HabituationHabituation)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原因:重复刺激使原因:重复刺激使C

    23、aCa2+2+通道逐渐失活,通道逐渐失活,CaCa2+2+内流内流减少,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所致。减少,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所致。敏感化敏感化 (SensitizationSensitization)重复出现的较强的刺激重复出现的较强的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尤其是伤害性刺激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原因: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原因: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cAMPcAMP产生增多,产生增多,CaCa2+2+内流增加,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增多所致。内流增加,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增多所致。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3 3)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增强(Long

    24、-term PotentizationLong-term Potentization,LTPLTP)突触前神经元受到短时间的快速重复性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受到短时间的快速重复性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突触后电位增强。突触后电位增强。机制:突触后神经元胞质内机制:突触后神经元胞质内CaCa2+2+增加增加(而不是突而不是突触前神经元胞质内触前神经元胞质内CaCa2+2+增加增加)而引起。而引起。长时程抑制(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ong-term Depression,LTDLTD)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

    25、。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2 2、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 曲张体曲张体(Varicosity)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非定向突触传递特点:非定向突触传递特点:无特化结构:突触前成分和突触后成分非一无特化结构:突触前成分和突触后成分非一一对应;一对应;与突触后成分之间的距离一般大于与突触后成分之间的距离一般大于20nm20nm;作用部位较分散而无特定的靶点:一个曲张作用部位较分散而无特定的靶点:一个曲张体释放的递质可作用于较多的突触后成分;体释放的递质可作用于较多的突触后成分;递质扩散的距离较远,且远近不等,突

    26、触传递质扩散的距离较远,且远近不等,突触传递时间长短不一;递时间长短不一;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信息传递效应,取决于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信息传递效应,取决于突触后成分上有无相应的受体。突触后成分上有无相应的受体。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特点:特点:双向传导;双向传导;电阻低,电阻低,传导速度快,传导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几乎无潜伏期。功能意义:使同一区域不同神经元产功能意义:使同一区域不同神经元产 生同步性放电或同步性活生同步性放电或同步性活动。动。3 3、电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 electric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二)(二)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和受体1

    27、.1.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神经末梢释放,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特异受体,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特异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的信息传递物质。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1 1)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递质的鉴定 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并能合成该递质。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能从突

    28、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 效应。效应。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灭活方式。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灭活方式。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效应。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效应。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 ()()调质调质 在神经系统中,由神经元产生,作用于特定在神经系统中,由神经元产生,作用于特定受体,调节神经元间信息传递效率,增强或减弱受体,调节神经元间信息传递效率,增强或减弱递质效应,而递质效应,而不直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不直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特点:特点:A

    29、 A、与受体亲和力较低,结合受体后主要通、与受体亲和力较低,结合受体后主要通过第二信使物质中介其作用;过第二信使物质中介其作用;B B、分子量大(多肽),脑内含量低,发挥效慢、分子量大(多肽),脑内含量低,发挥效慢、持久;持久;C C、同一神经元释放的化学信息物质,既可作为、同一神经元释放的化学信息物质,既可作为递质,又可作为调质起作用(对不同的神经元)。递质,又可作为调质起作用(对不同的神经元)。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 (3 3)递质共存)递质共存戴尔原则戴尔原则 Dales principle Dales principle:一个神经元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一个神经元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

    30、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递质共存递质共存(coexistencecoexistence):):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如: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如: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ACh/VIPACh/VIP;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递质的代谢()递质的代谢 合成:肽类递质在胞体合成;乙酰胆碱和胺合成:肽类递质在胞体合成;乙酰胆碱和胺类递质在酶作用下胞质内合成。类递质在酶作用下胞质内合成。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具有保护作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具有保护作用。释放:释

    31、放:CaCa2+2+依赖性释放(出胞)。依赖性释放(出胞)。失活:重新吸收;酶降解作用;失活:重新吸收;酶降解作用;扩散入血或胶质细胞。扩散入血或胶质细胞。降解:特异的酶。降解:特异的酶。Ach Ach 胆碱酯酶胆碱酯酶 NE NE 单胺氧化酶和儿茶酚单胺氧化酶和儿茶酚-O-O 甲基转移酶甲基转移酶 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 2 2、受体受体 (Receptor)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性生物分子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性生物分子 。配体:配体:激动剂: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

    32、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效应的化学物质。拮抗剂: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效应的化学物质。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征: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征: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 受体分类受体分类 1 1)按部位:细胞内(胞浆、胞核)、膜受体;)按部位:细胞内(胞浆、胞核)、膜受体;突触前膜(同源、异源受体)、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前膜(同源、异源受体)、突触后膜受体;2 2)按配体:胆碱能受体)按配体:胆碱能受体 烟碱型受体烟碱型受体 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 3 3)按激活机制:)按激活机制:促(亲)离子型受体(化学

    33、门控性离子型受体)促(亲)离子型受体(化学门控性离子型受体)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 presynaptic receptor (自身受体)(自身受体)一般负反馈递质释放量(一般负反馈递质释放量(2 2受体)受体)受体的调节:受体的数量及与递质亲和力变化。受体的调节:受体的数量及与递质亲和力变化。上调上调(增量调节增量调节):反应性反应性(致敏现象)或受体数目(致敏现象)或受体数目;下调下调(减量调节减量调节):反应性反应性(脱敏现象)或数目(脱敏现象)或数目。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3 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1 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Acetycholin

    34、e)及其受体及其受体:1 1)胆碱能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 2 2)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3 3)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Cholinergic receptor):M M受体(毒蕈碱受体受体(毒蕈碱受体 Muscarinic receptor):):N N受体(烟碱受体受体(烟碱受体 Nictinic receptor ):):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中枢胆碱能系统神经中枢胆碱能系统神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丘脑后腹侧特异感觉投射纤维丘脑后腹侧特异感觉投射纤维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尾核、壳核、苍白球

    35、尾核、壳核、苍白球 边缘系统(梨状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系统(梨状区、杏仁核、海马)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 Muscarinic receptor(M M受体)受体)M M1 1亚型在脑内含量丰富亚型在脑内含量丰富;M M2 2亚型存在于胰腺亚型存在于胰腺,介导胰酶和胰岛素分泌;介导胰酶和胰岛素分泌;M M2 2和和M M4 4亚型存在于平滑肌;亚型存在于平滑肌;M M3 3和和M M5 5亚型作用不清。亚型作用不清。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烟碱受体烟碱受体 :Nicotinic receptor Nicotinic receptor(N N受体

    36、)受体)是配体化学门控通道。是配体化学门控通道。N N受体又分为受体又分为N N1 1、N N2 2两个亚型。两个亚型。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骨骼肌终板膜骨骼肌终板膜N N样作用:样作用:AChACh与其结合所产生的效应与烟碱的与其结合所产生的效应与烟碱的药理作用相同。药理作用相同。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分类分类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烟碱受体烟碱受体作用作用毒蕈碱(毒蕈碱(M M)样作用)样作用烟碱(烟碱(N N)样作用)样作用分布分布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和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

    37、维和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神经神经-肌接头、肌接头、自主神经节自主神经节亚型亚型M M1-51-5 肌肉型(肌肉型(N N2 2)神经元型(神经元型(N N1 1)机制机制G G蛋白蛋白-第二信使第二信使AchAch门控通道门控通道阻断剂阻断剂 阿托品阿托品筒箭毒碱筒箭毒碱十烃季铵十烃季铵六烃季铵六烃季铵 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2 2)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Noradrenaline NE)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Adrenaline AD)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 (Adrenerg

    38、ic fiber )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Adrenergic receptor)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 肾上腺素能受体与肾上腺素能受体与M M受体具有高度同源性,结受体具有高度同源性,结构十分相似,作用机制也通过构十分相似,作用机制也通过G G蛋白介导。蛋白介导。受体(主要是受体(主要是1 1受体)产生的效应主要是受体)产生的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兴奋性的,受体(主要是受体(主要是2 2受体)产生的受体)产生的效应主要是抑制性的。效应主要是抑制性的。NANA对对受体的作用较受体的作用较受体强;受体强;AdrAdr对对和和受体的作用都强;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对受体的作用都强;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对

    39、受体有强烈作用。受体有强烈作用。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R-R:酚妥拉明酚妥拉明 phentolamine phentolamine 1 1(平滑肌收缩)哌唑嗪(平滑肌收缩)哌唑嗪 paizosinpaizosin 2 2(突触前膜)育享宾(突触前膜)育享宾 yihimbineyihimbine-R-R:心得安心得安 propranolol(propranolol(普萘洛尔普萘洛尔)1 1(心)(心)氨酰心安氨酰心安atenololatenolol(阿提洛尔)(阿提洛尔)心得宁心得宁 practolol(practolol(普拉洛尔普拉洛尔)2 2(平滑肌舒张)丁氧胺(平滑肌舒张)丁氧胺 buto

    40、xaminebutoxamine(心得乐)(心得乐)(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心脏病患者应该用心得宁(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心脏病患者应该用心得宁,以免发生支气管痉挛)以免发生支气管痉挛)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效应器效应器受体受体效应效应眼眼虹膜辐射状肌虹膜辐射状肌1 1收缩(扩瞳)收缩(扩瞳)睫状体肌睫状体肌2 2舒张舒张 心心窦房结窦房结1 1心率加快心率加快房室传导系统房室传导系统1 1传导加快传导加快心肌心肌1 1收缩加强收缩加强血管血管冠状血管冠状血管1 1 2 2(主要)(主要)收缩收缩/舒张舒张皮肤粘膜血管皮肤粘膜血管1 1收缩收缩骨骼肌血管骨骼肌血管 2 2(主要)(主要)收缩收缩/舒张舒张

    41、脑血管脑血管1 1收缩收缩腹腔内脏血管腹腔内脏血管 1 1 2 2收缩收缩/舒张舒张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支气管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2 2舒张舒张 胃平滑肌胃平滑肌2 2舒张舒张小肠平滑肌小肠平滑肌2 2 2 2舒张舒张 (可能是胆碱能纤维的突(可能是胆碱能纤维的突触前受体,调制乙酰胆碱的释放)触前受体,调制乙酰胆碱的释放)逼尿肌逼尿肌2 2舒张舒张三角区和括约肌三角区和括约肌1 1收缩收缩子宫平滑肌子宫平滑肌1 1 2 2收缩(有孕)收缩(有孕)舒张(无孕)舒张(无孕)竖毛肌竖毛肌1 1收缩收缩糖酵解代谢糖酵解代谢2 2增加增加脂肪分解代谢脂肪分解代谢 3 3增加增加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肾上腺素能受

    42、体激动后的效应: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后的效应:A A与受体特性有关与受体特性有关:a.a.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和 NENE与与受体受体(主要是主要是1 1受体受体)结结合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以兴奋为主。合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以兴奋为主。如:血管收缩,子宫收缩,扩瞳肌(虹膜辐如:血管收缩,子宫收缩,扩瞳肌(虹膜辐射肌)收缩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射肌)收缩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 b.b.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和NENE与与受体受体(主要是主要是2 2受体受体)结合结合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以抑制为主。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以抑制为主。如:血管舒张,子宫舒张,支气管舒张等如:血管舒张,子宫

    43、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与心肌但与心肌1 1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是兴奋性的。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是兴奋性的。3 3 受体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受体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与脂肪分与脂肪分解有关。解有关。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 B B与配体的特性有关与配体的特性有关:(以其对心血管的:(以其对心血管的作用为例)作用为例)a aNENE对对受体作用强,对受体作用强,对1 1受体作用弱,受体作用弱,对对2 2受体几乎无作用。受体几乎无作用。NENE与与受体结合,使皮肤血管、胃肠道受体结合,使皮肤血管、胃肠道及肾血管收缩及肾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血压上升。血压上升。(用作升压药用作升压药)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b b肾上腺

    44、素对肾上腺素对和和受体作用均强。受体作用均强。与与1 1受体结合:心肌收缩力受体结合:心肌收缩力,心率心率心心输出量输出量血压血压 与与受体结合:皮肤粘膜血管、内脏尤其肾受体结合:皮肤粘膜血管、内脏尤其肾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血压血压 与与2 2受体结合:骨骼肌血管、冠脉舒张受体结合:骨骼肌血管、冠脉舒张血压血压 肾上腺素是强心药肾上腺素是强心药c c异丙肾上腺素对异丙肾上腺素对受体作用强。受体作用强。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C C取决于器官上何种受体数量上占优势取决于器官上何种受体数量上占优势:例如:血管平滑肌有例如:血管平滑肌有和和受体受体: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上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上受体

    45、数量受体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产生的效应是血管收缩;上占优势,肾上腺素产生的效应是血管收缩;骨骼肌和肝脏血管骨骼肌和肝脏血管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产生的效应是血管舒张。产生的效应是血管舒张。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3 3)多巴胺)多巴胺(dopamine)及其受体及其受体 黑质黑质-纹状体纹状体 中脑边缘系统中脑边缘系统 结节结节-漏斗漏斗 (4 4)5-5-羟色胺及其受体羟色胺及其受体 主要与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性行主要与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性行 为等有关为等有关(5 5)组胺及其受体:)组胺及其受体:组胺有三种受体:组胺有三种受体:H H1 1 H H2 2

    46、H H3 3(突触前)(突触前)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6 6)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兴奋性:谷兴奋性:谷aaaa、门冬、门冬aaaa等等 抑制性:抑制性:GABAGABA、甘、甘aaaa等等1 1)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大脑皮层和脊髓背侧谷氨酸:大脑皮层和脊髓背侧两类受体两类受体 A A、促代谢型(、促代谢型(metabotropicmetabotropic)gluglu受体:受体:L-AP4-glu-RL-AP4-glu-R、ACPD-glu-RACPD-glu-R B B、促离子型(、促离子型(ionotropicionotropic)gluglu受体:受

    47、体:NMDA-glu-R NMDA-glu-R:NaNa+、CaCa2+2+内流、内流、K K+外流外流 KA-glu-R,AMPA-glu-RKA-glu-R,AMPA-glu-R:NaNa+内流、内流、K K+外流外流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2 2)抑制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和甘氨酸和氨基丁酸氨基丁酸 glycine(Gly),glycine(Gly),aminobutyric(GABA)aminobutyric(GABA)甘氨酸(甘氨酸(glygly)及其受体:)及其受体:脊髓闰绍细胞释放的递质,其受体为离子通道脊髓闰绍细胞释放的递质,其受体为离子通道(ClCl-),可为士的宁阻断。),

    48、可为士的宁阻断。甘氨酸也能与甘氨酸也能与NMDANMDA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效应。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效应。GABAGABA:主要存在于大脑、小脑皮层。:主要存在于大脑、小脑皮层。GABAGABA受体分为两型:受体分为两型:GABAGABAA A(ClCl-通道通道 )GABAGABAB B:激活后可增加激活后可增加K K+通道的电导。通道的电导。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7 7)神经肽及其受体)神经肽及其受体 发现的最多一类递质或调质;发现的最多一类递质或调质;包括:下丘脑神经元调节肽,阿片样肽,脑肠肽等。包括:下丘脑神经元调节肽,阿片样肽,脑肠肽等。阿片样肽及受体:阿片样肽及受体:-内啡肽、脑啡肽和

    49、强啡肽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三种受体:三种受体:(-内啡肽)内啡肽)(强啡肽)(强啡肽)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8 8)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 嘌呤递质:嘌呤递质:ATPATP、ADP(CNSADP(CNS、PNSPNS均发现)。均发现)。嘌呤受体:嘌呤受体:A A受体(受体(A A1 1 A A2A 2A A A2B 2B A A3 3)-嘌呤介导咖啡因和茶碱受体嘌呤介导咖啡因和茶碱受体 P P受体(受体(P2UP2U、P2XP2X、P2YP2Y、P2ZP2Z)。)。(9 9)其他可能的递质:)其他可能的递质:NONO、COCO等气体分子直接进等气体分子直接进入细胞,激活鸟苷酸

    50、环化酶。入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三、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一)反射的概念与分类(一)反射的概念与分类1 1、反射:反射:在在CNS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应答(适应性反应)。产生的规律性应答(适应性反应)。2 2、分类:、分类:非条件反射:先天、有限、固定、低级、不非条件反射:先天、有限、固定、低级、不需大脑皮质参与、生存所需。需大脑皮质参与、生存所需。包括:防御、食物、性反射包括:防御、食物、性反射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 条件反射:后天学习训练、无限、易变、条件反射:后天学习训练、无限、易变、高级、需大脑皮质参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生理学第章神经系统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375553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