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基础与内热针作用机制探讨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疼痛基础与内热针作用机制探讨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疼痛 基础 内热 作用 机制 探讨 课件
- 资源描述:
-
1、TEL:E-mail:疼痛基础及内热针作用机制探讨v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轻重的不一致性v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 疼痛的不一致性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类型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类型 依功能分为:投射神经元:传递伤害性信息到高级中枢 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将伤害性传入到其它神经 元(投射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控制伤害性信息传递根据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非伤害性神经元:仅对非伤害性刺激反应 特异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仅对伤害性刺激反应非特异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对伤害性和非伤害性 刺激均反应放射痛及示意图v放射痛:指神经根,干受到刺激后出现的一种典型神经痛,疼痛沿神经干放射到远离刺激部位的该神经支配区。疼
2、痛可为发作性或持续性,疼痛性质可为电击痛,切割痛,撕裂痛,灼烧痛。v反射痛:又称扩散痛。通常指由于脊神经后支某一分支或者窦椎支受到刺激后,在同一神经相应前支支配部位所感到的疼痛。其特点是:疼痛深在,区域较模糊,与神经根节段不一致,无麻木区,无肌无力及反射障碍等。牵涉疼痛的几种反射 人体主观疼痛和异常感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三种反射的结果:同根反射、同区域反射和同神经反射,其中同根反射和同区域反射是慢性疼痛最常见的反射。1、同根反射 同一脊神经有不同的分支(前支的分支之间、前后支之间),其中一个分支受刺激而引起其它分支的疼痛。v 如岗下肌综合征、肩胛上神经(C56)和臂丛神经(5-8)。臀小肌综合征
3、;臀上神经L45-S1坐骨神经(C4-S3)是同根、脊神经前支之间反射v盘源性腰痛窦椎神经与脊神经前后支反射v小关节综合征;脊神经后支与前支反射v脊神经后支及窦椎神经及神经丛分支分布区的组织病变时异常的冲入传入脊神经节、脊髓后角传至大脑皮层,但大脑并不能辨别这种冲动来源于后支还是前支,而把这种疼痛误认为是来自脊神经前支,所以就出现了脊神经前支疼痛的症状。同根反射类型脊神经前支与后支同根反射v坐骨神经局部解剖同区域反射v2、同区域反射v 是指人体不同部位的感觉在大脑皮层有同一投射区。比如:手指的某一部位和身体的某一部位在大脑皮层后回有同一投射区,那么手指的软组织内环境改变时就可能引起身体某一部位
4、的疼痛和异感。这样的反射能解释为什么中医的针灸会对疼痛有疗效,大脑的左右半球可以通过大脑的胼胝体进行信息互换,那么中医的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同样有理论根据。手和头面部在大脑皮层的分布占有很大的区域,所以手和头部的穴位是最多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同区域反射的原理。中医有句话叫做无穴胜有穴,穴在心中,恐怕也是说明了同区域反射的存在。除传统的针灸外,从一针疗法、八字疗法、董氏奇穴、平衡针到腹针都说明人身的穴位无处不在,这些针法的原理都是同区域反射。同神经反射v3、同神经反射v 疼痛的直接传导,也可以说是点对点的传导途径。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日常我们所受的各种外伤。这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在慢性软组织损害所
5、致的疼痛当中是比较少的一种反射。伴随一生与生俱来什什 么么 是是 疼疼 痛痛疼痛定义疼痛定义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 年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 年年)定义更新定义更新 1995 1995 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 James Campbell James Campbell 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 2001 2001 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提出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提出“pain relie
6、f pain relief is a basic human right”is a basic human right”。“消除疼痛是患者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的基本权利”。2002 2002 年第年第 10 10 届届 IASP IASP 大会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大会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痛的意义:双刃剑痛的意义:双刃剑疼痛的产生疼痛的产生有害刺激有害刺激压力 热 化学 电 组织损伤组织损伤 介质释放介质释放氢和钾离子,神经递质,激肽,前列腺素刺激伤害感受器刺激伤害感受器通过传入通路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 致痛物质分类致痛物质分类v1、组织损伤:
7、缓激肽,前列腺素,5-羟色胺,组胺,乙酰胆碱,三磷酸腺苷,钾离子,氢离子等v2、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物: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兴奋性氨基酸,一氧化氮,甘丙肽,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v3、交感神经释放物:神经肽,去甲肾上腺素,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等v4、神经营养因子v5、血管因子:一氧化氮,激肽类,胺类v6、免疫细胞产物: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阿片肽疼痛与神经递质疼痛与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中枢胆碱能系统参与镇痛。其作用不能被阿片受体、乙酰胆碱:中枢胆碱能系统参与镇痛。其作用不能被阿片受体 所结所结抗。抗。2、去甲肾上腺素:脑内通过、去甲肾上腺素:脑内通过1拮抗吗啡镇痛;脊髓内参与初级传入调拮抗吗啡
8、镇痛;脊髓内参与初级传入调控,发挥镇痛效应。控,发挥镇痛效应。3、多巴胺:具有抗镇痛作用。、多巴胺:具有抗镇痛作用。4、5-HT:外周围致痛剂,脑内具有镇痛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内:外周围致痛剂,脑内具有镇痛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内5-HT能系统功能,可增强吗啡镇痛效应。能系统功能,可增强吗啡镇痛效应。5、-氨基丁酸:抑制性氨基酸,脑内氨基丁酸:抑制性氨基酸,脑内GABA受体激动时产生镇痛效应。受体激动时产生镇痛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当值得注意的是,当GABA系统功能降低时,反而增强针刺镇痛效果。系统功能降低时,反而增强针刺镇痛效果。6、组织胺:脑血管内含量增高时可致头痛,在外周为致痛物质。、组
9、织胺:脑血管内含量增高时可致头痛,在外周为致痛物质。7、前列腺素:可增强组胺、前列腺素:可增强组胺、5-HT、缓激肽等止痛物质的作用,引起痛、缓激肽等止痛物质的作用,引起痛觉过敏,称之为疼痛放大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觉过敏,称之为疼痛放大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阿片肽及、阿片肽及P物质。物质。伤害性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v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v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毛发、指甲)v形态学上是游离或未分化的神经末梢,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痛觉感受器分类痛觉感受器分类 表层痛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及粘膜的游离神经末梢。痛点和游离神经末梢相对应,平均密度表层痛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及粘膜的游离神经末梢。痛点和游
10、离神经末梢相对应,平均密度100200个个/CM2。皮肤的痛点与游离神经末梢相对应。比触点和冷点密。皮肤的痛点与游离神经末梢相对应。比触点和冷点密l0倍左右;前臂和倍左右;前臂和手掌的皮肤痛点较密,约为手掌的皮肤痛点较密,约为203个个cm2,胸部和手背次之,为,胸部和手背次之,为l88196个个cm2,鼻尖和,鼻尖和拇指较稀疏拇指较稀疏4460个个cm2。深层痛感受器:分布于肌肉、肌腱、肌膜、韧带、关节囊、脉管壁等处,密度低于表层。深层痛感受器:分布于肌肉、肌腱、肌膜、韧带、关节囊、脉管壁等处,密度低于表层。内脏痛感受器内脏痛感受器:内脏感觉神经的游离裸露末梢。分布于被膜、腔壁、组织间,密度
11、较低。:内脏感觉神经的游离裸露末梢。分布于被膜、腔壁、组织间,密度较低。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 项目项目A A类(有髓)类(有髓)B B类类(有(有髓)髓)C C类(无髓)类(无髓)AAAAAAAAsCsCDrcDrc纤维直径纤维直径(mm)13132222 8 813134 48 81 14 41 13 30.3-0.3-1.31.30.4-0.4-1.21.2传导速度传导速度(M/sM/s)70701201203030707015153030121230303-153-150.7-0.7-2.32.30.6-0.6-2.02.0来来 源源初级肌初级肌梭传入梭传入纤维支纤维支配梭外配梭
12、外肌传出肌传出纤维纤维皮肤皮肤的触的触压觉压觉传入传入纤维纤维支配支配梭内梭内肌的肌的传出传出纤维纤维皮肤皮肤痛温痛温觉传觉传入纤入纤维维自主自主神经神经节前节前纤维纤维自主自主神经神经节后节后纤维纤维后根后根中传中传导痛导痛觉的觉的传入传入纤维纤维痛觉的传导纤维痛觉的传导纤维v 神经纤维根据其直径大小和电生理特征分为A类、B类、C类。其中A纤维和C纤维传导痛觉。v v A纤维兴奋阈值低,传导速度快,主要传导快痛。v v C纤维兴奋阈值高,传导速度慢,主要传导慢痛。疼痛的传导束疼痛的传导束v 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 主要的痛觉传导通路主要的痛觉传导通路 v 脊髓网状束脊髓网状束v 脊颈束脊颈束v
13、 背内侧束背内侧束v 脊髓固有束脊髓固有束 各种疼痛反射机制的联络系统各种疼痛反射机制的联络系统痛觉中枢痛觉中枢 v皮层下中枢:丘脑、下丘脑以及脑内部分核团和神经元。整合、调控、感知。v脑干的延脑段的核团内有心血管、呼吸中枢及呕吐中枢,在疼痛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v大脑皮质:312感觉区和边缘系统。感觉分辨和疼痛反映的最高级中枢。疼痛的神经传导疼痛的神经传导 通路通路 躯体躯体躯干、四肢躯干、四肢-脊神经后根脊神经后根-脊髓后角脊髓后角-脊髓内传导束(脊髓丘脑脊髓内传导束(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颈束、背内侧束、脊髓固有束)束、脊髓网状束、脊颈束、背内侧束、脊髓固有束)-高级中枢。高级中
14、枢。脊髓丘脑束是传导痛觉的一条主要通路,但它们并非疼痛的特异传导束。脊髓丘脑束是传导痛觉的一条主要通路,但它们并非疼痛的特异传导束。头面头面-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三叉神经感觉核和孤束核。三叉神经感觉核和孤束核。感觉传导通路n1浅感觉特点;先交叉再上行n主要传导痛觉、温觉。和触压觉n2深感觉特点;先上行在交叉n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 疼痛形成的神经传疼痛形成的神经传导基本过程可分为导基本过程可分为 4 4 个阶梯。个阶梯。伤害感受器的痛觉传感伤害感受器的痛觉传感 ,一,一级传入纤维、脊髓背角、脊髓级传入纤维、脊髓背角、脊髓一丘脑束等上行束的痛觉传一
15、丘脑束等上行束的痛觉传递递 ,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痛觉,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痛觉整合整合 ,下行控制和神经介质,下行控制和神经介质的痛觉调控的痛觉调控 。疼痛产生过程疼痛产生过程疼痛的发生机制疼痛的发生机制 外周机制:外周机制:损伤的外周传入纤维的异位放电损伤的外周传入纤维的异位放电神经元的交互混传即神经元的交互混传即“Cross-Talk”Cross-Talk”现象现象交感神经对损伤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交感神经对损伤神经元的兴奋作用 中枢机制中枢机制 脊脊 髓背角神经元的敏化髓背角神经元的敏化 脊髓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下降脊髓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下降 背角神经元的背角神经元的“出芽出芽”现象现象 疼痛机制疼
16、痛机制v感觉阈感觉阈:受试者首次报告有刺感、温热感的最小刺激量。受试者首次报告有刺感、温热感的最小刺激量。v痛阈痛阈:受试者首次报告引起痛觉的最小刺激量。受试者首次报告引起痛觉的最小刺激量。v痛觉过敏痛觉过敏(hyperalgesia):(hyperalgesia):对伤害性刺激产生过强的疼痛反应。对伤害性刺激产生过强的疼痛反应。v痛觉超敏,或称痛性感觉异常痛觉超敏,或称痛性感觉异常(allodynia)(allodynia)指在非伤害性刺激作用下产生痛觉。指在非伤害性刺激作用下产生痛觉。v自发痛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spontaneous pain);指在没有可见的刺
17、激条件下产生的疼痛。指在没有可见的刺激条件下产生的疼痛。v 痛觉过敏机制疼痛机制疼痛机制1.1.Cross-talkCross-talk现象现象2.2.Sprout-outSprout-out现象现象3.3.Wind-upWind-up现象现象4.4.Peripheral sensitizationPeripheral sensitization现象现象5.5.Central sensitizationCentral sensitization现象现象交互混传交互混传 神经元的交互混传现象:损伤的神经元或神经纤维因脱髓鞘而绝缘作用减弱,一个神经元或纤维的兴奋常可扩散混传至另一神经元或纤维,形成
18、反复发放冲动的环路,使放电神经元的数目和放电频率被不断放大,从而引起痛觉超敏 Sprout-outSprout-out现象现象上扬效应上扬效应 疼痛发生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可塑性(plasticity)变化,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上扬(wind-up)效应 外周敏化外周敏化 在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时,受损部位的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同时伤害性刺激本身也可导致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进一步促进炎症介质释放。这些因素使平时低强度的阈下刺激也可导致疼痛,这就是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中枢敏化 组织损伤后不仅受损伤区域对正常的无害性刺激反应增强,邻近部位未损伤区对机械刺激的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